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時間: 地點:中華針灸醫學會會議室 導讀者:中國附醫針灸科 張恆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時間: 地點:中華針灸醫學會會議室 導讀者:中國附醫針灸科 張恆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時間:101-4-18 地點:中華針灸醫學會會議室 導讀者:中國附醫針灸科 張恆偉
中華針灸醫學會 古籍讀書會 時間: 地點:中華針灸醫學會會議室 導讀者:中國附醫針灸科 張恆偉

2 百症賦 原文:目眩兮,支正、飛揚。

3 支正 【釋名】支,即「肢」﹔正,正中。穴當前臂之中,故名。《針方六集》:「一方以腕骨、肘節為兩端,居中是穴,當臂之中,故曰支正。」或因其為手太陽小腸經絡穴,絡脈從正經分出,支出于正,故名。《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註:「正,正經也﹔支,絡脈也。太陽正經之上,支別此絡,走向少陰,故曰支正也。」 【位置】前臂背面尺側,小海與陽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處。 少太陽經絡穴

4 支正 【針灸大成】支正 腕後五寸,手太陽絡脈,別走少陰。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灸五壯。主風虛驚恐,悲愁癲狂,五勞,四肢虛弱,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熱病先腰頸痠,喜渴,強項疣目,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如指,痂疥補之。

5 飛揚 【類別】絡穴。 【釋名】飛揚,陽氣飛揚,指足太陽絡脈向旁散佈。又作「飛陽」(《靈樞‧經脈》)
【位置】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直上7寸,當承山外下方1寸凹陷處。

6 飛揚 【針灸大成】飛揚(一名厥陽) 外踝骨上七寸,足太陽絡,脈別走少陰。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灸五壯。主痔腫痛,體重,起坐不能,步履不收,腳腨痠腫,戰慄不能久立久坐,足指不能屈伸,目眩痛,歷節風,逆氣癲疾,寒瘧,實則鼽窒頭背痛,瀉之,虛則鼽衂補之。

7 百症賦 目黃兮,陽綱、膽俞。

8 陽綱穴 【釋名】膽腑為陽,乃陽氣之綱。穴在膽俞之旁,故名。 【位置】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中樞)旁開3寸處,內與膽俞相平。

9 陽綱穴 【針灸大成】陽綱 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闊肩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下經灸七壯。主腸鳴腹痛,飲食不下,小便赤澁,腹脹身熱,大便不節,泄痢赤黃,不嗜食,怠惰。

10 百症賦 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

11 少澤 【類別】井(金)穴。 【釋名】少,小﹔澤,水澤凹陷處,意指穴位。穴居指端為手太陽小腸經井穴,脈氣初出而微小,與少衝并列,故名。
【位置】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1分處。

12 少澤 【針灸大成】少澤(一名小吉) 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陽小腸脈所出,為井金。素注:灸三壯。銅人:灸一壯,針一分留三呼。主瘧寒熱,汗不出,喉痺舌強,口乾心煩,臂痛瘈瘲,咳嗽,口中涎唾,頸項急不得回顧,目生膚翳,覆瞳子,頭痛。

13 肝俞 【類別】肝臟背俞穴。《靈樞‧衛氣》:「足厥陰……標在背俞也。」。 【釋名】俞,通輸。穴與肝臟相應,為肝的背俞穴。
【位置】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縮)旁開1.5寸。

14 肝俞 【針灸大成】肝俞 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經曰:東風傷於春,病在肝。銅人: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堂:灸七壯。素問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欠。主多怒黃疸,鼻痠,熱病後,目暗淚出,目眩氣短,欬血,目上視,欬逆口乾,寒疝筋寒,熱脛筋急,相引轉筋,入腹將死,千金云:欬引兩脇急痛,不得息,轉側難撅,肋下與脊相引而反折,目戴上,目眩循眉頭,驚狂鼽衂起,則目,生白翳,欬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氣,熱病差後,食五辛目暗,肝中風,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青,積聚痞痛。

15 百症賦 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

16 頭臨泣 【類別】交會穴: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釋名】泣,指流淚。穴在目上方,呈居高臨下之勢。為與足部本經同名穴(足臨泣)相區分,《針灸資生經》冠以「頭」字。《聖濟總錄》稱「目臨泣」。 【位置】頭頂部,瞳孔直上,前髮際後五分處。當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

17 頭臨泣 【針灸大成】臨泣 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五分,足少陽所注為俞木。甲乙:針二分留五呼,灸三壯。主胸中滿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善嚙頰,天牖中腫,淫濼,胻痠,目眩,枕骨合顱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痺,痛無常處,厥逆氣喘不能行,瘧日發,婦人月事不利,季脇支滿,乳癰。

18 頭維 【類別】交會穴:《針灸甲乙經》:足少陽、陽維之會﹔《素問‧氣府論》王冰註:足陽明、少陽之會。應以王冰注為準。
【釋名】穴在頭部發角,為頭之維,故名。 【位置】頭側部,額角髮際上5分,頭正中線旁開4.5寸處,與神庭相平。

19 頭維 【針灸大成】頭維 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足陽明少陽二脈之會。銅人:針三分。素注:針五分,禁灸。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目瞤,目風,淚出,偏風,視物不明。

20 期刊:支正、飛揚為主穴埋線治療眩暈51例 《中華實用醫藥雜志》 2009-8-24
筆者自2004年1月—2008年11月採用支正、飛揚主穴埋線治療各眩暈患者51例,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51例患者中男18例,女33例;年齡21~70歲;病程最短6月,最長30年。上述患者經CT、TCD等檢查結合臨床癥狀確診。患者主要表現為視物搖晃、旋轉,不能站立,常伴有嘔吐、出汗,甚則昏倒。部分患者經西醫輸液及針灸治療緩解,但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21 2 治療方法 2.1 取穴 主穴:支正、飛揚。輔穴:肝陽上亢型加 太沖、太溪;氣血虧虛型加腎俞、氣海;腎精不足型加腎俞、太溪;痰濕中阻型加中脘、豐隆。另外,屬於頸性眩暈的加頸1~頸4夾脊穴、風池穴。 2.2 操作方法 患者取臥位,穴位常規消毒,鋪洞巾。用2ml次性注射器抽取2%鹽酸利卡因注射液1ml在每個待治穴位進行局麻,然後用9#一次性注射針頭穿入0號羊腸線(視穴位不同用1~3cm長羊腸線),裝上針芯,快速刺入穴位,風池穴刺向對側目內眥,頸夾脊穴斜向上刺,緩慢提插至有針感即推線出針,外貼創可貼。

22 20天埋線1次,3次為1個療程。埋線後3天內施術部位勿接觸水,1周內 忌食海鮮、魚蝦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治療期間宜放鬆心情,舒暢情志。


Download ppt "時間: 地點:中華針灸醫學會會議室 導讀者:中國附醫針灸科 張恆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