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 治疗概况. 肠易激综合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而无器 质性疾病证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Advertisements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定义:凡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 作用,常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药物,称 为利水渗湿药。 适应证:主治水湿病证,水湿同为阴邪, 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常见的病症有: 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泄泻、 痰饮、带下、湿痹、湿温、暑湿、湿疹、 湿疮等。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儿科教研室. 概 述概 述概 述概 述 定义:小儿泄泻是由外感六淫,内伤乳 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引起大便 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 征的病证。 发病情况:年龄、季节、转归、预后 范围: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 泻)、肠功能紊乱、婴儿乳糖不耐受性 腹泻。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 .特点:味甘淡或苦,性寒,主入肝胆。 2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3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身黄、小便黄。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 含义:气味芳香,以化湿辟浊,健运脾胃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 性能功效:本类药多辛香温燥,主入脾胃 经,功能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胃醒脾, 兼解暑发表。  适应范围: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脘.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
外感发热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教学目的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断 和鉴别诊断。 掌握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 肥 胖肥 胖. 肥胖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查要点 四、辨证论治 五、预防调护 六、结语.
带下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 李莉. 目的与要求 掌握 带下病的定义及带下过多、带下过少的辨 证论治 熟悉 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十章 祛湿剂.
泄 泻.
气机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 应用进展 王洪京 滕州市中医医院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淋证水肿. 淋证水肿 (一)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引起的以小便贫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消化系统湿热病证中医诊治进展 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民勤县人民医院 赵伯元.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内科。脾胃.
痢 疾 主讲: 马剑颖 讲师.
黄 疸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梁 丽 娟.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小儿腹泻 第二临床医学院儿科教研室 廖若莎.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痞 满.
方剂与中成药 十七、消食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胎 黄 儿科教研室.
经行感冒.
第十五章 祛 湿 剂.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祛湿药对.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乳衄.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阴亏虚.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祛 湿 剂.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利水渗湿药.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三章 第七节 泄泻.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积 滞 附属医院中医科 赵丽华.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白云小学 一(5)班 陶官森.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痉 症.
第五章 化湿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湿 阻

一、概述 定义: 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胸闷腹满、口淡纳呆、苔腻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好发于夏令梅雨季节,尤其以我国东南沿海及气候潮湿的地区为多见。 病名: 湿证、湿病、伤湿。

历史沿革: 《内经》 ☻认识到发病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概述 历史沿革: 《内经》 ☻认识到发病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描述临床症状。《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湿胜则濡泄”。

汉代张仲景 ☻专立“痉湿暍病脉症并治”篇论述湿证。 ☻提出病因有内湿和外湿之分。 ☻着重讨论了外湿的临床表现及治法。 概述 汉代张仲景 ☻专立“痉湿暍病脉症并治”篇论述湿证。 ☻提出病因有内湿和外湿之分。 ☻着重讨论了外湿的临床表现及治法。 ☻指出治疗切忌过汗、过下和火攻。

☻《景岳全书》提出湿邪的寒化和热化,并确定辨证。“湿从阴者为寒湿,湿从阳者为湿热。湿证虽多,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一曰湿热,一曰寒湿。” 概述 明代 ☻《景岳全书》提出湿邪的寒化和热化,并确定辨证。“湿从阴者为寒湿,湿从阳者为湿热。湿证虽多,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一曰湿热,一曰寒湿。” 清代 温病学派对湿邪致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和补充。

☻《证治汇补》从症状上鉴别湿热与寒湿。“大概溺赤口渴,为湿热,多患于黑瘦膏梁之人。溺清不渴,为寒湿,多患于肥白淡薄之躯。” 概述 ☻《证治汇补》从症状上鉴别湿热与寒湿。“大概溺赤口渴,为湿热,多患于黑瘦膏梁之人。溺清不渴,为寒湿,多患于肥白淡薄之躯。” ☻《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由于感邪的性质及体质不同,其病理属性和转归也各不相同。 ☻《温病条辨》强调了湿邪与中焦脾胃的发病关系及湿病的病理转化 。“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

概述 范围: 西医学中的胃肠功能紊乱、部分肝炎,可参考本篇辨治。

二、病因病机 寒化 入侵 湿阻中焦 气机痞塞 重闷 呆腻 外 湿 雨潮 水湿 热化 脾虚气弱 中阳不运 内 湿 黄溏 神倦 饮食 不节 脾虚

小结: 病变脏腑:脾胃。 病机要点:湿阻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脾胃运化障碍。 病因病机 小结: 病变脏腑:脾胃。 病机要点:湿阻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脾胃运化障碍。 病理性质:或以实为主,或虚实夹杂。虽湿邪为致病之因,但多缘于脾虚,故其标为实,其本为虚 。 脾虚 湿邪

寒热从化:湿邪阻滞脾胃之后,由于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以及治疗是否得当,湿有从寒或从热的不同病理变化。 病因病机 寒热从化:湿邪阻滞脾胃之后,由于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以及治疗是否得当,湿有从寒或从热的不同病理变化。 寒化 素体脾胃 虚寒 过用寒凉 之品 热化 素体胃肠积热 或阴虚火旺 过用温燥之药

注意:湿从寒化,易损脾阳;湿从热化,易耗胃阴。但湿为阴邪,湿胜则阳微,故湿从寒化,寒化多于热化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 病因病机 注意:湿从寒化,易损脾阳;湿从热化,易耗胃阴。但湿为阴邪,湿胜则阳微,故湿从寒化,寒化多于热化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

三、类症鉴别 湿阻 湿温 共同点 身重而痛,胸脘痞闷 传染性 无 有 发热程度 无发热或低热 持续发热,甚至高热 病情及传变 较轻,无传变 较重,有卫气营血传变

四、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分清寒热偏胜 ☻辨别虚实主次:湿邪与脾虚 2、辅助检查 排除器质性疾病

湿从寒化:苦温燥湿外,配温中助阳,如附子、干姜等。 辨证论治 3、治疗原则 ☻灵活掌握除湿与健脾 ☻用药贵在清灵,注意温清配伍 湿从寒化:苦温燥湿外,配温中助阳,如附子、干姜等。 湿从热化:湿热分治,或清化并用。湿为阴邪,注意苦寒伤阳。若湿热伤阴,则以清化湿热而不伤阴,生津养阴而不助湿为原则,可选荷叶、滑石、藿香、佩兰、沙参、石斛、芦根等。

☻芳香化湿—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醒脾) ☻苦温燥湿—苍术、白术(健脾)、厚朴、陈皮 ☻苦寒燥湿—黄芩、黄连、黄柏、山栀 辨证论治 常用化湿药物: ☻芳香化湿—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醒脾) ☻苦温燥湿—苍术、白术(健脾)、厚朴、陈皮 ☻苦寒燥湿—黄芩、黄连、黄柏、山栀 ☻淡渗利湿—茯苓(健脾)、猪苓、薏仁、泽泻

其它:扁豆(甘温,健脾化湿),菖蒲(辛温,化湿而能和中开胃),半夏(辛温),海桐皮(清化湿热)。 辨证论治 其它:扁豆(甘温,健脾化湿),菖蒲(辛温,化湿而能和中开胃),半夏(辛温),海桐皮(清化湿热)。 注意: ☻湿性粘滞缠绵,难以速去,处方宜稳宜守。 ☻化湿药的功效有化湿和燥湿之不同,说明作用有缓弱之异,应根据轻重选用。 ☻化湿药功能化湿、燥湿,易于耗伤阴津,阴虚津少者宜慎用。

4、分型论治 湿困脾胃 主症:重闷呆腻+寒象。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中阻 主症:重闷呆腻+热象。 治法:清热化湿。 辨证论治 4、分型论治 湿困脾胃 主症:重闷呆腻+寒象。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中阻 主症:重闷呆腻+热象。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连朴饮加减 。

辨证论治 脾虚湿滞 主症:重闷呆腻+脾虚证。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在治疗中除健脾、除湿两大治则外,尚可结合哪些治法。 讨论 1、如何把握脾在湿阻中的作用。 2、在治疗中除健脾、除湿两大治则外,尚可结合哪些治法。 2:活血、平肝、消食

病案分析 张某,男,27岁。一年前因饮食不节,致身热下利,食后呕吐,经治上症消失,但遗留胃脘痞闷,周身倦怠,大便溏薄等症,曾服多种中西药,时愈时复。刻下:身倦乏力,面色晦滞,胃脘痞满,纳差,腹胀,便溏,日2次,小便黄,口干粘腻,舌红,苔黄厚腻,脉沉弦小数。

胃脘痞满,纳差,腹胀—湿浊不化,气机壅滞 口干粘腻,小便黄,便溏,舌红,苔黄厚腻—湿热中阻,脾不升清 病案分析 辨证:食伤脾胃,湿蕴化热。 病情迁延一年,身倦乏力,面色晦滞—脾虚 胃脘痞满,纳差,腹胀—湿浊不化,气机壅滞 口干粘腻,小便黄,便溏,舌红,苔黄厚腻—湿热中阻,脾不升清

治法:清热化湿,消积和中。 方药: 黄连6 黄芩9 山栀9 半夏9 陈皮9 厚朴9 六一散15 茵陈12 病案分析 治法:清热化湿,消积和中。 方药: 黄连6 黄芩9 山栀9 半夏9 陈皮9 厚朴9 六一散15 茵陈12 藿香9 叩仁6 焦三仙各30 枳实6 黄连、黄芩、山栀、茵陈、厚朴、半夏辛开苦降,燥湿清热;藿香、叩仁、焦三仙醒脾开胃,芳香化浊;六一散通利下窍,导热下行;陈皮、枳实理气宽中。

三诊:上症基本已除,惟感倦怠乏力,胃纳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细。 病案分析 三诊:上症基本已除,惟感倦怠乏力,胃纳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细。 香砂六君子汤加谷麦芽、枳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