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连锁遗传规律 一. 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二. 连锁遗传的解释和连锁和交换 的遗传机理验证 三. 连锁遗传的验证 四. 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生物的性状都是由细胞核 内的遗传物质(核基因)控制的,大量实验也证实了细 胞核对于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人们在做紫茉莉叶色的遗传实验时,却出现 了不同的情况! 父本母本子代(F1) 绿 绿绿 白 花 绿 白白 白 花 绿 花 绿白花 白 绿白花 花 绿白花.
Advertisements

《遗传定律 》专题复习 ——“ 模型 ” 建构在解遗传题中的应用 温州中学 高三备课组. 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有性生殖的生物性状遗传。 细胞核遗传。 分离定律 ——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自由组合定律 ——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即独立遗传)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 状的遗传。包括位于常染色体上和性染色.
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本章目录 第一节 分离规律 第二节 自由组合规律 第三节 连锁与互换定律.
第二课时 生物的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 分析基因传递过程 苏科版生物新课标实验教材八下. 1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 、 和 等方面相似的现象叫做 。 2 、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称为生物体的 ,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 。 你能举例吗 ? 形态 生理功能 结构 生物的遗传 相对性状.
第一节 分离定律 选用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原因 1. 豌豆是自花授粉、闭花授粉的植物, 自然 状态下是纯种 2. 豌豆花较大, 便于人工去雄和授粉 3. 豌豆成熟后子粒留在豆荚中, 便于观察计 数 4. 豌豆具有多个稳定而易于区分的性状 自花授粉 : 同一朵花内完成传粉的过程. 闭花授粉 :
1 、军官:上校 A. 教师:教授 B. 警察:狱警 C. 工人:经理 D. 白酒:红酒 该题给出一对相关的词,请同学们在 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 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第三章 遗传和基因工程. 知识联系 遗传的物质基础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 基因的表达 \ 基 因的结构 \ 基因表达的调控 \ 基因工程简介 ) 遗传的基本规律 ( 分离规律 \ 自由组合规律 \ 连锁和互换规律 \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 细胞质遗传 ) 生物的变异.
(1) 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 ( 现 代遗传学上确定为基因 ) ; 孟德尔( 1822—1884 ),奥国 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21 岁起做修 道士, 29 岁起进修自然科学和数学。 主要工作: 经过 8 年的杂 交试验, 1865 年发表了《植物杂交 试验》的论文。 (2)
第一章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 高茎豌豆与短茎豌豆,F 1 都为高茎。 让 F 1 自交得 F 2, 则 F 2 表现型及其比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茎∶矮茎 = 3 ∶ 1 DD ∶ Dd.
一、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 P F 1 个体数: : 3 : 3 : 1 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 F 2 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 黄色圆粒.
§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 独进行分析 圆粒( =423 ) 皱粒( =133 ) 黄色( =416 ) 绿色( =140 ) 其中 圆粒 : 皱粒接近 3 : 1 黄色:绿色接近 3 : 1.
第 2 节 自由组合定律. P × 黄色圆形 绿色皱形 × F1F1 F2F2 黄色 圆形 黄色 皱形 绿色 圆形 黄色 圆形 绿色 皱形 个体数 比数 9 ∶ 3 ∶ 3 ∶ 1 F 2 出现不同对性状之间的 自由组合,出现与亲本性 状不同的新类型。 现象: 单独分析每对相对性状.
复 习 基 因 的 自 由 组 合 定 律 复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aa AA Aa 1.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2.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是由基因决定的。 3.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第五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866年--1945年 Thomas Hunt Morgan 红眼与白眼.
第二章 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第一节 孟德尔第一定律及其分析 第二节 孟德尔第二定律及其分析 第三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第十三章 细胞质和遗传 Chapter 13 Cytoplasm and Heredity
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也随之分离。 GO 没有减数分裂就没有遗传规律。
一对血型都为A型的恩爱夫妻,生了一个O型血的孩子。夫妻俩很纳闷,为何孩子的血型和他们俩都不一样呢?他们甚至怀疑过在医院分娩时,医生将孩子换错了。 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经典遗传学 or 传递遗传学(transmission genetics) 经典遗传学的奠基人是Mendel
第一节、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第二节、伴性遗传 第三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 第四节、其他类型的性决定 第五节、人类的性别畸形
第一节 母性影响 第二节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第三节 持续饰变 第四节 细胞质在遗传中的作用
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形成 复习课.
1.每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的,并且通常是 的。
第十章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第 2 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自由组合定律中的 比例及概率计算 上杭二中 吴文丽.
第五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第三节 伴性遗传.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1.植物叶肉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载体不包括( ) A.染色体 B.质体 C.线粒体 D.核糖体
高二会考复习之—— 遗传定律. 高二会考复习之—— 遗传定律 复习要点: 一、相关知识 二、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四、遗传定律的常见题型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 几个重要的概念 关于基因、性状的概念及关系.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人类染色体显微形态图 ♀ ♂ 它们是有丝分裂什么时期的照片? 在这两张图中能看得出它们的区别吗?
Chapter3 孟德尔遗传规律 本章要求 基本名词概念 3.1 分离定律 3.2 自由组合定律 3.3 数理统计原理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遗 传 生命延续的保证.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讨论: 1.分离定律适用于几对基因控制着的几对相对性状? 2.一对相对性状中如何确定显隐性的关系?
欢迎光临指导.
基 因 的 分 离 定 律 2002年4月.
第2课时 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2课时 基因的分离定律 重习要点 ◆ 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种类 及概率的计算 ◆ 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系谱求法及图的判断 ◆ 如何实验验证某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 ◆ 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种类 及概率的计算 ◆ 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系谱求法及图的判断 ◆ 如何实验验证某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
基 因 的 分 离 规 律.
第七单元第二章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第二节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拇指竖起时弯曲情形 1、挺直2、拇指向指背面弯曲 食指长短 1、食指比无名指长 2、食指比无名指短 双手手指嵌合
第二节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孟德尔及其豌豆杂交试验
第十章:核外遗传(Extranulcear inheritance)
十一章 细胞质遗传 第一节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内的基因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称之。
《遗传学》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生命科学系 王石华 博士/教授
《遗传学》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生命科学系 王石华 博士/教授
第五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 第一节 分离定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一)豌豆杂交试验
第七章 回交育种.
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 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
基于高中生物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性课例开发
《遗传学》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生命科学系 王石华 博士/副教授
第二章 Mendel 定律 第一节分离规律 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 分离规律的解释 三 分离规律的验证
基于高中生物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性课例开发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二章 孟德尔定律 重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遗传 学分析; 用棋盘法和分枝法计算遗传比 率; 用卡方检验测验适合度。 难点:用棋盘法和分枝法计算遗传比 率;
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 孟德尔规律.
Chapter 4 Mendelian Inheritance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塘下中学 谢思隆 2015届高考二轮小专题复习 考纲要求 2—1 孟德尔定律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一个品种的奶牛产奶多,另一个品种的奶牛生长快,要想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五.有丝分裂分离和重组 (一) 有丝分裂重组(mitotic recombination) 1936 Curt Stern 发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节 连锁遗传规律 一. 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二. 连锁遗传的解释和连锁和交换 的遗传机理验证 三. 连锁遗传的验证 四. 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一 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 实验一 P 紫花、长花粉粒 × 红花、圆花粉粒 PPLL ↓ ppll F 1 紫花、长花粉粒 PpLl ↓  F 2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 总数 P_L_ P_ll ppL_ ppll 实际个体数 按 9:3:3:1 推 算的理论数

实验二 P 紫花、圆花粉粒 × 红花、长花粉粒 PPll ↓ ppLL F 1 紫花、长花粉粒 PpLl ↓  F 2 紫、长 紫、圆 红、长 红、圆 总数 P_L_ P_ll ppL_ ppll 实际个体数 按 9:3:3:1 推算 的理论数

连锁遗传的定义 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F 2 中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 倾向, 称为连锁遗传。 相引相和相斥相 ○ 相引相 : 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 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称相引相。 ○ 相斥相 : 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 乙显和甲隐连系 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称为相斥相。

二. 连锁遗传的解释 ( 一 ) 性状分解单独分析 ( 二 ) 测交计算配子的百分析 ( 三 ) 连锁遗传现象的解释 ( 四 ) 交换值的计算

( 一 ) 性状分解单独分析

每对相对性状是否符合分离规律?

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 测交法:测定杂种 F 1 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赫钦森 (C. B. Hutchinson, 1922) 玉米测交试验 籽粒颜色: 有色 (C) 、无色( c ) 籽粒饱满程度:饱满 (Sh) 、凹陷 (sh) 试验结果分析: F 1 产生的四种类型配子比例不等于 1:1:1:1 ; 亲本型配子比例高于 50 %,重组型配子比例低于 50 %; 亲本型配子数基本相等,重组型配子数也基本相等

第一个试验: 紫花 : 红花 =( ):( )=5221:1731  3:1 长花粉 : 圆 =( ):( )=5224:1728  3:1 第二个试验 : 紫花 : 红花 =(226+97):(97+1)=321:98  3:1 长花粉 : 圆花粉 =(226+97):(95+1)=323:96  3:1 说明两个单位性状的综合分离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但每个 单位性状而言,仍是受分离规律支配

( 二 ) 测交计算配子的百分数 独立分配遗传的前提 独立分配遗传的前提是 F 1 个体形成的不同配子比 例相同。对于 2 对性状而言, F 1 产生四种配子,比例 为 1:1:1:1 。 如果不是这样, F 2 就不可能获得原来的理论比例。 由此可以推论,在连锁遗传中, F 1 形成多种的配子不 相等。

测交试验 相引相: 计算:测交后代中 亲本组合 =( )/86368 ×100%=96.4% 重新组合 =( )/8368 ×100%=3.6% 结论 : F 1 不同类型配子的比例 CSh:Csh:cSh:csh=48.2:1.8:1.8:48.2≠1:1:1:1 说明两对非等位基因不是独立分配的, 而常常是连系在一起遗传, 导致亲本型的配子数偏多, 而重新组合偏少。

相斥组 计算:测交后代中 亲本组合 =( )/43785 ×100%=97.01% 重新组合 =( )/43785 ×100%=2.99% 结论 : F 1 不同类型配子的比例 Csh:CSh:csh:cSh=48.2:1.8:1.8:48.2≠1:1:1:1 说明两对非等位基因不是独立分配的, 而常常是连 系在一起遗传, 导致亲本型的配子数偏多, 而重新组合 偏少。

测交:相斥组

( 三 ) 连锁遗传现象的解释 连锁遗传规律:连锁遗传的相对性状是由 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控制,具有 连锁关系,在形成配子时倾向于连在一起传递; 交换型配子是由于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形成的。

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1. 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2. 交换与不完全连锁的形成

1. 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 连锁的本质 : Bateson 发现连锁遗传现象不久, Morgan 用果蝇为 材料,证明具有连锁关系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 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生物的基因有成千上 万,而染色体只有几十条,所以一条染色体必须载荷 许多基因。

(1) 完全连锁( complete linkage ) F 1 自交或测交,其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只表 现为亲本组合的类型。完全连锁,后代的表现 与一对基因的遗传很近似,即自交结果为 3:1 分离, 测交结果为 1:1 分离。完全连锁是罕见的。

(2) 不完全连锁( incomplete linkage ) 不完全连锁 F 1 不仅产生亲型配子, 也产生重组型配子。上节所举的玉米 籽粒颜色和粒形的遗传就是不完全连 锁。

不完全连锁 (incomplete linkage)

C-Sh 基因间的连锁与交换

交换与不完全连锁的形成 交叉型假设: 1 在双线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某些点上出 现交叉( chisma) ,标示在同源染色体间对应片 段发生过交换。 2 处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座位的相互连锁的 两个基因之间如果发生了交换,就导致这两个连 锁基因的重组(染色体内重组)。

Sh C sh c 二分体二分体 Sh C sh c sh C Sh c C Sh c Sh C sh c sh 全部亲本型 1/2 亲型 1/2 重组型 F1 交换 F1F1 新 新 交换 都发 生在 同源 染色 体相 靠近 的非 姊妹 染色 体 之间, 而另 外两 条不 交换。 一部分染色体交换发生在连锁基因之内, → 重组配子 1/2 重组、 1/2 亲型配子 另一部分交换发生在连锁基因之外, → 非重组配子 所以重组型配子自然少于 50%

Sh C C sh c c 染色单体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 ShC sh c 染色单体 Shc sh C 染色单体 ShC C sh c c c ( 交换前) (交换) 同源染色体 (交换后) C C c c sh Sh (后期 II 染色单体分开) 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重组示意图

( 四 ) 交换值及其测定 1. 交换值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交换值的测定方法

1. 交换值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交换值,即重组率,是指重组型配 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 交换值 (RF)(%)= 重组型的配子数 / 总配子数 ×100%

2. 交换值的测定方法 ●测交法。即用 F 1 与隐性纯合体交配, 然后将重新组合的植株数除以总数即得。 ●自交法。用于去雄较困难的植物,如 水稻、小麦、花生、豌豆等。

自交法计算交换值的步骤 ①求 F 2 代纯合隐性个体的百分率 ②以上百分率开方即得隐性配子的百分率 ③含两个显性基因配子的百分率等于隐性 配子的百分率 ④ 100%-2× 隐性配子的百分率得重组配子 百分率,即得交换值。

番茄中有一种矮生性状( dd )和抗病性( RR ) 有较强的连锁关系,交换值为 12% 。如用矮生 抗病( ddRR )与正常染病( DDrr )杂交,在 F2 想获得正常抗病理想的类型出现的百分率,

dR44Dr44DR6dr6 dR44 Dr44 DR6 dr6 ddRR1936 DdRr 1936 DdRR 264 DDRr36 DdRr1936 DDrr1936 DDRr264 Ddrr264 DdRR  264 DDRr  264 DDRR  36 DdRr  36 ddRr 264 Ddrr 264 DDRr  36 Ddrr 36 ♀ ♂

三、连锁互换定律的验证 测交法(见前面)

四、 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连锁规律的发现,证实了染色体是控制性 状遗传的基因载体。通过交换值的测定进一 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距离和顺 序,呈直线排列。这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科学基础。 指导杂交育种工作,利用前期性状和后 期性状的相关性,做好早期选择。

第四节 细胞质遗传 一、细胞质遗传的概念 1. 核遗传:染色体基因组所控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2. 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 律,也称为非孟德尔遗传,核外遗传。

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如果精子不提供细胞质,即没有细胞质参与受精,那么 细胞质就表现以下遗传特点: 1. 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 性状,只能由母本传递给子代。 A X B 正交 B X A 反交 2. 通过连续的回交能把母本的核基因全部置换掉,但 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

三、叶绿体遗传 叶绿体遗传的花斑现象 Correns 在花斑的紫茉莉中发现三种枝条:绿色、白 色和花斑分别进行以下杂交。 细胞学证据: 白色 —— 白色质体 绿色 —— 叶绿体 花斑 —— 白色质体和叶绿体 精卵受精时,由于精子的细胞质不参与受精,所以枝 条的颜色完全由卵细胞(母本)的细胞质决定。

四、植物雄性不育性遗传 1. 植物雄性不育性概念 雄性不育性( male sterility ):当不育性是由于植株不能 产生正常的花药、花粉或雄配子时,就称之。 2. 植物雄性不育的分类 细胞质雄性不育 细胞核雄性不育( genic male sterility ) 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 (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细胞核雄性不育的遗传 Pmsms 雄性不育 ×MsMs 雄性可育 F1 Msms 雄性正常 ( 自交) F2 1 MsMs:2Msms:1msms 正常 正常 不育

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

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是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细胞核纯合的不育基 因共同控制的,是质核遗传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遗传方式如 图所示。 ( 1 ) S ( rr ) N× ( rr )- S ( rr ), F1 全部表现雄性不育,这说 明 N ( rr )具有保持不育性,使之稳定遗传的能力,因而 N ( rr ) 称为雄性不育保持系,简称保持系。 S ( rr )能使不育性稳定遗传, 故称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 ( 2 ) S ( rr ) ×N ( RR )- S ( R ), S ( rr ) ×S ( RR )- S ( Rr ),此二者的 F1 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说明 N ( RR )与 S ( RR )具有恢复育性的能力,故称为雄性不育恢复系,简称恢复 系。 目前生产上利用的不育系大多是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利用这 种不育系配制杂交种子时,须同时选出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恢 复系和雄性不育保持系,即 “ 三系 ” 配套

三系配套制种

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S ( rr ) ×N ( rr ) →S ( rr ) F 1 不育 S ( rr ) → 不育系 N ( rr ) → 保持系 S ( rr ) ×N ( RR ) →S ( Rr ) F 1 可育 N ( RR ) → 恢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