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觀點的壓力及其處置 (Response-based Stress and Related Treatment) 輔大心理系 周志明 20110301兒家系
「反應」觀點的壓力概念 通常將「壓力」作為研究中的依變項 一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Selye,1936) 壓力的反應並沒有特異性,亦即不同的壓力並不會引發不同的反應,且人與動物皆然 觀察動物對生心理壓力的反應,這些壓力包括:熱、冷、痛、電擊、監禁等。 發現不管是哪一種壓力引發的生理反應皆類似。 1940年代,Selye正式將這些引起生理反應的刺激稱之為「壓力」 Cooper et. Al. (2001)
莫名的不適感(General Malaise):一種失去動機、缺乏食欲、體重下降、軟弱無力等特性的不快感。 警覺期(Alarm stage):面臨開始的威脅感,動物開始提高生理反應(initiate shock and counter-shock),感覺好像身體在蓄勢待發,準備迎接挑戰。 Fight or flight response(Cannon,1935) 抗拒期(Resistance stage):若壓力一直持續(continued stressor),生理上會因為因應行為的產生而漸趨穩定,表面上個體好像已經習慣壓力,但此時的生理反應仍比正常值要高。 衰退期(Collapse stage):個體對抗壓力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壓力一直無法解除,個體的資源會耗盡,生理反應就會下降。若個體無力抗拒壓力,就會出現所謂的適應不良的疾病,如胃潰瘍、高血壓等。
生活中常見的多面向壓力反應 情緒反應: 外在的潛在壓力: 生理反應 個人主觀的認知評估 行為反應 惱怒、憤怒、焦慮、緊張、恐懼、沮喪、悲傷、罪惡、羞恥、嫉妒、厭惡、不滿、厭倦 外在的潛在壓力: 例如,考試、約會、經濟困難等引發挫折、衝突、改變或壓迫感的情境 生理反應 自律性激起、賀爾蒙分泌、神經反應的改變等 個人主觀的認知評估 對壓力的個人知覺,受壓力情境的熟悉度、可控制度以及可預測性等因素的影響 行為反應 因應行為,如怪罪別人、責備自己、向人求助、解決問題、抒發情緒
壓力的情緒反應 情緒就是一股強而有力卻無法控制的感覺,常伴隨著生理上的變化。 恐懼 / 憤怒 vs. 腎上腺素激增 當我們處於壓力時,常會有情緒,而且,通常壓力所引發的是負向的情緒。
負面情緒 憤怒、生氣與暴跳如雷 恐懼、焦慮、緊張與害怕 沮喪、難過、悲傷 壓力經常會引發生氣,其強度可能從輕微的憤怒到克制不住的暴怒都有。挫折是常引發生氣的壓力。 恐懼、焦慮、緊張與害怕 是在壓力下最常有的情緒反應,諸如被要求表現的壓迫感、感受到挫折將至的威脅、不確定的生活改變等,都會引發焦慮。 沮喪、難過、悲傷 日常生活中的挫敗,如考試考差、錯過一班車,都會令我們相當沮喪,如果是更大的挫敗,如親友死亡、離婚等,更會讓人極度悲傷。 Richard Lazarus(1991,1993)
正面情緒 人類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也有可能經驗到正向情緒。 正向情緒會增加問題解決時的創意與彈性 正向情緒可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 訪問253位另一半罹患AIDS的照顧者,觀察他們五年內的壓力因應行為。 除了另一半即將死亡的那段時間外,他們報告出來的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一樣多。 正向情緒會增加問題解決時的創意與彈性 有助於取得更有用的資料來解決問題,並減低壓力下生理反應的影響。 正向情緒可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 讓我們較易取得家人或朋友的幫助,進而做出有效的因應行為,提供我們社交上、能力上和生理上的幫助,用以有效地因應壓力。
情緒激起的影響 情緒激起只會阻礙壓力因應嗎? 不盡然 倒U型假說:適度的情緒激起會增進表現,直到一個臨界點時表現最佳,此時,再提升的情緒激起,就會讓表現變差 臨界點可視為最佳的情緒激起水準,會因為任務的難易度而改變; 任務很簡單時,需要較高的情緒激起才能達到最佳的表現; 任務很困難時,少量的情緒激起就能達到最佳的表現,過多的情緒激起反而會影響表現。
壓力的生理反應 心血管疾病(A型人格) 腸胃症狀(B型人格) 呼吸道問題 癌症(C型人格) 關節炎 頭痛 身體傷害、皮膚症狀 身心疲勞或過勞死
生理疾病 心身症:是指因壓力或其他心理因素引發的身體病痛 常見症狀如高血壓、胃潰瘍、氣喘、濕疹或蜂窩性組織炎等皮膚病,以及偏頭痛或緊張性頭痛等 這些身體症狀並不是假裝的,是壓力真的引起身體症狀,而不是一般人誤以為的「只是自覺有病」。 許多先前認為純粹是生理的疾病其實都可能是壓力所引起的,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結核病、肝或其他硬化疾病、糖尿病、白血病、癌症、各種傳染病等等。
活動:放松反應法 (relaxation response trancesolution by Herbert Benson)
活動目的與場地設計 活動目的 場地設計 透過生理的深入放鬆,可有效增進個人心智、情緒與生理的健康狀態。 安靜的環境:在沒有干擾的環境中,比較容易誘發放鬆反應。
心理輔助物:為幫助你達到並保持注意力的內斂,你最好能找一個輔助物來聚焦,例如傾聽某個聲音或在心中反覆默唸一個字,也可以盯著一個物件看。 正向的態度:如果你的注意力渙散了,思考開始游移了,別擔心,這樣的現象很正常,放鬆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把跑掉的心念再拉回來,繼續聚焦到你的心裡輔助物上就好了。 舒服的位置:身體舒服重要,這也可排除一項嚴重的干擾。 注意事項 飯後兩小時內不要做,因為消化作用會干擾放鬆反應。
活動開鑼~ 請大家找一個自己覺得最舒適的位置坐下來!當然,你也可以趴著或躺下。 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 接下來,我們試著完全放鬆全身的肌肉,從腳開始,逐步往上放鬆到臉,並保持放鬆的狀態。(5~10min.)
用鼻子呼吸,並感覺自己的呼吸,呼出氣時自己默唸「一」,例如,吸氣…呼氣,「一」;吸氣…呼氣,「一」,持續下去,保持呼吸輕柔自然。(5~10min.)
個人日常練習提醒 過程中別擔心你是否能達到深度的放鬆,保持隨遇而安的心態,讓放鬆自然產生。 過程中若有雜念,不要理會它,不要去想它,將自己拉回到數「一」上面。 只要練習,放鬆自然便會實現。 建議每天練習一至兩次,有助個人壓力舒緩。
壓力反應(strain) 心理反應 行為反應 工作相關反應 正向效果
壓力的心理反應 心理疲勞、無力感 不適應感、低自尊感 疏離感(alienation) 感受與理想的壓抑與禁止 性功能障礙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 極度的壓力、意外傷害,都可能在受害者的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是在重大的創傷經驗後所造成的心理困擾
PTSD的研究始於75年越戰結束時,很多士兵戰後回到家中仍有戰時的恐懼,結果發現將近一半的士兵在戰爭結束10後仍有PTSD的症狀 通常隨著時間過去可療癒,但也有些人終其一生都無法走出創傷的陰影。 常發生在重大的創傷之後,但也有人即使經歷類近的創傷也不會有PTSD的反應 症狀包括經常做惡夢,在夢中創傷又再次呈現,或常在腦海中閃過創傷景象,情緒冷漠,疏離,不喜歡跟別人互動,社交功能退化,警覺性提高,覺得焦慮、有罪惡感。有時會出現酒癮或藥物濫用、憂鬱、自殺級各式莫名的生理疾病。
壓力的行為反應 是壓力反應中最重要的一種 大部分壓力後的行為反應都屬因應(coping)行為 因為情緒和生理反應常無法描述、或缺乏自覺,且多半是自動化的反應。 大部分壓力後的行為反應都屬因應(coping)行為 因應指為了處理、降低或忍受壓力所帶來的傷害而做的行為努力。 因應行為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 例如:準備一科可能被當的科目的期末考,可能的因應反應有: (1)趕緊找同學一起復習;(2)責怪老師分數給太低、上課聽不懂。
認識常見的壓力行為 求診 藥物使用與濫用(包括酒類、咖啡因和尼古丁) 過食或拒食 緊張的姿勢和步伐 冒險行為(例如飆車、賭博) 侵略性、蓄意破壞公物、偷竊 低人際互動(與朋友、家庭和同事之間) 自殺或企圖自殺
壓力的工作相關反應 工作績效品質和數量的改變 退縮行為的增加或減少(缺席、離職、早退) 利潤、業績、收益的改變 招募能力與留任高素質員工的改變 環境控制的增加或減少 創新與創造力的改變 工作生活品質的改變 員工罷工的增減、抱怨/申訴 主管影響層面的改變
正向效果 正向心理學 壓力的情境可滿足我們接受刺激、接受挑戰的需求 改變過去只看到負向事件的視野,並創造正向的觀點與概念。 人們喜歡生活中有適度的刺激與挑戰,雖然太多刺激是一種壓力,但太少刺激也會形成壓力。
壓力可促進自我成長與提升 今日的壓力可讓我們對明日的壓力免疫 對抗病魔的人會覺得自己在逆境中可以得到許多好處。 壓力可促使人學習新的技能,對之前的決定重新評估,有新的洞見,並且學到新的長處。 敢於面對壓力的挑戰並克服之,不僅代表個人因應能力的進步,更可提升自信。 今日的壓力可讓我們對明日的壓力免疫 壓力只要不過頭,暴露在壓力下可增加抗壓性,因此曾經經商失敗的人可能較能處理家庭的財務危機
Time for Q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