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厂商理论(一) 生产理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厂商理论(一) 生产理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厂商理论(一) 生产理论

2 本章的研究目的 本章和下一章将分析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并从对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供给曲线。 厂商理论从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考察:
一、是生产过程中的理论,即研究厂商在不同要素组合状态下对生产方式的合理选择。 二、是生产成本的理论,即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各种成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黑匣子,1937年科斯《企业的本质》,基本结论:企业是市场的替代,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代替市场,从而节约交易成本。

3 生产理论 第一节 生产函数 第二节 使用一个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及生产的三阶段 第三节 使用两个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及生产者均衡
第一节 生产函数 第二节 使用一个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及生产的三阶段 第三节 使用两个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及生产者均衡 第四节 生产的规模收益 第五节 多种产品的最优生产组合与范围经济

4 第一节 生产函数 一、什么是生产 所谓生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一切能够创造或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所有能够给人们创造或增加某种满足的活动都是生产活动。 二、生产的四要素 任何生产均需投入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四类: 1.劳动 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不是指劳动者本身,而是指劳动者提供的服务。劳动的价格是工资率。 2.土地 不仅包括土地本身,还包括河山、森林、能源、矿藏、原料等一切自然资源。土地的价格是地租率。 3.资本 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设备,如机器、厂房、工具、仓库等,并不是专指货币。资本的价格是利息率。 4.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才能的价格是利润。 当企业购买投入生产它们计划出售的物品和劳务时,就引起了成本。 科斯,1937年《企业的本质》 威廉配第“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5 三、生产函数 1. 生产函数表示的是一定期间内在生产技术不变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它所能提供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般记为: Q=f(χ1,χ2,…,χn) 其中:χ1,χ2,…,χn表示投入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Q表示上述诸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所能提供的最大产出量。 2. 只有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条件下,生产函数可记为:Q=f(L,K)。 若资本的投入量固定不变,则生产函数可记为:Q=f( K,L)。

6 3.生产函数的概念有两点注意:  (1)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如果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产出量也随之增加。因此产出量是各生产要素的增函数。如果发生了技术进步,生产函数本身就会改变。  (2)生产函数表示的产出量是最大的。生产函数中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是“最优关系”,如果想增加产出就必须增加投入。

7 第二节 使用一个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及生产的三阶段
第二节 使用一个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及生产的三阶段       短期生产理论 生产理论       长期生产理论 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微观经济学通常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短期生产理论,以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长期生产理论。 会计学,短期是一年以内

8 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Q=f(L, ),其中L表示劳动投入量  表示资本投入量,且是固定的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 ( TP ) 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后的最大产量。 平均产量 ( AP ) 是指单位投入要素的产量。 平均产量=总产量/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边际产量 ( MP ) 是指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    引起的产量的增量 。

9 三、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10 三.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设短期生产函数为:Q=f( K,L ) , TP表示总产量 ,
AP表示平均产量,MP表示边际产量。由表4-1可得下图: Q C B TP A O L MP A’ AP B’ AP O L (a) 各种产出的变动曲线 (b) C’ MP

11 三条曲线之间的关系: 1.总产量与边际产量 TP曲线上任意一点的MP,即为该点切线的斜率。点A时MP 曲线达到最高点。点A与点C之间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曲线 是在以递减的速率上升。点C,总产量达到最大。过点C以 后,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也递减。 2.总产量与平均产量 TP曲线上任一点到原点的连线的斜率,就是该TP水平上的AP。这种连线的斜率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大,AP递增。过了点B后,这种连线的斜率递减,表示AP递减。 3.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增; 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减; MP曲线穿过AP曲线的最高点。

12 下面是几个重要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1)平均产量曲线是总产量曲线上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值曲线。 (2)边际产量曲线是总产量曲线上各点的斜率值曲线。 (3)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 (4)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交点对应总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5)平均产量曲线上升的部分,边际产量曲线一定高于平均产量曲线。

13 四、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4 1、原因: 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固定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组合比例。
1、原因: 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固定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组合比例。 2、理解的时候应该注意: (1)它以生产技术不变为前提,但技术的提高也不会消除这一规律,只是会减缓和限制它的作用。 (2)它以其它投入不变为前提。 (3)这一规律与边际产出递增现象是不矛盾的,投入超过某一点后,这一规律总会发挥作用。 4.这一规律表明的是一种客观技术关系,是可以进行观察和实证的,是普遍存在的。

15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 五、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16 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但边际产量仍大于零 第三阶段: 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也递减 无论如何,厂商肯定不会在第三阶段生产,因为这个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厂商也不会在第一阶段生产,因为平均产量仍可以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未发挥到最大作用,厂商没有获得可以获得的最多的好处。因此厂商只会在第二阶段生产,因为虽然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下降,但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收入也增加。

17 六、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最优投入量的确定 1、边际产量收入: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所导致的企业总收入的增加量。
即MRPL等于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乘以企业的边际收入 2、边际支出: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所导致的企业总成本的增加量。 MEL为可变投入要素L的边际支出。 当MRPL=MEL时,可变投入要素L的投入量为最优,企业的利润最大。

18 例题: 某印染企业进行来料加工,每天的产量与工人人数的关系是:Q=98L-3L2(Q:米;L:名)。假定企业按成品布每米收取20元加工费,每人每天的工资均为36元,且其他投入要素每米支出2元。求最佳雇佣工人数?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这个思想是理解企业决定雇佣多少工人和生产多少产量的关键。

19 解: MR=20元 MPL=dQ/dL=98-6L MRPL=20×(98-6L )元 MEL=36+2 ×(98-6L )元
MRPL=MEL L=16名

20 第三节 使用两个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及生产者均衡
第三节 使用两个可变投入要素的生产及生产者均衡 一、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假定生产者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可变生产要素来生产一种产品,则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Q=f (L,K) 二、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21 等产量曲线 组合 劳动 资本 A 2 11 B 1 8 C 5 D 3 E 4 2.3 F 1.8 G 6 1.6 H 7

22 等产量曲线的特点 (1) (2) (3) (4)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的作用,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不同的等产量曲线之间不能相交。
位置越高的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水平越高。 等产量曲线的两端延长到一定限度则向两坐标轴上方翘起。

23

24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   (1)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公式为: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25 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证明如下: 对于任意一条给定的等产量曲线来说,当用劳动投入去替代资本投入时,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由增加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和由减少资本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减少量必定是相等的。 则           整理得:

26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原因:各要素之间有适当比例,替代是有限的。 MRTSLK递减决定了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27 当生产一种产品的两种投入的组合比例是固定时,它的
四、两种类型的生产函数的等产量线 1、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的等产量线 当生产一种产品的两种投入的组合比例是固定时,它的 等产量线为L形。而从原点出发的射线的斜率表示两种投入 的固定比率。 K 3 2 A 1 L L 形的等产量线图 Q=16 Q=8 B C O

28 2.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等产量线 要素投入比例是可变的。如劳动与资本投入数量的比例,可以多用一些劳动,少用一些资本,也可以少用一些劳动,多用一些资本。 特别的,固定替代比例生产函数 教材P127,图4-1(a)

29 五、生产经济区 等产量曲线的“脊线”和生产区域
如图两条蓝线称为“脊线”。“脊线”表明生产要素替代的有效范围。因为厂商只在“ 脊线”以内的范围内从事生产,因此把这一区域称为“生产区域”。

30 五、生产经济区 在OA以上和OB以下,等产量线斜率为正,这些区域内的 等产量线上的投入组合意味着生产行为的非理性化。OA线与
线。在这两条脊线以内的区域,叫生产的经济区。 K A B O L 生产的经济区图 150 100 50

31 六、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是指用等量的成本所购买的各种投入组合所形 成的曲线。它取决于厂商愿意支出的成本和投入要素的价格。
如以K和L分别代表购买的资本品与劳动的数量,等成本线 的方程式为: ,即 等成本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等于两种投入要素的价格之比。 如果两种投入的价格不变,总成本(C)的增加,会使等成 本线向上平行移动,反之,等成本线向下平行移动。 L 等成本线图 K 10 K=8-0.8L 8 K=10-0.8L 4

32 例题 资本每一万美元每年利息1000美元,劳动每人每年工资1500美元,总成本为每年150,000美元。求等成本线的方程。
解: C= rK + wL K= L (万美元) 工资率为w,一人一年的工资(美元); 利息率为r,一万美元一年的利息(美元) 比如,雇佣60个工人

33 等成本线的转动 假定只有PK可变,等成本曲线的变化如图(a)所示。垂直(资本)截距和等成本函数的斜率都发生了变化,水平(劳动)截距未变。因此,当PK发生变化,等成本曲线就围绕水平截距点转动。 反之,如果资本价格保持不变,劳动的价格变化,等成本曲线就会围绕垂直截距点转动,如图(b)所示。

34 七、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者均衡) 生产者均衡是指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或者是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

35

36 生产者均衡条件: 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 厂商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

37 生产者均衡的条件是: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或者说,厂商购买投入要素的每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产量都相等。在图形上表现为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
用公式表示就是: 或者 K K1 O L L 投入的最优组合 F E G

38 生产者均衡 上述原则就是经济学上的“替代原则”: 如果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生产方法也将随之而变。相对地多用那些便宜的投入要素而少用那些昂贵的要素。 这一原理可以说明为什么生产同一种产品,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方式。

39 八、生产的扩张 拐角解:如果等产量线为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的等产量线,那么 等产量线拐角与等成本线的重合之点代表投入的最优组合点,
这称为拐角解。(如下图) 八、生产的扩张 假设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投入的增加会引起等成本 线向上平行移动,从而不同水平的等成本线与不同水平的等产 量线相切,将这些切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生产扩张线。 K A E O B L O A1 A2 A3 L 拐角解图 生产扩张线图 B3 C B2 Q2 B1 E3 Q1 Q3 E2 Q2 E1 Q1

40 八、生产扩展线  在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的成本或产量发生变化时,厂商必然会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扩展线是厂商在长期的扩张或收缩生产时所必须遵循的路线。

41 例题 1.总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时( )。 A.平均产量曲线仍在上升 B.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C.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
1.总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时( )。 A.平均产量曲线仍在上升 B.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C.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 D.边际产量曲线在横轴以下

42 1、 C

43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种说法是( )。 A. 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必为负数 B.边际产量减少,平均产量也一定减少 C.平均产量最高时与边际产量相等 D.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不一定减少

44 2、 B

45 3、当生产函数Q=f( K,L ) 的AP为递减时,则MP ( )。
B、递减且为负 C、为零 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46 3、 D

47 4、经济学中,短期是指( )。 A、一年或一年以内的时期 B、在这一时期内所有投入量都是可以变动的 C、在这一时期内所有投入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D、在这一时期内,至少有一种投入量是固定的,也至少有一种投入量是可变的

48 4、 D

49 5、哪一表述是错误的( )。 A. MRTSL,K= - B. MRTSL,K = C. MRSXY=- D. MRSXY =

50 5、 B

51 第四节 生产的规模收益 一.规模收益的涵义 1.规模收益也称规模报酬,它是指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所有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变动时,产量(收益)变动的状态。 2.规模收益的三种情形 规模收益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的增加比例。 规模收益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生产要素的增加比例。 规模收益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生产要素的增加比例。 月产10吨化肥厂,资本10单位,劳动5单位,现生产规模扩大一倍

52 3.规模报酬问题可以用次齐次生产函数来表达:
设Q=f(L,K),如果L和K都增加t倍,并有 f(tL,tK) =tf(L,K) =tQ (t >0) 则称Q=f(L,K)为次齐次生产函数 当Q=LK时,Q(tL,tK)=t+·LK=t+·Q +>1:规模收益递增 +<1:规模收益递减 +=1:规模收益不变,此时函数为线性齐次生产函数。

53 4.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数学表达式为: Q=f(L,K)=ALK 式中A、、均为常数,且都大于零,+=1
生产要素的产量弹性是指生产要素变化的百分比同相应的产量变化的百分比之间的比率。

54 由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可分别计算出劳动和资本的弹性系数如下:

55 Q = A LαK1-α 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对1899-1922年这一时期美国的资本和劳动对生产的影响提出的,并根据有关资料进行估算,得出了几个常数值如下: A = 1.01, α = 3/4, 故上述函数式可写成 Q = 1.01 L 3/4 K 1/4 它表示,在K投入量固定不变情况下,假如L的投入量单独增加 1%,则产量将增加0.75%。反之,当L投入量固定不变时,假如K投入量增加1%时,则产量将增加0.25%。这就是说,每增加1%的劳动所增加的产量是每增加1%的资本所增加的产量的3倍。 按照Cobb-Douglas生产函数,劳动与资本在总生产中的比例3:1。 这同那种认为美国的工资收入与资本收入之比为3:1的看法相符合。 

56 二.对规模收益的解释 (一)规模收益递增 (二)规模收益不变 (三)规模收益递减
规模经济产生在生产开始扩张的阶段,可以产生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 (二)规模收益不变 规模收益递增的最后,如果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出现规模收益不变。 (三)规模收益递减 当生产扩大到一定规模以后,规模不经济超过规模经济时,就会发生规模收益递减现象。

57 案例 马胜利的失利 1984年,马胜利竞争上岗,担任石家庄市造纸厂厂长, 凭借较为出色的经营管理才干,将一个亏损企业变成了盈利
企业。他在当时采取的很多改革举措为人所称道。作为有成 就的优秀企业家,他的名声迅速远扬,成为当时企业改革和 企业经营中的名闻遐迩的明星人物。生产经营上的初步成功 和媒体的大肆宣扬使马胜利的胃口和目标越来越大,后来竟 在一年之内先后承包全国9个省市的36家造纸企业(其中27 家为亏损企业)。 案例 马胜利的失利

58 三.规模经济的引申分析 彩电、汽车的案例。 由于经营管理水平并没有得到与企业规模扩张相适应的提高,
管理上的混乱愈来愈严重,以致到后来在诸多方面出现了管 理失控。企业规模大了,但合格的产品生产规模并没有相应 的扩大。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迅速上升。最后,企业走向全 面的严重亏损,包括马胜利起家的石家庄市造纸厂也不能幸 免。马胜利也在1994年最终退出经营管理的舞台。 三.规模经济的引申分析 彩电、汽车的案例。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说生产规模的扩 大而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

59 第五节 多种产品的最优生产组合与范围经济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 MRTXY = = =
第五节 多种产品的最优生产组合与范围经济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厂商的生产能力能够生产的两种产品的 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生产可能性曲线有时也称为产品转换 曲线。它还可以表示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资源能够生产的资 本品和消费品的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 2.边际转换率(MRT)是指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增加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必须减少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之比,它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这一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增的,所以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凹向原点的。 增加一个单位X的生产,必须要减少的Y的生产量表示为: MRTXY = = =

60 稀缺性注定生产要素的使用不可能应有尽有,这意味着增加某种商品生产时,就必须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的可能性。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 稀缺性注定生产要素的使用不可能应有尽有,这意味着增加某种商品生产时,就必须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的可能性。 民用品 组合 军用品 民用品 A 30 B 28 2 C 24 4 D 18 6 E 10 8 F 10 30 军用品

61 二.等收入线 三.产品的最优生产组合 等收入线表示各种可能的产量组合所提供的总收入相等。 等成本线表示购买两种要素的总成本不变,而生产可能性
曲线表示生产两种产品花费的总成本不变。只有在等收入线与 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时,才达到最大收入(利润)的产量组合。 产品最优生产组合的条件的文字表述便是:产品的边际成本 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这一条件也适用于多种产品的最优 生产组合。即 Y O X B 210 A 150 产品的最优生产组合 D C

62 四.多种产品生产的范围经济 1. 范围经济指的是厂商利用其基本的投入资源,从事生产 (经营)要求具有一定共通性的多种产品的生产而带来成
本的减少。 2. 范围经济的前提条件(两者之一): (1)厂商拥有的技术、投入的要素或生产设备能够基本 满足两种或更多种产品的生产要求。 (2)厂商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时会自动和不可避免地 产生副产品,这些副产品或直接或经过简单加工后 便可形成另外的产品。 3.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假定条件下,范围经济可由下式表示: SC=C(Q1)+C(Q2)-C(Q1,Q2) 式中:C(Q1)表示生产Q1的产出所耗费的成本, C(Q2)表示生产Q2的产出所耗费的成本, C(Q1, Q2)表示生产两种产出所耗费的联合生产成本。

63 4. 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是有区别的: (1)规模经济主要指的一种产品的生产,而范围经济主要指的多种产品的生产。 (2)一家生产两种产品的厂商可以在规模不经济时获得范围经济,而一家生产单一产品的规模庞大的厂商可以不拥有范围经济。 (3)具有规模经济的厂商容易拥有范围经济。

64 案例 “现代”启示录 现代集团是韩国最大的财团,其创始人、前董事长郑固永曾是韩国的首富,也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案例 “现代”启示录 现代集团是韩国最大的财团,其创始人、前董事长郑固永曾是韩国的首富,也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现代集团从建筑起家,后来发展为一个庞大复杂的企业王国,产业领域涉及造船、机械、汽车、电子、建筑材料、纤维、石油化工等各个方面,总资产高达700亿美元,1999年的销售额为750亿美元。最多时曾拥有79个子公司。其麾下的现代汽车公司是韩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现代尾浦造船公司是韩国最大的造船企业,现代建设公司是韩国最大的建筑企业。

65 章鱼爪式的扩张带来了严重的范围不经济,管理有效半径的延伸跟不上产业领域的扩张,产业扩张也带来了越来越高的负债额,集团负债额一度高达660亿美元,为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强。2000年,债务危机终于全面爆发,集团的收益无法偿清银行债务。在各方压力下,现代集团实行收缩肢解式的资产重组,许多公司从现代集团中分离出来,如2000年9月1日,现代汽车公司正式独立。 与现代一样,韩国的大宇、三星等公司也是产业跨度太大,许多产品之间根本没有生产、技术上的联系,范围不经济加上规模不经济使韩国的这些大公司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及后几年遭到重创。 资料来源:龚克瑜:“现代”启示录,《解放日报》,

66 资料 金融混业经营 大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的相当长时期内,金融分业经 营模式占统治地位。所谓金融分业经营,是指银行只经营传
资料 金融混业经营 大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的相当长时期内,金融分业经 营模式占统治地位。所谓金融分业经营,是指银行只经营传 统的存贷款等业务,证券商只经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 买卖经纪等业务。进入80年代后,金融分业经营的篱笆开始 被逐渐拆除。1984年,美联储裁定9800家注册商业银行可进 入证券行业。1986年,英国政府宣布银行业可直接从事证券 交易。1995年5月,美众议院银行委员会通过一项改革法 案,废除了30年代颁布的银行业不能经营证券业的禁令。 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分别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金 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在根本上摒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 法》和其所代表的金融分业管理的教条。近些年来,金融行 业购并的狼烟四起,一些集商业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等于 一身的金融机构(也被形象地称为金融百货店或金融超市) 不断地诞生。这种现象常被称之为金融混业经营。

67 金融混业经营可以使金融机构充分地发挥金融业务的互
补性,实现范围经济。如证券交易业务量小时,人员、场 地、设备等可以用来从事存贷款等业务;通过对企业还贷情 况的充分掌握可以降低与该企业相关的投资银行业务的风 险;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对企业的深度介入充分了解企业的资 产质量、经营状况等并凭此降低贷款的坏账率。 我国目前还是实行金融分业经营模式。证券市场行情 不好,买卖量少时,证券公司的营业大厅空荡、冷清,而相 邻的银行储蓄所,存取款客户却排起长龙;证券市场交易兴 旺时,证券公司营业大厅被挤得水泄不通,营业员忙得喘不 过气来,而银行储蓄所却门可罗雀。这样的现象是经常存在 的。当然,这还只是一种表面化的直观描述。适时地由分业 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模式转换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一个重大 课题。

68 从组织构架上来讲,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有两种:一是全
能银行,它在银行内部设置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 和保险等业务,金融业务混合、交叉经营,实行“一个法 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全能银行起源于德国。这种模 式控制力较强,各业务之间相互支持的可靠性比较高,但是 容易产生风险;二是金融集团,即在一个法人金融集团公司 内有多个法人子公司,统一被控制在一个母公司之下,采取 “多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的形式”。根据金融集团 多元化战略的不同,这样一种模式又可以分为松散结合模 式、子公司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其中,金融控股公司 模式下的各金融机构独立运作,但在诸如风险管理和投资决 策等方面以控股公司为中心;子公司之间形成分业经营、分 业管理的模式,而在集团层面形成混业形式的联合经营;金 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了财务主体多元化、决策主体多层次化 以及风险的分隔,同时容易产生范围效应和协同效应。


Download ppt "厂商理论(一) 生产理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