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垂教 高热,神识昏蒙.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Advertisement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 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 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 属于八法中的 “ 清法 ” 。 概说.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中医系 陈良金 三峡大学医学院 1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 机。 2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 断和鉴别诊断。 3 、熟悉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高热 证的急救处理。 4 、了解外感发热的调护、预后 目的要求.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 含义:气味芳香,以化湿辟浊,健运脾胃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 性能功效:本类药多辛香温燥,主入脾胃 经,功能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胃醒脾, 兼解暑发表。  适应范围: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脘.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外感发热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教学目的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断 和鉴别诊断。 掌握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
第四章 卫气营血辨证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 1 )概念: 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 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1. 卫分证.
温 病 学 病 例 分 析温 病 学 病 例 分 析 长 春 中 医 学 院长 春 中 医 学 院 温 病 教 研 室温 病 教 研 室.
温 病 学. 回 顾 — 绪 论 温病四大家(清)代表著作学术成就 叶天士《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阐明温病病因病机 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薛生白《湿热病篇》 立湿热病专论 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 吴鞠通《温病条辨》 倡导三焦辨证 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温热经纬》 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第十七节 开窍药 定义:凡以开通心窍,启闭醒神为主要 作用,用以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 开窍药。 适应证: 用于治疗温病热陷心包、痰浊蒙蔽清 窍之神昏谵语,以及惊风、痫病、中 风等猝然昏厥、痉挛抽搐等症。 特点:味辛、芳香,善于走窜,入心经。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应用.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 )阴阳是一属性概念 2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 )阴阳双方必须相互关联(在同一层次)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猪病防治 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学习目标 1. 掌握急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2. 掌握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温病常用诊法.
第 四 章 清 热 剂.
湿 阻.
第二十章 祛湿剂.
温 病 学.
风 温.
暑 温.
春 温.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温病学的历史成就与传染病救治的诸多思考 中日友好医院 晁恩祥 2010年11月.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消化系统湿热病证中医诊治进展 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开窍剂 概念:凡用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 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 适应范围:闭证一口噤,握拳,脉有力等。
温 病 学 病 例 分 析 长 春 中 医 学 院 温 病 教 研 室.
第九章 外感病辨证.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清热剂.
清热药 二、功效:清里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 三、适应证:里热证。 四、使用注意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温病学古今医案病案辑 长春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介绍.
王 付 制作.
黄 疸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梁 丽 娟.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清热药 定义: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二) --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 主讲人 王洪京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经行感冒.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1.含义:凡以清热凉血主要功效,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清热药.
气血同病辩证.
第十五章 祛 湿 剂.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暑 温 主讲人 王洪京.
祛湿药对.
胃阴亏虚.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消 食 剂.
开 窍 剂.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第五章 化湿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名师垂教 高热,神识昏蒙

病案 宫ХХ,男61岁,吉林省集安县人。1983年7月来诊。 该患于半月前发病,始觉恶寒,发热,嗣后恶寒渐解而发热日重,体温达39.5℃左右,曾千当地医脘治疗10余门,病势不减,且渐渐出现神志昏蒙,间有谵语之症。故来长春,经人介绍,求为诊治。

询其发病过程及证情,言于20余日前,先感觉身体疲乏无力,身重肢倦、食欲不佳,于半月前忽一日觉恶寒,头重而痛,全身酸痛,体温38 询其发病过程及证情,言于20余日前,先感觉身体疲乏无力,身重肢倦、食欲不佳,于半月前忽一日觉恶寒,头重而痛,全身酸痛,体温38.5℃,又有胸闷恶心,脘腹胀满,不饥不渴,即入脘治疗。因患者本人即是老中医,当地县领导与医脘都很重视,曾用各种中西药物治宁。西药以静脉给抗生素为主,中药大抵以清热解毒,养阴凉血之剂为主,虽一再用药,而病情不见好转。

又细问其各种证情的变化,开始1-2日有恶寒,后即解除,而发热渐重,达39 又细问其各种证情的变化,开始1-2日有恶寒,后即解除,而发热渐重,达39.5℃,上午较轻,下午加重,夜热更甚。发热虽高,但不觉燥热、口渴,每于体温升高时,可有汗出,汗后体温稍降,可致38℃左右,过2-3小时体温升高后,又有汗出,一日内能出几次汗。始觉全身酸痛,头部重痛,近些日疼痛大减,而头仍昏重。

近三四日来于午后及夜间时有种识不清,谵语,曾用安宫牛黄丸数丸,每次服药后半小时左右,体温可下降至37℃左右,但2小时后体温反而更高。大便尚可,不燥不溏;小便量少而色黄;虽数日不欲食,而脘腹胀满犹不少减。患者舌体淡胖,苔白黄而腻,脉象濡缓。

据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所用药物及服药后之情况,特别是现有的症状、舌象、脉象等情况综合分析,此病属于湿温,证为湿热并重。拟以化湿清热之法为主,稍佐清心开窍之品 为其疏方:

杏仁10g 水煎,日1剂,分3次服 厚朴15g 菊花10g 白蔻仁10g 连翘15g 半夏15g 滑石15g 桅子15g 竹叶10g 郁金15g 菖蒲15g

2剂后体温下降至37.5℃,下午至38℃。各种证情均有明显好转,神志昏蒙,谵语减轻。 又服前方2剂,体温降至36.5℃,下午37-37.5℃。舌苔已大体退净。病情基本好转,唯胃纳 欠佳,用下方以善后:

白蔻仁5g 藿香叶5g 薄荷叶5g 荷叶10g 芦根15g 竹叶5g 加温水适量浸泡1小时左右,放火上轻煎至有香气出为止,泌出药液。再加水煎1次。合并2次 之药液,分3次服。 2剂后,热退身和,胃中胀满全无,纳食渐加,舌象正常。于次日返回家乡。

问题1 请老师谈一下辨治此证之要点。

名师解答 对于温热病之治疗,首先要辨明其病是属于温热类温病,还是属于湿热类温病,其次是辫 清其证的性质。温病中包括多种温病,区别开各种温病固然重要,而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辨明其为温热与湿热两类。因这两类温病从病因、病机、病位、病证及治则,用药等方面都有原则的区别,因而在诊治温热病时,这一点十分重要。

从该患的证情来看,其病为湿热类温病无疑。更确切地讲,此病为湿温病,证属气分证。湿温的气分证,有湿有热,治疗时,当以辨明湿与热的孰多执少为首务。即其证是属湿重于热,热重于湿,还是湿热井重,此患之证情,属于湿热并重。因而在治疗时采用化湿清热之法,从而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总之,首先辨明其为湿热类温病的湿温,证属气分,其次辨明其证为湿热并重,这是辨证上的要点。既然证属湿热并重,则应按湿热证之治疗法则用药,而不应以治疗温热之方法、药物来治疗温热。

问题2 老师说此患之病是湿温病,证属湿热并重,依据是什么呢?

名师解答 此病发于7月份,正是夏暑(小暑在7月7日前后,大暑在7月23 日前后)湿热偏盛之季。此时所患之温病,不是暑温(包括暑温类证)即是湿温。 吴鞠通说:“暑兼湿热,其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

但暑温发病急剧,而湿温发病缓慢。暑温起病即以阳明燥热证为主,多无卫分证,而湿温始病以太阴湿热证为主,多有分卫证。 此患者未病之前即已有数日身体不适,食欲不佳。发病后又有一二日之卫分证。当卫分证解除后,虽体温不断升高而热象并不显露,如不渴,不烦躁,面目不红赤,口唇不焦干,舌苔无燥裂起刺等都说明此病为湿温而非暑温。

湿温邪在气分,其证有湿有热。若湿重于热者,虽热势稽留而外显一派湿象,如舌淡胖,苔白腻,小便不黄赤,若是热重于湿者,则又以阳明经热证为主。而此患之舌苔已变黄,小便短黄,则非湿重之证可知,而又无阳明燥热烦渴之象,故此证为湿热并重无疑。

问题3 老师在前面讲,应按湿热证之治疗法则用药,而不应误以治疗温热之法来治疗湿热,能讲得详细些吗?

名师解答 湿热病之发热,为湿阻气机,湿热郁燕而致。有时虽然体温很高,但却表现出一派气滞湿阻之象。所谓“湿处热外,热蕴湿中”,即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状态。欲清此热,必先化湿。欲祛湿邪,必先畅气。畅欲气机,必开泄上焦,宜通中焦,渗利下焦之法同用。

而药物必以辛温芳香,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之品为主。如蔻仁,陈皮、半夏、霍香、菖蒲之辛香;杏仁、厚朴之苦温;苓、泽、通、滑、薏、竹之淡渗住往配合应用,使三焦之气机通畅,则水湿自无容留之地。湿邪去则热无所依而势孤,往往不清之而自退。此即治湿热蕴结,湿重于热之法。

如病证已转化为湿热并重,则在此基础上,再加苦寒燥湿泄热之品,若黄芩、黄连、桅子等味,以泄热降火,即所谓“辛开苦泄”(或日“辛开苦降”)之法。既去其湿,又清其热。此治湿温气分证,湿热并重之法。 若不识湿热郁于气分之机理,而一见高热,便直用寒凉。寒之而热不去,则用滋阴。或见脘腹胀满而用攻下,皆为误治。

盖“热者寒之”,“治热以寒”,乃治阳热实火之法。故温热类温病的气分证、邪热炽盛时,必以此法直折火势;热盛最易灼阴,或配阴柔,以济不足之阴,阴伤常易燥结,成伍泻下,以通燥热之结,皆为正治之法.但湿热类温病的气分证则不然,以上寒凉、滋阴、泻下等法皆不可用。。

盖因其发热乃由湿阻气机,气郁化热,湿热蕴结而致。湿为阴邪,粘腻掩滞,非用辛温刚燥宣散等阳药以畅之化之,则湿邪不去。湿邪不去则与热相结而愈郁愈热。

若误用寒凉以清之,则是以阴寒之药治阴湿之邪,必有寒凉遏伏,气机郁阻,阴湿愈盛之患;若误用滋阴之品,则为以湿助湿,而湿邪愈重,若误用泻下之品,则脾阳受伤而湿邪愈留。此患者初时所用之药,大体不外此类,故病势渐至加重。

问题4 此患已出现神昏谵语,老师为何不用安宫丸、至宝丹等药?

名师解答 温病中出现神昏谵语,证情不同,治疗方法也因之而异,不能一见高热,神昏澹语便使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药。因为安宫牛黄丸与至宝丹等皆系凉开之品。所谓凉开,是说这类药物具有芳香开窍之功,而性偏寒凉,又有清心解热之能,所以只适用于温热病中,由于热邪传入心包而致神昏窍闭之证。

此患者之神识昏蒙,时有澹语,不属凉开药之适应证;故不用之。既或应用,也属药不对证。此患者曾服用过数丸安宫丸,不仅神昏澹语未见减轻,而发热等证反而加重,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问题5 老师说,温病中出现神昏澹语证情不同,能否讲一下这一间题。

名师解答 温病中出现神昏或谵语,大抵有以下几种情况,在温热类温病中有: 热闭心包: 为热邪上犯,煎津成痰,痰热阻闭心包,证见灼热,神昏澹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绛鲜泽。治宜安宫、紫雪、至宝等清心开窍。

热人营血: 证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昏谵,舌绛无苔,为热入营分,若见失血或发斑,而见昏狂语妄,则为热入血分。治宜清营泄热,或凉血散血,兼用清心开窍之品。 胃热乘心: 为阳明经、府证而出现神昏澹语者,其舌苔或黄或灰或黑,必焦燥,或起刺,或有裂纹。宜白虎、承气辈清之、下之,则胃热去而神自清.

蓄血证: 实即阳明府实又兼肠内出血,不能顺利便出,蓄积而成。证现大便色黑而反易,小腹满硬,小便自利。宜桃仁承气之类泻燥结而化瘀血。 又有热入血室,昼日明了,夜则谵妄之证。 湿热病中出现昏谵,多为湿热郁蒸,上蒙心包而致,证见神识昏蒙,时清时昧,似清似昧,舌苔或黄或黄白相兼,而必垢腻,治宜化湿清热而开窍,常用菖蒲郁金汤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