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有 性.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孩儿们, 下午好!. 第一章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情。法,就是 依据辩证所得的综合判断,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的 治疗方法。方,就是依据治法进行合理恰当的组成或选方。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 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 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 属于八法中的 “ 清法 ” 。 概说.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中医系 陈良金 三峡大学医学院 1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 机。 2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 断和鉴别诊断。 3 、熟悉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高热 证的急救处理。 4 、了解外感发热的调护、预后 目的要求.
萬靈丹 夏偉利張麗秋桂繪詩陳寓安. 公司歷史 二零零二年建立 二零零二年建立 華西街老店 華西街老店.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Company logo 疟 疾疟 疾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 第三节 疟 疾.
第十三章 秋燥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一、概述 (一)定义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肺经 为病变重心,初起邪在肺卫,并具有津气干燥特 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一般较少传变,病程较 短,易于痊愈。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第四章 卫气营血辨证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 1 )概念: 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 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1. 卫分证.
温 病 学. 回 顾 — 绪 论 温病四大家(清)代表著作学术成就 叶天士《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阐明温病病因病机 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薛生白《湿热病篇》 立湿热病专论 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 吴鞠通《温病条辨》 倡导三焦辨证 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温热经纬》 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
方剂与中成药 二、泻下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属于 “ 八法 ” 中的 “ 下法 ” 。 含义 《内经》: “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 其实者,散而泻之。 ” 立法依据 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
预防猪流感.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和 解 剂.
风 温.
感冒中成药合理使用 德胜中心 刘桂伶.
温病学的历史成就与传染病救治的诸多思考 中日友好医院 晁恩祥 2010年11月.
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杨爱萍.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和 解 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清热剂.
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 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 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 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定义: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王 付 制作.
46、 痹 证.
传染病.
秋 燥 主讲人 王洪京.
二、吐法及护理 【概念】 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药物,使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肺结核.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经行感冒.
痉 病 痉病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含义:凡以清热凉血主要功效,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清热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第七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中 医 八 纲 辨 证 主讲人:副主任中医师古献民.
内伤发热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黄帝内经》 热病分类对后世的启示.
糖尿病流行病学.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吴有性.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主讲教师:英洪友.
消 食 剂.
清瘟解毒丸仿单木刻印版 【简介】:此为双面木刻印版,一面为“清瘟解毒丸”,一面为“参苏理肺丸”,内容分别如下: A:清瘟解毒丸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主讲:赵中玮.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 》实验教学 中兽医教研室 郑州牧专.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囊虫病 Cysticercosi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吴 有 性

吴有性深入研究温疫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创立温疫学说;发明达原饮疏利募原,用白虎汤辛凉发散,承气汤攻里通下,对温病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习要求: 掌握温疫病因,侵入途径,邪伏部位,治疗特色; 熟悉温疫表里分传规律,与伤寒的鉴别要点; 了解生平,著作及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学习内容: 一、概说 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一、概说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号淡斋,明代姑苏洞庭(今江苏吴县)人。 明末,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温疫流行极为猖獗,诸医以伤寒法治之罔效。 吴氏深入疫区,探讨温疫病的致病因素,侵入途径,邪伏部位,传变方式,临床表现,与伤寒的区别,总结治疗方法,著成《温疫论》标志着温疫学说的形成。 创立达原饮与三消饮疏利募原,表里分消,大获奇效,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温病学派的先驱之一。

受其影响,戴天章著《广瘟疫论》,从气色舌神脉五个方面识别温疫,提出用汗、下、清、和、补治疗温疫,强调下不厌早,清法贯穿始终,补法用于善后,表里寒热虚实并见或余热未尽可用和法; 余霖创制清瘟败毒饮,倡用石膏重剂清泻诸经表里之热治疗温疫; 杨璇著《伤寒温疫条辨》详析伤寒与温病论治之不同,并为杂气寻找经论源流,临证善用升降散; 刘奎著《松峰说疫》将疫病分为瘟疫寒疫、杂疫三种,总结治疗八法; 熊立品著《治疫全书》,考订吴氏之书,参以己见,提出温疫流行时节“毋近病人床榻,染其秽污;毋凭死者尸棺,触其臭恶;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物的“四不要”原则,补充了吴氏之未备。 这就是后世所谓的温疫学派。 赵尔巽《清史稿》评论说,“当崇祯辛巳岁,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著《温疫论》……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

治学主张重视实践,勇创新说。 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病因学观点,创立温疫学说,发前人所未发,对后世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著作——《温疫论》。 清乾隆年间,洪天锡对其进行补注名之《补注温疫论》;嗣后又有郑重光补注本,名为《温疫论补注》。

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一)病因病机 (二)临床表现 (三)温疫与伤寒鉴别 (四)治疗用药特色 (五)温疫预后和预防

(一)病因病机 1.病因 认为“杂气”是温疫发病的原因,并且是“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的一种“物”,而不是六淫,还断然否定了六淫致疫的可能性。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由于这种不同于六淫的异气,“其气各异,故谓之杂气。”吴氏将杂气中毒性大,传染性强,所致疾病颇重的称做疫气、戾气。“戾气者,非寒非暑,非暖非凉,亦非四时交错之气。”

“杂气”致病特点 ①传染性、流行性。 “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他处安然无有。” “大约病偏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 “若其年疫气充斥,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 然而接触杂气也不一定都被传染,这与正气盛衰及杂气多少有关:“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 但吴氏又指出“杂气”致病也有散发。

“杂气”致病特点 ②“杂气”致病有偏中性 病种特异性:某种杂气只能引起某种疾病,不同的杂气引起的疫病也不同; 病位特异性: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 物种特异性:杂气不同,所致物种病变各异。

另外,吴氏还认为,杂气也可导致疔疮、发背、痈疽、流火、丹毒、痘疹、斑疹等多种外科感染性疾患。

2.邪伏募原 吴氏认为杂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 “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疟论》所谓横连募原者也”(《温疫论·原病》。

3.传变方式 “温疫之邪,伏于募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因于经,营卫所伤,诸证渐显……或出表,或入里。” 温疫并不遵循先表后里的传变规律,而是多从半表半里的募原开始,分别向表里传变。 根据感邪轻重,伏匿深浅,禀赋强弱,气血虚实,吴氏将温疫传变方式分为四大类共九种,称为“九传”。 “夫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乎表里之间而已矣。所谓九传者,病人各得其一,非谓一病而有九传也。”

3.传变方式 (1)向表传变:但表不里,表而再表。 (2)向里传变:但里不表,里而再里。 (3)同时向表向里传变: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 (4)表里先后传变:先表后里,先里后表。

(二)临床表现 1.邪传于表 症见发热(或兼有凛凛恶寒,或有先恶寒后发热而以后寒少热多,或发热,或昼夜发热,或潮热),头痛身痛,烦渴,或有发斑,舌苔白,脉洪而数。或兼有头项痛、腰痛;或兼有胁痛、耳聋、寒热、呕而苦;或兼有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等。

(二)临床表现 2.邪传于里 心腹胀满,胸膈痞闷,欲吐不吐,胸胁腹痛,或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不利,或癃闭;或有呕吐,或咽喉干燥, 或痰涎壅甚。舌质可见紫赤、燥烈、芒刺;舌苔可见黄苔或黑苔。

(二)临床表现 另外,在疫病发病过程中可出现谵语、鼻孔发黑、发黄、蓄血、吐衄、便血、嗽血等,甚至可见口噤、昏不识人、手足振战、足屈不能伸、直视、遗尿、项强发痉、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重症。

(三)温疫与伤寒鉴别 1.病因 温疫感受杂气,可因六淫及饥饱劳累、精神因素而诱发;伤寒外感六淫,或单衣风露,或冒雨入水,或临风脱衣,或当檐洗浴等。 2.感邪途径 温疫邪自口鼻而入,伤寒邪自毛窍而入。 3.发病 温疫感久而后发,淹缠几日后忽然加重;伤寒感而即发,感发甚暴。 4.病位 温疫邪多伏于募原;伤寒邪在六经。

(三)温疫与伤寒鉴别 5.传变 温疫传变从募原分传表里,经不自传;伤寒传变由表及里,以经传经。 6.初起症候 温疫初起,忽觉凛凛,后但热而不恶寒;伤寒初起,发热恶寒并见。 7.传染 温疫具有传染性,伤寒一般不传染。 8.治疗 温疫初起以疏利为主,下不嫌早;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先表后里,下不厌迟。 9.预后 温疫虽汗不解,汗解在后,发斑为外解;伤寒一汗而解,汗解在前,发斑为病笃。

(四)治疗用药特色 1.疏利募原 温疫初起,邪居募原,“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其渴愈甚。”应“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之机,用达原饮表里分消,使邪气溃散。 达原饮(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 若达原饮方中再加大黄、葛根、羌活、柴胡、生姜、大枣,名三消饮,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一使邪气溃散,二使表里分消,故吴氏称之为“治疫之全剂。”

(四)治疗用药特色 2.辛凉发散 用于疫邪已溃,中结渐开,邪气方离募原,已有出表之势,通身发热,大渴,大汗,或汗出不彻,脉洪数等症,宜白虎汤辛凉解散,“服之或战汗,或自汗而解。” 若斑出不透而不退者,宜举斑汤(赤芍、当归、升麻、白芷、柴胡、穿山甲); 若斑出不透,汗出不彻而热不除者,宜白虎合举斑汤。

(四)治疗用药特色 3.攻里通下 用于疫邪传胃,里气结滞,表气因而不通的胸膈满痛,腹胀腹痛,按之愈痛,头胀痛,大渴烦躁,目赤,咽干,便秘或热结旁流,或发狂;或唇燥裂,唇焦色,唇口皮起,口臭,鼻孔如烟煤;气喷如火;舌苔黄,或有舌芒刺,或舌裂,或舌短、舌硬、舌卷,应及早应用承气汤下之,勿拘于下不嫌迟。 吴氏特别重视大黄在下法中作用,常常大剂量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吴氏强调应用下法治疗温疫勿拘于结粪,下证“

(四)治疗用药特色 4.注意养阴 疫病属于温病,容易耗伤阴液,故在疫病后期,尤其是攻下之后,宜养阴生津,清解余邪;下后疫邪已清,两目干涩,舌干,津不到咽,口唇燥烈之阴枯血燥用清燥养荣汤(知母、天花粉、当归、白芍、地黄汁、陈皮、甘草、灯芯草)。 若阴血已伤而余热尚在,忌用参、芪、白术等温补之品。 告诫“若调理之剂投之不当,莫如静养节饮食为第一。”

(四)治疗用药特色 5.生姜护胃 善用生姜和胃调中 5.生姜护胃 善用生姜和胃调中 不但在三承气汤、白虎汤、清热解毒汤、承气养荣汤中加生姜煎服,防治大剂石膏及大黄等苦寒药败胃伤中,保护胃气; 而且在三消饮、茵陈汤、芍药汤、柴胡汤、托里举斑汤、柴胡养荣汤、瓜贝养荣汤、柴胡清燥汤、参附养荣汤、半夏藿香汤、双解散、三妙散等方剂中也用生姜。

(四)治疗用药特色 另外,疫病传变过程中可因“客邪交固于血脉”而致身热脉数、肢体疼痛、肋下刺痛,经久不解等,吴氏创制三甲散(鳖甲、龟板、穿山甲、牡蛎、蝉衣、僵蚕、地鳖虫、当归、白芍、甘草)活血通络,软坚散结。

【医案举例】 朱海畴者,年四十五岁,患疫得下证,四肢不举,身卧如塑,目闭口张,舌上苔刺。问其所苦,不能答。因问其子两三日所服何药?云进承气汤三剂,每剂投大黄两许不效,更无他策,惟等日而已,但不忍坐视,更祈一诊。余诊得脉尚有神,下证悉具,药轻病重。先投大黄一两五钱,目有时而小动;再投,舌刺无芒,口渐开能言;三剂,舌苔少去,神思少爽。四日服柴胡清燥汤,五日复生芒刺,烦热有加;再下之,七日,又投承气汤,热少退。八日,仍用大承气汤,肢体力能少动。计半月,共服大黄十二两而愈。数日后,始进糜粥,调理两月才平复。(《温疫论·因证数攻》)

(五)温疫预后和预防 温疫邪气溃散,向外向表传者为顺;邪轻者,预后较好,勿药亦能自愈;向里传者为逆,预后不良。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