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小便不通
概 念概 念概 念概 念 新产后小便点滴而下、甚至闭塞不通,小 腹胀急疼痛者,称 “ 产后小便不通 ” ,又称 “ 产后癃闭 ” 。多发生于产后 3 日内,亦可发 生于产褥期中,以初产妇、滞产及手术产 后多见。 新产后小便点滴而下、甚至闭塞不通,小 腹胀急疼痛者,称 “ 产后小便不通 ” ,又称 “ 产后癃闭 ” 。多发生于产后 3 日内,亦可发 生于产褥期中,以初产妇、滞产及手术产 后多见。
《诸病源候论》首载 “ 产后小便不通候 ” 。 《妇人大全良方》记载用木通散治产后小 便不通。明代《万氏女科》指出: “ 又有恶 露不来,败血停滞,闭塞水渎,小便不 通 …… 加味五苓散主之。 ” 清代《医宗金鉴》 云: “ 产后热邪夹瘀血流渗胞中,多令小便 淋闭,宜四物汤加蒲黄、瞿麦、桃仁、牛 膝、滑石、甘草梢、木通、木香治之。 ” 西医学之产后尿潴留可参照本病论治。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素问 · 灵兰秘 典论》曰: “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焉 ” ,《素问 · 宣明五气篇》 “ 膀 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 。导致膀胱气化 功能失常的原因,与产后多虚及肺通调水 道、脾运化水液和肾司二便功能失常等有 关。若肺脾气虚,肾阳不足,或瘀血阻滞, 可致膀胱气化失常而发为本病。 主要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素问 · 灵兰秘 典论》曰: “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焉 ” ,《素问 · 宣明五气篇》 “ 膀 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 。导致膀胱气化 功能失常的原因,与产后多虚及肺通调水 道、脾运化水液和肾司二便功能失常等有 关。若肺脾气虚,肾阳不足,或瘀血阻滞, 可致膀胱气化失常而发为本病。
1. 气虚 :素体虚弱,肺气不足,复因产时 耗气伤血,肺脾之气益虚,膀胱气化无力 致小便不通。 2. 肾虚 :素体元气虚,产时失血耗气,致 肾虚气化不及,膀胱气化失司而致溺不得 出。 3. 血瘀 :产程过长,滞产逼脬,膀胱受压 过久,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膀胱气 化不利,溺不得出。
诊断要点 1. 病史 :可有产程过长、失血过多或难产、 手术助产等病史。 2. 症状 :新产后,排尿困难,点滴而下, 小腹胀满,坐卧不安,甚或癃闭不通。 3. 检查 : 注意是否有下腹膨隆、膀胱充盈、 触痛。并检查子宫复旧情况,有无阴道前 壁、膀胱膨出。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产后小便淋痛鉴别。两者 皆为产后排尿困难。产后小便淋痛 以小便频急,欲出未尽为特征,或 见恶寒发热等表现,尿常规检查可 见红细胞、白细胞。 本病应与产后小便淋痛鉴别。两者 皆为产后排尿困难。产后小便淋痛 以小便频急,欲出未尽为特征,或 见恶寒发热等表现,尿常规检查可 见红细胞、白细胞。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重在辨虚实。若产后小便 不通兼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为 气虚;若兼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为肾虚;若有产伤史,尿色略混浊 带血丝,为血瘀。 治疗以补气温阳,化气行水以利膀 胱气化。但不可滥用通利之品。
1. 气虚证 1. 气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小便不利,甚至闭而不通, 小腹胀满不适,面白少华,倦怠乏力,气 短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产后气虚,膀胱气化失职,故 见小便不利或不通;尿液积蓄于膀胱,故 小腹胀满不适;气虚中阳不振,故倦怠乏 力,气短懒言,面白少华。舌淡苔薄白, 脉缓弱,均为气血虚弱之征。
治法:补气升清,化气行水。 方药:补气通脬饮(《女科辑要》)。 黄芪 麦冬 通草 黄芪 麦冬 通草 方中黄芪补益脾肺之气,麦冬生津养阴, 通草甘淡利小便。全方共奏益气生津利尿 之功。 若多汗、咽干口燥者加五味子、生地、葛 根以生津养阴。
2. 肾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满而急,或小 便色白而清,点滴而下,面色晦暗,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舌淡苔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虚则膀胱气化不 利,故小便不通或点滴而下;尿液蓄积膀胱,不 得排出,故小腹胀满而急;面色晦暗,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均为肾气不足之象。舌淡苔润,脉沉 迟,亦为肾虚之征。
治法: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熟地 山药 山萸肉 丹皮 茯苓 桂枝 泽泻 附子 牛膝 车前子 熟地 山药 山萸肉 丹皮 茯苓 桂枝 泽泻 附子 牛膝 车前子 方中附子、桂枝温肾助阳,熟地、山药、 山茱萸补肾滋阴;茯苓、泽泻、车前子、 牛膝利水通溺;丹皮活血。全方共奏补肾 阳、益肾阴、助气化、通小便之功。
若腰痛甚者,加杜仲、巴戟天 以补肾强腰;若小腹下坠者, 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升阳。 若腰痛甚者,加杜仲、巴戟天 以补肾强腰;若小腹下坠者, 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升阳。
3. 血瘀证 主要证候:产程不顺,或产时损伤膀胱, 产后小便不通或点滴而下,尿色略混浊带 血丝,小腹胀急疼痛。舌正常或暗,脉涩。 证候分析:产程过长,滞产逼脬,膀胱受 压过久,气血运行受阻,瘀血阻滞,膀胱 气化不利,故小便不通或点滴而下,尿色 混浊带血丝;尿液潴留膀胱,故小腹胀急 疼痛。脉涩为瘀血阻滞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加味四物汤(《医宗金鉴》)。 熟地 川芎 白芍 当归 蒲黄 瞿麦 桃仁 牛 膝 滑石 甘草梢 木香 木通 熟地 川芎 白芍 当归 蒲黄 瞿麦 桃仁 牛 膝 滑石 甘草梢 木香 木通 方中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熟地、白芍养 血缓急止痛;蒲黄、桃仁、牛膝活血祛瘀; 木通宣通气机;瞿麦、滑石、木通、甘草 梢通利小便。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行气利 水之效
其他疗法 1 .针灸疗法 取关元、百会、膀胱俞、三阴交,针刺平补 平泻,或加电针;寒证用艾灸。 取关元、百会、膀胱俞、三阴交,针刺平补 平泻,或加电针;寒证用艾灸。 2 .热敷法 葱盐炒热,敷贴关元、气海;或用温水冲洗 阴户,刺激排尿。 葱盐炒热,敷贴关元、气海;或用温水冲洗 阴户,刺激排尿。
临证思路预后文献摘录
产后小便淋痛
概 念概 念概 念概 念 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 症状称 “ 产后小便淋痛 ” 。又称 “ 产后 淋 ” , “ 产后溺淋 ” 。 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 症状称 “ 产后小便淋痛 ” 。又称 “ 产后 淋 ” , “ 产后溺淋 ” 。
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中就有 “ 产后淋 ” 的记载, 指出本病多因产后体虚、热邪乘虚侵袭膀胱所致, 并明确提出以肾虚为本,病位在膀胱。唐代《经 效产宝》认为 “ 产后患淋,因虚损后有热气客于脬 中 ” 所致。《妇人大全良方》云: “ 产后诸淋,因 热客于脬,虚则频数,热则涩痛,分虚实论治。 ” 《证治准绳 · 女科》云: “ 产妇小水淋沥或时自出, 用分利降水之剂二年不愈 …… 用补中益气汤、六 味地黄丸而愈。 ” 西医学产褥期泌尿系感染与本病可互参。
病因病机 产后小便淋痛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司,水道 不利。 产后小便淋痛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司,水道 不利。 1 .湿热蕴结 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摄生不慎,外阴不 洁,或产时不顺,阴部创伤,秽浊湿热之邪乘虚 入侵膀胱,或过食辛辣肥甘厚腻,酿成湿热,流 注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淋痛。 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摄生不慎,外阴不 洁,或产时不顺,阴部创伤,秽浊湿热之邪乘虚 入侵膀胱,或过食辛辣肥甘厚腻,酿成湿热,流 注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淋痛。 2 .肾阴亏虚 素体肾虚,复因产时产后失血伤阴,肾阴亏虚, 阴虚火旺,热灼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淋痛。 素体肾虚,复因产时产后失血伤阴,肾阴亏虚, 阴虚火旺,热灼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淋痛。
诊断要点 1 .病史 :可有产前或产后导尿,或外阴伤 口愈合不良,或产后失血过多史 2. 症状 :以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 痛为主要症状。 3 .检查:( 1 )妇科检查:可见外阴伤口 愈合不良,尿道口、阴道口充血。( 2 )辅 助检查: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 甚则脓球,尿细菌培养可见致病菌。
鉴别诊断 1 .产后小便不通 产后排尿困难,闭塞不通或点滴而下,但 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产后排尿困难,闭塞不通或点滴而下,但 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2 .尿血 小便红赤,尿常规检查红细胞多,甚至满 视野,但无尿痛感。 小便红赤,尿常规检查红细胞多,甚至满 视野,但无尿痛感。 3 .尿浊 产后小便混浊,色白如泔浆,但无排尿淋 沥涩痛感。 产后小便混浊,色白如泔浆,但无排尿淋 沥涩痛感。
辨证论治 产后小便淋痛以尿频、尿急、淋沥涩痛为主要特 点,病位在膀胱,病性为热,以热证、实证居多, 辨证主要根据全身症状和舌脉情况。实证者多见 小便涩痛,尿黄赤色深,伴口渴心烦,舌红,苔 黄腻,脉滑数;虚证者多见小便短涩,淋沥灼痛, 伴腰酸、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 数。 治疗以清热通淋为主,根据虚实的不同,实则清 利,虚则补益。但勿忘产后多虚多瘀,清热不可 过于苦寒,除湿不宜过于通利,补虚不忘化瘀。
1 .湿热蕴结证 主要证候:产后突感小便短涩,淋沥涩痛, 小腹疼痛胀急,尿黄赤或混浊,口渴不欲 饮,心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产后血室正开,若多次导尿或 摄生不慎,感染湿热之邪,或过食辛辣肥 厚之品,积湿生热,湿热下注膀胱,致小 便淋痛、小腹疼痛胀急、尿黄赤或混浊; 湿热熏蒸则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方药:加味五淋散(方见子淋)加益母草。 若热伤胞络,尿色红赤者,加白茅根、小 蓟、地榆、旱莲草清热利尿止血;若口舌 生疮、心烦者,加竹叶以清心除烦;若肝 经郁热,口苦便干,心烦易怒者,加龙胆 草、茵陈清肝泻热。
2 .肾阴亏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小便频数淋沥,尿道灼热 疼痛,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素体肾阴不足,因产失血,肾 阴愈亏,阴虚火旺,移热膀胱,气化失常 致小便频数,热灼津液,水道不利故淋沥 不爽,尿道灼热疼痛;腰酸膝软,头晕耳 鸣,五心烦热为阴虚火旺之征。舌红苔少, 脉细数均为肾阴亏虚之象
治法:滋肾养阴通淋。 方药:知柏地黄汤(方见月经前后诸症) 加猪苓、川牛膝。 若虚火内盛,潮热明显者,加地骨皮、生 地黄滋阴清热;心烦少寐者加酸枣仁、柏 子仁滋阴安神,交通心肾。
临证思路预后文献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