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李燕梅
痉 证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李燕梅
2
痉 证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三 诊查要点 四 辨证论治 五 预防调护 六 结语
3
一、概 述 定义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 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4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1) 1、《内经》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论述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1) 1、《内经》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病因) 《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病位) 《素问·骨空论》又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特征) 《素问·气厥论》载有“柔痉”之病名,由“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 (病机)
5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2) 刚痉外感表实无汗 2、《金匮要略》分 柔痉表虚有汗 提出伤亡津液而致痉的理论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2) 刚痉外感表实无汗 2、《金匮要略》分 柔痉表虚有汗 提出伤亡津液而致痉的理论 认为表证过汗,风寒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误治、失治也可以致痉
6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3) 3、《诸病源候论》描述痉证的症状为“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状”。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3) 3、《诸病源候论》描述痉证的症状为“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状”。 《医学明理》、《景岳全书》提出阴虚致痉。
7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4) 4、①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日趋完善 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按语中,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4) 4、①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日趋完善 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按语中,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 “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纵痉厥矣”。
8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5) ②吴鞠通则进一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
一、概 述 古代医家论述(5-5) ②吴鞠通则进一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 《温病条辨·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 “六淫致病,实证也;产后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
9
一、概 述 范围 与脑膜刺激征相似 各种原因引起的热性惊厥 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毒性脑病、 脑脓肿、 肝昏迷、
一、概 述 范围 与脑膜刺激征相似 各种原因引起的热性惊厥 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毒性脑病、 脑脓肿、 肝昏迷、 尿毒症、 脑寄生虫病、 脑血管疾病等均可出现痉证表现
10
痉 证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三 诊查要点 四 辨证论治 五 预防调护 六 结语
11
二、病因病机 病因 1、感受外邪 2、久病过劳 3、误治或失治
12
二、病因病机 病机 风寒湿 壅阻经络 阻碍气血津液运行 消灼津液 引动肝风 痉病 温热 久病入络,瘀血内阻 痹阻经脉 脾虚、肝火、肺逆
二、病因病机 病机 风寒湿 壅阻经络 阻碍气血津液运行 消灼津液 引动肝风 痉病 温热 久病入络,瘀血内阻 痹阻经脉 脾虚、肝火、肺逆 痰浊内生 阻滞经脉 误治、失血、失汗 亡血失津
13
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不足,见于内伤致痉
二、病因病机 病机 病位:筋脉 ——属肝 相关脏腑:心、脾、胃、肾 病理性质 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不足,见于内伤致痉 虚 实 邪气盛,见于外感致痉 虚实夹杂 邪气伤正,如热盛伤津、瘀 血痰浊阻滞经脉
14
二、病因病机 病机 病理变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不运 外感 筋脉失养 热盛伤津、阴血亏乏 亡血、过汗、误治、失治
二、病因病机 病机 病理变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不运 外感 筋脉失养 热盛伤津、阴血亏乏 亡血、过汗、误治、失治 内伤 阴血亏少、筋脉失养 久病伤正
15
痉 证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三 诊查要点 四 辨证论治 五 预防调护 六 结语
16
三、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症候特征 突然起病 项背强急 四肢抽搐 甚至角弓反张 2.兼症 危重----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三、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症候特征 突然起病 项背强急 四肢抽搐 甚至角弓反张 2.兼症 危重----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病史 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17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1.痉证与痫证 神志 发作特点 缓解方式 兼证 痉病 正常 持续时间长 需治疗方缓解 发热、头痛 痫病 异常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1.痉证与痫证 神志 发作特点 缓解方式 兼证 痉病 正常 持续时间长 需治疗方缓解 发热、头痛 痫病 异常 持续时间短 可自行缓解 吐涎沫,口中怪叫
18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2.痉证与厥证 神志 四肢逆冷 抽搐 项背强直 痉证 正常 无 有 厥证 异常
19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3、痉证与中风 神志症状 抽搐时间 偏瘫症状 痉证 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 长 无 中风 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 短 有
20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4、痉证与颤证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 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4、痉证与颤证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 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 频率较快,多呈持续性,无发热、神昏等症状 痉证:肢体抽搐幅度大,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 阵性间歇,手足屈曲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 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 再结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难鉴别。
21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5、痉证与破伤风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现属外科疾病范畴 病因:金疮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
三、诊查要点 病证鉴别 5、痉证与破伤风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现属外科疾病范畴 病因:金疮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 临床表现: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 张,发痉多始于头面部,肌肉痉挛,口噤, 苦笑面容,逐渐延及四肢或全身
22
三、诊查要点 相关检查 感染性疾病: 血常规、细菌学、脑脊液检查 内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脑CT 、MRI影像学、肝肾功能脑脊液等检查
23
痉 证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三 诊查要点 四 辨证论治 五 预防调护 六 结语
24
四、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即使热邪直中,可无恶寒,但必 有发热 内伤——无恶寒发热
四、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即使热邪直中,可无恶寒,但必 有发热 内伤——无恶寒发热 2.辨虚证与实证 实证——外感或瘀血、痰浊所致。 表现: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繁有力而幅度较大 虚证——内伤所致气血阴津不足。 表现: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休时止,神疲倦怠
25
四、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风、寒、湿、热致痉者——祛邪为主 (祛风,散寒,清热,祛湿等)
四、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风、寒、湿、热致痉者——祛邪为主 (祛风,散寒,清热,祛湿等) 肝经热盛者——清肝潜阳,熄风镇痉 阳明热盛者——清泄胃热,存阴止痉 心营热盛者——清心凉血,开窍止痉 瘀血致痉者——活血化瘀,通窍止痉 痰浊致痉者——祛风豁痰,熄风镇痉 治标:针药并施, 舒筋解痉 治法 养血滋阴,舒筋止痉 病势较缓治其本 治法 滋养营阴是痉证的重要治疗方法
26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1.邪壅经络证: 症状:主证:头痛,项背强直,甚至口噤不能 病机: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1.邪壅经络证: 症状:主证:头痛,项背强直,甚至口噤不能 语,四肢抽搐 兼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 舌脉: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病机: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27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1.邪壅经络证: 方义: 用药加减: 寒邪重——葛根汤温经散寒,解肌止痉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1.邪壅经络证: 方义: 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祛风胜湿; 葛根、白芍、甘草——解肌和营,缓急止痉 用药加减: 寒邪重——葛根汤温经散寒,解肌止痉 风邪偏盛——栝蒌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散寒止痉 湿热偏重——三仁汤清热化湿,通经和络
28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2.肝经热盛证 症状 主证:口噤骱齿,手足躁动,甚 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兼证:口苦,头晕头胀,高热头痛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2.肝经热盛证 症状 主证:口噤骱齿,手足躁动,甚 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兼证:口苦,头晕头胀,高热头痛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 而数 病机: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 治法:清肝潜阳,熄风镇痉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
29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2.肝经热盛证 方义: 用药加减: 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止痉; 川贝、竹茹——清热化痰通络;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2.肝经热盛证 方义: 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止痉; 川贝、竹茹——清热化痰通络; 茯神——宁神定志; 白芍、生地、甘草——酸甘化阴,补养肝血,缓急止痉 用药加减: 口苦苔黄——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口干渴——石膏、花粉、麦冬清热生津止渴; 反复发作——全蝎、蜈蚣、僵蚕、蝉衣熄风止痉; 神昏者——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丹
30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3.阳明热盛证 症状:主证: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 弓反张 病机: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3.阳明热盛证 症状:主证: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 弓反张 兼证: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壮热汗出 舌脉: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病机: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方药: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31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清热养阴生津,濡润筋脉; 3.阳明热盛证 方义: 用药加减: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3.阳明热盛证 方义: 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清热养阴生津,濡润筋脉; 大黄、芒硝软坚润燥,通腑泄热;粳米、甘草和胃养阴 用药加减: 热邪伤津而无腑实证——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救 津; 抽搐——天麻、地龙、全蝎、菊花、钩藤熄风止痉; 热甚烦躁——淡竹叶、栀子、黄芩清心泻火除烦; 热甚动血——水牛角、生地、丹皮养阴和营
32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4.心营热盛证 症状 :主证: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病机:热入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4.心营热盛证 症状 :主证: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兼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病机:热入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 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方药:清营汤加减。
33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4.心营热盛证 方义: 用药加减: 高热烦躁——丹皮、栀子、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4.心营热盛证 方义: 水牛角、莲子心、淡竹叶、连翘——清心泄热,凉血解 毒; 玄参、生地、麦冬——滋阴 用药加减: 高热烦躁——丹皮、栀子、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熄风止 痉; 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紫雪丹
34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5.痰浊阻滞证 症状:主证: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 病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5.痰浊阻滞证 症状:主证: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 抽搐 兼证:胸脘满闷,呕吐痰涎 舌脉: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病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止痉 方药:导痰汤加减
35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5.痰浊阻滞证 方义: 用药加减: 言语不利——白芥子、远志祛痰开窍醒神;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5.痰浊阻滞证 方义: 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豁痰化浊开窍; 枳实、茯苓、白术——健脾化湿; 全蝎、蜈蚣、地龙——熄风止痉 用药加减: 言语不利——白芥子、远志祛痰开窍醒神; 胸闷——瓜蒌、郁金理气行滞宽胸; 痰郁化热——瓜蒌、黄芩、天竺黄、竹茹、礞石清热化痰; 痰壅致突发昏厥——姜汁冲服安宫牛黄丸
36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6、阴血亏虚证 症状:主证: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 病机: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6、阴血亏虚证 症状:主证: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 润,直视口噤,头目昏眩 兼证: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 舌脉: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病机: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方药: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37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6、阴血亏虚证 方义: 用药加减: 生熟地、白芍、麦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 补血滋阴柔肝;
四、辨证论治 证治分类 6、阴血亏虚证 方义: 生熟地、白芍、麦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 补血滋阴柔肝; 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熄风止痉; 鸡子黄——养阴宁心 用药加减: 阴虚内热——白薇、青蒿、黄连、淡竹叶养阴清热除烦; 抽动不安,失眠——栀子、夜交藤、酸枣仁、生龙牡养心安神; 阴虚汗多——人参、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气虚自汗——黄芪、浮小麦益气固表; 久病,气虚血滞——黄芪、丹参、川芎、赤芍、鸡血藤或补阳还五汤; 虚风内动——全蝎、天麻、钩藤养阴润津
38
痉 证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三 诊查要点 四 辨证论治 五 预防调护 六 结语
39
五、预防调护 一、防止外邪侵袭和外伤感染。感受热邪,热盛于里,及时清解并注意固护阴津。
二、先兆表现,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发现双目不瞬,眼球活动不灵活,口角肌肉抽动,即可用全蝎、僵蚕等止痉药物研粉顿服,配合针刺治疗,防止痉证发作。
40
五、预防调护 三、痉证属急重症者,加强护理。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清除假牙及呼吸道异物,以防堵塞气道。对频繁肢体抽动者,要避免强行按压和捆绑,防止骨折。因高热而痉,要给予降温。
41
痉 证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三 诊查要点 四 辨证论治 五 预防调护 六 结语
42
六、结语 定义:痉证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 张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 病因:外因风、寒、湿、热之邪,内因脏腑失调、气血亏虚、痰阻血瘀
43
六、结语 鉴别:本病应与痫证、厥证、中风、破伤风、颤证等病证相鉴别
治疗原则: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必须辨明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 预后:痉证多起病急,变化较快。外感发痉,预后较好。内伤发痉,治疗较为困难
44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