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伤寒杂病论》及其思想. 内容提示: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要求: 了解《伤寒杂病论》的曲折命运 理解《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思想.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Advertisement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称为治风剂。 概述 · 定义.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桂枝茯苓丸 组 成 桂枝 桃仁 芍药 茯苓 丹皮 各等分(各 12g )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伤寒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2006 年 2 月. (三)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解 表 剂.
《金匮要略方论》 汉 · 张仲景.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和 解 剂.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二、热证  (一)   栀子豉汤类证 .
5 《伤寒论》主症和主脉辨证辨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杨运高.
头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内科 谢 炜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和 解 剂.
王 付 制作.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二、伤寒表实证 (一)   麻黄汤证 论太阳伤寒的主要证候与治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英洪友.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 临床应用 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
第九章 外感病辨证.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郑洪新 教授.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介绍.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 概述 概念 腹满、寒疝、宿食 三病合篇的缘由: 腹满 辨证与治则 实热性腹满与虚寒性腹满的辨证
第六单元 解表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王 付 制 作.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 ︽︾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临床应用颇为广泛,功效显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建国以来,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富杭育、姜廷良为代表的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与阐述,至今方兴未艾,研究报道不时见诸期刊杂志,其临床运用更是层出不穷。桂枝汤历经近两千年而不朽被称为“群方之首”当之无愧。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经行感冒.
清热药.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呼吸系统疑难病 选方用药技巧 (人民军医出版社) 王 付.
七、结胸证.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的证治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祛 湿 剂.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主讲教师:英洪友.
消 食 剂.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伤寒杂病论》及其思想

内容提示: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要求: 了解《伤寒杂病论》的曲折命运 理解《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思想

伤寒杂病论 约公元 200 年~ 210 年,张仲景博览群书,广 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成《伤寒杂病论》 219 年,张仲景去世 ,《伤寒杂病论》开始 了民间传播的旅程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晋朝,太医令王叔和偶然见到了这本书,已是 断简残章 王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各种抄本,最终找 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 《伤寒论》。著论 22 篇,记述了 397 条治法, 载方 113 首,总计 5 万余字 清代名医徐大椿: “ 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

宋仁宗( )时 : 翰林学士王洙于翰林院书库里 发现了一本 “ 蠹简 ” ,被虫蛀了 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 方论》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

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 论》,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 方知为仲景所著 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共计 25 篇,载方 252 首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 和发行。 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 269 个,使用 药物 214 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 辨证思维  注重 “ 标本 ” 分析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伤寒例第三 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 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 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 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 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 春夏多热病者, 皆由冬时触寒所致 ……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内经 》追求运动平衡的思想 “ 中和 ” 思想内容 六经功能的太过不及 ,皆能令人 病 ,因此提出 “ 阴阳和必自愈 ”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伤寒杂病论 六经失和则病 与自然之和 脏腑之和 症状之和 脉象之和

太阳病.治疗如经云: “ 其在表者 ,汗之可也 ” 立法、处方、服法 ,均特别示人维护太阳之 和.特别强调汗之不可太过,戒之温服,啜热 粥 .不可尽剂,不可过汗淋漓 ,同时告之,不 及者可再吸热粥取微汗。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六经失和则病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xī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 汤主之。方一。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 二枚,擘 。 上五味,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 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 令一时许,遍身执执,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并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 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

与自然之和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仲景依据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必须与自然之气 相和 。顺应自然,人与自然之和的含义是指地人的 生命活动 ( 生理、病理 ) 置于自然界之中,两者互相 开放 。互相制约.特别是自然界之六气对人的制约。 仲景在论中把太过不及致人于伤寒为病 内经云: “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所谓天和, 即人对自然界 六气的适应 。这种平衡一旦破坏 ,遇人体正气虚对即发 为病 。反之。人体六经的病变也可惜助自然天气而有向 愈之趋势。

伤寒论中就有六经各病欲解时的条文,例如: 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太阴痛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这六条欲解条文可以看出伤寒论六经各病与 自然时象之气是有密切关系的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与自然之和

脏腑之和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 ,涩则 小便数,浮涩相博大便则鞭,其脾 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

症状之和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 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少阴病恶寒而倦 。时自烦,欲击衣被 者 .可治 少阴病。恶寒身倦而利 ,手足逆冷者 , 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脉象之和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四季各经,皆有平脉。六经各有典型病脉如太阳病 脉浮,阳明脉洪大。少阳之弦、太阴之迟缓 、少阴 之微细等,还列有每病转愈和加重恶化的脉象 发汗多若再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 者死 ,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金匮要略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 三两 附子 三枚(炮) 细辛 二两 治 : 寒实内结 “ 胁下偏痛,发热 ,其脉紧弦 ”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补乃扶正气之不足,泄乃祛邪气之有余。补泄药 合用多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 虚实错杂之时,纯补虚则闭门留寇,单攻邪则正 气愈伤,补泄兼施,攻邪不伤正,补虚不留邪。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为治疗少阴里 虚兼太阳表实证而立。 少阴里虚当温补,太阳表实当发汗,少阴与太阳 两感,应温经与发汗同施,方中麻黄解表以散邪, 附子温经以助阳,二药相伍,扶正祛邪,细辛既 助麻黄解表,又助附子温经散寒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升浮和沉降之性的药物合用的方法多用于治疗 脏腑之性气机升降失 常所导致的各种疾病。 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升降相因,出入有序,则人体健康;反之即病, 甚则死亡。 治疗 胃虚痰阻、噫气不除证的旋覆代赭汤 , 用旋覆花 、代赭石、半夏、生姜理气化痰以降 浊,复用人参 、炙甘草 、大枣健脾养胃以升 清,诸药合用,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升降相 因,阴阳并调 ,使清升浊降,气机调畅 ,诸 症悉除。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润即滋润,具有滋润作用的药物,多能生津润 燥,滋阴养血,如生地黄、芍药、麦门冬 、阿 胶等,但其性阴柔,质多黏腻 ,易阻气机,损 伤阳气,腻膈碍胃,滑肠致泄。 燥即燥湿,具有燥湿作用的药物,多能健脾燥 湿,如半夏、苍术、茯苓等,但性多辛热燥烈 或淡渗利湿,易耗气伤阴助热。

猪苓汤为治疗阴虚水热互结 ,小便不利而设,方中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清热利水,与阿胶滋阴养血 润燥并用,使水邪去而阴不伤,滋阴血而不恋湿。 二者合用,补偏救弊,使湿祛而不伤阴,滋阴而不助 湿,刚柔相济,并行不悖。 〖方源〗 《伤寒论》 “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者,猪苓汤主之。 ” 〖组成〗 猪苓 去皮 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碎,各一 两 [ 各 9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 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歌〗 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散即发散、宣散一般味多辛香,具有宣肺解表 、 行气解郁等功能。 收即收敛、收涩,具有收涩固脱等功能。 前者易伤正,后者易留邪,二者相伍运用,则可取 长补短,使散不伤正,收不滞邪,多用于虚实夹杂 的病证。 如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驱风解表为君药;芍药 苦酸,和营敛阴为臣药 ;二者一散一收,发表中 寓敛汗之意,和营中济调卫之功。另有生姜助桂枝 以散表邪,大枣助白芍以和营阴,共为佐药。炙甘 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合,使微微欲似汗出,表 邪得解,营卫调和。

四逆散功能疏肝解郁,为治疗肝气郁结,气 机不利,阳郁于里不能布达四肢致厥。 “ 结者散之 ” ,故用柴胡、枳实疏肝行气解郁, 发越郁阳。 “ 散者收之 ” ,故用芍药敛阴和营以调肝脾, 甘草缓急和中 “ 故用柴胡以解之,枳实以泻之,芍药以收 之,甘草以和之也。 ” 四药合用则肝气条达, 郁阳得,肢厥自愈。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辨证思维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 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头痛:太阳中风,邪袭肌表,太阳经气运行受 阻,故头痛。因太阳经脉行于头后及头顶,故头痛部位 多在后头及头顶。 “ 太阳病,头痛 ,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太阳伤寒头痛:太阳伤寒,风寒外束,邪犯太阳经脉, 经气运行不畅,故头痛。头痛部位亦多在后头及头顶。 “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辨证思维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邪入少阳头痛:邪人少阳,循经上扰头痛,少阳经气不利, 故头痛。因少阳经行于头侧部,故头痛部位多在头之两侧。 并治日: “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 发汗,发汗则谵语 ……” ; “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 小柴胡汤主之 ” 。  辨证思维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伤寒论 》 辨少阳病脉证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 注重 “ 标本 ” 分析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标,末也;本,源也 病因病机为本,症状为标 里病为本,表病为标 缓者为本,急者为标 扶正为本,祛邪为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