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自喷与气举采油 采油方法: 将流到井底的原油采到地面上所采用的方法, 其中包括自喷采油法和人工举升两大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自喷与气举采油 采油方法: 将流到井底的原油采到地面上所采用的方法, 其中包括自喷采油法和人工举升两大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自喷与气举采油 采油方法: 将流到井底的原油采到地面上所采用的方法, 其中包括自喷采油法和人工举升两大类。 自喷采油法: 利用油层自身的能量使油喷到地面的方法。 人工举升或机械采油法: 当油层能量低不能自喷生产时, 则需要利用一定的机械设备给井底的油流补充能量,从而 将油采到地面。

2 第二章 自喷与气举采油 内容提要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管理与分层开采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第三节 气举采油

3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管理与分层开采 自喷油井井口装置结构简图
采油树的主要作用是:悬挂油管承托井内全部油管柱重量;密封油、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控制和调节油井的生产;录取油、套压力资料,测试,清蜡等日常管理;保证各项作业施工的顺利进行。

4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管理与分层开采 气井井口装置

5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管理与分层开采 简易采油树

6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管理与分层开采 电泵采油树 螺杆泵采油树

7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管理与分层开采 注水井采油树 防盗采油树

8 在目前的油层压力下,油井以多大的流压和产量进行工作 在目前的油层压力下,油井以多大的流压和产量进行工作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管理与分层开采 二、自喷井管理 管好生产压差 取全取准资料 保证油井正常生产 基本内容 取全取准资料 管好生产压差 油井高产稳产 正常情况下,生产压差是通过油嘴的大小来控制的,但油井结蜡、设备故障等也有影响。 正常情况下,生产压差是通过油嘴的大小来控制的,但油井结蜡、设备故障等也有影响。 油井的合理生产压差 = 油井的合理工作制度 在目前的油层压力下,油井以多大的流压和产量进行工作 在目前的油层压力下,油井以多大的流压和产量进行工作

9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管理与分层开采 合理的工作制度: 保证较高的采油速度 保证注采平衡 保证注采指数稳定 保证无水采油期长 应能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又不破坏地层结构 流饱压差合理 “合理”是相对的,工作制度应随着生产情况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应以充分发挥油层潜力为前提。

10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管理与分层开采 三、自喷井分层开采 原因:多油层只用一个油嘴难以控制各小层,难使各小层均合理生产 分层开采:在多油层条件下,为充分发挥各油层的生产能力,调整层间矛盾,而对各小层分别控制开采。可分为单管分采与多管分采两种井下管柱结构。

11 主要用单管分采,特殊井或层间干扰严重的井用多管分采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管理与分层开采 单管分采:在井内只下一套油管柱,用单管多级封隔器将各个油层分隔开,在油管上与各油层对应的部位装一配产器,并在配产器内装一油嘴对各层进行控制采油。 多管分采:在井内下入多套管柱,用封隔器将各个油层分隔开,通过每一套管柱和井口油嘴单独实现一个油层(或层段)的控制采油。 主要用单管分采,特殊井或层间干扰严重的井用多管分采

12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节点系统分析 (Nodal Systems Analysis) 简称节点分析。是指通过生产系统中各影响因素对节点处流入流出动态的敏感性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实现目标产量(注入量)并优化生产系统。

13 高压油气进行节流降压,控制生产,适合油气田生产及试采,通过井下节流降压后可防止在井口产生水合物堵塞现象的发生。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1. 油井生产系统构成 一、基本概念 安全阀是根据压力系统的工作压力自动启闭,一般安装于封闭系统的设备或管路上保护系统安全。安全阀在系统中起安全保护作用。当系统压力超过规定值时,安全阀打开,将系统中的一部分气体/流体排入大气/管道外,使系统压力不超过允许值。 一般指从油藏到地面分离器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系统构成因井而异。 高压油气进行节流降压,控制生产,适合油气田生产及试采,通过井下节流降压后可防止在井口产生水合物堵塞现象的发生。

14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2. 节点 节点本质是一个位置概念。为了应用上的方便,常把两种不同流动规律的衔接点作为节点。 (1)普通节点:节点本身不产生与流量相关的压力损失。 (2)函数节点:压力不连续的节点称为函数节点,流体通过该节点时,会产生与流量相关的压力损失。

15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一)节点分析 ①以系统两端为起点分别计算不同流量下节点上、下游的压力,并求得节点压差,绘制压差-流量曲线。 ②根据描述节点设备(油嘴、安全阀等)的流量—压差相关式,求得设备工作曲线。 ③两条压差-流量曲线的交点为问题的解,即节点设备产生的压差及相应的油井产量。 节点流出曲线 协调点 节点流入曲线

16 1)井底为求解点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已知油压,求解井底流压 绘制IPR曲线 1
节点(井底)流入曲线: IPR曲线 1 2 C 绘制IPR曲线 1 交点:该系统在所给条件下可获得的油井产量及相应的井底流压。 2 绘制井筒油管工作曲线 一组 多相流计算方法 C点为协调点,对应的产量及井底流压为系统协调生产时可获得的油井产量及相应的井底流压。 3 节点(井底)流出曲线: 由井口油压所计算的井底流压与产量的关系曲线。

17 2)井口为求解点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已知井底流压,求解井口油压 1 绘制IPR曲线 绘制井筒油管工作曲线 2 1 C 2
一组 多相流计算方法 IPR曲线 得出不同产量下的井口油压,用于预测油井能否自喷。 3 节点(井口)流入曲线:油压与产量的关系曲线 曲线2的形状:油管的上下压差(Pwf-Pt)并不总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加大。 产量低时,管内流速低,滑脱损失大; 产量高时,摩擦损失大,这两种因素均可造成管内压力损耗大。

18 2.地层-油管-地面流动的协调 1)井底为求解点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已知分离器Psep和地层Pr。 生产系统从井底分成两部分:
简单管流系统 已知分离器Psep和地层Pr。 生产系统从井底分成两部分: 地层中的流动; 从油管入口到分离器的管流。 设定一组流量,分别从井底和分离器开始,求井底流压与流量的关系曲线。

19 1)井底为求解点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绘制IPR曲线(流入曲线) 1 1 2 C 绘制地面管线-油管流动工作曲线(流出曲线) 2
渗流方程 1 2 C 绘制地面管线-油管流动工作曲线(流出曲线) 2 交点:在所给条件下可获得的油井产量及相应的井底流压。 节点(井底)流出曲线:以分离器压力为起点通过水平或倾斜管流计算得井口油压,再通过井筒多相流计算得油管入口压力与流量的关系曲线。 多相流计算方法 一组 C点为协调点。 3

20 ②研究油井由于污染或采取增产措施对油井产量的影响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选取井底为求解点的目的 ①预测油藏压力降低后的未来油井产量 ②研究油井由于污染或采取增产措施对油井产量的影响 预测未来产量 油井流动效率改变的影响

21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2)井口为求解点 整个生产系统以井口为界分为油管 和油藏部分以及地面管线和分离器部分
油管和油藏部分 已知分离器Psep和地层Pr。 地面管线和分离器部分

22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2)井口为求解点 流入曲线:油藏压力为起点计算不同流量下的井口压力,即油管及油藏的动态曲线。
求解点在井口的解 流出曲线:以分离器压力为起点计算地面管流动态曲线。 交点:产量及井口压力。

23 研究不同直径油管和出油管线对生产动态的影响,便于选择油管及出油管线的直径。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求解点选在井口的目的: 求解点选在井口的目的: 研究不同直径油管和出油管线对生产动态的影响,便于选择油管及出油管线的直径。 研究不同直径油管和出油管线对生产动态的影响,便于选择油管及出油管线的直径。 不同直径的油管和出油管线的井口解

24 以油藏为起点,分离器为终点,只有流入部分。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3)以分离器为求解点 交点:给定分离器压力下的产量 1 C 已知地层压力Pr 以油藏为起点,分离器为终点,只有流入部分。 绘制分离器压力与产量关系曲线 1 IPR曲线 多相垂直管流 地面管流 研究分离器压力油井生产的影响 根据配产选择分离器压力 2

25 以油藏为起点,分离器为终点,只有流出部分。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4)以油藏为求解点 已知分离器压力Psep 1 以油藏为起点,分离器为终点,只有流出部分。 绘制平均地层压力与产量关系曲线 1 IPR曲线 多相垂直管流 地面管流 分析平均地层压力对产量的影响 2

26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节点分析步骤 1. 普通节点的分析步骤 (1) 根据系统构成设置节点并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2) 确定分析目标 (3) 选定求解节点 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节点称为求解节点,简称解节点或求解点。求解点的位置不影响求解结果。

27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4) 计算节点流入流出动态 从油藏到解节点的上游部分称为节点流入部分,从解节点到分离器的下游部分称为节点流出部分,从上下游两部分可分别得出解节点处压力与产量或注入量的关系,即流入流出动态。流入、流出动态曲线的交点称协调工作点。 (5) 动态拟合 对数学模型及有关参数进行拟合调整。

28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例1】 已知某油井井深 3000m,井口至分离器水平输送长度 3000m,原油平均相对密度 0.85,分离器压力 0.5 MPa,其IPR为: (m3/d) 又摩擦梯度 qo MPa/m, 产量 = ? 注:计算时取重力加速度为 10 m/s2。

29 从下游考虑节点处压力: P3=Psep+P12f+P23f+P23g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解: 选3为求解点。 从上游考虑节点处压力: P3=Pwf 从下游考虑节点处压力: P3=Psep+P12f+P23f+P23g 步骤:(1)假设产量10、30、50 m3/d; (2)从上下游分别计算P3; 产量 上游 P3 下游 Psep P12f P23f P23g 10 29.5 0.5 0.375 25.5 26.75 30 28.5 1.125 28.25 50 27.5 1.875 29.75

30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3) 绘制节点流入流出动态曲线; (4) 交点处流压 28.4 MPa,产量 32m3/d 即为所求。 流入流出动态曲线

31 嘴流规律(Choke Flow)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3.地层-油管-油嘴流动的协调
油、气混合物到达井口时,在油嘴前的油压和油嘴后的回压作用下通过油嘴。由于此处气体膨胀,混合物体积流量很大,油嘴直径又很小,混合物流经油嘴时流速极高,可能达到临界流动。 Pt Pb d 临界流动:流体的流速达到压力波在流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即声波速度时的流动状态。

32 临界流动的特点: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临界流动
油气混合物在油嘴中的流动近似于单相气体的流动。临界状态下的流量不受嘴后压力(回压)变化的影响,只与嘴前的压力、嘴径和气油比有关。 Q P2/P1 1 (P2/P1)c 临界流 亚临界流 空气流过喷管的临界压力比为: 天然气流过喷管的临界压力比为: 质量流量与压力比的关系

33 对于含水井: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产量与油嘴大小、油压的关系 根据矿场资料统计,嘴流相关式可表示为:
根据油井资料分析,常用的嘴流公式为: 对于含水井: 油嘴的作用: ①调节产量大小。当油嘴直径和气油比一定时,产量和井口油压成线性关系。 ②下游压力变化不会引起产量波动。只有满足油嘴的临界流动,油井生产系统才能稳定生产,即油井产量不随井口回压而变化。 d1 d2 d3 d1 < d2 < d3 pt q 油嘴、油压与产量的关系曲线

34 有油嘴系统以油嘴为求解点的节点分析方法的步骤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有油嘴系统以油嘴为求解点的节点分析方法的步骤 地层内压力降 油管内压力降 1 2 C 3 绘制IPR曲线, 1 绘制井筒油管工作曲线 2 多相流计算方法 满足油嘴临界流动 绘制临界流动下油嘴特性曲线 3 交点C为该油嘴下的产量与油压 自喷井三个流动过程关系

35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2. 函数节点的分析步骤 (1)流体通过嘴流特征 临界流动:流体的流速达到压力波在流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即声波速度时的流动状态

36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2)步骤 (a) 根据系统构成设置节点并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b) 确定分析目标 (c) 选定求解节点 (d)计算节点上、下游压力,作节点压差~流量曲线或节点上(下)游压力~流量曲线,根据节点设备的工作特性在同一坐标中作节点压差~流量曲线或节点上(下)游压力~流量曲线。 (e) 动态拟合 (f) 应用

37 稳定生产产量 = ?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例2】已知某油井井深 3000m,井口至分离器水平输送长度 3000m,原油平均相对密度 0.85,分离器压力 0.2 MPa,其IPR为: (m3/d) 又摩擦梯度 qo MPa/m,设油嘴临界压力比为0.5。 油嘴直径分别为 4mm 和 10mm 时 稳定生产产量 = ? 注:计算时取重力加速度为 10 m/s2。

38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解: 选油嘴为求解点。 上游 Pt=Pwf - P43g - P43f 下游 PB=Psep+ P12f
步骤:(1)计算流入流出动态; 产量 上游 下游 Pwf P43g P43f Pt P21f PB 10 29.5 25.5 0.375 3.625 0.575 15 29.25 0.5625 3.1875 0.7625 20 29 0.75 2.75 0.95 25 28.75 0.9375 2.3125 1.1375 30 28.5 1.125 1.875 1.325

39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2)将满足 PB /Pt 小于临界压力比的点绘制成 Pt~qo 曲线; (3)作油嘴特性曲线; (4)分析:4mm 油嘴的产量为 21m3/d,井底流压约 29MPa。而 10mm 油嘴不能正常生产。

40 1.不同油嘴下的产量预测与油嘴选择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二)节点分析在设计及预测中的应用
依据配产要求、地层条件、可选择的油嘴尺寸。 绘制IPR曲线; 1 2 3 1 绘出满足油嘴临界流动的油管工作曲线; 2 绘制油嘴特性曲线; 3 得到不同油嘴下的产量。或确定产量要求的油嘴直径。 4

41 2.油管直径的选择 结论: 原因: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二)节点分析在设计及预测中的应用 绘制IPR曲线; 1
绘制不同直径下的油管工作曲线; 结论: 油压较低,大直径油管产量较高; 油压较高,小直径油管产量较高; 原因: 低产时,流速低,滑脱损失大; 高产时,流速高,摩擦损失大; 一定压力、产量下存在最佳油管直径。 油管直径对产量的影响

42 3.预测油藏压力变化对产量的影响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二)节点分析在设计及预测中的应用 随着油田开发进行,地层压力会逐渐降低;
1 2 3 随着油田开发进行,地层压力会逐渐降低; 油嘴直径不变时,地层压力导致产量降低; 要保持原来的产量,就必须换用较大的油嘴直径。 油藏压力下降对产量的影响

43 4.停喷压力预测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二)节点分析在设计及预测中的应用 地层压力Pr连续下降,井底流压不断减小;
1 2 地层压力Pr连续下降,井底流压不断减小; 油管曲线向横轴方向移动,若要求油压大于一定值生产,沿油压值点做水平线,若水平线与油管曲线不相交,则表明油井不能自喷生产。

44 第二节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3)油井产量、气油比等参数的突然变化 生产分析 1)油压的变化
油压降低的原因有:油管结蜡、原油脱气、含水增多,增加了井筒中的流动阻力或加大了液柱的重力,换大油嘴(或油嘴被刺大)也会使油压减小; 油压增加的原因有:换小油嘴(或油嘴被堵)、地面流程中出现故障引起回压变化。例如,地面管线结蜡,油流不畅,都会使油压增加,影响油井生产。在生产管理中,应尽可能在油压两倍于回压下工作。 2)套压的变化 油嘴换小(或被堵)使油压上升,也导致井底流压升高,因此套压也随之升高;如井底发生堵塞,环形空间中由于砂桥、稠油、结蜡的堵塞,都会使套压下降。 3)油井产量、气油比等参数的突然变化 当流压高于饱和压力时,每生产1t油所产出的天然气量,应保持在溶解气油比的数值上,当井底流压低于饱和压力时,气油比将上升,井筒和井底发生堵塞时,产量会下降,气油比会升高。

45 第三节 气举采油 气举采油: 依靠从地面注入井内的高压气体,使井筒内气液混合物密度降低,而将原油举升到地面的方法。 适用条件: 海上、深井、斜井、含砂、水、气较多和含有腐蚀性成分的井;新井诱导油流;作业井的排液。 优 点: 产液量变化范围大,气举深度深,井下无机械磨损件,操作管理方便,对于油气比较高,出砂严重,斜井等较泵举方式更具优势 缺 点: 需要压缩机站及大量高压管线,地面设备系统复杂,投资大;气体能量利用率低

46 气举注采系统

47 第三节 气举采油 一、气举方式 气举采油主要有连续气举和间歇气举两种方式。 1. 连续气举 将高压气体连续地注入井内,排出井筒中液体的一种举升方式。 适用于供液能力好、产量较高的油井。 2. 间歇气举 向井筒周期性地注入高压气体,将地层流入井筒的流体周期性地举升到地面的举升方式。 适用于供液能力差、产量低的油井。

48 第三节 气举采油 二、气举管柱(装置) 既可用于连续气举,也可用于间歇气举 只适用于连续气举和无法下入封隔器的油井 只适用于间歇气举
将油管和套管空间分隔开,避免因液面下降造成注入气从套管窜入油管,同时也避免了每次关井后重新开井时的重复排液过程。 适于连续气举井和间歇气举,为气举井最常用管柱结构。 低产井,注入气从油管鞋窜入油管,注气量失控;关井后开井需重新排液,延迟开井,且液体反复通过气举阀,易造成气举阀损坏。 适于液面较高的连续气举井 在半闭式管柱结构的基础上,在油管底部安装固定阀(单流阀),其作用是在间歇气举时,阻止油管内的压力作用于地层。 一般应用于间歇气举井。 既可用于连续气举,也可用于间歇气举 只适用于连续气举和无法下入封隔器的油井 只适用于间歇气举

49 第三节 气举采油 三、气举启动过程 1. 气举过程与启动压力

50 p pe po t 气举过程中压缩机压力变化 第三节 气举采油
①压缩机向油套环形空间注入高压气体,随着压缩机压力的不断提高,环形空间内的液面将最终达到管鞋(注气点)处,此时的井口注入压力为启动压力。 pe p t po ②当高压气体进入油管后,由于油管内混合液密度降低,井底流压将不断降低。 ③当井底流压低于油层压力时,液流则从油层中流出,这时混合液密度又有所增加,压缩机的注入压力也随之增加,经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气举工作压力)。

51 第三节 气举采油 确定气举启动压力 ① 一般情况 假设环空内液体全部被举升到油管内,没有进入地层。 Δh h

52 第三节 气举采油 ② 气举启动过程液体溢出井口 h h L L:油管深度,m ③ 环空液体全被压入地层 气举系统的启动压力范围

53 当环形空间内的液面下降到管鞋时,压缩机达到最大的压力 当环形空间内的液面下降到管鞋时,压缩机达到最大的压力
第三节 气举采油 当环形空间内的液面下降到管鞋时,压缩机达到最大的压力 当环形空间内的液面下降到管鞋时,压缩机达到最大的压力 气举井稳定生产时压缩机的压力 气举井稳定生产时压缩机的压力

54 第三节 气举采油 2. 降低启动压力的方法 降低启动压力的方法很多, 其中最常用的是在油管柱上装设气举阀

55 第三节 气举采油

56 第三节 气举采油 三、气举阀 1. 气举阀作用

57 第三节 气举采油 三、气举阀 2. 气举阀分类

58 第三节 气举采油

59 第三节 气举采油

60 第三节 气举采油

61 第三节 气举采油

62 第三节 气举采油

63 第三节 气举采油

64 第三节 气举采油

65 第三节 气举采油

66 第三节 气举采油

67 第三节 气举采油

68 第三节 气举采油 自学要点: (1)结构状况,类型; (2)工作条件下阀的开启压力; (3)工作条件下阀的关闭压力; (4)阀的工作压差; (5)静气柱压力分布计算相关式;

69 根据给定的设备条件和油井供液能力主要确定 :
第三节 气举采油 四、气举设计 可提供的注气压力及注气量 IPR曲线 根据给定的设备条件和油井供液能力主要确定 : 气举方式 气举装置类型 注气量和/或产量 阀位置、类型、尺寸等

70 第三节 气举采油 1. 连续气举设计基础 (1)设计所需基本资料 地层参数 地层压力、油藏温度、油井流入动态 井筒及生产条件 井深、油套管尺寸、地面管线尺寸、井口压力、分离器压力、注气设备能力、含水、生产气油比 PVT 性质 油气水的高压物性参数

71 第三节 气举采油 (2)确定气举方式 连续气举 从油套环空(或油管)将高压气连续地注入井内,使油管(或油套环空)中的液体充气以降低其密度,从而降低井底流压,排出井中液体的一种人工举升方式。 间歇气举 向油套环空内周期性地注入高压气体,气体迅速进入油管内形成气塞,将停注期间井中的积液推至地面的一种人工举升方式。 对于低压低产能的井通常采用间歇气举,同时从技术和经济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72 (3)确定气举装置类型 ① 开式 缺点: 低产井,注入气从油管鞋窜入油管,注气量失控;
第三节 气举采油 (3)确定气举装置类型 ① 开式 缺点: 低产井,注入气从油管鞋窜入油管,注气量失控; 关井后开井需重新排液,延迟开井,且液体反复通过气举阀,易造成气举阀损坏。 适于液面较高的连续气举井

73 适于连续气举井和间歇气举,为气举井最常用管柱结构。
第三节 气举采油 ② 半闭式 在开式管柱的下部安装一封隔器,将油管和套管空间分隔开,避免因液面下降造成注入气从套管窜入油管,同时也避免了每次关井后重新开井时的重复排液过程。 适于连续气举井和间歇气举,为气举井最常用管柱结构。 封隔器

74 在半闭式管柱结构的基础上,在油管底部安装固定阀(单流阀),其作用是在间歇气举时,阻止油管内的压力作用于地层。
第三节 气举采油 ③ 半闭式 在半闭式管柱结构的基础上,在油管底部安装固定阀(单流阀),其作用是在间歇气举时,阻止油管内的压力作用于地层。 一般应用于间歇气举井。 封隔器 固定阀

75 第三节 气举采油 (4)气举井内的压力及分布 通过分析实测流压流温梯度资料,可以判断各级工作阀的位置以及确定油管漏失,凡尔损坏或多点注气的现象;流温梯度测量可确定出工作凡尔的位置或油管的漏失位置。 油管内压力以注气点为界,注气点以上由于注入气进入油管而增大了气液比,故压力梯度明显低于注气点以下梯度。

76 第三节 气举采油 2. 在给定产量和井口压力下确定注气点深度和注气量 已知条件:产量、含水、生产气液比、注气压力、油压、井深和管柱结构、地温及温度梯度、油井流入动态、高压物性资料 求解:注气点深度和注气量 步骤: ① 由产量根据IPR曲线确定井底流压 ② 以井底流压为起点,按多相管流向上计算注气点以下的压力分布曲线A

77 第三节 气举采油 ③ 由注气压力计算环空气柱压力曲线B,曲线A、 B的交点即为平衡点 ④ 由平衡点沿曲线A上移∆P得注气点深度 ⑤ 假设一组总气液比,油管压力分布曲线及对应的井口压力

78 第三节 气举采油 ⑥ 绘制井口压力与总气液比关系曲线 ⑦ 总气液比减去地层生产气液比为注入气液比,进而得注气量 采用了节点分析方法:以井口作为求解点 来寻求满足规定条件的注气点深度和注气量

79 第三节 气举采油 五、定井口压力和限定注气量的条件下确定注气点深度和产量 已知:井口压力、注气量 计算:注气点深度和产量 计算步骤 1) 假定一组产量,根据提供的注气量和地层生产气液比计算出每个产量所对应的总气液比TGLR; 2) 根据地面注入压力pso计算环形空间气柱压力分布线B,用注入压力减⊿p作B线的平行线,即为注气点深度线。 3) 以定井口压力为起点,计算每个产量下的油管压力分布曲线D1、D2、D3…。它们与注气点深度线的交点,即为各个产量所对应的注气点a1、a2、a3…和注气深度L1、L2、L3…。 4) 计算每个产量对应的注气点以下的压力分布曲线A1、A2、A3…及井底流压pwf1、pwf2、pwf3…

80 第三节 气举采油 5) 绘制油管工作曲线,与IPR曲线的交点为协调产量和流压。根据给定的注气量和协调产量Q,计算出相应的注入气液比,总气液比TGLR; 6) 注气点以下的压力分布曲线A,与注气点深度线C的交点a,即为可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的注气点,其深度L即为工作阀的安装深度。 7) 根据最后确定的产量Q和总气液比TGLR,计算注气点以上的油管压力分布曲线D。它可用来确定启动阀的位置。

81 (一)气举阀位置确定方法 1)计算法 第三节 气举采油 一般采用计算法或图解法来确定阀位置和数量。 ① 第一个阀的下入深度
当井筒中液面在井口附近,在压气过程中即溢出井口: 当井中液面较深,中途未溢出井口:

82 第三节 气举采油 ② 第二个阀的下入深度 当第二个阀进气时,第一个阀关闭。阀Ⅱ处的环空压力为paII,阀I处的油压为ptI。 阀Ⅱ处压力平衡等式为: ③第i个阀的下入深度

83 第三节 气举采油 五、气举井试井 柱塞气举

84 第三节 气举采油 小结 1、气举原理 2、气举类型 3、气举阀的作用 4、气举阀的类型 5、气举生产系统的设计


Download ppt "第二章 自喷与气举采油 采油方法: 将流到井底的原油采到地面上所采用的方法, 其中包括自喷采油法和人工举升两大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