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辅导. 肾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阳 痿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阳痿定义  定义 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痿软不举,或 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 生活的病证 但对发热、过度劳累、情绪反常等因素造成的 一时性阴茎勃起障碍,不能视为病态  定义 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痿软不举,或 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
Advertisements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妊娠小便淋痛 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系 妇科教研室. 目的要求  掌握 : 妊娠小便淋痛的定义及 辨证论治。  熟悉:妊娠小便淋痛的病因 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概述] ⒈定义: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 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⒉发病: 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 2 ~ 8 岁小 儿,其中以 2 ~ 5 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
淋 证 一、概述 (一)定义:淋证是指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 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的病证。 (二)范围: 西医某些泌尿系疾病如:肾盂肾炎,膀胱炎,肾结核, 泌尿系结石,乳糜尿以及前列腺肥大,膀胱癌等病, 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产后小便不通. 概 念概 念概 念概 念 新产后小便点滴而下、甚至闭塞不通,小 腹胀急疼痛者,称 “ 产后小便不通 ” ,又称 “ 产后癃闭 ” 。多发生于产后 3 日内,亦可发 生于产褥期中,以初产妇、滞产及手术产 后多见。 新产后小便点滴而下、甚至闭塞不通,小 腹胀急疼痛者,称 “ 产后小便不通.
脏腑兼证 脏腑兼证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1 .心肺气虚:心肺两脏气虚表现的 证候。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年高体弱 年高体弱 证候分析: 证候分析: v 心悸 宗气不足,鼓动无力。 v 咳喘,气短,声音低怯,动则尤甚.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辨 证 辨 证辨 证. 辨 证 第二部分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2008 年世界肾脏日主题 : 神奇的肾脏 !. 浅谈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 佛山市中医院肾内科 郑宝林.
淋证 山西中医学院 中医内科教研室 第五章 肾系病证. 【概说】 一、概念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 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沿革 (一)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 (二)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 · 五脏风寒积聚 病脉证并治》中称其为 “ 淋秘 ” ,将其病机归为 “ 热在下焦 ”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 肥 胖肥 胖. 肥胖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查要点 四、辨证论治 五、预防调护 六、结语.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咳嗽 喘证 内伤发热 心悸. 咳 嗽 一、定义: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出咳 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病位:肺。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概 说 概 说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2 、病因:
病 例 讨 论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 主诉:鼻塞流涕 1 周,眼睑浮肿 1 天 患儿,男, 9 岁,患儿扁桃体炎后 1 周,出 现双眼睑、颜面浮肿,解茶色尿,无发热, 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呕吐,无皮肤瘀斑瘀点。 少许鼻塞流涕,无腰腿酸痛解茶色尿,无夜 尿,无尿频尿急尿痛,纳寐可,大便调。舌 尖红,苔薄白微腻,脉滑数。查体:咽充血.
第二十章 祛湿剂.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水肿.
水肿.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东平县中医院妇产科—闫密桃.
淋证水肿. 淋证水肿 (一)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引起的以小便贫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淋 证.
淋 证 主 讲:孙继武 彭思镇卫生院 2015年4月.
中医内科学 遗 精.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水 肿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 陈良金.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妊娠小便不通.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王 付 制 作.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安神剂 【概念】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称为安神剂。.
下篇:内科病证 第八节 不寐 第八节 不寐 返回目录.
经行感冒.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同病辩证.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安 神 剂.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第二节 不 寐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淋证 中医内科 陈良金.
乳衄.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祛 湿 剂.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利水渗湿药.
月经先期.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急性肾小球肾炎 儿科教研室.
肾膀胱病证 淋 证.
消 食 剂.
关格 中医内科 陈良金.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高志卿
水肿 (edema) 云南中医学院中内教研室 王清 目的要求 掌握水肿的诊查要点及辨证论治。 熟悉水肿的概念、范围及病因病机。 了解水肿的预防调护。
癃 闭 中内教研室 杨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内科辅导. 肾系

水肿 主要临床表现: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 身浮肿。小便短少; 严重者可伴有胸水、腹水。 相关西医疾病:肾性水肿(包括肾病综合症、急慢 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等),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 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内分泌 失调引起的水肿等。

历代中医对水肿的认识 《内经》将本病称为“水”。 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同时对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僇醴论》提出:“平治于 权衡,去菀陈痤。。。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一直 沿用至今。 鬼门:魄门,汗孔。 净府:指膀胱。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 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 肾水。 治疗上,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他提出“诸有水者,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 忌盐。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 一·面肿苍黑,是肝败不治; 二·掌肿无纹理,是心败不治; 三·腰肿无纹理,是肺损不治; 四·阴肿不起者,是肾败不治; 五·脐满反肿者,是脾败不治。

病因: 1。风邪袭表 2。疮毒内犯 3。外感水湿 4。饮食不节 5。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基本病机: 肺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终致膀胱气化无权,三焦 水道失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发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水肿多形成于数天之间; 发病缓慢,病程较长; 水肿与鼓胀。(见鼓胀篇) 水肿阳水和阴水的鉴别 共同点:肢体浮肿。 阳水 阴水 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 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发病较急,一般病程较短,水肿多形成于数天之间; 发病缓慢,病程较长; 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 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 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 。 属表,属实; 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 。 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

(一)风水相搏证 水肿 1.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 2 (一)风水相搏证 水肿 1.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 2.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 偏于风寒者,伴恶寒,咳喘; 3.风热:舌红,脉浮滑数 风寒:苔薄白,脉浮紧或浮滑 证候分析: 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全身浮肿:风邪袭表, 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肿起于面目,迅即遍及全身: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 水 相搏; 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风邪兼热之象; 恶寒,咳喘,脉浮紧:风邪兼寒,卫阳被遏,肺气不宣。 证机概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越婢加术汤 药:麻黄、石膏、甘草、生姜、大枣、白术、杏仁、防风、 浮萍、茯苓、泽泻、车前子、桑白皮、黄芩 方解: 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疏风宣肺; 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水; 石膏、桑白皮、黄芩:清热宣肺。 诸药合用,具有疏风清热,宣肺行水消肿之效。 加减: 1.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祛风散寒; 2.风热偏盛,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清热利咽,解毒散结。 3.若咳喘较甚,加前胡,降气定喘; 4.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益气行水; 5.若表证已除,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则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二)湿毒浸淫证 水肿 1。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 2。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 3。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 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湿毒蕴结;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湿毒蕴结,伤 及肺脾,脾之水湿运化失常,肺不能通调水道;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恶风发热:兼夹风邪故;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为风邪夹湿毒之象。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药物:麻: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生梓白皮、甘草、 生姜、大枣、桑白皮 五:银花、野菊花、紫背天葵、蒲公英、紫花地丁 方解: 方:麻黄连翘(轺)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药物:麻: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生梓白皮、甘草、 生姜、大枣、桑白皮 五:银花、野菊花、紫背天葵、蒲公英、紫花地丁 方解: 麻黄、赤小豆、杏仁、桑白皮:宣肺利水; 银花、野菊花、紫背天葵、蒲公英、紫花地丁、梓白皮、连翘: 清热解毒;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具有宣肺解毒,利湿消肿之效。 加减: 1.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 2.风盛者,加白鲜皮、地肤子。 3.血热而红肿者,加丹皮、赤芍。 4.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5.尿痛、尿血,为湿热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加石苇、大蓟,凉血止血。

(三)水湿浸渍证 水肿 1.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 2 (三)水湿浸渍证 水肿 1.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 2.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3苔白腻,脉沉缓。 证候分析: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水湿浸渍肌肤,壅滞不行;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湿邪粘腻,不易骤化; 小便短少:水湿内聚,膀胱气化失司; 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脾为湿困,阳气不展; 苔白腻,脉沉缓:为水湿盛脾弱之象。  证机概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平胃散合五苓散) 药物: 五:桑白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 胃:陈皮、苍术、厚朴、甘草、桂枝、茯苓、猪苓、白术、 泽泻、草果 方解: 桑白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化湿行水; 陈皮、苍术、厚朴、草果:燥湿健脾; 桂枝、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温阳化气行水。 诸药合用,具有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之效。 加减: 1.外感风邪,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宣肺平喘。 2.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3.湿困中焦,脘腹胀满者,加川椒目、干姜,温脾化湿。  

(四)湿热壅盛证 水肿 1.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小便短赤; 2.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大便干结; 3.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 遍身浮肿而皮肤绷急光亮: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胸脘痞闷:由于湿热壅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 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热邪偏重,津液被耗; 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皆为湿热之征。 证机概要: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治法:分利湿热 方:疏凿饮子 *** 药:商陆、茯苓、椒目、木通、泽泻、赤小豆、大腹皮、 槟榔、羌活、秦艽、生姜皮、防风、猪苓、黄柏、大黄 方解: 大腹皮、羌活、秦艽、茯苓、生姜皮、防风:疏风解表, 发汗消肿,使在表之水从汗而疏解; 木通、泽泻、赤小豆、椒目、猪苓、黄柏:清热利尿消肿; 商陆、 槟榔、大黄:通便逐水消肿。 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利湿,泻下逐水之效。 加减: 1.若肿势严重,兼见喘促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利水。 2. 若湿热久羁,化燥伤阴,症见咽燥口干,可加白茅根、芦根,不宜过 用苦温燥湿,攻逐伤阴之品。 3.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 便而泄。

阴水: (五)脾阳虚衰证 水肿 1. 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 2 阴水: (五)脾阳虚衰证 水肿 1.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 2.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脘腹胀闷,纳减便溏, 3.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证候分析: 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阳不振,运化无权, 土不制水。 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脾 虚运化无力之故; 小便短少:阳不化气,则水湿不行; 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均是脾阳虚衰,水湿 内聚之症。 证机概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方:实脾饮 药: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大腹子、附子、茯苓、 干姜、甘草、桂枝、大枣、泽泻、车前子 方解: 附子、干姜、草果、桂枝:温阳散寒利水; 白术、茯苓、甘草、大枣:健脾补气; 木瓜、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 厚朴、木香、大腹子:理气行水。 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益气,温阳利水之效。 加减: 1.气虚甚,见气短声弱:加人参、黄芪,以健脾益气。 2.若是因长期饮食失调,脾胃虚弱,精微不化,而见遍体浮肿,面色萎 黄,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 小便反多,苔薄腻,脉软弱。此为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所致,治 宜益气健脾,行气化湿,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六)肾阳衰微证 水肿 1. 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 不起,尿量减 少或反多; 2 (六)肾阳衰微证 水肿 1.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 不起,尿量减 少或反多; 2.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㿠白,甚者心悸 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 3.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 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腹大胀满:肾阳虚衰, 水湿下聚; 尿量减 少或反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则尿少;弱因下 元不固则尿反多; 心悸胸闷,喘促难卧:水气上凌心肺; 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㿠白:肾阳亏虚,命门 火衰,不能温养; 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肾阳衰微之征。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药物: 济: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 牛膝、车前子、巴戟天、仙灵脾 真:制附子、茯苓、白术、芍药、生姜 方解: 附子、肉桂、巴戟天、仙灵脾:温补肾阳; 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 熟地、山药、山茱萸、芍药:补肾健脾; 牛膝:引药下行; 生姜:和中。 诸药合用,具有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之效。

肾阳衰微证 水肿 加减: 1. 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温固下元。 2 肾阳衰微证 水肿 加减: 1.小便清长量多,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温固下元。 2.若症见面部浮肿为主,表情淡漠,动作迟缓,形寒肢冷,治以温补肾阳 为主,方用右归丸加减。 3.病至后期,阳损及阴,可出现肾阴虚为主的病证,治当滋补肾阴为主, 方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等。 4.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肢闰者,加鳖甲、牡蛎、杜仲、 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5.如病久,复感外邪,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法当急则治标,先以 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虚,方用越婢汤为主,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 肾之药,扶正祛邪并用。

(七)瘀水互结证 水肿 1.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 肢为主; 2. 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 3 (七)瘀水互结证 水肿 1.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 肢为主; 2.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 3.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证候分析: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肢为主: 水湿停聚日久,致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瘀血阻滞,脉络痹阻; 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为瘀水互结之征。 证机概要: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药物: 桃: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熟地、川芎、丹参、益母草 五:桂枝、茯苓、猪苓、白术、泽泻、凌霄花、路路通、 制附子、车前子 方解: 当归、赤芍、川芎、熟地、丹参:养血活血; 桃仁、红花、益母草、凌霄花、路路通:活血通络; 桂枝、附子:通阳化气; 茯苓、猪苓、白术、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 诸药合用,具有活血祛瘀,化气行水之效。 加减: 1.如气喘烦闷,为血瘀水盛,肺气上逆,加葶苈子、椒目、泽兰逐瘀泻肺。 2.如腰膝酸软,神疲乏力,为脾肾亏虚,可合济生肾气丸,温补脾肾利水。 3.对气、阳两虚者,加黄芪、附子,益气温阳以助化气行水。

淋证 主要临床表现: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 急引痛,或痛引腰腹等。 相关西医疾病:急、慢性尿路感染,尿路结石, 急、慢性前列腺炎,泌尿道结核, 化学性膀胱炎,乳糜尿,尿道综合 症等。

历代中医对淋证的认识 “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本病为“淋”、“淋必”。 淋:即淋沥不尽,如雨淋下。必:通秘,不通之意。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脉证并治》中称之为“淋秘”。 并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证》指出:“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中藏经》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将淋证分为冷、热、气、劳、 膏、砂、虚、实八种淋证。是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

唐代《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王焘著)将淋证分为石、 气、膏、劳、热五种淋证。 宋。《济生方》(严用和)又分为气、石、血、膏、劳五种。 病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 主要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病位:膀胱、肾。与肝、脾有关。 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之邪。 病机: 1。热淋: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小便灼热疼痛。 2。血淋:膀胱湿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以 致小便涩痛有血;或 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 3。石淋:湿热久蕴,熬尿成石。 4。膏淋:湿热蕴久,阻滞经脉,脂液不循常道,小便浑浊 不清。 或肾虚下元不固,不能摄纳精微脂液。 5。气淋:肝气失于疏泄,气火郁于膀胱;或 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膀胱气化无权。 6。劳淋:久淋不愈,湿热留恋膀胱,由腑及脏,继则由肾 及脾,脾肾受损,正虚邪弱。

淋证与癃闭的鉴别** 共同点:小便量少,排尿困难。 淋证 癃闭 尿频而尿痛,滴沥涩痛; 欲出未尽; 小便时无尿痛; 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 不同点: 淋证 癃闭 尿频而尿痛,滴沥涩痛; 欲出未尽; 小便时无尿痛; 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 每日排出尿量少于正常, 严重时甚至无尿。 日久不愈,可发展成癃闭。 复感湿热或感受外邪,常可并发淋证。

共同点: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尿出纯血等。 血淋 尿血 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 多无疼痛之感。 或只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 血淋与尿血的鉴别 共同点: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尿出纯血等。 不同点: 血淋 尿血 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 多无疼痛之感。 或只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

膏淋与尿浊的鉴别 共同点:小便混浊。 不同点: 膏淋 尿浊 排尿时有疼痛滞涩感。 排尿时无疼痛滞涩感。

4。六种淋证的鉴别: 共同点: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 不同点: 1.热淋:起病急骤,小便赤热,尿时灼痛,或伴有发热, 腰痛拒按。 2.石淋: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 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 3.气淋:小腹胀满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 4.血淋:尿血而痛。 5.膏淋: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 6.劳淋:小便不甚赤涩,尿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 止,遇劳即发。

(一)热淋型 淋证 1. 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 2. 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 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 3 (一)热淋型 淋证 1.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 2.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 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 3.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 小便短涩频数,灼热刺痛,尿色黄赤:湿热蕴结下焦, 膀胱气化失司; 腰痛拒按:腰为肾之府,湿热之邪侵犯于肾之故; 寒热起伏,口苦,呕恶:湿热内蕴,邪正相争; 大便秘结:热甚波及大肠; 苔黄腻,脉滑数:均系湿热之象。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 方:八正散 * 药:瞿麦、滑石、木通、车前子、扁蓄、山栀、甘草梢、 大黄、灯芯、萆解、蒲公英、紫花地丁、黄柏 方解: 瞿麦、滑石、车前子、扁蓄、萆解:利湿通淋; 山栀、大黄、蒲公英、紫花地丁、黄柏:清热解毒; 木通、甘草梢、灯芯:清热利尿通淋。 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效。 加减: 1.伴寒热,口苦,呕恶者:加黄芩、柴胡以和解少阳; 2.大便秘结,腹胀者:加枳实以通腑泻热; 3.阳明热证:加石膏、知母以清气分之热; 4.若气滞者,加青皮、乌药; 5.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茅根,养阴清热; 6.若热毒弥漫三焦,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以清热泻火解毒;

(二)石淋型 淋证 1. 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 疼痛,少腹拘急; 2 (二)石淋型 淋证 1.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 疼痛,少腹拘急; 2.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 3.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证候分析: 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 气化失司; 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砂粒较大,阻 塞尿路; 尿血:结石损伤血络; 舌红,苔黄,脉弦数:初起多为湿热偏盛之故。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方:石韦散 药:石韦、瞿麦、滑石、车前草、冬葵子、金钱草、海金砂、 鸡内金、扁蓄、通草、穿山甲、虎杖、王不留行、牛膝、 青皮、乌药、沉香 方解: 瞿麦、滑石、车前草、冬葵子、扁蓄、通草:清热利湿 通淋; 石韦、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排石化石; 穿山甲、虎杖、 王不留行、牛膝:活血软坚; 青皮、乌药、沉香:理气导滞。 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之效。 加减: 1.腰腹绞痛者: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 2.尿中带血:加小蓟草、生地、藕节以凉血止血。 4.小腹胀痛,加木香、乌药,以行气通淋。 5.伴有瘀滞,舌质紫者,加桃仁、红花、炮山甲、皂角刺、加强破气活血, 化瘀散结。

(三)血淋型 淋证 1. 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 剧,或见心烦; 2 (三)血淋型 淋证 1.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 剧,或见心烦; 2.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 小便涩痛有血,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湿热下注膀胱,热 甚灼络,迫血妄行; 疼痛满急加剧:血块阻塞尿路; 心烦:湿热上扰,心火亢盛; 舌尖红,苔黄,脉滑数:皆为湿热之象。 证机概要: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

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方:小蓟饮子 药:小蓟、生地、藕节、炒蒲黄、滑石、通草、当归、 山栀、淡竹叶、甘草梢、旱莲草、白茅根、马鞭草、 土大黄、三七 方解: 小蓟、生地、藕节、旱莲草、白茅根:凉血止血; 滑石、通草、山栀、淡竹叶、甘草梢:清热泻火通淋; 炒蒲黄、当归、马鞭草、土大黄、三七:通络止血。 诸药合用,具有清热通淋,凉血止血之效。 加减: 1.有瘀血症象:加牛膝、桃仁以化瘀止血; 2.若出血不止:加仙鹤草、琥珀以收敛止血; 3.若久病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症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 腰膝酸软,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4.若久病脾虚气不摄血,症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等,以归脾汤加 仙鹤草、泽泻、滑石,以益气养血通淋。

(四)气淋型 淋证 1. 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 2 (四)气淋型 淋证 1.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 2.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 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情志怫郁,肝失条达, 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 脉弦:为肝气郁滞之征。 证机概要: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方:沉香散 药:沉香、石韦、滑石、冬葵子、当归、白芍、陈皮、 王不留行、甘草、乌药、车前子、青皮、香附 方解: 沉香、陈皮、王不留行、乌药、青皮、香附:疏肝理气; 石韦、滑石、冬葵子、车前子:利水通淋;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诸药合用,具有疏肝理气,利尿通淋之效。 加减: 1.少腹胀满,上及于胁者:加川楝子、小茴香、郁金以疏肝理气; 2.兼有瘀滞者:加红花、赤芍、益母草以活血化瘀行水。

(五)膏淋型 淋证 1.小便浑浊,乳白或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 伴有絮状凝块物, 或混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 口干; 2.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 小便混浊如米泔水,上有浮油,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 湿热下注,阻滞经脉,脂汁外溢; 小便混有血液、血块:为热盛伤络之故; 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下注之症。 病机概要:湿热下注,阻滞经脉,脂汁外溢。

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方:程氏萆解分清饮 药:萆解、车前子、茯苓、莲子心、菖蒲、黄柏、丹参、白术、 灯芯、连翘心、丹皮、向日葵心、飞廉、水蜈蚣 方解: 萆解、车前子、菖蒲、黄柏:清热利湿; 莲子心、 灯芯、连翘心、丹皮:清心泻热; 茯苓、白术:健脾利湿; 丹参:活血祛瘀。 向日葵心、飞廉、水蜈蚣:分清泌浊; 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利湿,分清泄浊之效。 加减: 1.小腹胀,尿涩不畅:加台乌药、青皮,疏肝理气; 2.伴血尿:加小蓟、藕节、白茅根,凉血止血; 3.小便黄赤,热痛明显:加甘草梢、竹叶、通草,清心导火; 4.兼肝火者,加龙胆草、山栀,清肝泻火,导热下行; 5.湿热伤阴,加生地、麦冬、知母,滋养肾阴。

膏淋久病处理 1.膏淋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不甚,形体 日渐消瘦,头昏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细无 力,此为脾肾两虚,气不固摄,用膏淋汤补脾益肾固摄。 2.偏于脾虚中气下陷者,配用补中益气汤。 3.偏于肾阴虚者,配用七味都七丸。 4.偏于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5.伴有血尿者,加仙鹤草、阿胶补气摄血。 6.夹瘀者,加参三七、当归,活血通络。 膏淋汤:山药、芡实、龙骨、牡蛎、生地、党参、白芍。

(六)劳淋型 淋证 1. 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 劳即发; 2. 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 3 (六)劳淋型 淋证 1.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 劳即发; 2.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 3.舌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 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 发:湿热留恋,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 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脉细弱:均为脾肾两虚之象。 证机概要:湿热留恋,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

治法:补脾益肾 方:无比山药丸 药:山药、山萸肉、熟地、茯苓、泽泻、肉苁蓉、菟丝子、 五味子、赤石脂、巴戟天、杜仲、牛膝、党参、黄芪、 莲子、芡实、金樱子、薏苡仁、扁豆衣、煅牡蛎 方解: 山药、党参、黄芪、莲子:补气健脾; 茯苓、泽泻、薏苡仁、扁豆衣:化湿利水; 山萸肉、菟丝子、五味子、赤石脂、芡实、金樱子、 煅牡蛎:益肾固摄; 熟地、肉苁蓉、巴戟天、杜仲、牛膝:补肾益精。 诸药合用,具有健脾补肾,利水通淋之效。 加减: 1.肾阴虚,加龟板,滋养肾阴; 2.肾阳虚,加附子、肉桂、鹿角片,温补肾阳。 3.低热者,加青蒿、鳖甲,清虚热,养肾阴; 4.若久病而中气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5.阴虚火旺,可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

尿浊 主要临床表现:小便混浊,白如泔浆, 排尿时无疼痛不利感。 相关西医疾病:乳糜尿。

主要症状:小便浑浊,色白或黄或红,或夹凝块,上有浮油, 或伴血块,或尿道有灼热感,口苦,口干;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一)尿浊 湿热下注证 主要症状:小便浑浊,色白或黄或红,或夹凝块,上有浮油, 或伴血块,或尿道有灼热感,口苦,口干;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过食肥甘,中焦湿热,脾失升降,清浊不分。 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代表方:程氏萆解分清饮 药:萆解、车前子、茯苓、莲子心、菖蒲、黄柏、丹参、 白术。茵陈、滑石,连翘心、灯芯、丹皮 加减: 1.小腹胀,尿涩不畅:加台乌药、青皮、郁金疏肝理气; 2.伴血尿:加小蓟、藕节、白茅根凉血止血;

主要症状:尿浊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状如白浆;劳累或进 食油腻则发作加重; 其他症状:小腹坠胀,神倦乏力,面色无华, (二)尿浊 脾虚气陷证 主要症状:尿浊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状如白浆;劳累或进 食油腻则发作加重; 其他症状:小腹坠胀,神倦乏力,面色无华,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软。 证机概要:病久脾虚气陷,精微下泄。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固摄 方:补中益气汤 药:略 加减: 1.可加益智仁、金樱子、莲子、芡实。 2.尿浊夹血:加藕节、阿胶、旱莲草补气摄血; 3.见肢冷便溏:加附子、炮姜温养脾阳。

(三)尿浊 肾虚不固证 主要症状:尿浊日久不愈,小便乳白如脂膏; 其他症状:精神萎靡,消瘦无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偏于阴虚:烦热,口干; 偏于阳虚:面色晃白,形寒肢冷; 舌脉:阴虚: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肾失固摄,脂液下漏。 治法:偏肾阴虚者:滋阴益肾 偏肾阳虚者:温肾固摄 方:阴虚:知柏地黄丸 阳虚:鹿茸固涩丸 药: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加知母、黄柏) 鹿茸固涩丸:肉桂、鹿茸、附子、龙骨、补骨脂、 五味子、桑螵蛸.

癃闭 主要临床表现:小便量少,点滴而出,排尿困难 甚则小便闭塞不通。 相关西医疾病:前列腺增生症,尿路肿瘤, 尿道结石,尿道狭窄,尿道损伤, 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 脊髓炎等病出现尿潴留。 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无尿症。

历代中医对癃闭的认识 癃闭的病名,最早即见于《内经》。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其病癃闭,邪伤肾也。” 《灵枢。五味》中说:“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即明确指出外邪伤肾和饮食不节都是癃闭的主要病因。 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关淋证及小便不利 的记载,包含了许多有关癃闭的内容。并创制了许多方剂, 治疗各种不同证型的小便不利。如五苓散、猪苓汤、茯苓戎 盐汤等。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载有治小便不通方剂13首。并且在该书 中记载有用导尿术治小便不通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导尿 术的记载。 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记载有用盐及艾灸等外治法治疗癃闭。 朱丹溪则运用探吐法来治疗小便不通。它将此法比喻为滴水之器, 闭其上窍,即下窍不通,开其上窍则下窍必利。 明代张景岳开始将癃闭与淋证分开论治。 病因: 1。外邪侵袭 2。饮食不节 3。情志内伤 4。瘀浊内停 5。体虚久病

基本病机: 基本病理变化: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但与肺、脾、肝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各种原因引起的癃闭,常互 相关联,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 预后及转归:取决于病情的轻重及是否及时有效的治疗。 病情严重者,蒸气衰惫,邪气壅盛,可发展成许多严重 变证。如水肿、关格等。即如《景岳全书。癃闭》中所 说:“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 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 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

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浮肿, 1.癃闭与淋证 (见淋证) 2.癃闭与水肿的鉴别 共同点:小便不利,小便量少的症状。 不同点: 水肿 癃闭 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浮肿, 甚至伴有胸、腹水; 多不伴有浮肿; 部分患者还兼有小腹胀满膨隆, 无水蓄膀胱之证候。 小便欲解不能, 或点滴而出的水蓄膀胱之证。

常伴有皮肤瘙痒,口中尿味,四肢搐搦,甚或昏迷等症状 3.癃闭与关格的鉴别* 共同点:小便量少或闭塞不通 不同点: 癃闭 关格 不伴有呕吐。 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部分病人有水蓄膀胱之证候 常伴有皮肤瘙痒,口中尿味,四肢搐搦,甚或昏迷等症状 癃闭进一步恶化,可转变为 关格。 关格多由水肿、淋证、癃闭等病证,经久不愈发展而来。

(一)膀胱湿热证 癃闭 主要症状:小便点滴不通,或量少而短赤灼热; 其他症状:小腹胀满,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饮, 或大便不畅;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数。 证候分析: 小便短赤灼热,甚则点滴不通:湿热壅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小腹胀满:湿热互结,膀胱气化不利; 口苦口粘,大便不畅:湿热内盛之故; 口渴不欲饮:湿热内结,津液不布; 舌红,苔黄腻,脉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证机概要:湿热壅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代表方:八正散 治法: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代表方:八正散 ** 药:滑石、瞿麦、木通、车前子、扁蓄、大黄、山栀、 甘草梢、灯芯。黄柏、茯苓、泽泻。 方解: 滑石、大黄、山栀、黄柏:清热利湿; 瞿麦、木通、车前子、扁蓄、 甘草梢、灯芯、茯苓、 泽泻:通利小便。 诸药合用,具有清利湿热,通利小便之效。 加减: 1.舌苔厚腻者:加黄柏、苍术加强清化湿热; 2.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可合导赤散,以清心火; 3.若湿热伤阴,见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改用滋肾通关丸 加生地、车前子、牛膝,以滋肾阴,清虚热,助气化;

(二)肺热壅盛证 癃闭 主要症状: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 其他症状: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咳嗽;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数。 证候分析: 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呼吸急促,咳嗽:为肺热上壅,肺气上逆故; 咽干,烦渴欲饮:肺热内郁,津液受损之故; 舌红,苔黄,脉数:均是肺热内郁之象。 证机概要: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无以 下输膀胱。

治法:清泄肺热,通利水道 代表方:清肺饮(清肺泄热利水) 药: 黄芩 、桑白皮、山栀子、麦冬、茯苓、木通、车前子、 鱼腥草、芦根、天花粉、地骨皮、泽泻、猪苓 方解: 黄芩 、桑白皮、山栀、 鱼腥草:清泄肺热; 麦冬、芦根、天花粉、地骨皮:清肺生津养阴; 茯苓、木通、车前子、泽泻、猪苓:通利小便。 诸药合用,具有清泄肺热,通利水道之效。 加减: 1.有鼻塞、头痛、脉浮等表证者:加薄荷、桔梗,宣肺解表; 2.肺阴不足:加沙参、石斛、黄精,养阴生津; 3.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杏仁,通腑泻热。 4.心烦、舌尖红者,加黄连、竹叶心,清心火; 5.尿赤灼热,小腹胀满,合八正散,上下并治。

(三)肝郁气滞证 癃闭 主要症状: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 其他症状:情志抑郁,多烦善怒,胁腹胀满;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 证候分析: 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肝气失于疏泄,三焦气机失宜,膀胱 气化不利; 胁腹胀满:为肝气横逆之故; 情志抑郁,多烦善怒:是肝旺之征; 舌红,苔薄黄,脉弦:均是肝郁化火之势。 证机概要:肝气失于疏泄,三焦气机失宜,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代表方:沉香散 (疏达肝气,活血行水) 药:沉香、橘皮、白芍、当归、王不留行、冬葵子、石韦、 滑石、甘草、柴胡、青皮、乌药、郁金、茯苓 方解: 沉香、橘皮、柴胡、青皮、乌药:疏肝理气; 当归、王不留行、郁金:行下焦气血; 冬葵子、石韦、滑石、茯苓:通利小便; 甘草:和中。 诸药合用,具有疏达肝气,活血行水之效。 加减: 1.气郁化火,见舌红,苔薄黄:加丹皮、栀子,以清肝泻火。 2.若肝郁气滞症状严重者,可合六磨汤,以增强疏肝理气的作用。

(四)浊瘀阻塞证 癃闭 主要症状: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 其他症状:小腹胀满疼痛; 舌脉: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证候分析: 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瘀血败精,阻 塞尿路,水道不通; 小腹胀满疼痛:为膀胱气化不利之故; 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是瘀阻气滞的征象。 证机概要:瘀血败精,阻塞尿路,水道不通。

治法:行瘀散结,清利水道。 代表方:代抵当丸(活血化瘀散结) 药:桃仁、归尾、生地、大黄、芒硝、肉桂、穿山甲 莪术,郁金、桂枝 方解: 桃仁、归尾、穿山甲、 莪术:活血化瘀; 大黄、芒硝、郁金:通瘀散结; 肉桂、桂枝:助膀胱气化; 生地:养血柔阴。 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清利水道之效。 加减: 1.瘀血较重:加红花、牛膝,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2.若病久气血两虚:加黄芪、丹参、当归,益气养血行瘀; 3.若兼有结石:加海金砂、金钱草、冬葵子、瞿麦、石苇,以通淋排石 利尿; 4.若一时性小便不通,胀闭难忍,可加麝香0.09-0.15克装胶囊内吞服。

(五)脾气不升证 癃闭 主要症状: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 其他症状:小腹坠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气短而语声低微,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脾气虚弱,清气不升则浊 阴不降; 小腹坠胀:脾气下陷; 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脾气虚弱,运化无力; 气短而语声低微:脾气虚弱,中气不足; 舌淡,脉细弱:均为脾气虚弱之征。 证机概要:脾虚运化无力,升清降浊失司。

合春泽汤 (五苓散加人参)(益气通阳利水) 药物: 补: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柴胡、升麻、甘草 治法: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 合春泽汤 (五苓散加人参)(益气通阳利水) 药物: 补: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柴胡、升麻、甘草 春:桂枝、茯苓、猪苓、白术、泽泻、人参、肉桂、车前子 方解: 黄芪、人参、白术、当归:益气健脾养血; 桂枝、肉桂:通阳以助膀胱气化; 柴胡、升麻:升提中气; 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具有升清降浊,化气行水之效。 加减: 1.气阴两虚,改用参苓白术散。 2.脾虚及肾,合济生肾气丸,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六)肾阳衰惫证 癃闭 主要症状: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 其他症状:面色恍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冷而酸软 无力; 舌脉: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证候分析: 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 面色恍白,神气怯弱:为肾阳衰惫之故; 畏寒怕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肾阳虚,无以温养之故; 舌淡胖,脉沉细而弱:均是肾阳不足之症。 证机概要:肾阳虚衰,气化不及州都。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方:济生肾气丸  药: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车前子、牛膝、桂枝 方解: 附子、肉桂、桂枝:温肾通阳; 熟地、山萸肉、山药:补肾滋阴; 茯苓、泽泻、车前子:利尿; 丹皮:清泄虚热; 牛膝:补肾壮腰,引药下行。 诸药合用,具有温补肾阳,化气利水之效。 加减: 1。如形神萎顿,腰脊酸痛,为精血俱亏,病及督脉,多见于老人,治宜 香茸丸,补养精血,助阳通窍; 2。若因肾阳衰惫,命火式微,致三焦气化无权,浊阴内蕴, 小便量少, 甚至无尿、呕吐、烦躁、神昏者,(尿毒症)治宜千金温脾汤合吴茱 萸汤,以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主要临床表现:小便不通(关),呕吐(格)并见。 相关西医疾病:肾功能衰歇(尿毒症) 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的晚期。 关格 主要临床表现:小便不通(关),呕吐(格)并见。 相关西医疾病:肾功能衰歇(尿毒症) 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的晚期。

病因病机: 多种疾病反复不愈,迁延日久,致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蕴结三焦而引起。 病位: 初起时,病在脾肾,但后期则影响至多个脏腑,包括心、心包、肝、肺等。

(一)关格 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 主要症状:小便短少,色清,甚则尿闭,泛恶呕吐, 浮肿腰以下为主; 其他症状:面色晦滞,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纳差, 腹胀,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湿降浊。 代表方: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温脾汤:附子、人参、干姜、大黄、甘草。 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二)关格 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 主要症状:小便短少,呕恶频作; 其他症状:头晕头痛,面部烘热,腰膝酸软,手足抽搐; 舌脉:舌红,苔黄腻(少苔),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熄风。 方:杞菊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加减 药:杞:药略 羚:羚羊角、钩藤、菊花、桑叶、生地、白芍、茯神、 川贝、竹茹、甘草。

(三)关格 肾气衰微,邪陷心包证 主要症状:无尿或少尿,全身浮肿;(呕恶频作) 其他症状:面白唇暗,四肢厥冷,口中尿臭,神识昏蒙, 循衣摸床; 舌脉:舌卷缩,淡胖,苔白腻或灰黑,脉沉细欲绝。 治法:温阳固脱,豁痰开窍。 方: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 药:参:略。 苏:略。 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枳实、竹茹、菖蒲、 胆南星、人参 此外,关格病人,还可用灌肠法,以加强通腑降浊解毒作用。

主要临床表现: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无法进 行正常性生活。 阳痿 主要临床表现: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无法进 行正常性生活。

病证首见于《内经》。 《内经》中称为“阴痿”、“宗筋弛纵”、“筋萎”。 病因: 1。禀赋不足,劳伤久病。 2。七情失调 3。饮食不节 4。外邪侵袭 故阳痿之病位在宗筋,但病变脏腑则主要在心、肝、脾、肾。 基本病机:为肝、肾、心、脾受损,气血阴阳亏虚, 阴络失荣; 或肝郁湿阻,经络失畅导致宗筋不用而成。

共同点:在病因病机上有相同之处(劳伤久病,饮食不节, 七情所伤,外邪侵袭) 不同点: 阳痿与早泄的鉴别诊断 共同点:在病因病机上有相同之处(劳伤久病,饮食不节, 七情所伤,外邪侵袭) 不同点: 阳痿 早泄 欲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 早泄是同房时,阴茎能勃起,但因过早射精,射精后阴茎痿软的病证 病情较重 病情较轻

(一)阳痿 命门火衰证 主要症状: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精薄清冷; 其他症状:面色(白光)白,畏寒肢冷,神疲倦怠,头晕耳 鸣,腰膝酸软,夜尿清长; 舌脉: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 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精薄清冷:命门火衰,精气虚冷, 宗筋失养。 畏寒肢冷,神疲倦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肾阳 虚衰,无以温养; 舌淡胖,脉沉细:皆是肾阳虚衰之症。 证机概要: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宗筋失养。

治法:温肾壮阳 代表方:赞育丸(温补肾阳,兼以滋阴养肾) 药:熟地、当归、杜仲、巴戟、肉苁蓉、淫羊藿、蛇床子、 肉桂、白术、枸杞子、山茱萸、仙茅、韭子、附子、 (或加人参、鹿茸) 方解: 巴戟、淫羊藿、 肉桂、韭子、附子、仙茅:壮命门之火; 熟地、当归、枸杞子、山茱萸:滋阴养血,从阴求阳; 杜仲、肉苁蓉、蛇床子:补肾益精; 白术:健脾益气。 诸药合用,具有温补肾阳,壮命门之火之效。 加减: 1.滑精频繁,精薄精冷,加覆盆子、金樱子、益智仁,补肾固精; 2.若火衰不甚,经血薄弱,可用左归丸。

(二)阳痿 心脾亏虚证 主要症状:阳痿不举; 其他症状:面色萎黄,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 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阳痿不举:思虑忧郁,损伤心脾,气血不足,宗筋失养; 心悸,失眠多梦:心脾两虚,心神失养; 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脾虚,健运失常; 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均为心脾亏虚之象。 证机概要:心脾两虚,气血乏源,宗筋失养。

治法:补益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益气健脾,养心补血) 药:黄芪、党参、当归、茯苓、白术、远志、枣仁、龙眼肉、 木香、甘草、大枣、生姜。熟地、仙灵脾、补骨脂、 九香虫、阳起石、香附 方解: 黄芪、党参、茯苓、白术:补气健脾助运; 当归、远志、枣仁、熟地:养血安神; 龙眼肉、甘草、大枣:养心安神; 木香、生姜、香附:理气解郁; 仙灵脾、补骨脂、九香虫、阳起石:温补肾阳。 诸药合用,具有补益心脾,补肾壮阳之效。 加减: 1.夜寐不酣,加夜交藤、合欢皮、柏子仁,养心安神; 2.痰湿内盛,见胸脘痞满,泛恶纳呆:加半夏、川朴、竹茹以燥湿化痰。

(三)阳痿 肝郁不舒证 主要症状:阳事不起,或起而不坚; 其他症状: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脘闷不适,食少便溏; 舌脉: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 阳事不起,或起而不坚:情志不遂,忧思恼怒,肝失疏泄, 血行不畅,宗筋所聚无能; 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脘闷不舒:肝气郁滞,失其疏泄; 食少便溏: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致脾失健运; 脉弦:亦为肝郁之象。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宗筋所聚无能。

治法:疏肝解郁 代表方:逍遥散(理气开郁,养血健脾) 药: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当归、薄荷、甘草、煨姜、 香附、郁金、川楝子,生地、枸杞。 方解: 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气; 白芍、当归、生地、枸杞:养血柔肝; 白术、茯苓、甘草、煨姜: 健脾助运; 薄荷:疏散肝经郁热。 诸药合用,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效。 加减: 1.气郁化火,见口苦,急躁易怒,目赤尿黄:加丹皮、栀子、龙胆草以 泻肝火; 2.气滞日久,兼有血瘀之证:加川芎、丹参、赤芍以活血祛瘀。

(四)阳痿 惊恐伤肾证 主要症状:阳痿不振; 其他症状:心悸易惊,胆怯多疑,夜多噩梦,常有被惊吓史; 舌脉:苔薄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 阳痿不振:大惊卒恐,伤及心肾,气机逆乱,气血不达宗筋; 心悸易惊,胆怯多疑,夜多噩梦:心神失养; 脉弦细:为气机逆乱,心肾虚弱之象。 证机概要:惊恐伤肾,肾精破散,心气逆乱,气血不达宗筋。

治法:益肾宁神 方:启阳娱心丹(益肾壮阳,疏郁宁神) 药: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白芍、远志、枣仁、 菖蒲、陈皮、砂仁、山药、神曲、菟丝子、柴胡、龙齿、 郁金、香附。 方解: 人参、当归、白芍、菟丝子:益肾补肝壮胆; 远志、茯苓、枣仁、菖蒲、龙齿:宁心安神; 柴胡、郁金、香附:疏肝理气; 白术、陈皮、砂仁、山药、神曲:健脾助运; 甘草:和中。 诸药合用,具有益肾壮阳,疏郁宁神之效。 加减: 1。惊悸不安,梦中惊叫者:加磁石、龙齿以重镇安神; 2。久病入络,经络瘀阻者:加蜈蚣、蜂房、川芎、赤芍,通络化瘀。

(五)阳痿 湿热下注证 主要症状:阴茎痿软; 其他症状:阴蘘潮湿,瘙痒腥臭,睾丸坠胀作痛,小便赤涩 灼痛,胁胀腹闷,肢体困倦,泛恶口苦;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 阳痿:湿热下注肝经,或湿热外侵,蕴结肝经,气血不荣宗 筋,宗筋弛纵而成; 阴蘘潮湿,瘙痒,睾丸坠胀作痛,小便赤涩灼痛:湿热下注; 胁胀腹闷,肢体困倦,泛恶口苦:湿困脾胃;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蕴结之象。 证机概要:湿热下注肝经,宗筋经络失畅。

治法:清利湿热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泻肝坚阴) 药:龙胆草、柴胡、生地、黄芩、山栀、当归、木通、 泽泻、车前子、甘草、丹皮、土茯苓、香附、牛膝 方解: 龙胆草、黄芩、山栀、丹皮:清肝泻火; 木通、泽泻、车前子、土茯苓:清利湿热; 柴胡、香附:疏肝理气; 当归、生地、牛膝:凉血坚阴; 甘草:和中。 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利湿,泻肝坚阴之效。 加减: 1.阴部瘙痒,潮湿重者:加地肤子、苦参、蛇床子燥湿止痒; 2.若湿盛,困遏脾肾阳气,,可用右归丸合平胃散治疗。 3.若湿热久恋,灼伤肾阴,阴虚火旺者,可合用知柏地黄丸,以滋阴降火。

定义: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 有梦而遗精的为“梦遗”。 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 时精液流出的,为“滑精”。 临床表现:遗精

本病记载首见于《内经》。 《内经》称本病为“精自下”。 张仲景则称本病为“失精”。认为本病是虚劳所致。所立桂枝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镇摄纳,为治疗心肾不交,失精遗泄之证的重要方剂。 《诸病源候论。虚劳失精侯》则说:“肾气虚损,不能藏精, 固精漏失。”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并把本病称为“尿精”。 《备急千金要方。肾藏》分别对“失精赢瘦”、“梦泄精”、“虚劳失精”等列述方治与灸法,这是对本病主证进行治疗的较早记载。 朱丹溪则提出“相火”论。

病因: 1。劳心太过 2。欲念不遂 3。饮食不节 4。恣情纵欲 基本病机:肾失封藏,精关不固。 病位:在肾。与心、肝、脾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虚实之分。多虚实夹杂。

遗精:在没有进行性行为的情况下,精液流出。 早泄:性生活时精液过早泄出,而影响性生活 。 鉴别诊断: 1。遗精与早泄的鉴别诊断 共同点:病因为肾失封藏,精关不固 不同点 : 遗精:在没有进行性行为的情况下,精液流出。 早泄:性生活时精液过早泄出,而影响性生活 。

2。遗精与走阳的鉴别诊断 不同点: 遗精:没有同房而精液流出。 走阳:在性行为时,精泄不止。 2。遗精与走阳的鉴别诊断 不同点: 遗精:没有同房而精液流出。 走阳:在性行为时,精泄不止。

3。遗精与精浊(前列腺炎)的鉴别诊断 共同点:尿道有白色分泌物流出,流出物均来自于精室。 不同点: 3。遗精与精浊(前列腺炎)的鉴别诊断 共同点:尿道有白色分泌物流出,流出物均来自于精室。 不同点: 遗精 精浊 多发生于梦中或情欲萌动时 常在大便时或排尿终了时发生,尿道口有米泔样或糊状分泌物溢出 不伴有疼痛 伴有茎中作痒作痛

(一)遗精 君相火旺证 主要症状:少寐多梦,梦则遗精; 其他症状:阳事易举,心中烦热,头晕目眩,口苦胁痛,小 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 少寐多梦,梦则遗精:心火内动,神不守舍,火扰精室; 头晕目眩:精不养神; 心中烦热,口苦胁痛:心肝火旺; 小便短赤:心火下移小肠;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均为心肝火旺之征。 治法:清心泻肝。

代表方:黄连清心饮(清心泻火,养心安神) 合三才封髓丹(宁心滋肾,承制相火) 药物: 黄:黄连、生地、当归、甘草、酸枣仁、茯神、远志、人参、 代表方:黄连清心饮(清心泻火,养心安神) 合三才封髓丹(宁心滋肾,承制相火) 药物: 黄:黄连、生地、当归、甘草、酸枣仁、茯神、远志、人参、 莲子、山栀、灯心、知母、丹皮 三:天冬、熟地、人参、黄柏、砂仁、甘草 方解: 黄连、山栀、灯心:清心火; 黄柏、知母、丹皮:泄相火; 生地、天冬、熟地:滋水养阴; 酸枣仁、茯神、远志:养心安神; 人参、甘草:益气固肾。 加减: 1.心肾不交,用天王补心丹加菖蒲、莲子心,滋阴安神。 2.阴虚火旺者,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或大补阴丸,滋阴泻火。 3.烦躁失眠,心神不宁,用安神定心丸加减,宁心安神。

(二)遗精 湿热下注证 主要症状:遗精时作; 其他症状:小便黄赤,热涩不畅,口苦而腻;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 遗精时作:湿热下注,扰动精室; 小便黄赤,热涩不畅: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 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是湿热下注之征。 证机概要:湿热蕴滞,下扰精室。

治法:清热利湿 方:程氏萆解分清饮(清化湿热,通利湿浊) 药:萆解、黄柏、石菖蒲、茯苓、白术、莲子心、丹参、 车前子、薏苡仁 方解: 萆解、黄柏、茯苓、车前子:清热利湿; 莲子心、丹参、石菖蒲:清心安神; 白术、薏苡仁:健脾化湿。 诸药合用,具有清化湿热,通利湿浊之效。 加减: 1.若湿热下注肝经,症见阴囊湿痒,小便短赤,口苦胁痛,可用龙胆泻 肝汤,以清热利湿; 2.若兼见胸腹脘闷,口苦或淡,渴不欲饮,头晕肢困,可用苍术二陈汤 加黄柏、升麻、柴胡,以升清化湿。

(三)遗精 劳伤心脾证 主要症状:劳则遗精; 其他症状:面色萎黄,失眠健忘,心悸不宁,神疲乏力, 纳差便溏;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弱。 证候分析: 劳则遗精:心脾两虚,气虚神浮,气不摄精; 失眠健忘,心悸不宁:心血不足,神不守舍; 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脾气虚弱,形体失养; 纳差便溏:脾气虚弱,运化失常; 舌淡,脉弱:皆为心脾虚弱之象。 证机概要:心脾两虚,气虚神浮,气不摄精。

治法:调补心脾,益气摄精。 代表方:妙香散(益气生精,养心安肾) 药:人参、茯苓、茯神、远志、山药、黄芪、桔梗、木香、 辰砂、麝香、甘草、升麻 方解: 人参、山药、黄芪、茯苓 :益气生精; 茯神、远志、 辰砂:清心调神; 桔梗、木香、升麻:理气升清; 麝香:通窍升清; 甘草:和中。 诸药合用,具有益气生精,养心安肾之效。 加减: 1.若中气下陷明显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2.心脾血虚显著者,以归脾汤主之。

(四)遗精 肾气不固证 主要症状:多为无梦而遗,甚则滑泄不禁,精液清稀而冷; 其他症状:面色恍白,形寒肢冷,头昏目眩,腰膝酸软, 阳痿早泄,夜尿清长; 舌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 遗精,甚则滑泄,精液清稀:肾元虚衰,封藏失司,精关不固; 形寒肢冷,阳痿早泄,腰膝酸软:肾阳虚,命门火衰; 夜尿清长:肾阳虚衰,膀胱气化失司,固摄无权; 头昏目眩,面色恍白:肾阳虚衰,阳气不能上荣于头面; 舌淡胖,脉沉细:皆为肾阳虚损之征。 证机概要:肾元虚衰,封藏失职,精关不固。

治法:补肾固精 方:金锁固精丸(固肾摄精) 药:沙苑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莲子、杜仲、 菟丝子、山药、金樱子、山茱萸 方解: 沙苑蒺藜、杜仲、菟丝子、山药:补肾益精; 莲须、龙骨、牡蛎:涩精止遗; 芡实、莲子、金樱子、山茱萸:补肾涩精。 诸药合用,具有补肾固精之效。 加减: 1.肾阳虚为主,见滑泄久遗,阳痿,阴部冷感,可加鹿角霜、肉桂、 锁阳等,以加强温肾之力。 2.若以肾阴虚为主,见眩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则酌加熟地、 枸杞、龟板、阿胶等,以滋养肾阴。 3.当阴阳两虚者,可合用右归丸以温润固本。

主要临床表现:房事时过早射精而影响正常性生活。 早泄 主要临床表现:房事时过早射精而影响正常性生活。 病因:情志内伤、湿热侵袭、纵欲过度、久病体虚。 基本病机:肾失封藏,精关不固。 病位:在肾。与心脾相关。 病理性质:虚多实少。虚实夹杂临床常见。 辩证:分清虚实,辨别病位。 治疗原则:虚者以补脾肾为主。各种滋补法佐以固涩。 实证者宜清热利湿,清心降火。慎用补涩,忌苦 寒太过。

(一)肝经湿热证。早泄 主要症状:泄精过早,阴茎易举,阴囊潮湿,瘙痒坠胀; 其他症状:口苦咽干,胸胁胀痛,小便赤涩;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泻肝经湿热。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略 加减: 1。可加黄柏,加强清理湿热之力; 加乌药,与柴胡疏肝理气。

其他症状: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时有遗精;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 药:略 (二)早泄 阴虚火旺证 主要症状:过早泄精,性欲亢进; 其他症状: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时有遗精;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 药:略 加减: 1.可加枸杞子、龟板,加强滋水养阴之力。 加金樱子、芡实、龙骨,以益肾固精。

其他症状: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心悸怔忡,食 少便溏; 舌脉:舌淡脉细。 治法:补益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药:略 (三)心脾亏损证 早泄 主要症状:早泄; 其他症状: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心悸怔忡,食 少便溏; 舌脉:舌淡脉细。 治法:补益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药:略 加减: 1.可加生地,与当归、桂圆肉以养血; 加山茱萸、龙骨、金樱子,以益肾固精。

其他症状:面色恍白,腰膝酸软,夜尿清长; 舌脉: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益肾固精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药:略 (四)肾气不固证 早泄 主要症状:早泄遗精,性欲减退; 其他症状:面色恍白,腰膝酸软,夜尿清长; 舌脉: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益肾固精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药:略 加减: 1.加龙骨、金樱子、芡实,补肾涩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