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学 绪论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一、哲学与宗教  黑格尔讲,哲学以思考普遍性为起点: “ 哲 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 的存在。 ”“ 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为无所不包 的存在, …… 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 ”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Advertisement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赵敦华 2008 年春季学期. 课程目的 哲学是什么? 哲学不可定义 哲学无前提:物理学 → 数学 → 逻辑 → 哲学 → ? “ 是什么 ” ( knowing what )与 “ 如何做 ” ( knowing how ) 如何做哲学?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钟培宁 观察和探究 活动一 : 观察同一植 物的 “ 相同 ” 叶子, 是否 完全一样 ?
走近《论语》 27 《论语》二则 子曰: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wéiwéiyuē yǐ wǎng dàidài.
学 弈 广东佛山南海狮山镇联表小学朱瑞仪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 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 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 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 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 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老子 庄子 道家 孟子 儒家 诸子百家出现在哪一时期? 背景如何? —— 春秋战国.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 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 现了 “ 百家争鸣 ” 的局面。

子罕篇. 1. 顏淵感嘆:「仰之彌高,鑽之彌 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當中的 「之」指的是?這段話在讚嘆誰有 何表現? 2.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中的 「彌」意思是? ( 等同於「日久彌 新」的「彌」 )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弟 子 规.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以“职业人格”为核心, 全面构建“双四维”德育体系
诗歌赏析 ——赏析诗歌中的思想情感 主讲:佛山市高明区荷城中学 刘天年.
人心与人生 ——国学对我们生命的启示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杨海锋
前言 第二讲 《中庸》略说.
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此成语多用以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1. 老师揭穿了他的谎言,他羞愧得游刃有余。
中国的先秦是一个属于思想家的年代。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庄子是那类耀眼的星座之一。这个枯瘦的老人家像一只下蛋的鸡,趴在大自然的巢穴里勤勉地生产思想的鸡蛋,然后咯咯地叫着“天道自然,养生全身”八个字,向人们传播自己的思想。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论语》精选.
庖 丁 解 牛 《庄子·养生主 》 庖,厨师。 丁,人名。 解,分解、分割.
中华传统美德中 “和”的文化内涵 初景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儒家文化视域下的人生价值诉求 ——向古人学习做人的学问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庖丁解牛 《庄子·养生主》.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论语》六则.
《论语》导读 第五讲 孔子的仁学思想(三) ——仁学的扩展内容.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第十六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教學目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吴昌晖.
道德形而上学 赵敦华 3月24日.
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 哲学学院 郭齐勇教授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第六課論語選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孔孟之间儒家思想的传承 《大学》:明明德于天下 《中庸》:修德凝道 孟子的“四辨之学”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与你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学 第二节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和任务 第三节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整合思维导图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主讲人:卢璐.
动名词(续2).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Reading of English-American Literature
教会圣诗 63首 昨日,今日,到永远 Yesterday,Today,Forever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感城中心学校 陈利平.
DESIGN IN SU LAURN.
定理21.9(可满足性定理)设A是P(Y)的协调子集,则存在P(Y)的解释域U和项解释,使得赋值函数v(A){1}。
Department of Physic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 China
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的诗 田园诗: 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先秦哲学 绪论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一、哲学与宗教  黑格尔讲,哲学以思考普遍性为起点: “ 哲 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 的存在。 ”“ 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为无所不包 的存在, …… 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 ”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1 .两种普遍性:共同性与共通性  康德曾经说过, “ 经验永远无法满足理性 ” ,而形而上学乃是 “ 人类理性 的自然趋向 ” (康德著 庞景仁译《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 形而上学导论》,第 140 , 155 页,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  “ 如果它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像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 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科学自封,并且使人类 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能够得到满足。 ” (同上, 3 - 4 页)  “ 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 ” (黑格尔著 贺麟 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 93 页,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  哲学的普遍性,其显性的特征是 “ 通 ” ,可以用 “ 共通性 ” 这个概念来表征 它;科学的普遍性,其显性的特征是 “ 同 ” ,可以用 “ 共同性 ” 这个概念来 表征它。  “ 通 ” 的意义是,成就差异以达成沟通,经由充分的个性化而构成一 “ 共 通性 ” 的境域。

2 .中国哲学所理解的普遍性 —— 共通性 的世界 中国哲学所理解的世界,乃是即个体实存的差异性而表现出来的一 个和谐的整体。 “ 理一分殊 ” :在 “ 分殊 ” 的前提下建立 “ 理一 ” ,强调 “ 分殊 ” 与 “ 理一 ” 的 两极相通,在个体存有之内在性、独特性自身转变的敞开性和 “ 通 ” 性 中达成社会及宇宙整体的和谐,这是儒家所理解的人的价值实现的基 本方式。 “ 理一 ” 可以理解为 “ 通 ” :《易传》: “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可以说是以 “ 通 ” 来显体。 《齐物论》讲 “ 道通为一 ” ,以 “ 通 ” 来建立道之 “ 一 ” 的体性: “ 为是不用 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 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

3 .生活的世界的共通性引向一个超越的 世界  中国哲学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命的原初情态。这生命的特征是创生、是超越。 它在不可重复的、 “ 一次性的 ” 当下情境中超越地形成为一个世界,而与其他人 的世界相关涉、相切合。在这个世界里,那超越性总是与个体独特的内在生命 相关联的 “ 通 ” 。  《论语 · 述而》: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 《礼记 · 学记》: “ 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 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  庖丁的解牛,在行为上,其一举一动,皆已任运自然,与音乐的韵律相合, “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 ;而其在精神上,则已臻于 “ 以神遇 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 因其固然 ” , “ 提刀而立,为之四 顾,为之踌躇满志 ” 之自由的境界。  文惠君观庖丁之解牛,而曰 “ 得养生焉 ” 。而庖丁亦曰: “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 技矣。 ”

二、成德与智慧  中国的哲学是 “ 一身二任 ” 的,一是哲理系统,表现中国文化的 智慧,同时又是教养的本原,精神的核心。  《论语 · 学而》: “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 《述而》: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 《荀子 · 解蔽》: “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 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 不能无也。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浃万物之变,与愚者 若一。学、老身长子,而与愚者若一,犹不知错,夫是之谓妄 人。故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 至足?曰:圣也。 ”

自力超越  《中庸》说: “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 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 《孟子 · 尽心上》: “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 ”  《易 · 说卦传》: “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道家的观念  老子说: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  《庄子》里讲: “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 。

三、人心与人性  孔子讲 “ 天生德于予 ” 。  孟子提出此种同一性存在的证据:人有 “ 四端 ” :恻 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知之端。这四端是一个整体之心,其核心 是恻隐之心。 “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 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 (见《孟 子 · 公孙丑上》)  “ 天理者,自然底道理,无毫发杜撰 ” (《宋元学案 卷二十四 · 上蔡学案》)

后人对此性善论的发挥  王阳明说: “ 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 也。其心之体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为一也,岂唯大 人,其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 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与孺子 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 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 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 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也,见瓦石 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 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 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 ” (《大学 问》)

道家之说  《庄子 · 天地》说: “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必有机事,有机事必 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道之所不载也。 ”  《缮性》说:古之人 “ 在混芒之中,为一世而得澹漠焉。 ” 而后 道德分裂,礼法制度兴,这时 “ 浇纯散朴,离道以为,险(俭) 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 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 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  《天地》篇说: “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流)动 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 ”

道家论心知  “ 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 (《齐物论》)  “ 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 ” (《人间 世》)  “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 (《人间世》)  “ 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 (同上)  《老子》十章: 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 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

四、心与物 1 、以情应物 —— 中国哲学的理论出发点  王阳明: “ 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喜怒哀 乐四者,此为为学之要。 ” (《明儒学案 · 姚江学案》 一)  《礼记 · 乐记》: “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 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 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  王阳明《大学问》解释 “ 格物致知 ” 言: “ 格者,正也; 物者,事也。 ” 《传习录》中说人的意念活动: “ 意之 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 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 ……”

2 、成己以成物  《礼记 · 中庸》说: “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 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 之为贵。诚者,非自诚己而已也,所以成物 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 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  《孟子 · 尽心上》说: “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 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 仁莫近焉。 ”

3 、生活情态  《论语 · 先进 侍坐章》: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 “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 不吾知也! ’ 如或知尔,则何以 哉? ”  子路率尔而对曰: “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 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 “ 求!尔何如? ”  对曰: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  “ 赤!尔何如? ”  对曰: “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 “ 点!尔何如? ” 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 异乎三子者之撰。 ”  子曰: “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 曰: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 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 “ 吾与点也! ”

朱子的解释  朱子注曰:  “ 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 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 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所居之位, 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 次悠然,真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 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 ”

道家的情怀  陶渊明《饮酒》诗第 5 首: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 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 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五、中国哲学的流派  1 、先秦诸子:主要有六家,司马谈《论六家要 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此外还有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 2 、汉代, “ 大一统 ” 的儒家思想。  3 、魏晋玄学,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结合,以道家为 主。  4 、佛教,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和中国传统哲学 结合,在隋唐的时候成为中国化的佛学。  5 、宋明理学,又称宋明道学、宋明新儒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