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解 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Advertisements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孩儿们, 下午好!. 第一章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情。法,就是 依据辩证所得的综合判断,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的 治疗方法。方,就是依据治法进行合理恰当的组成或选方。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 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 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 属于八法中的 “ 清法 ” 。 概说.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教学目的 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理气药的功效主治; 理气药常用的实验方法 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效 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重点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与药理作用。 第十二章.
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 第六课肝、胆食疗方法分析 病因分析 肝炎、胆囊炎 高血压 头痛、失眠、黑眼圈.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常用中成药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常用中成药 “ 汤者荡也 ” 、 “ 丸者缓也 ” 。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常用的传统 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锭 等,先带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 糖浆、胶囊、橡皮膏等。 中成药:对证又对病,效果才会好.
伤寒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2006 年 2 月. (三)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第二十章 祛湿剂.
泄 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胁 痛.
二、热证  (一)   栀子豉汤类证 .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和 解 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英洪友.
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 临床应用 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内科。脾胃.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王 付 制 作.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方剂与中成药 十七、消食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二、吐法及护理 【概念】 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药物,使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经行感冒.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祛湿药对.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七、结胸证.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乳衄.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林昌松.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祛 湿 剂.
利水渗湿药.
月经先期.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和 解 剂

和 解 剂 概 述 1.定义 2.分类 3.使用注意

狭义和解:“其于不内不外,半表 广义和解:“和者,和其不和也;解 半里,既非发汗所宜,又非吐下所 用,是当和解则可矣。” 剂 概述·定义 狭义和解:“其于不内不外,半表 半里,既非发汗所宜,又非吐下所 用,是当和解则可矣。”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论析少阳病小柴胡汤) 广义和解:“和者,和其不和也;解 者,解化之,使其不争而协其平也。”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 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 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调、 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的方剂, 统称为和解剂。 概述·定义

和 解 剂 概述·分类 少阳病证——和解少阳 肝脾不调——调和肝脾 寒热错杂——调和寒热 表里同病——表里双解

和 解 剂 概述·使用注意 (1)邪不在少阳, 或在表,或已入里,不宜用; (2)往来寒热因劳倦内伤、饮食失调、 气血两虚而见者,忌用

和 解 剂 分 述 1.和解少阳剂 2.调和肝脾剂 3.调和肠胃剂 4.表里双解剂

和 解 剂 分述·和解少阳 太阳——少阳——阳明 (表) (里) (半表半里)

适应证: 临床表现: 分述·和解少阳 邪在足少阳胆经 (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剂 分述·和解少阳 适应证: 邪在足少阳胆经 (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 临床表现: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口苦,咽干,目眩等

用药特点: 分述·和解少阳 半表半里 正气不支 透邪外出 柴胡、青蒿、生姜 胆火上炎 益气扶正 人参、大枣、甘草 气机阻滞 清泄胆热 剂 分述·和解少阳 用药特点:  半表半里  正气不支  胆火上炎  气机阻滞  津液壅滞  透邪外出  益气扶正  清泄胆热  疏畅气机  祛除水湿 柴胡、青蒿、生姜 人参、大枣、甘草 黄芩、青黛 柴胡、陈皮、枳壳 半夏、茯苓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伤寒论》

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 甘草三两,炙(6g)半夏半升(9g)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4枚)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组成: 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 甘草三两,炙(6g)半夏半升(9g)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4枚) 功效: 和解少阳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主治: (1)伤寒少阳证;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 疟疾、黄疸与内科疾病见少阳证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临床表现: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月经不调,寒热有时。

主证病机分析: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伤寒少阳证 和 解 剂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气机阻滞——胸胁苦满、神情默默 循经上炎——咽干、目眩、心烦 犯胃失和——口苦喜呕、不欲食 胆热 苔薄白,脉弦

方解: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君:柴胡——疏散少阳之邪 臣:黄芩——清泄少阳之热 二者相伍,一散一清,和解少阳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剂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方解: 君:柴胡——疏散少阳之邪 臣:黄芩——清泄少阳之热 二者相伍,一散一清,和解少阳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草 ——扶正祛邪,实里以防邪入 使:甘草——调和诸药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配伍特点 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 以少阳为主,兼和胃气 用量特点: 柴胡重用,柴胡≥人参、甘草1倍以上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证治要点: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苔薄白,脉弦

随证加减: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和 解 剂 口渴 去半夏,加天花粉 肝脾不和: 腹中痛 去黄芩,加芍药 气滞痰郁: 胁下痞硬 去大枣,加牡蛎 半里之热渐盛:心烦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 口渴 去半夏,加天花粉 肝脾不和: 腹中痛 去黄芩,加芍药 气滞痰郁: 胁下痞硬 去大枣,加牡蛎 水气凌心: 心下悸、小便不利 去黄芩,加茯苓 表邪仍在: 口不渴 ,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 兼有肺寒留饮:兼咳嗽 去人参、大枣、生姜, 加干姜、五味子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淋巴腺炎、中耳炎、产褥热、急性乳腺炎、睾丸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溃疡等属少阳证者。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使用注意: 1.服本方后,一般是不汗出而病解,但也有药后得汗而愈者,这是正复邪去,胃气和降而致。若少阳病证经误治损伤正气,或患者素体正气不足,服用本方,亦可见到先寒战后发热而汗出的“战汗”现象,此种情况虽属正盛邪却,但也应严密观察,防其虚脱。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使用注意: 2.肝火偏胜,肝阴虚,肝阳上亢者不宜使用。 3.柴胡用量大于芩、参、草,否则会引邪入里。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青蒿钱半(4.5g)黄芩一钱半(4.5g) 半夏一钱半(4.5g)淡竹茹三钱(9g) 陈皮一钱半(4.5g)枳壳一钱半(4.5g)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 组成: 青蒿钱半(4.5g)黄芩一钱半(4.5g) 半夏一钱半(4.5g)淡竹茹三钱(9g) 陈皮一钱半(4.5g)枳壳一钱半(4.5g) 碧玉散三钱(9g)赤茯苓三钱(9g )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 功效: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 少阳湿热痰浊证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 临床表现: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

方解: 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 君:青蒿——清透少阳之邪,化湿辟秽 黄芩——清泄胆热,且燥湿 二者相伍,内清湿热,透邪外出 剂 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 方解: 君:青蒿——清透少阳之邪,化湿辟秽 黄芩——清泄胆热,且燥湿 二者相伍,内清湿热,透邪外出 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竹茹——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 佐使:枳壳、陈皮——理气化痰 碧玉散、赤茯苓——清热利湿, 引湿热从小便而解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 证治要点: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闷, 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数。

随证加减: 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 胆热犯胃甚者,加黄连,苏叶; 湿重,加藿香,苡仁,蔻仁; 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泽泻、通草 剂 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 随证加减: 胆热犯胃甚者,加黄连,苏叶; 湿重,加藿香,苡仁,蔻仁; 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泽泻、通草 若见黄疸则加茵陈、栀子、大黄以清热利湿退黄。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肠伤寒、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耳源性眩晕、肾盂肾炎、疟疾、盆腔炎、钩端螺旋体病等属少阳热重、湿热痰浊内阻者。

和 解 剂 和解少阳·蒿芩清胆汤 使用注意: 邪犯少阳,寒重热轻者禁用

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主证比较: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胸胁胀痛,胸闷 小柴胡汤证 蒿芩清胆汤证 口苦,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 咽干目眩心烦 口苦喜呕 苔薄白,脉弦 舌红苔白腻,脉滑

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 主治及功效比较: 邪踞少阳 胆胃不和 少阳湿热痰浊 小柴胡汤证 蒿芩清胆汤证 和解少阳 调和胆胃 清胆利湿 和胃化痰 (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 小柴胡汤证 蒿芩清胆汤证 和解少阳 调和胆胃 清胆利湿 和胃化痰

和 解 剂 分 述 1.和解少阳剂 2.调和肝脾剂 3.调和肠胃剂 4.表里双解剂

适应证: 临床表现: 分述·调和肝脾 肝气郁结,横犯脾胃; 或脾虚不运,影响肝之疏泄 胸闷胁痛,月经不调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泄泻, 解 剂 分述·调和肝脾 适应证: 肝气郁结,横犯脾胃; 或脾虚不运,影响肝之疏泄 临床表现: 胸闷胁痛,月经不调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泄泻, 手足不温等

和 解 剂 分述·调和肝脾 用药特点: 理气疏肝和养血和血药 (肝用) (肝体) 配伍健脾助运药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四逆散 四逆散 《伤寒论》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四逆散 组成: 柴胡 白芍 枳实 炙甘草各十分(6g) 功效: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四逆即手足不温,四逆散方证因外邪传 经入里化热,热壅气机,导致阳气内郁, 不能达于四末)致阳气内郁,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四逆散 主治: (1)阳郁厥逆证; (四逆即手足不温,四逆散方证因外邪传 经入里化热,热壅气机,导致阳气内郁, 不能达于四末)致阳气内郁, (2)肝脾不和证

1、阳郁厥逆证 调和肝脾·四逆散 和 解 剂 外邪传经入里 郁遏气机 阳气内郁,不得温养四末 脉弦 影响诸脏功能 四逆 腹痛,泄利下重 外邪传经入里 郁遏气机 阳气内郁,不得温养四末 脉弦 影响诸脏功能 四逆 腹痛,泄利下重 咳逆,心悸,小便不利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四逆散 2、肝脾不和证 胁肋胀闷, 脉弦 肝气郁滞  肝脾不和 (肝脾气郁) 脾气郁滞  脘腹疼痛

方解: 调和肝脾·四逆散 君:柴胡——透邪升阳,疏肝解郁(肝用) 臣:芍药——柔肝养血 (肝体) 柴胡、芍药合而调肝 剂 调和肝脾·四逆散 方解: 君:柴胡——透邪升阳,疏肝解郁(肝用) 臣:芍药——柔肝养血     (肝体) 柴胡、芍药合而调肝 佐: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 配柴胡升降气机,配芍药调和气血 佐使:甘草——益气补脾,调和诸药 甘草、枳实合而理脾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四逆散 证治要点: 手足不温(四逆程度较轻, 冷不过肘、膝,或仅指、趾不温), 或胁肋疼痛,脉弦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四逆散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四逆散 使用注意: 阳衰阴盛之寒厥,忌用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逍遥散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逍遥散 组成: 柴胡 白芍 当归 白术 茯苓各一两(各9g) 甘草半两(4.5g) 生姜一块 薄荷少许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逍遥散 功效: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逍遥散 主治证候分析: 肝郁 脾虚 胁痛 头痛目眩 月经不调 乳房胀痛 脉弦 血虚 口燥咽干 神疲食少 脉虚

方解: 调和肝脾·逍遥散 君:柴胡——疏肝解郁 (肝郁) 臣:白芍——养血柔肝 (血虚) 当归——养血和血 (血虚) 佐:白术、茯苓、甘草 剂 调和肝脾·逍遥散 方解: 君:柴胡——疏肝解郁 (肝郁) 臣:白芍——养血柔肝 (血虚) 当归——养血和血 (血虚) 佐:白术、茯苓、甘草 ——益气健脾 (脾弱) 薄荷——散肝郁所生之热(肝郁) 烧生姜——温胃和中 (脾弱)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逍遥散 证治要点: 胁肋疼痛,神疲食少, 或(和)月经不调, 脉弦而虚 ?

现代应用: 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 调和肝脾·逍遥散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前期综合症, 解 剂 调和肝脾·逍遥散 现代应用: 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前期综合症, 乳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更年期综合征,盆 腔炎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逍遥散 随证加减: 若胸闷胁胀,气郁较甚者,可加香附、陈皮以疏肝解郁;

随证加减: 调和肝脾·逍遥散 和 解 剂 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 本方加丹皮、栀子名:加味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 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当本方加生地或熟地时,名为黑逍遥散,适用于肝郁血虚,临经腹痛等。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逍遥散 使用注意: 肝郁多因情志不遂所致,治疗时须嘱病人 心情达观,方能获效。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 《丹溪心法》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痛泻要方 组成: 白术二两(6g) 白芍二两(6g) 陈皮一两五钱(4.5g) 防风一两(3g)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痛泻要方 功效: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 痛泻(土虚木乘)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痛泻要方 主治证侯分析: 肝旺 乘脾 腹痛 肝 脾 不 和 脾虚 生湿 泄泻

方解: 调和肝脾·痛泻要方 君:白术——甘苦温,补脾燥湿 臣:白芍——柔肝缓急止痛 佐: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 剂 调和肝脾·痛泻要方 方解: 君:白术——甘苦温,补脾燥湿 臣:白芍——柔肝缓急止痛 佐: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 佐使:防风——散肝舒脾,胜湿止泻; 引经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痛泻要方 证治要点: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 脉弦而缓久泻者加升麻

随证加减: 调和肝脾·痛泻要方 久泻不止,加升麻; 舌苔黄腻,加黄连、木香; 泄泻呈水样,加茯苓、车前子; 气滞甚者,加厚朴、木香; 解 剂 调和肝脾·痛泻要方 随证加减: 久泻不止,加升麻; 舌苔黄腻,加黄连、木香; 泄泻呈水样,加茯苓、车前子; 气滞甚者,加厚朴、木香; 脾虚甚者,加党参、山药; 兼食积,加山楂、神曲、麦芽; 中焦虚寒,加干姜、吴茱萸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腹泻等属肝木乘脾者。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痛泻要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腹泻等属肝木乘脾者。

使用注意: 湿热或热毒引起的腹痛泄泻,禁用 和 解 剂 调和肝脾·痛泻要方 使用注意: 湿热或热毒引起的腹痛泄泻,禁用 久泻者加升麻

和 解 剂 分 述 1.和解少阳剂 2.调和肝脾剂 3.调和肠胃剂 4.表里双解剂

适应证: 临床表现: 分述·调和肠胃 寒热互结于中焦,升降失常 (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 心下痞满, 恶心呕吐, 脘腹胀痛,肠鸣下利 和 解 剂 分述·调和肠胃 适应证: 寒热互结于中焦,升降失常 (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 临床表现: 心下痞满, 恶心呕吐, 脘腹胀痛,肠鸣下利

和 解 剂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组成: 功效: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斤(12 g) 干姜 黄芩 人参各三两 (各9g) 解 剂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组成: 半夏半斤(12 g) 干姜 黄芩 人参各三两 (各9g) 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4枚) 炙甘草三两(9g) 功效: 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和 解 剂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主治: 寒热互结之虚痞 (本方原治因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 外邪乘虚而入,以致寒热互结,成心下痞)

病机与证候分析: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邪 在 少 阳 和 解 剂 邪热内陷 下伤中阳 寒邪内生 误下 寒热互结中焦 阻滞气机 心下痞满 升降失调 呕吐、下利 苔薄黄而腻

方解: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君:半夏——辛散结除痞,降逆止呕 臣:干姜——辛温中散寒 黄连、黄芩——苦降泄除热 剂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方解: 君:半夏——辛散结除痞,降逆止呕 臣:干姜——辛温中散寒 黄连、黄芩——苦降泄除热 佐:人参、甘草、大枣——甘益气补虚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组成特点: 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 配伍特点: 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证治要点: 解 剂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组成特点: 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 配伍特点: 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证治要点: 痞、呕、利,苔腻微黄 使用注意: 心下痞满因气滞或食积,不宜用

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胃炎、慢性肝炎、旱期肝硬化等属于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均可应用。 和 解 剂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胃炎、慢性肝炎、旱期肝硬化等属于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均可应用。

和 解 剂 分 述 1.和解少阳剂 2.调和肝脾剂 3.调和肠胃剂 4.表里双解剂

适应证:表里同病 分述·表里双解 以寒热辩证,可分为表里俱寒、表寒里热、 表里俱热、表热里寒 以虚实辩证,可分为表里俱实、表实里虚、 和 解 剂 分述·表里双解 适应证:表里同病 以寒热辩证,可分为表里俱寒、表寒里热、 表里俱热、表热里寒 以虚实辩证,可分为表里俱实、表实里虚、 表里俱虚、表虚里实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组成: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12g)黄芩 芍药各三两(各9g)半夏半升(9g)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组成: 柴胡半斤(12g)黄芩 芍药各三两(各9g)半夏半升(9g) 生姜五两(15g) 枳实四枚(9g) 大枣十二枚(4枚) 大黄二两(6g)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功效: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

主证分析: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少阳证 少阳阳明合病 阳明腑实证 和 解 剂 往来寒热 胸胁胀满 呕不止 心烦 心下满痛 便秘 苔黄,脉弦数有力

方解: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君:柴胡 和解 重用 臣:黄芩 少阳 大黄——内泻热结 轻用 枳实——行气除痞 佐:芍药——柔肝缓急止痛 剂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方解: 君:柴胡 和解 重用 臣:黄芩 少阳 大黄——内泻热结 轻用 枳实——行气除痞 佐:芍药——柔肝缓急止痛 半夏、生姜重用——和胃降逆

组成特点: 证治要点: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 小承气汤去厚朴, 加芍药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组成特点: 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 小承气汤去厚朴, 加芍药 证治要点: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 苔黄,脉弦数有力

胁肋胀痛,可加延胡索、川楝子以疏肝理气止痛; 出现黄疸,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胆石症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等以化石解郁。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随证加减: 若发热较重,可加栀子、石膏、金银花以清其热; 胁肋胀痛,可加延胡索、川楝子以疏肝理气止痛; 出现黄疸,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胆石症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等以化石解郁。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葛根黄芩黄连汤 组成: 葛根半斤(15g)炙甘草二两(6g ) 黄芩三两(9g)黄连三两(9g )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葛根黄芩黄连汤 功效: 解表清里 主治: 协热下利 (表证未解,误用攻下,虚其里气, 致表热内陷阳明而下利不止)

主证分析: 表里双解·葛根黄芩黄连汤 表邪未解 邪热入里 表里俱热——身热,胸脘烦热, 口干作渴,苔黄脉数 热陷阳明——下利臭秽,肛门灼热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葛根黄芩黄连汤 主证分析: 表邪未解 邪热入里 表里俱热——身热,胸脘烦热, 口干作渴,苔黄脉数 热陷阳明——下利臭秽,肛门灼热 里热迫肺、逼津——喘而汗出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解: 君:葛根——解表清热,升阳止泻 臣:黄芩、黄连 ——清热燥湿,厚肠止利 使:甘草——和中调药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葛根黄芩黄连汤 证治要点: 身热下利,苔黄,脉数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葛根黄芩黄连汤 随证加减: 腹痛,加芍药; 痢疾里急后重,加木香、槟榔; 呕吐,加半夏; 夹食滞,加山楂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葛根黄芩黄连汤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均可加减应用。

和 解 剂 表里双解·葛根黄芩黄连汤 使用注意: 热泻或热痢,有无表证,均可选用; 虚寒下利者,忌用

小结 和 解 剂 本章按功效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表里双解。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祛少阳邪热,半夏、生姜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扶正,功效为和解少阳,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黄芩祛少阳邪热,半夏、竹茹化痰止呕,碧玉散、赤茯苓清热利湿,枳壳、陈皮理气化痰,共起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之功,治疗少阳湿热证。

和 解 剂 小结 调和肝脾:四逆散以柴胡解郁升阳、透邪外出,白芍养血柔肝,枳实理气解郁,甘草调和诸药,共起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治疗阳郁厥逆证 ;逍遥散以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当归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薄荷散肝郁之热,生姜降逆和中,辛散达郁,共起疏肝理气,养血健脾之功,治疗肝郁血虚脾虚证。

和 解 剂 小结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以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以干姜温中散寒,以黄连、黄芩泄热开痞,以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补脾,共起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

和 解 剂 小结 表里双解:大柴胡汤既有柴胡、黄芩除少阳之邪,又以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治疗少阳阳明同病。葛根芩连汤重用葛根既解表退热,又可升阳止泻,以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止利,甘草和中,共起解表清里之功,治疗协热下利之证。

复习思考题 和 解 剂 1.比较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的组成意义及其主治证的异同点? 2.比较逍遥散与痛泻要方的组成意义及其主治证的异同点? 3.试分析半夏泻心汤的组成意义及主治证的病机? 4.叙述大、小柴胡汤在组成、功效和主治方面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