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受精及胚胎早期发生 周作民 江苏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受精及胚胎早期发生 周作民 江苏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受精及胚胎早期发生 周作民 江苏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2 一、生殖细胞 (一)精子发生和成熟 1. 睾丸中发生: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精子 结果:染色体数减半;DNA量减半; 核型为23, X 或23, Y 2. 附睾内成熟:获得运动和受精能力。 3. 女性生殖道内获能和顶体反应

3 获能: 刚排出的精子膜表面有去能因子,抑制精子的顶体反应,女性生殖道内某些物质能去处这种因子,这一过程称获能。

4 顶体反应:获能后的精子顶体外膜和细胞膜发生间断性融合,形成小泡,顶体酶释放,此过程称顶体反应。

5 结果: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发育形成一个成熟卵细胞
(二)、卵子发育 过程: 出生前完成 排卵前完成 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 受精时完成 次级卵母细胞——————>成熟卵细胞 结果: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发育形成一个成熟卵细胞 成熟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DNA量减半。

6

7 二、 受 精 (fertilization) 时间:精子排出后24小时;卵排出后12小时 地点:输卵管壶腹部

8

9 受精过程: 精子和卵子发生特异性结合 精子进入卵细胞内 次级卵母细胞发生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成熟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透明带反应和卵膜阻断,防止多精受精

10

11

12

13

14 受精的条件: 正常的生殖细胞 正常的性功能 生殖管道通畅 4. 精子排出后的48小时、卵排出后的24小时内受精

15 受精意义: 恢复二倍体 新个体的诞生 决定性别

16 三、卵裂与胚泡形成 卵裂:受精卵————>卵裂球————>桑椹胚 受精后72小时进入宫腔,达16个卵裂球 胚泡形成:
滋养层——发育成绒毛膜 胚泡 胚泡腔 内细胞群——发育成胚体及部分胎膜

17

18

19

20 四、植入 1. 时间:受精后6-8小时开始,11-12天完成 2.部位:子宫后壁中线

21 四、植入 3.过程:极端滋养层分泌蛋白水解酶,溶解子宫内膜,形成缺口,胚泡进入,缺口修复。

22 四、植入 4. 植入后胚泡的变化: 合体滋养层 透明带消失,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

23 四、植入 5. 植入后子宫内膜的改变; 包蜕膜 内膜——>蜕膜 底蜕膜 壁蜕膜

24 四、植入 6. 植入的条件: 透明带消失 子宫内膜发育至分泌晚期 胚胎发育至胚泡期

25

26 四、植入 7. 植入的相关临床问题 异位妊娠: 前置胎盘 输卵管妊娠 2)抗植入避孕法:避孕环

27 五、胚层的形成和分化 (一) 二胚层期(第2周) 1)内细胞群分化: 羊膜腔出现 卵黄囊出现 二胚层胚盘形成: 内胚层: 单层立方细胞
外胚层: 单层柱状细胞

28 五、胚层的形成和分化 (一)二胚层期(第2周) 2)滋养层分化: 胚外中胚层出现 脏层 胚外体腔出现,胚外中胚层 壁层

29 五、胚层的形成和分化 (一)二胚层期(第2周) 体蒂形成: 随着胚外体腔的扩大,胚体借体蒂与绒毛膜相连

30 五、胚层的形成和分化 (一)二胚层期(第2周) 初级绒毛干形成:由合体滋养层和细胞滋养层向内膜内生长形成的突起。

31 五、胚层的形成和分化 (二). 三胚层期(第3周) 中胚层出现: (1)原条形成中胚层出现 意义:a. 形成中胚层 b. 决定胚体中轴

32 五、胚层的形成和分化 (二) 三胚层期(第3周) 中胚层出现: (2)原结 脊索 (3)口咽膜和泄殖腔膜形成 口咽膜

33 五、胚层的形成和分化 (二)三胚层期(第3周) 2. 滋养层发育: (1)初级绒毛干次级绒毛干三级绒毛干 (2)胚内、胎盘循环建立

34 5. 绒毛膜:  初级绒毛干:细胞滋养层+合体滋养层 次级绒毛干:胚外中胚层长入 三级绒毛干:胚外中胚层中出现毛细血管

35 五、胚层的形成和分化 (三)体形建立及三胚层早期分化 (第4-8周) 1. 体形建立:
1. 体形建立: 外胚层生长快,内胚层生长慢,使胚体发生侧褶和头、尾褶,胚体有盘状变成圆筒状。原始消化管形成。

36 五、胚层的形成和分化 (三) 体形建立及三胚层早期分化(第4-8周) 2. 三胚层早期分化 (1)外胚层早期分化:体表结构 + 神经系统
前部前、中、后脑 外胚层神经板神经褶神经管 后部脊髓

37 2. 中胚层分化: 生肌节(背内侧)肌肉 脊索旁中胚层体节 生皮节(背外侧)真皮 生骨节(腹内侧)椎骨 间介中胚层泌尿、生殖系统
           生肌节(背内侧)肌肉 脊索旁中胚层体节 生皮节(背外侧)真皮            生骨节(腹内侧)椎骨 间介中胚层泌尿、生殖系统        壁层体壁的肌肉和结缔组织 侧中胚层        脏层消化管壁肌肉和结缔组织

38 3. 内胚层早期分化:   消化管上皮,肺上皮,肝、胆和胰。

39 六、胎膜和胎盘 (一)胎膜 组成:羊膜 卵黄囊(管) 尿囊 绒毛膜

40 (一)胎膜 1羊膜: (1)结构:单层立方上皮+胚外中胚层 (2)羊水循环:羊膜细胞分泌 + 胚胎排泄 物羊膜腔胎儿吞咽母体血 正常量:1000~1500 ml (3)意义:减轻震荡;防止肢体粘连;扩张宫 颈、冲洗产道。

41

42

43 2.卵黄囊 由内胚层和胚外中胚层组成,第5周卷曲成卵黄管。 意义:血岛发源地;原始生殖细胞发源地

44 3.尿囊 (1)来源:卵黄管尾侧的内胚层向体蒂内长入形成的盲管。 (2)意义: 胚外中胚层中形成脐动 脉、脐静脉。 尿囊根部参与膀胱的形成。

45 4.脐带 外包羊膜,内含体蒂、尿囊、卵黄管和脐血管。 正常长度约55 cm.

46 5. 绒毛膜:  初级绒毛干:细胞滋养层+合体滋养层 次级绒毛干:胚外中胚层长入 三级绒毛干:胚外中胚层中出现毛细血管

47 5. 绒毛膜: 丛密绒毛膜:与底蜕膜相连处,形成胎盘的胎儿部分。 平滑绒毛膜:与包蜕膜和壁蜕膜相连处,以后退化。

48 (二)胎盘 1.结构:丛密绒毛膜+底蜕膜 (1)丛密绒毛膜: 固定绒毛:与底蜕膜相连,围成绒毛间隙 分支绒毛:连于固定绒毛,浸于绒毛间隙
   固定绒毛:与底蜕膜相连,围成绒毛间隙    分支绒毛:连于固定绒毛,浸于绒毛间隙 的母血中 (2)底蜕膜

49 2.胎盘血循环 (1)母体方面:螺旋A绒毛间隙V (2)胎儿方面:脐A绒毛内cap脐V

50

51 3.胎盘膜(胎盘屏障) 合体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及其基膜 绒毛内结缔组织 绒毛内cap内皮及其基膜

52 4. 功能: (1)屏障作用 (2)物质交换: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交换;代谢产物交换 (3)分泌激素: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合体滋养层分泌,促进黄体发育。 绒毛膜促生长激素:促进胎儿发育 孕激素 雌激素

53 七、双胎和多胎 (一)双卵双生:排两个卵,并同时受精。 特点:每个胚胎有其独立的绒毛膜囊和胎盘。 遗传形状和性别与普通兄弟姐妹相同

54 (二)单卵双生;单个卵子受精后发育成两个胚胎
原因: 1.卵裂早期,两个卵裂球完全分开,各形成一个胚胎。 特点:每个胚胎有各自的羊膜和绒毛膜。

55 (二)单卵双生;单个卵子受精后发育成两个胚胎
2. 形成两个内细胞群 特点:共用一个胎盘和绒毛膜,但羊膜腔是分开的。

56

57 (二)单卵双生;单个卵子受精后发育成两个胚胎
3.原条阶段,形成两个分化中心 特点:共用羊膜腔,易发生联体。

58


Download ppt "受精及胚胎早期发生 周作民 江苏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