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脑神经 (一)脑神经的成分 ①躯体运动纤维二 支配由肌节发生的骨骼肌,如舌肌、眼球外肌.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多媒体教学系列课件之一 蚌埠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编制.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 12 对  一嗅二视三动眼  四滑五叉六外展  七面八听九舌咽  十迷一副舌下全.
Advertisements

1 第二节 脑 端脑 间脑 中脑 延髓 小脑 脑干脑桥 包括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 位于颅后窝、小脑腹侧 一、脑干:
第五节 脑神经  脑神经概况 脑神经概况  脑神经分布 Ⅰ嗅神经 Ⅱ视神经 Ⅲ动眼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 Ⅳ滑车神经 Ⅴ三叉神经 Ⅵ展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 Ⅶ面神经 Ⅷ前庭蜗神 Ⅸ舌咽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舌咽神经 Ⅹ迷走神经 Ⅺ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 小结 小结  作业.
周围神经系统 —— 脑神经 平凉医专解剖教研室. 周围神经系统 平凉医专解剖教研室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掌握三叉神经的行程、主要分支及分布。 2. 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行程、主要分支及分布。及 损失后的临床表现。 3. 熟悉各脑神经的名称、性质、连脑部位、进出颅部位。 4. 熟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纤维成分、行程、主要分.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
第三节 小脑. 位置: 颅后窝、延脑和桥脑的背侧。上方隔小脑幕 与大脑枕叶相邻,前下方借小脑上、中、下三对脚与 脑干的中脑、桥脑和延髓相连。
脑脑:延髓 脑桥 脑干 中脑 间脑 小脑 端脑. 脑干 一、外形 (一)前面观:前面观 1 、延髓:脊髓前面的一裂两沟延续到延髓 下端:锥体交叉锥体交叉 前外侧沟:舌下神经出脑 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间:锥体( 深面为锥体束) 前外侧沟后方的突起:橄榄( 深面为下橄榄核 ) 橄榄后方: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内脏神经系统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主讲:周丽华教授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神经 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副交感神经 (自主神经、植物神经) 分布至内脏、心血管、腺体.
周围神经系统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周庭永.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李世骐教授主讲.
第二节 脑干.
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主讲人:韩丽 生理学教研室.
第四章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是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至效应器的神经元链,作为神经冲动传导的通路,称神经传导通路。
人体 解 剖 学 Human anatomy.
运动传导通路 The motor pathways
神 经 系 统 疾 病 病 人 护 理 护理学院:吴小婉 李 春.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 小 脑 (一)位置: 颅后窝内,小脑幕下方,在延髓和脑桥的背面。.
第四节——小脑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的病变 作业.
黄淮学院生物工程系动物科学教研室 主讲教师 张世卿
小脑 Cerebellum.
小脑 1. 位置 颅后窝,与端脑枕叶底面相隔小脑幕.
小 脑 Cerebellum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陈早根.
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 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人体科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生理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第九章 感觉与运动 内容简介: 第一节 感觉生理概述 第二节 位觉(前庭觉) 第三节 本体感觉 第四节 其他感觉 复习思考题.
第32章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正常人体结构 王存午制作 2001年8月 供三年制用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高职高专医科类精品课程
三叉神经痛 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 冯李长.
人体 解 剖 学 Human anatomy.
(三)自主神经节:包括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为运动神经节,节细胞为多极运动神经元。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第三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神经 主讲教师 滕树成
周围神经系统 概述、脊神经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第十章 神 经 系 统 第一节 总 论.
第一章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而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第三节 神经传导通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肌、肌腱、骨膜、关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皮肤的精细触觉 第1级神经元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第十章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肾上腺素能受体: (1) 受体( 1和 2)- G蛋白偶联受体 分布: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膜上
项目: 感觉功能的评定 康复教研室.
面神经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脊 髓 Spinal Cord.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神经系统 (脑神经二)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申社林.
第二节 脑 神 经 cranial nerves (一)脑神经名称 Ⅰ嗅N Ⅱ视N Ⅲ动眼N Ⅳ滑车N Ⅴ三叉N Ⅵ展N
第四篇 感 觉 器 感觉器: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构成 感受器:是神经终末部分与其他组织共同形成的特殊结构。 感受器可分: 1、外感受器 ——分布于皮肤、嗅粘膜、味蕾、眼、内耳等,接受外环境刺激——痛、温、触、压、光、声等。 2、内感受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壁等,接受内环境刺激——痛、温、压、离子、化合物浓度等。
第三节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又叫自主神经或植物性神经。 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腺体,分为: 运动神经——支配心肌、平滑肌、腺体,不受意志控制 感觉神经——来自内脏、心血管等处。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第二节 脑 端脑 间脑 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脑干 延髓 人脑平均重为1400 g,(男性1375.5g ,女性 g)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 2007春 (心理系 双学位) 第二讲: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脊髓.
脊 髓 疾 病 ( Spinal Disease ).
感觉器官 Sense organs.
脊 髓 The Spinal Cord.
特发面神经麻痹 (又称面神经炎、 贝耳麻痹).
神经系统总论 Introduction of nervous system
颅底影像解剖.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 腺体等处。 包括: 内脏运动神经 又叫自主神经 autonomic nerve 或植物性神经 vegetative nerve ,
第八章 神经系统 2019/4/8.
血液、骨、神经组织 和眼 组胚教研室.
脑干 brain stem 脑干由下至上分为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 脑干背面与小脑之间形成第四脑室
第二节 脑 神 经 cranial nerves.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颅底影像解剖.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髓 spinal cord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椎管内, foramen magnum → L1下缘 cervical enlargement lumbosacral.
神经组织 神经元 1、基本形态 2、功能 3、分类 神经胶质细胞.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四、脑神经 (一)脑神经的成分 ①躯体运动纤维二 支配由肌节发生的骨骼肌,如舌肌、眼球外肌. ②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支配由鳃弓肌衍化的骨骼肌,如表情肌、咀嚼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肥和斜方肌等。 ③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④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味蕾和嗅器,传导味觉和嗅觉冲动 ⑤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由内胚层发生的一般内脏感觉器,传导一般内脏感觉冲动。 ③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由外胚层发生的一般皮肤、粘膜感受器,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触和本体感觉. ③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由外胚层形成的特殊外感受器,即视器和位听器,传导视觉和听觉冲动。

(二)脑神经的分布 第I、Ⅱ、Ⅷ三对为纯感觉性脑神经,第 Ⅲ、Ⅳ、Ⅵ、Ⅺ、Ⅻ五对为纯运动性脑神经,第V、Ⅶ、Ⅸ、X四对为混合性脑神经。 1.嗅神经 感觉性神经,起于嗅粘膜的嗅觉细胞,其周围突形成嗅毛,中枢突合成 15~20条嗅丝,穿筛孔人颅,进入嗅球,含有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传导嗅觉冲动。

2.视神经 感觉性神经。起自视网膜的节细胞,发出轴突穿眼球后壁组成视神经,由视神经孔人颅,经视交叉、视束入脑(外侧膝状体),含特殊躯体感觉纤维,传导视觉. 3.动眼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起自中脑的动眼神经核,自大脑脚内侧发出,经眶上裂入眶,支配眼球的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上直肌和上提睑肌。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节前纤维),起始于EW核,纤维入眶后,止于睫状神经节,在节内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使瞳孔缩小,晶状体变凸。 4.滑车神经 运动性神经,起自中脑的滑车神经核,轴突交叉后组成滑车神经,自脑干背面发出,经眶上裂入眶,含有躯体运动神经纤维,支配眼上斜肌。

5.三叉神经 混合性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神经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颞骨岩部上面的三叉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颜面、额部和顶部前区的皮肤、眼、鼻腔、口腔粘膜以及舌前2/3粘膜,传导痛、温、触压等感觉和眼外肌、咀嚼肌的本体感觉.中枢突形成三叉神经感觉根,止于三叉神经中脑核、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特殊内脏运动神经纤维自脑桥中部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轴突随下颌神经分布至咀嚼肌,支配咀嚼肌. 第一支-眼支,称眼神经,感觉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一起经眶上裂入眶,在眶内又分数支分布至额顶部和鼻背部皮肤、眼球、眼睑和鼻腔前部粘膜,接受一般痛、温、触觉. 第二支-上颌支,称上颌神经,感觉纤维,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从圆孔出颅、分布于上颌牙齿及齿龈、眼和口裂间的皮肤

第三支-下颌支,称下颌神 经,最大,混合神经,自 卵圆孔出颅。起自三叉神 经运动核的特殊内脏运动 纤维支配咀嚼肌,感觉纤 维分布于下颌牙齿和齿龈、 口腔底及舌的粘膜,终支 分布于颊、下唇、耳颞部 皮肤。 6。展神经 运动性神经。起自展神经 核,其轴突组成展神经, 经眶上裂人眶,支配眼外 直肌。

7.面神经 混合性神经。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面神经核,支配表情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起于上泌诞核,在下颌神经节和翼腭神经节换元后布于舌下腺、颌下腺及泪腺等处;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即味觉纤维,其胞体位于膝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中枢突止于孤束核。 面神经出脑后经内耳门入内耳道,在颞骨锥体内穿过面神经管,自茎乳孔出颅,面神经主干出颅后穿过腮腺分出数个终支至面部,支配面部表情肌。 鼓索 是面神经的重要分支,为混合性神经,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发出,从鼓室穿岩鼓裂至颞下窝。鼓索含有二种纤维;味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 2/3味蕾;副交感纤维进入下颌下神经节,在节内交换神经元后分布至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 岩大神经 是面神经的另一分支、含有副交感纤维,自膝神经节处分出,出岩大神经管裂孔,穿翼管至翼腭窝,进入翼腭神经节,在节内交换神经元后,支配泪腺及鼻腔粘膜腺体的分泌。

8.前庭蜗神经 属特殊躯体感觉,于桥延沟面神经外侧出脑,在颅内与面神经一起人内耳门至内耳道底部分为两支,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 蜗神经 细胞体位于蜗轴内的螺旋神经节,其周围实分布于螺旋器的毛细胞,中枢突聚成蜗神经经内耳门止于脑干的锅N核,传人听觉冲动。 前庭神经 细胞体位于内耳道底的前庭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球囊斑、椭圆囊斑和壶腹嵴的毛细胞,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经内耳门止于脑干前庭核群,部分纤维直接止于小脑,传入平衡觉冲动。

9.舌咽神经 混合性神经,含五种纤维:①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茎突咽肌。②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下泌诞核,在耳N节(卵圆孔下方)换N元后,司腮腺的分泌。③一般内脏感觉纤维,胞体位于下N节(位于颈静脉孔下方),其中枢突终于脑干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咽、舌后 1/3、咽鼓管、鼓室等处的粘膜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④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胞体也位于下神经节,中枢突终止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舌后1/3味蕾。⑤一般躯体感觉纤维,胞体位于上神经节(颈静脉孔上方)内、其中枢突终于脑干三叉N脊束核,周围突分布于耳后皮肤.

舌咽神经的主要分支: 鼓室神经 自下N节分出,进人鼓室,分支布于鼓室和咽鼓管粘膜,其终支为岩小神经,出鼓室入耳N节,在节内交换N元后,分布于腮腺。 窦神经 在颈静脉孔下方发出,沿颈内动脉下降,分布于颈内动脉窦和颈动脉体,传导颈内动脉窦内的压力和颈动脉体感受的化学刺激人脑。 舌支 为舌咽N的终支,分布干舌后1/3的粘膜和味蕾,司粘膜的一般感觉和味觉。

10.迷走神经:混合性神经,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 ①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迷走N背核,在器官旁节或器官内节交换N元,分布到颈、胸。腹部的多种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②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下神经节(结状神经节,在颈静脉孔下方)内,其中枢突终止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颈、胸、腹部的脏器,传导一般内脏感觉. ③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其胞体位于上N节(颈静脉神经节)内,其中枢突止于三叉N脊束核,周围突主要分布于耳廓及外耳道的皮肤。 ④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咽喉肌.

①喉上神经 起自下N节,在颈内动脉内侧下行,在舌骨大角处分内、外支。外支支配环甲肌、甲状腺,内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及会厌等处。 左迷走神经越过主动脉弓前方,经左肺根后方至食管前方分支构成左肺丛和食管前丛,在食管下端又合成迷走前干; 右迷走神经沿气管右侧下行,经右肺根后方至食管后面,分支构成右肺丛和食管后丛向下组成迷走后干。 迷走前、后干再向下与食管一起穿隔肌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分布于冒的前、后壁,其终支为腹腔支参加腹腔丛。迷走神经沿途发出许多分支: ①喉上神经 起自下N节,在颈内动脉内侧下行,在舌骨大角处分内、外支。外支支配环甲肌、甲状腺,内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及会厌等处。 ② 心上支 有2~3支,发自迷走N颈部,与交感神经一起构成心丛,支配心脏活动。其有一分支布于主动脉弓的壁内,称减压N,感受压觉和化学刺激。 ③耳支 发自上N节,向后外分布至耳廓后面及外耳道的皮肤.

④喉返N 发自迷走N胸部,上行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至颈部,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喉肌,其感觉纤维分布至声门以下的喉粘膜,喉返N在行程中发出分支加入心丛,并发支至气管、食管等处。

11.副神经 运动性N,由颅根和脊髓根组成,颅根起自疑核,出颅后加入迷走N,支配咽喉肌.脊髓根起自脊髓颈部的副神经脊髓核,由脊N前后根间出脊髓经枕骨大孔入颅腔,与颅根汇合一并出颅腔后又与颅根分开,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 12.舌下神经 运动性N,由舌下N核发出,自延髓前外侧沟出脑,经舌下N管出颅,支配舌内肌和舌外肌。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感觉传导径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感觉传导径 各种感觉传导路在结构上有其共同性,从外周感受器到大脑皮质一般由三级N元组成。 第一级N元的胞体位于脑、脊神经节,周围突随脊N或脑N连于感受器,中枢突进入中枢与第二级N元形成突触联系; 第二级N元的胞体位于脊髓或脑干内,其纤维多交叉到对侧上行至第三级N元; 第三级N元的胞体均在丘脑,它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投射到大脑。

1.本体感觉传导路--深部感觉。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传导来自肌、健、关节等深部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还传导皮肤的精细或辩别性触觉。 (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脊N节内假单极N元其周围突至躯干和四肢的肌、腱、关节的肌梭、腱梭等深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N后根至脊髓后索形成薄束、楔束,上行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其第二级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管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的纤维交叉,交叉后的纤维上升称内侧丘系,止于丘脑外侧核(腹后外侧核),后者发出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上行,止于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脊神经节假单极N元周围突至肌、腱、关节等深部感受器,中枢突自后根入脊髓后,止于后角的中间内侧核或背核,后者发轴突分别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在脊髓中上行至小脑。 小脑接受冲动后经锥体外系反射性地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2.浅感觉传导路 浅感觉传导路又称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传导皮肤、口、鼻腔粘膜的痛温觉、触、压觉.

(l)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路 脊神经节的假单极N元周围突至躯干、四肢的皮肤感受器,中枢突自后根外侧部入脊髓止于后角----固有核发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束,上行止于丘脑外侧核(腹后外侧核),其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2)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传导路 三叉N节的假单极N元周围突组成三叉N感觉支至头面部皮肤和粘膜的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N的感觉根人脑,止于三叉N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其轴突越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升终于丘脑外侧核(腹后内侧核),后者发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下都,传导头面部痛觉、温度觉及触觉。

3.视觉传导路 视网膜双极N元的周围突与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形成突触联系,中枢突与节细胞形成突触。节细胞的轴突汇合成视N,经视N孔人颅腔经视交叉延续为视束。(只有来自两眼鼻侧半的纤维交叉),视束中的大部分纤维止于外侧膝状体,后者发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枕叶距状沟两侧的视区皮质,产生视觉. 视束中有少数纤维经上丘臂至上丘和顶盖前区。顶盖前区发出纤维到两侧EW核,后者发出纤维随动眼N至睫状N节,换元后,节后纤维至瞳孔括约肌,完成瞳孔对光反射。由上丘发出纤维参加顶盖脊髓束,下行止于脊髓前角运动N元,完成视反射。

4.听觉传导路 耳蜗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细胞的树突至内耳的螺旋器,轴突组成蜗N,止于蜗N核,该核发纤维大部在脑桥内交叉形成叙方体,至对侧上升称外侧丘系,(一部分不交叉的纤维进入同侧外侧丘系),上行止于下丘,部分直接终于内侧膝状体。下丘发出纤维经下丘臂到达内侧膝状体,后者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颞叶的颞横回,引起听觉。

5.嗅觉传导路 下丘发出纤维到上丘,后者发出纤维经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控制前角运动N元。完成听反射. 鼻腔嗅粘膜内嗅细胞的树突分布于嗅粘膜,轴突组成嗅神经,穿筛孔止于嗅球,后者发出纤维组成嗅束、向后延为嗅三角,经外侧嗅纹将嗅觉冲动传至颞叶海马旁回的钩及其附近的皮质而产生嗅觉.

(二)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经脑干一定的传导通路,再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经脑干网状结构上行,再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纤维。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元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 组成 ①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①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 功能 ①三次更换N元 ②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 ③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 ①多次更N换元 ②投射区广泛(点对点关系) ③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 特点

3.丘脑的感觉机能 (1)第一类=感觉接替核:腹后核的内侧部与外侧部,内、外膝状体。 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构成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 (2)第二类=联络核:丘脑枕、丘脑前核、外侧腹核。 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 (3)第三类=髓板内核群: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 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构成非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感觉皮层结构特点: N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感觉柱:①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②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③细胞柱N元兴奋时,其相临的细胞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外侧面 体表感觉区 = 3-1-2区(第一感觉区) + 岛叶(第二感觉区) 本体感觉区 = 4区(又是运动区) 内脏感觉区 = 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 听觉区 = 41区 + 42区 视觉区 = 17区

位于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半。定位明确、感觉分析不十分清晰。 1.体表感觉 ⑴第一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半。定位明确、感觉分析不十分清晰。 投射特点: ①.左右交叉 ②.倒置分布 ③.精细正比 (3-1-2区)

⑵第二感觉区 2.本体感觉:与运动区重叠在一起 位于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 投射特点: ①.双侧性投射; ②.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叠区。 2.本体感觉:与运动区重叠在一起 3.内脏感觉代表区:投射区域较分散,混杂在体表感觉区中。

4.视觉代表区: 位于枕叶距状裂的上下缘(17区)。 投射特点: ①视网膜的鼻侧交叉投射到对侧枕叶,颞侧不交叉投射到同侧枕叶。 ②视网膜的上(下)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上(下)缘;黄斑区(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前)部。

7.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下侧 5.听觉代表区: 位于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42区)。 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 6.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 7.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下侧

机制:感觉单位与皮层的联系具有广泛的聚合和辐散联系,这些联系在废用时减弱/或频繁使用时增强。 (四)感觉皮层的可塑性 皮层N元间的广泛联系可发生较快改变的特性。 ⑴当某外周感觉单位频繁使用/或废用时,感觉皮层的相应代表区会扩大/或被邻近的其他代表区占据。 ⑵当切除皮层某感觉代表区时,该外周感觉单位的皮层投射移向周围代表区。 机制:感觉单位与皮层的联系具有广泛的聚合和辐散联系,这些联系在废用时减弱/或频繁使用时增强。

(五)痛 觉 痛觉分类: 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 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 快痛 皮肤痛 躯体痛 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 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 慢痛 痛 觉 深部痛 这种痛与慢痛相类似 牵涉痛 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内脏痛 内脏疾患类及临近的体腔壁所致 这种痛与躯体痛相类似 体腔痛

电、机械、化学物质(如K+、H+、组胺、5-HT、PG等) (其特异性不如其他类感受器,刺激阈比其他类感受器高) ⑵皮 肤 痛 与 内 脏 痛 的 比 较 皮肤(快、慢)痛 内脏痛(包括躯体深部痛) 疼痛特点 ①产生和消失迅速 ①产生缓慢、持续久 ②定位明确、分辫能力强 ②定位不清、分辫能力差 ③慢痛情绪反应明显 ③情绪反应明显 ④无牵涉痛 ④有牵涉痛 ⑤能产生初级痛觉过敏 和次级痛觉过敏 ⑤能产生初级痛觉过敏 和次级痛觉过敏 致痛物质 电、机械、化学物质(如K+、H+、组胺、5-HT、PG等) 锐性刺激 (切割、烧灼等) 钝性刺激 (牵拉、痉挛、炎症、缺血等) 敏感刺激 游 离 N 末 梢 (其特异性不如其他类感受器,刺激阈比其他类感受器高) 感受器 躯体传入纤维 (快痛Aδ,慢痛C) 传导纤维 自主N传入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