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高三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高三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三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2

3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 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 秦 清 朝 夏、商、西周 形成 发展 顶峰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汉唐宋元) 清 朝 夏、商、西周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形成 发展 顶峰 选官用官制度、监察制度

4 一、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国一体”) .形成:夏建立,禹死启继,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神秘色彩”) .演变:夏-王位世袭制确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影响: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君主传承的正统方式,后演变成皇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政治特征:

5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楚王问鼎 概念:“授民授疆土”,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分封诸侯) 和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
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内容: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权利: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诸侯义务:军赋、力役、朝贡、朝觐 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等 特点: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色彩 影响:①前期(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传播文化。 ②后期(消极):发展为割据势力,影响统治 楚王问鼎 瓦解: 春秋周王室衰微,名存实亡; 战国被郡县制取代.

6 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7 3、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目 的: 含 义: 内 容: 特 点: 实质: 评 价: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正妻所生长子) ; 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双重性) 特 点: 嫡长子继承制; 血缘与政治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统治 实质: 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是一种等级制度. 评 价: ①积极性 ②消极性

8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修祠堂、族谱等现象 2.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忠孝观念、家国一体等)。 宗法制的影响(评价) 积极性: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1.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2.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 3. 干部职务终身制 消极性: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社会强调的平等和法制相背离

9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西周社会结构示意图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庶人

10

11 商朝时的人们非常迷信。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天帝安排的。因此,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须先问问鬼神,这就叫“占卜”。
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分明是政治事件,但还是通过占卜 ,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 ,于是迁都于殷。 刻写在甲骨上的有关这些占卜的事情的文字,就叫做“卜辞”。而今幸存下来的近20万片甲骨,几乎全是卜辞。 1.通过以上信息,你能发现商朝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决策). 2.分析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统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强对劳动人民和奴隶的残酷统治.

12 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13 C ( ) ①宗法观念 ②自然经济 ③皇权专制 ④理学思想 ⑤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  ) ①宗法观念 ②自然经济 ③皇权专制 ④理学思想 ⑤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C

14 B B (2013·广东高考)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B (2013·海南高考)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B

15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C

16 自主探究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材料二:《荀子》记载的西周初年71国中姬姓诸侯国比例图 晋 同姓 卫
    自主探究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材料二:《荀子》记载的西周初年71国中姬姓诸侯国比例图 同姓 异姓功臣 商朝后裔 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铸有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具、土地和奴隶之事。 (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1)依据材料一、二、三,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封地富庶,位置重要; 分封除土地外,还有其他物资和人口。 (2)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二、三引用的史料 哪个可信度更高? 材料三 当时的铭文属于一手史料。

17 材料四: 四合院(如右图)是我国古代北方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它的结构设计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和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有正室居住,西侧为卑,有偏房居住,而西厢房的高度及宽度,都比东厢房略矮小。 (3)材料四中四合院“居住的分配” 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制度?分析说明该制度与分封制的内在联系? 宗法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18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制度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

19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君主专制 君权 相权 中央集权 中央 地方

20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三阶段: 秦朝 专制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集权制度的发展 明 清 专制集权制度的顶峰

2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的演变: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 中央集权的发展: 发展趋势:
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发展趋势: 皇权越来越大,相权越来越小(皇权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认识 (1)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分与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22 中国古代 君主专制的演进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特点 秦 两汉 从魏晋 到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清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相权 不断 削弱
皇权 不断 加强 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内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23 秦朝专制主义制度的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1)皇帝制: 皇帝称号来源: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 皇帝制的特征: ①皇帝独尊: 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君臣为“主”“奴” ②皇权至上: 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政、军、法总揽,独断、随意 ③皇位世袭: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本质是君主专制, 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4 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 百官之首 处理全国政务 三公 副丞相 执掌奏章 下达诏令 监察百官 军务 (虚有其位) 九卿

25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两汉的中外朝 皇 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中朝 外朝
皇 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中朝 外朝 有事上报

26 唐代三省六部制分工与职权 特点:相权一分为三

27 (1)三省六部制的流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说明: (1)三省六部制的流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2)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①分散和削弱了相权(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为历朝沿袭。

28 拓展: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
①都实行分权; ②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 ③都有积极作用。 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 小农经济 不同。 中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

29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总揽大权) 行使宰相权) 皇 帝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财权)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
皇 帝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30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 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废除丞相,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加强对国家的管理; 废除丞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乱政。

31 明朝内阁的创立与发展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32 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X(时期) 侍从顾问 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票拟权
“部权尽归内阁” 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33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法定,宰相制度赋予 非法定,皇帝个人信任;不能统帅百官 职责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4 拓展探究:明朝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35 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 雍正 康熙 皇太极 军 机 处 皇权到达顶峰 皇权扩大 皇权受到限制 南 书 房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初
内阁、六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权受到限制

36 中国新闻网《图说故宫600年》认为,故宫建筑多为黄色,是因为黄色象征皇权。说故宫的布局、造型、颜色……每一处细节都蕴涵着“君权神授”、“________”的理念。填补“________”处的文字,最不可能的应是(  ) A.皇权至上 B.皇位独尊 C.“大一统” D.分权制衡 D

37 (2013·全国卷Ⅱ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分别是中国故宫、白金汉宫(中)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请回答: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38 答案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了民主政治风格。

39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 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 演变特点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中央集权不断发展 朝代 秦朝
全国推行郡县制度,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西汉 唐朝 北宋 元朝 明朝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中央集权不断发展 汉初郡国并行→景帝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行政、都司—军政、按察司—监察)

40 秦朝: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①形成过程: 春秋时期初设郡县; 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全面推行。 ② 郡县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县、乡、里) 各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实现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

41 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拓展: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 西周实行 秦朝推广 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朝代不同 西周实行 秦朝推广 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的 条件不同 郡县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拥有俸禄没有土地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内容不同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作用不同 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贵族政治,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官僚政治,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特点不同

42 【深化提升】   区分先秦贵族政治与秦代官僚政治   (1)概念内涵: 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上的,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的政治体系。

43 (2)政治体制: 西周分封制与贵族政治相伴而生,是父权家长制扩大化的结果,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是已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上,其他家族成员共同享有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 官僚政治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体制为载体,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制取代了层层分封的分封制,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管理权。

44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A

45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D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由“公天下”到“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D

46 汉朝: 加强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将诸侯王任免权收归中央 趋势
(1)汉高祖: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郡国并行),王国势力膨胀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将诸侯王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封地,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47 唐朝: 削弱 唐玄宗 设藩镇 安史之乱 藩镇 割据 趋势 削弱中央集权 拥兵自重 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唐由盛而衰
持续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是五代十国的祸根

48 进一步加强 北宋: 趋势 唐中期以来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杯酒释兵权”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兵:______ 权:______
(1)背景: (2)措施: 唐中期以来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杯酒释兵权”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兵:______ 权:______ 财:______ 收精兵 削实权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控财权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利:改变了唐末以来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造成“三冗” “二积”后患 地方缺乏活力,发展受限 (3)评价

49 元朝: 完善并发展 (3)评价: 趋势 (1)措施: (2)行省权力: ①设行省制度 ②省下分设路、府、州、县
③设宣慰司(掌管边远民族地区) (2)行省权力: 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3)评价: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0 互不统辖 各司其职 权集中央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布政司-行政、 都司—军政、 按察司—监察

51 想一想 西周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 分封制(奴隶社会)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行省制 封建社会

52 (2013·山东高考)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2013·山东高考)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A 2013年我国新一届领导人换届后,“大部制”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词。对中央机构进行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以下历史现象与这一总趋势联系不大的是 (  ) A.三公九卿明确了职权部门权力分工 B.三省六部制制约分散了相权 C.“二府三司”权力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 D.行省制度创立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 D

53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1)夏启开始——血缘世袭制(世卿世禄) (2)战国秦——军功授爵制
(3)汉朝——察举制(重品行)主要途径:孝廉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重门第)。 主要依据:门第高低 (5)隋唐宋元——科举制(重才学)。把读书、考试 与做官联系起来,打破门第特权垄断,扩大人才 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教育发展。是封 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 (6)明清——科举制逐步走向没落。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

54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度 概念: 自下而上的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标准: 品行 主要科目: 孝、廉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概念: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 官的制度 标准: 门第 评价: 不注重才能,只注重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55 3、隋唐宋元: 科举制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隋炀帝: 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 标准: 才学 方法: 分科考试 科举制的影响(积极):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②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考试选官追求公平公正有一定合理性,影响深远

56 评价科举制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1)考试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2)科举制实质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57 多角度理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 对中国 (1)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2)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3)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4)价值观,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2. 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58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发展趋势: ①标准: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时间 先秦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方法 标准 特点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 世袭 发展趋势: ①标准: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拔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评定授官 分科考试 血缘 品行 门第 才学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地联系起来。 高官由世家大族把持

59 1、 (2013·福建高考)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C 2、“公平公正”、“ 有教无类”成为2013年以来“中国梦”的重要内涵,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阳光能否照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以下重要制度能较好体现以上理念的是 (  ) A.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 B.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 C.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 D.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D

60 (2012·江苏高考)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61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62 四、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 地方 按察使司 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 职能 朝代 部门名称 备注 监察官员(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监察百官 御史府 ——监察和弹劾百官 ——监督郡国长官 地方专职监察官员 明清 中央 督察院——监察御史 分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六科给事中 监督六部业务 地方 按察使司 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刺史

63 谏议制 度——监 督皇帝的 言行和决 隋唐 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 决策提出异议,对皇帝的 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 谏院 独立的谏官机构 明清 谏议机构取消 门下省 意义: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64 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作用。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有限 (2)作用
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及作用 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作用。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有限 (2)作用

65 总结评价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 科举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 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 成熟的体现。 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非此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 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 治基础的稳固。这两个方面正是汉唐以来政治 制度基本特点。

66 A D (2013·大纲全国高考)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
(2013·大纲全国高考)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A 2013年,欧盟因贪污造成的损失高达1万亿人民币,“网络反腐”、“正能量”、“职务犯罪”等也成为中国媒体关注率最高的词汇。以下我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与以上材料主旨关系不大的是 (  ) A.秦代推行御史制度 B.汉代实行的刺史制度 C.宋代提点刑狱司的设置 D.明代军机处的设置 D

67 (2013·四川高考,节选)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68 答案 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答案  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69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双重影响。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文明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用。 ——摘自《凤凰网》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双重影响。

70 原因: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国家维护经济基础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地主阶级自身利益的要求;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作用: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可有效组织大规模生产活动与经济建设,促进国内经济交流,封建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封建思想文化的繁荣。 消极——容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阻碍历史发展;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独尊一家,摧残了思想自由,限制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科技的发展。 (2)中央集权制度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有何启发? 坚持民主集中制; 充分发挥中央集体领导的政府效能,防止个人专断;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关注民生。

71 片断一 谈到秦始皇:认为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认为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权制约管理机制。 片断二 谈到唐太宗: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不是一个封闭的制度。唐太宗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请回答: (1)据片断一,肯定了秦始皇哪些政治贡献?你是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分权制约管理机制的? (1)贡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统一全国。 理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律令,管监察;太尉管军务,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皇权专制。 (2)据片断二,唐太宗变化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

72 (3)作用: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文化发展、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可有效避免内战,有利于国泰民安。
(2)制度变化:①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②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 片断三 谈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中国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宋以后就不再打内战。近代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结果是,从1912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13年间,其间有14省宣布独立,根据统计,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多场。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让中国38年战乱之后重归中央集权。新中国成立63年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历史证明,只要丢了中央集权,立刻就进入纷争的内战状态。 (3)结合片断三,说一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3)作用: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文化发展、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可有效避免内战,有利于国泰民安。

7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上层建筑)形成原因:由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经济基础)
总结提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上层建筑)形成原因:由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经济基础) (1)经济根源:封建自然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集中财力进行经济活动,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2)理论来源:法家思想。战国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3)社会根源:时代要求。战国时期,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结束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破旧立新)。 (4)地理条件:大河文明。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7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1.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丞相最终被废除 2.君尊臣卑,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
3.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4.强化皇帝对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5.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75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性:(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前期) (1)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2)有利于集中财力修建公共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有利于经济交流。 (3)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流,促进封建思想文化的发展。 消极性:(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后期) (1)思想文化控制; (2)政治统治腐败; (3)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科技进步, 使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Download ppt "高三专题复习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