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 X 线诊断 乳腺癌 X 线表现
乳腺癌的主要征象 肿块或结节 局限致密浸润 毛刺 恶性钙化
肿块或结节影 1 、密度:肿块多为高密度,即高于腺 体密度,密度越高,越应怀疑恶性。 这是由于癌细胞的浸润使单位体积的 细胞数增加、癌细胞中 DNA 含量较正 常高以及周围组织的水肿。
2 、大小:乳腺癌的肿块 X 线测量大小 多较临床扪诊小 1-4 倍。这是由于癌性 肿块的周围常合并有炎性浸润、水肿、 癌瘤扩展浸润或毛刺等。
3 、边缘:肿块边缘可见触角或分叶, 亦可较光滑整齐。若癌周结缔组织因 反应性充血、炎性渗出或水肿,可在 肿块周围形成不规则透亮环,称 “ 晕 征 ” 。
恶性钙化 乳腺癌钙化是瘤灶局部营养不良而 坏死,坏死区内磷酸钙的钙盐沉着。 恶性钙化的特点: 大小:钙化颗粒直径均小于 0.5mm 。
形状:呈泥沙样、杆状或团簇状。钙化形态 与钙化所发生部位的空间形态有关。 泥沙型钙化均出现在腺泡内、乳导管腔内; 小杆状及小叉状钙化均发生在乳导管腔内; 团簇状钙化多位于坏死区。
数目:钙化颗粒数目多,从几个至上 百个不等。若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微细 钙化数量增加,应高度怀疑恶性。 密度:密度低而不均匀。
分布: 恶性钙化多为成簇分布,即在 1 平方厘 米内有 10 枚以上钙化,聚集成堆。 常分布在肿块内部、外部或肿块内部 及外部兼有。有时未见肿块仅见恶性 钙化,因此恶性钙化灶可为乳腺癌唯 一恶性 X 线征象。
左 乳 浸 润 性 导 管 癌。 泥沙样钙化泥沙样钙化泥沙样钙化泥沙样钙化
左 乳 单 纯 癌 伴 坏 死。 泥沙样钙化泥沙样钙化泥沙样钙化泥沙样钙化
右 乳 浸 润 性 导 管 癌。 杆状钙化杆状钙化杆状钙化杆状钙化
左 乳 浸 润 性 导 管 癌。 团簇钙化团簇钙化团簇钙化团簇钙化
团簇状钙化团簇状钙化
毛刺
乳腺癌的次要征象是肿块周围组织受癌 肿浸润或由于肿瘤代谢引起的异常改变。 皮肤增厚和局限凹陷 乳头内陷 血供增加 导管征 慧星尾征 淋巴结肿大
皮肤增厚:系由于淋巴回流障碍,基 底层细胞增生,炎细胞大量渗出,胶 质沉积引起。除乳晕外,一般乳房皮 肤厚度不超 3mm ,乳根部不超过 5mm 。 乳癌引起的皮肤增厚进展快,短期复 查,变化明显。
右 乳 浸 润 性 导 管 癌。 皮肤增厚皮肤增厚皮肤增厚皮肤增厚
右乳浸润性导管癌右乳浸润性导管癌 皮肤显著增厚皮肤显著增厚皮肤显著增厚皮肤显著增厚 侵 及 周 围 软 组 织 及 乳 头。
左乳癌
右乳浸润性导管癌
乳头内陷: 形成漏斗征,即乳头陷入乳晕形成外 宽内窄的三角形致密影,底座在乳晕 上,尖指向乳腺深部,形似漏斗状。 恶性漏斗征乳头乳晕变形明显,乳晕 附近皮肤增厚,乳晕后导管区增宽, 可见索带状致密影连接内陷的乳头与 乳内病灶。常伴有恶性钙化。
右乳浸润性导管癌伴派杰氏病右乳浸润性导管癌伴派杰氏病 漏斗征漏斗征漏斗征漏斗征
右 乳 浸 润 性 导 管 癌。 漏斗征漏斗征漏斗征漏斗征
左乳浸润性导管癌
血供增加: 肿瘤及周围见粗大的引流静脉血管迂曲 扩张,沿肿块周围见呈放射状或排笔状 密集分布的血管影,或见细小血管丛。 患侧乳腺静脉影管径较健侧增粗,双侧 血管横径比大于 1 : 1.4 时提示血管增粗 由恶性病变所致。血运有明显增加者, 代表癌细胞分化差,转移机会较多。
血管增粗且杂乱血管增粗且杂乱血管增粗且杂乱血管增粗且杂乱 右乳浸润性导管癌侵及周围组织右乳浸润性导管癌侵及周围组织右乳浸润性导管癌侵及周围组织右乳浸润性导管癌侵及周围组织
导管征: 是指乳晕后导管索状增粗。正常导管 X 线 上不显示。癌变时,导管管腔内出现癌栓, 可致导管扩张并向周围浸润,形成扭曲且 边缘不规则的粗大索条状影,可伴恶性钙 化。若侵及大导管,可在乳头与肿块间出 现粗大导管相,即 “ 癌桥 ” 形成。
右 乳 浸 润 性 小 叶 癌,
左 乳 单 纯 癌。 癌 桥 形 成。
腋窝淋巴结肿大: 是指淋巴结直径大于 1cm 。乳腺癌伴淋巴结 转移者,淋巴结增大常为多发,呈球形或不 规则分叶状,部分可融合成团,直径约 cm ,平均 1.5cm ,密度均匀致密,无低密 度脂肪中心,境界可模糊不清。隐匿性乳腺 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先于乳腺肿块出现。
左 乳 浸 润 性 导 管 癌, 左 腋 淋 巴 结 转 移 。 淋 巴 结 转 移, 其 内 脂 肪 中 心 消 失。
左 乳 浸 润 性 导 管 癌, 左 腋 淋 巴 结 转 移 。 肿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
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BI-RADS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0 级--需要进一步其他影像评价(不完全评估) 完全评估 I 级--阴性 II 级--良性发现 III 级--可能是良性发现,建议短期随访 IV 级--可疑异常,要考虑活检 V 级--高度怀疑恶性,临床要采取适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