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81课.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81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81课

2 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
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所说支分 名义 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 抉择所知二谛之义 所说论义 译礼 论义 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如是分析之必要 尾义

3 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破实一之识 宣说对方之观点 观察彼等之功过 破真相唯识之观点 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破实一之识 宣说对方之观点 观察彼等之功过 破真相唯识之观点 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遣除过失之部分——破识成实 观察彼理 破假相唯识之观点

4 若识本性中,无彼此等相,真实中无相,识前错显现。 设若相无有,岂明受彼等。与其事异体,如是识非有。
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若识本性中,无彼此等相,真实中无相,识前错显现。 设若相无有,岂明受彼等。与其事异体,如是识非有。 如是何无实,彼知彼非有,如苦为乐等,诸白亦非白。 于此行相者,真知不应理,离识本性故,如空中花等。 无无能力故,假立亦非理,如马角无有,非能生现识。 有彼定感受,与识何相联?本无同体属,亦非彼生属。 无因何以故,成此偶尔生?具因何以故,摆脱依他起? 设若彼相无,彼识成无相,如水晶球识,终究无感受。 若谓迷知此,无论依迷乱,或由彼力生,彼皆随他转。 宣说对方观点 略说遮破 总说 观察认知对境不合理 无相观点不合理 别说 真正认知不合理 甚至假立认知也不合理 观察相属不合理 观察因不合理 破假相唯识之观点 破彼观点 广说彼义 宣说单单能取相不合理 破遣过之答复

5 本课提纲 破遣过之答复 1、习气、迷乱、行相的关系 2、对方的补救:认为不清净阶段是虚妄的,清净阶段是成实的 3、如此承许的过失:
1)所有行相不可能化为乌有,如此与你自许相违。 2)观察成实之识如何产生?最后了知成实之识绝对不存在。(重点) 4、世俗因果是否不合理?胜义空性,名言缘起生 5、因果无论接触不接触都不能产生,安立因果是否无义?

6 本课提纲 5、因果无论接触不接触都不能产生,安立因果是否无义? 1)对因果成实的宗派来说,需要分析接触不接触。 方可了知因果是空性的。
2)对不承许因果成实的宗派来说,名言中承许无因不生安立因果且极富合理性。

7 如果有人说:倘若因果不是由接触不接触中产生,安立为因与果难道不是成了无有意义吗?
破遣过之答复——安立因果是否合理 如果有人说:倘若因果不是由接触不接触中产生,安立为因与果难道不是成了无有意义吗? 接触(不中断) 不接触(中断) 因和果应该同时存在 因变成常有了,因为在果的阶段因未中断的缘故。 因果 灭法成了有实法 接触不接触既然都不合理,是不是因和果就没有意义了?

8 不会成为无有意义,原因是:对于承认因果二者成实的宗派来说,
破遣过之答复——安立因果是否合理 不会成为无有意义,原因是:对于承认因果二者成实的宗派来说, 外道以及个别小乘论师认为: 因果二者是成实的 唯识宗认为: 一切都由实有的依他起心识产生,以此作为因,可以产生如毛发般的行相。 唯识宗虽然不会承认,但是通过推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自己间接承认了因果成实。 能生(实有)所生观待

9 破遣过之答复——安立因果是否合理 成立实有必须要经得起理证的分析, 或者是以真实认知 或者是假立认知 或者因和果之间通过关系进行分析 因果的实有必须要经得起这些理证的分析

10 如此一来,除了接触不接触、中断未中断两种情况外再不可能有其他边,所以必须要以二者其中之一的方式而生。
破遣过之答复——安立因果是否合理 如此一来,除了接触不接触、中断未中断两种情况外再不可能有其他边,所以必须要以二者其中之一的方式而生。 成实的因 成实的果 除这两种情况以外,再不可能有其他边,所以必须以二者其中之一的方式来产生。 接触或不接触 中断还是未中断 为什么不可能有其他边?

11 接触(未中断)不合理 即一体、自生不合理 除了接触不接触两种情况外再不可能有其他边 不接触 (中断)不合理 即他体、他生不合理 自生、他生不合理则共生也不合理 以上的有因生不合理,则无因生更不合理

12 破因果接触而生果, 因为犯因果一体的过失 若因果合而生果 一故因果应无异 不合因非因无别 离二亦无余可计 ——《入中论》 破因果不接触而生果,因为犯因果他体的过失 在接触不接触之外没有其他生果的方式,因此破除因果有自性的观点。

13 不能分别此法是因、彼法是果,这样因果应当无异,也就说不上是以一法生一法(因法产生果法)。
1 若因果合而生果 一故因果应无异 不合因非因无别 离二亦无余可计 ——《入中论》 如果认为因与果是相合而产生果 因果应成一体 不能分别此法是因、彼法是果,这样因果应当无异,也就说不上是以一法生一法(因法产生果法)。

14 若因果合而生果 一故因果应无异 不合因非因无别 离二亦无余可计 ——《入中论》 如果认为因与果是不相合而生果
若因果合而生果 一故因果应无异 不合因非因无别 离二亦无余可计 ——《入中论》 2 自性各别的诸法都同样是无有关系故 如果认为因与果是不相合而生果 因与非因,就没有能生与不能生的差别 具体来讲,有两种过失: ①如“此因”能生彼果,一切非因都能生彼果,他性相同故。 ②如“非因”不能产生彼果,此因也不能产生彼果,他性相同故。

15 如果承许因果有自性,那能生因与所生果,除了相合、不相合这两种情况以外, 不会有其他第三种情况可以承许
若因果合而生果 一故因果应无异 不合因非因无别 离二亦无余可计 ——《入中论》 3 如果承许因果有自性,那能生因与所生果,除了相合、不相合这两种情况以外, 不会有其他第三种情况可以承许 既然两种情况都不成立, 所以因果决定是没有自性的。

16 破遣过之答复——安立因果是否合理 如果离开了这两种情况,则不会再有其他因生果的方式,致使因果也成了非理。 成实的因 成实的果 接触或不接触 中断还是未中断 都不合理 对方不得不承认: 灰色的种子不会产生绿色的芽, 世间上各种因果的安立全部成了非理。

17 破遣过之答复——安立因果是否合理 但对于不承认因果成实的宗派来说, 随教唯识宗、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等 不承认丝毫的实有的法, 故因和果不会堕入常边也不会堕入断边 为什么呢?

18 二谛俱无自性故 彼等非断亦非常 ——《入中论》 由于一切法如同影像自性空的缘故,在胜义谛和世俗之中都没有自性,所以彼等法不是常、也不是断。 若某法有一个决定有的本性存在,那就不是无而应成决定有的常法; 先有后来不灭,就是常;先有后来没有,就是断。 若某法先有后来毁灭,这样没有就是断灭。

19 从胜义谛的反体抉择时, 离戏的胜义本性之中本来远离常与断的边戏,根本没有所谓常有与断无的戏论; 从世俗谛的反体观察, 抉择诸法是假立的缘起法,如同影像、梦幻一样,不存在因果是一体,也就远离常边,不存在因果是他体,也就远离断边; 所以二谛之中都没有常与断的两边,这样就会产生断除常断见的功德。

20 破遣过之答复——安立因果是否合理 依靠无因不生的这一有实法规律即可,而无需承认接触未接触任何一种情况。 名言中的因果安立,依靠无则不生(无因不生——缘起生)这一有实法的规律: 没有因的话,不可能产生果 非因当中也不可能产生果 其他的因中也不可能产生果 无因不生的推理,在名言中可以说是一种缘起或者因缘聚合, 因缘未聚合时,果根本不可能产生; 一旦因缘聚合,果一定会产生。

21 破遣过之答复——安立因果是否合理 依靠无因不生的这一有实法规律即可,而无需承认接触未接触任何一种情况。 对于种子和芽之间,没必要进行接触不接触、中断不中断等观察,即使观察也始终得不出任何结论。 为什么呢? 所以,对于因和果不承认实有的宗派来讲,因果的安立极其合理。 因和果本来就是世俗的法,一切世俗之法都是假的,终究不可能变成真实。

22 如日轮有蚀等别 于影像上亦能见 日影合否皆非理 然是名言依缘生 ——《入中论》 在真实义当中日轮与日影是合还是不合都不应理,真实义当中没有日轮与日影的相合,也没有两者的不合。 但是以名言不观察的情况下,可以说日影是依于日轮与水的因缘而产生。 就像日轮有日蚀等的差别, 在水中的日影上面也能反映出来; 在日轮上若有黑点, 在水中的日影也会有黑点。

23 以身体与身像来作比喻,镜子里会现身体的镜像,身体与镜像是不一、不异的关系,不能说身体与镜像相合或是不合。
如果身体与镜像相合,两者就成为一体; 在名言当中,共同承许镜像依身体和镜子的因缘产生。 如果身体与镜像不相合,那两者就成他体,互相之间没有关系。 或者身体跑到镜像里面, 或者镜像融入身体,但是谁也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情况。 这一比喻的意义是: 能破与所破都是自性本空,没有自性,所以不犯合与不合的二边过失,而且名言中可以假立,以能破破于所破。 同样能立与所立也不犯二边过失,而且可以由能立成立所立。 这样镜像有镜像的独立自性、身体有身体的独立自性,如是身体走到镜子后面,不应当对镜像造成影响,镜像应当不动才对。

24 分析中观的观点、唯识的观点,到底对我的相续有没有帮助啊?
不一定专门针对你自己的想法,只是每天学习这方面的推理、因果方面的道理,自相续中对佛教不了知的很多教义,自然而然就会明白了。 一般刚趋入佛门的时候,很多问题都不懂,什么事情都想问,心里面全部都是疑团,但是,闻思了这些大论典以后,很多问题就已经直接有答案了。

25 听闻佛法的机会非常难得,一定要珍惜!其他乱七八糟的很多事情应该暂时放下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这上面,这样的话,心才能够专注。
世间上的很多人,认为获得国王、总统的地位非常值得羡慕,但真正来讲,与每天听受大乘佛法的福报和缘分相比较,世间的地位根本没什么了不起! 正在闻思修行最有意义的大乘佛法,希望大家不要再胡思乱想、整天觉得没有意义,或者始终都是愁眉苦脸的,这样不太好。

26 《开启修心门扉》 猛厉不断地念叨‘一切都不需要!’;
经常很猛厉地意念:“财产也不需要,名声也不需要,地位也不需要,我什么都不需要。短暂的几十年中用这些干什么,最重要的是我来世的解脱,来世愿我生生世世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应该这样想,猛厉念叨一切都不需要。

27 通过对其他宗派观点的破析,我们相续中的很多邪知邪见逐渐逐渐会被摧毁。
佛经中讲说:摧毁烦恼的方式,有直接间接、明显不明显等很多种。 获得闻慧,能够认识烦恼。获得了思慧,能够压服烦恼。获得了修慧,能够根除烦恼。 通过闻思断除增益不一定会马上出现感应,烦恼分别念一下子都断除了,不是这样的。所以,大家现在能够听闻有意义的佛法,心应该专注思维,这是极为重要的。

28 小乘行人 这是无常、刹那生灭的 自续派 胜义中没有苹果,世俗中的苹果如梦如幻 唯识宗 外境中没有苹果,只是我的心 应成派 从入定位讲,苹果全是离戏大空性,是现空双运的本体 密宗 等净无二

29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得犹如甘露之妙法,纵为谁说亦不能了知,故当无言安住于林间。
游四门 见生老病死苦

30 破遣过之答复——安立因果是否合理 虽然没有这样承认,但不仅不会造成因果非理的局面,反而更能证明因果极富合理性, 对于不承认因果成实的宗派来说,通过无则不生这种自然规律安立因果非常合理。 这一点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在《七十空性论》、《定解宝灯论》等论典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大家应该在心里生起定解。

31 破遣过之答复——安立因果是否合理 关于这一点在下文讲世俗的道理,“依自前前因……”时再加以叙述。 无则不生, 因果极富合理性 未观察似喜,依自前前因,如是而出生,后后之果也。 未经观察似乎欢喜的此景象并没有另外的显现之因,之所以这样显现唯独是依赖于自己的前前之因而如是产生后后之果的。

32 破遣过之答复 如此破斥假相唯识宗的这所有理证极其具有说服力, 不论从因果方面还是从相违相属观察,这种推理都是相当尖锐的。 如果你们承认自己是假相唯识宗,对这些问题必须给予答复,否则很难安立你们的自宗。

33 破遣过之答复 也蕴含着独特的深要, 上述遮破的理证蕴含着很多要点, 比如万法唯是自己的心所造, 一切如毛发般的外境只不过是习气的迷乱显现而已。 这些道理,对中观宗、唯识宗等大乘总的教法来说,具有极其深奥的要诀。

34 破遣过之答复 如果能够认真领会,那么对唯识的宗义将会清澈见底,并且能开显中观的密要。 这样的理证智慧,如果真正能自己深深地领会 不能只是口头上或者字面上过一下。 辩论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用上麦彭仁波切的理证 这样一来,对中观所说的名言中如梦如幻的因果、六识见六境等要诀也会完全通达。 那么,对唯识宗甚深的教义也就完全了如指掌了。

35 破遣过之答复 因此,对于中观、唯识二派来说再没有比这意义更重大的了。 对于中观、唯识二派来说,上面所讲到的驳斥假相唯识宗、建立真相唯识宗的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呢?

36 想要通达中观的意义: 胜义中暂时一切法都不成立,究竟来讲远离一切戏论 首先必须运用唯识宗的观点驳斥对万法的实执心,从而建立万法唯心 后通过各种观察了达远离一切戏论的道理 所以说,学习中观和唯识的时候,上面这些教言是不可缺少的,再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37 建立离实一 抉择所知二谛之义 建立宗法 认清二谛之理 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 立根本因 建立离实多 建其理 建立周遍 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 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 建立离实一 抉择所知二谛之义 建立宗法 认清二谛之理 分析何实法,某法无一性,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 立根本因 建立离实多 建其理 建立周遍 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遣除于此之诤论 如是通达之功德

38 本科判提纲 1、以颂词及长行文建立离实多之理。 2、以《楞伽经》及法称论师的教证说明离实一离实多之理。

39 分析何实法,某法无一性, 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壬二、建立离实多
对任何一种实有法进行分析时,不论外道还是内道有实宗所承认的法,都不存在一个实体的自性 任何一法如果不存在“一”的本体,也就不可能有“多”的本体。因为“多”是在“一”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的,已经将“一”抉择为无实之后,所谓的“多”也不可能存在。

40 分析何实法,某法无一性, 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如是在分析自宗(佛教)他派(外道)所承许的常、无常、遍、不遍、微尘、粗法、能知、所知等任何有实法均不成立唯一的当时, 壬二、建立离实多 自宗佛教当中,随理唯识以下的经部、有部,以及论议五派为主的外道宗派,他们经常认为存在实体的一法 分析何实法,某法无一性, 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41 建立离实多 作为在未经观察的侧面似乎现为一体如水泡般的一切有实法中, 从未经观察的侧面,一切有实法在显现过程当中如水泡般(好象存在) 真正剖析时一切都不存在

42 建立离实多 能承受得起比十万金刚山还要沉重的观察之负荷极微尘许也是不存在的, 离一多因的推理比喻成十万金刚山 一切有实法比喻成水泡 在水泡上即使放一个小小的东西也会马上破裂,如水泡般的一切法,又怎么可能承受得起比十万金刚山还重的理证观察呢?

43 分析何实法,某法无一性, 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结果只能是七零八落、碎成百瓣而东离西散,除此之外某一有实法根本不成立一体性。
壬二、建立离实多 真正观察时一个法也得不到,一切法都抉择为空性。 分析何实法,某法无一性, 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44 所谓的离一多因,本来是观察事物本体的一种推理,
但实际上,对万法的果、因等也可以推理, 因此,有些论师认为它是对整个诸法进行观察的一种推理。 佛教的特点是什么呢? 通过离一多因来观察,最后一个法也得不到,将一切法都抉择为空性。 对任何法进行剖析时,只剖析到一定位置并不是佛教的特点。

45 对自己的心进行推测时,众生相续中如须弥山般的邪见最后也会全部摧毁无余,
比如认为实有的“我”存在,但对“我”进行剖析之后,所谓的人我、法我根本不可能存在。 同样,对于我们无始以来就执著为存在的柱子进行观察,实际根本不可能存在,全部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 如果我是实一,则不可能有多个五蕴; 有多个五蕴,则不可能有实一的我。 如果柱子是实一,则不可能分为多个部分; 如果柱子可以分为多分,则不可能有实一的柱子。 如果我的心是实一,则不可能有多个刹那的心; 有多个刹那的心,则不可能有实一的我的心。 对于这样的空性继续串习,最后将轮回苦海中所有的常、乐、我、净的颠倒执著全部推翻,便可以获得解脱,这就是佛教的特点。

46 公案:漂泊的诗人禅师

47 现在的物理学家有的通过仪器的方式观察,有的通过自己的理念智慧进行剖析,最后将这些法分析成原子、分子一直到最细微的夸克等,这时他们或者说什么都不存在,或者说有一个最细小的法。他们是不是真正通达了佛教的空性呢? 不是的,这只不过是通过分别念观察得出一个结论,从实际修证中,并没有真正证悟万法空性的道理。

48 分析何实法,某法无一性, 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任何法既然一体性不存在,它也就无有多体可言,因为多体必须要由一体来组合,怎么会存在无有“一”的“多”呢?就像无树不成林等一样。 壬二、建立离实多 甲曹杰的《中观庄严论注释》中说: 一和多可以包括在互绝相违中的直接相违当中。 分析何实法,某法无一性, 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一和多为何是直接相违?

49 一个事物与它所遮遣的反方面的无实法,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叫做直接相违。
一和多哪个是无实法呢? 这里是以总和别的方式来破除实一和实多: 一(总法) 多(别法) 当多是有实法(别)时,一(总法)是无实法 一(别法) 非一(总法) 当一是有实法(别)时,非一(多、总法)是无实法

50 本科判提纲 1、以颂词及长行文建立离实多之理。 2、以《楞伽经》及法称论师的教证说明离实一离实多之理。

51 建立离实多 关于这一点,《楞伽经》中云: 万法无自性,离一及离多 《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属于如来藏学派,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 其中既讲了唯识宗也讲了中观宗,最后承认究竟三乘。而《涅槃经》、《宝积经》、《月灯经》等经典当中主要讲到中观最殊胜的道理,最后承认究竟一乘。

52 建立离实多 若以心剖析,本性无所取,故彼等无说,本性亦称无。若以心剖析,无有依他起,遍计圆成实,以心岂安立?无性无有识,无实无普基,如尸愚寻思,劣者立此等。凡是相有实,识意之动摇,我子尽越已,彼等享无念。

53 建立离实多 这其中的意思是说,如果以心来观察分析,那么“一”与“多”的体性均无可取或无可得,因此这些有实法无有可言表为“是此是彼”的“实一”与“实多”。所谓的“以意执为是此是彼”的体性皆不存在,说明外境无有, 若以心剖析,本性无所取,故彼等无说,本性亦称无。 通过智慧进行观察,一切万法的本性无有丝毫所得 无法以语言说其为“是此是彼”的“实一”与“实多”,心里也无法执著“是此是彼”等,这以上说明了外境不存在的道理。 可以言说的是此是彼也不存在,既然无有可言说之法,能够真实以意缘取的本性也就不可能有。

54 建立离实多 接着对观内法者也同样说明这一意义。所以,如果以心剖析,则依他起、遍计法与圆成实三者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怎能以心来安立它们存在呢? 在胜义中观察时,实有的依他起和无实有如毛发般的遍计法根本不可能存在,到最后,遍计法和依他起都不成立的圆成实也不能成立, 心同样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以心剖析时,依他起、遍计法与圆成实三者一无所有,既然如此,又怎么能以心来安立它们存在呢? 若以心剖析,无有依他起,遍计圆成实,以心岂安立? 可以言说的是此是彼也不存在,既然无有可言说之法,能够真实以意缘取的本性也就不可能有。

55 依他起是一切显现的来源,就像放电影的机器一样;
所谓的遍计法根本不成立,已经证悟到这一点 假的 圆成实 依他起是一切显现的来源,就像放电影的机器一样; 遍计法 正在放电影的时候,屏幕上出现的各种人物、场景,就是现在正在显现的法,也叫做遍计法; 如同毛发般幻化的各种显现 依他起 幻化的来源 外面各种各样的形象,在实相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这就是圆成实。

56 他空派的很多人认为:圆成实的本体是存在的,遍计法自己的本体是空性的,依他起的本体不空而以遍计法空。
实际上,从中观的角度来讲,遍计法和圆成实全部是空性的,这一点在《楞伽经》当中讲得非常清楚,所谓的依他起、遍计法、圆成实以及阿赖耶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凡夫愚者分别寻思为存在。

57 建立离实多 如果有人想:倘若本不存在,那么里里外外的这些有实法为何被世人一致公认呢?

58 建立离实多 外界的色等之自性无有,并且有境的眼识等识也不存在,现为外内住所、身体、受用的有实法不存在,受持彼等之种子的阿赖耶也不存在。 外境色声香味触以及执著它们的种种识根本没有,一切万法所依赖的阿赖耶也是没有的 无性无有识,无实无普基, 这也是众生的一种分别念。 外界的色等境以及眼识等有境实际都不存在,住所、身体、受用等内外一切有实法,以及受持彼等之种子阿赖耶也是不存在的。 指阿赖耶

59 《父子相会经》 世尊入诸根时,即是入法界。言诸根者,所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欲知根、已知根、俱知根。其中,眼根于三世中俱不可得。若于三世不可得者,即非眼根。若非眼根,云何当知彼眼根名? 譬如空拳,戏诳无物,但有假名。于胜义中空不可得,拳亦无得。如是眼根亦如空拳,虚妄无实,而现虚相,诳惑愚夫,但有假名。于胜义中,眼及眼根俱不可得。 如是世尊得一切智已,为度颠倒众生故,说名眼根,非胜义中有。 彼等诸根自性离故。根自性空,彼眼根性不可得,眼根性不可得,何以故?是眼离眼自性故。

60 《父子相会经》 若法无自性,彼即非物,以非物故,即非成就。非成就者,即不生不灭,不可言说彼是过去未来 世尊!譬如有人于其梦中受乐、喜笑、游戏,寤后忆念,然不可得,何以故?彼人梦中受乐等事尚不可得,何况寤时,若见若得无有是处。 如是诸根犹如梦事,如是一切诸法,自性亦不可得。不可得故,彼等亦不可说。

61 建立离实多 然而,远离证悟真实义的觉性智慧或者说远离如理如实辨别正法的妙慧之灵活、犹如死尸般的凡愚以恶劣寻思所牵而共称(这些存在,)尽管他们如此思量为实有,但并非是真实的。 可是,一些没有智慧灵魂的如尸体般的愚者凡夫始终认为这些法全部存在。 然而,远离智慧取舍的如同尸体 一般的凡夫人,却说外境不存在、 心识存在。 此处不仅破斥了小乘有实宗,而 且对唯识宗的观点也作了遮破。 如尸愚寻思,劣者立此等。

62 建立离实多 再者,如果有人想:精通真实法理的诸位智者将处于什么样的境界中呢? 既然这些凡夫人全部如同尸体一般,那么,真正精通法理的诸位智者,真正具足智慧生命者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境界当中呢?

63 建立离实多 超越了蓝黄等之行相、内处外处之有实法、眼识等识以及依他起之意的动摇等所有分别之戏论的诸位佛子智者均享受无分别的境界。 凡是相有实,识意之动摇,我子尽越已,彼等享无念。 对于执著外六处、内六处等一切相为实有,以及依他起意的动摇分别等, 真正超越了蓝黄等行相、内处外处之有实法、眼识等识以及依他起之意的动摇等所有分别戏论,最后处于无有任何分别的境界当中。 远离一切戏论的诸位智者,龙猛菩萨、无著菩萨等诸位佛子,已经完全通达了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无有自性的道理。 真正佛陀的弟子已经完全超越了上述这些执著,他们所享受的是无有任何执著、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64 建立离实多 此外,智慧卓越的法称论师也亲言: 在讲解名言时,智慧卓越的法称论师在这个世间上是无与伦比的。

65 建立离实多 “何定观实法,真实无彼实,如是彼等无,一与多自性。 任何一个人去观察眼前所显现的法,在真实义中都不存在一个实法。其原因是:所谓的一体和多体根本不存在的缘故。 远离一及众多故,外境无有相亦无。 ——《量理宝藏论》 问:此论运用了离一多因进行观察,那么此论会不会成为中观的论典呢?

66 答:此处法称论师也讲到了离一多因,但是它与胜义当中离一多因的观察方法稍微有一点差别。并没有对实有“一”不存在作详细的观察。
这里主要是以唯识宗的观点进行推理,虽然运用了这种推理方式,但根本不会成为抉择胜义谛的中观因。为什么呢?如在《中观庄严论》中讲到,运用离一多因的对境是自他所说的一切万法,即凡是自他宗所说的所有万法,在胜义当中是不存在的; 当然有些论师认为,因为在《释量论》、《因明七论》中有这种推理的缘故,因明的究竟意趣是中观,但这种说法并不能真实成立。 而在《量理宝藏论》中所运用的离一多因,是针对有部、经部所承认的无方微尘进行观察的,根本不包括唯识宗自己所承认的心识,所以这里的离一多因不会成为中观的离一多因。

67 建立离实多 “何定观实法,真实无彼实,如是彼等无,一与多自性。 宗喀巴大师说,应以真相唯识宗异相一识的观点解释; 在藏传佛教中,对于法称论师因明的观点,噶玛巴、鄂译师等认为以中观来解释; 无论如何,法称论师的究竟观点以唯识宗来解释非常合理。 萨迦派的果仁巴论师则认为,应该按照假相唯识的观点来解释; 麦彭仁波切则认为,法称论师名言的究竟观点,应该是真相唯识宗能所等量派的说法来解释。

68 建立离实多 异实诸外境,设若一非理,彼心种种现,亦岂成唯一?屡屡思外境,如是离行相,是故相空故,皆称无自性。诸智者所说,彼理当明了。” 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外境进行观察时,所谓的外境其实远离了一切行相,就像《金刚经》所说的那样,一切相都是假的、虚妄的,全部是空性,这就叫做无有自性。 形形色色的这些外境当中,如果某法以一体的方式不存在,那么,各种各样的相怎么会成为一呢?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一切万法如芭蕉树一样,不可能存在。对万法进行观察时,经得起观察的法微尘许也得不到,如此抉择下来,最后已经抉择为空性了。

69 建立离实多 所说的意义也与上述之理相同。 所以,万法无有自性的道理,不要说 中观当中,法称论师在《释量论》里 面也已经明确讲过了。 大家对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所宣说 的道理应该如是了知。

70


Download ppt "第81课."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