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16/96 *.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67 美和科技大學 美和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 社會工作系. 2/67 社工系基礎學程規劃 ( 四技 ) 一上一下二上二下三上 校訂必修校訂必修 英文 I 中文閱讀與寫作 I 計算機概論 I 體育 服務與學習教育 I 英文 II 中文閱讀與寫作 II 計算機概論 II 體育 服務與學習教育 II.
Advertisements

§ 3 格林公式 · 曲线积分 与路线的无关性 在计算定积分时, 牛顿 - 莱布尼茨公式反映 了区间上的定积分与其端点上的原函数值之 间的联系 ; 本节中的格林公式则反映了平面 区域上的二重积分与其边界上的第二型曲线 积分之间的联系. 一、格林公式 二、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
公司為社團法人 股東之人數 林宜慧 陳冠蓉. 公司之意義  根據公司法第一條規定 : 「本法所 稱公司,謂以營利為目的,依照 本法組織、登記、成立之社團法 人。」
泌尿系肿瘤病人的护理 目的与要求 了解肾癌的病因、临床表现 熟悉膀胱癌的病理分型 掌握膀胱癌病人的术后护理要点,定期复查的 重要性。
專業科目必修 管理學概論、化 妝品行銷與管理、 專題討論、藥妝 品學、流行設計、 專題講座、時尚 創意造型與實務 專業科目必修 化妝品法規、生 理學、化妝品原 料學、化妝品有 效性評估、時尚 化妝品調製與實 務、藝術指甲、 生物化學概論、 美容經絡學、校 外實習 專業科目必修 應用色彩學、化 妝品概論、時尚.
第二篇 建筑空间构成及组合 一 建筑平面设计的内容 从组成平面各部分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建筑物 由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组成。 使用部分是指各类建筑物中的主要使用房间和辅助 使用房间。 交通联系部分是建筑物中各房间之间、楼层之 间和室内与室外之间联系的空间。 建筑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和平面组 合设计。
截肢的作业治疗 Amputation 李福胜 主讲.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 是将没有生命、丧失功能或因 局部疾病严重威胁生命的肢体截 除的手术。 分类: 截骨:将肢体截除 关节离断:从关节分离.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歡迎各位家長蒞臨 自行分配中一學位家長會 自行分配中一學位家長會.
認識食品標示 東吳大學衛生保健組製作.
电冰箱 初中劳技 周健.
第二十三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主讲 朱姗姗.
地方自治團體之意義與組織 范文清 SS 2011.
佛教心要的現代理解與運用 溫宗堃 正念學 佛教心要的現代理解與運用 溫宗堃 本文發表於「戒幢論壇:佛教與心理治療」研討會,2011年11月,蘇州西園寺戒幢佛學研究所。
手术切口的分级与抗菌药物的应用 贵阳医学院附属白云医院感染管理科 沈 锋
颞下颌关节常见病.
「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 2008小學校長高峰會 講題:健康飲食政策個案分享 講者:啟基學校-莫鳳儀校長 日期:二零零八年五月六日(星期二)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系 許宗力 教授
清代章回小說----儒林外史 製作群:侑桂、品希、萱容、怡靜、佩涓、凸凸.
致理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 實習月開幕暨頒獎典禮
☆ 104學年度第1學期 活動藏寶圖 ☆ II III IV V 找到心方向-談壓力調適 陳佩雯諮商心理師
脊柱损伤固定搬运术 无锡市急救中心 林长春.
行政訴訟法 李仁淼 教授.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3、不同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
XXX分析室组长竞聘 演讲人: XXX
結腸直腸腫瘤的認知.
經歷復活的愛 約翰福音廿一1-23.
幼兒社會發展與活動設計.
大学英语教学在学分制教学的比重 类别 文科 理科 大学英语 《课程要求》 总学时 周学时 总学分
郭詩韻老師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音樂科科主任)
畜禽屠宰厂(场)的设置.
我會中風嗎? 慎防 - Vincent.
第8章 政府的財政預算.
I.禱告先來親近神─ 我們在天上的父 1.敬拜讚美 2.認罪
本校學生兼任助理 相關規定和行政作業流程 104年9月2日 人事室.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的理解与适用
務要火熱服事主.
机 械 加 工 工 艺 贵航高级技工学校 朱晓萍.
通識教育科 單元三 現代中國 主題1:中國的改革開放 課題(四)︰ 中國的綜合國力及外交
生物科簡報 主題: ※生長與發育※ 基因與遺傅※.
作业现场违章分析.
蒙福夫妻相处之道 经文:弗5:21-33.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政策执行讲评与后续要求
2. 戰後的經濟重建與復興 A. 經濟重建的步驟與措施 1.
好好學習 標點符號 (一) 保良局朱正賢小學上午校.
第三章 我們如何利用時間— 日常生活的韻律.
快遞貨物常見之偽禁藥簡介與 通關注意事項 報告人:臺北關快遞機放組快遞一課 于志安 1.
4. 聯合國在解決國際衝突中扮演的角色 C. 聯合國解決國際衝突的個案研究.
6.5滑坡 一、概述 1.什么是滑坡? 是斜坡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滑动带)作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 第十九章 稅捐稽徵法 稅務法規-理論與應用 楊葉承、宋秀玲編著 稅捐稽徵程序.
舊制勞退準備金提繳與集體勞動權行使 明理法律事務所 李瑞敏律師 明理法律事務所 1 1.
破漏的囊袋.
民法第四章:權利主體 法人 楊智傑.
四年級 中 文 科.
生鲜谈判.
音樂與節日 —感恩節 3A(12) 李嘉雯.
聖本篤堂 主日三分鐘 天主教教理重温 (94) (此簡報由聖本篤堂培育組製作).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4年4月至6月 7號床.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 長者支援服務隊 香港房屋協會 家維邨義工隊
安慰能力測試 我感到非常孤單 為何要這麼痛苦?做人毫無價值,活著根本沒有意思。 我拖累了你。 假如我不在,情況會如何呢?
聖誕禮物 歌羅西書 2:6-7.
「傳心傳意 2003」 工商機構創意義工服務計劃比賽 計劃主題 : ( I ) 減少廢物 ( II ) 節省能源 ( III ) 愛護大自然
舊制勞退準備金提繳與集體勞動權行使 明理法律事務所 李瑞敏律師 明理法律事務所 1 1.
圣依纳爵堂 主日三分钟 天主教教理重温 (95) (此简报由香港圣本笃堂培育组制作).
依撒意亞先知書 第一依撒意亞 公元前 740 – 700 (1 – 39 章) 天主是宇宙主宰,揀選以民立約,可惜他們犯罪遭
基督是更美的祭物 希伯來書 9:1-10:18.
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下一頁.
經文 : 創世紀一章1~2,26~28 創世紀二章7,三章6~9 主講 : 周淑慧牧師
圣经概論 09.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 07/16/96 *

最吸引科學家的佛法—正念(Mindfulness) 正念可運用在禪修,南傳佛教稱之為內觀禪修。從大 量近代實例考查,它的療效功能吸引很多科學家的興 趣與研究。 學佛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脫生死而不是要追求健康與長 壽,然而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或是越修身體越差,那 不但顯示出修行有問題—離正道日遠,而且也很難說 服周圍的親友,可以說這會成為修行的障礙。 TIME Magazine Cover: The Mindful Revolution - Feb. 3, 2014 依雜阿含經及一些早期經典,四念住是佛陀教導弟子用來療癒疾病的唯一方法。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尋找它的療效功能之經典依據與施行步驟,此外並探討四念住與五蘊、八識、四無量心的關系,弄清楚這些將有助於了解大乘佛法的體系與修持。

世尊是大醫王者的最原始記載 《雜阿含389經》卷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 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 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云何名良醫善知病?謂良醫善知如是如是種種 病,是名良醫善知病。云何良醫善知病源?謂良醫善知此病因風起、癖陰(phlegm, sputum)起、涎唾起(spittle)、眾冷(cold)起、因現事(attack)起、時節起 (whether),是名良醫善知病源。云何良醫善知病對治?謂良醫善知種種病,應塗 藥、應吐(vomiting)、應下(empty the bowels)、應灌鼻(nasal lavage)、應熏 (purfume with incense)、應取汗(perspiration)。如是比種種對治,是名良醫 善知對治。云何良醫善知治病已,於未來世永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 竟除,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是名良醫善知治病,更不動發。 如來、應供、等正覺為大醫王,成就四德,療眾生病,亦復如是。云何為四?謂 如來知此是苦聖諦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諦如實知、此是苦 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諸比丘!彼世間良醫於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 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於生根本知對 治如實知,於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供、 等正覺名大醫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念住概論—I 舊曰四念處,新云四念住。念處通常譯為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但更精準的翻譯應該是focuses of Mindfulness(念的焦點)。念處 法指導禪修者應把念置於何處,念處則為禪修者揭示應該觀照那裡才能 真正覺悟。四念住是指念的焦點,可區分為身、受、心、法四個方面。 念住(SATIPAṬṬHĀNA)這個字詞,可以解釋為是由sati,意指「注意」 或「覺知」;以及upaṭṭhāna 省略母音u 的後半字,二字所組成的複合 詞。 巴利字詞upaṭṭhāna 的字面意義,是「置放於附近」。 念住:以特定的方法將念「現前」,並且以念「照顧」某事。 就「正在現前」的意義而言,satipaṭṭhāna 意指sati「隨時待命」;就 「照顧當前情境」的意義而言,satipaṭṭhāna 意指sati「近在手邊」。 因此,satipaṭṭhāna 可被翻譯為「念現前」或「以念照顧」。

四念住概論—II 四念住中的每一種都與特定的蘊對應:色蘊、受蘊和識蘊分別與身、受、 心前三種念住相對應,而想蘊和行蘊則與法念住對應。藉著四念住的幫助 ,修習者主觀經驗的所有層面應當可以一一地被檢視,藉此達到消融觀察 者具有實體的假相之目的。 經由將覺知引導到主觀經驗的身、受、心、法的各種層面,這些層面將被 經驗為僅僅是對象,而密集實體的概念─這堅實的「自我」感,將開始瓦 解。以此方式,主觀的經驗越可以被「客觀地」看到,則「『我』- 認同 」越會縮小。這一點與佛陀的教導貼切地關聯─徹底地檢視每一個蘊,直 到在當中再也找不到「我」為止。 使用四念住作為命名的種類,以對主觀經驗作分析式的解析,例如:將經驗到溫度、動作、顫動、癢、壓力、輕〔重〕度等等歸屬為「身」;將經驗到喜、悅、煩、悲等等歸屬為「受」;將經驗到專注、散漫、緊張、貪婪、充滿瞋恨等等歸屬為「心」;以及將經驗到思惟、希望、計畫、意向等等歸屬為「法」。

云何為正念?四念住 巴利《念處經》諸比丘!這是令眾生清淨、超越哀愁與悲泣、滅除身苦與 憂惱、成就聖道與作證涅槃的唯一之道,也就是四念住。 巴利《念處經》諸比丘!這是令眾生清淨、超越哀愁與悲泣、滅除身苦與 憂惱、成就聖道與作證涅槃的唯一之道,也就是四念住。 《雜阿含1028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眾 多比丘集於伽梨隸講堂。時,多有比丘疾病。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往 至伽梨隸講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坐已,告諸比丘:當正念正智以待時 ,是則為我隨順之教。比丘!云何為正念?謂比丘內身身觀念處… 內外 身身觀念處……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 ……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 間貪憂,是名比丘正憶念。

南傳佛教﹕內觀禪法 內觀禪法與原始佛法的四念住禪法有不同的次第,這是兩者唯一的差別。

佛陀原教的十二因緣法與四念住 觸 取、我見:妄見五蘊是我、我所 六識 六觸入處[根、境、識俱] 行 識 過去生 無明 名色 六識 六根+六境 取、我見:妄見五蘊是我、我所 不如實知五蘊[緣生、無常、苦],此即生於癡,彼癡者是謂[無明]。 愛 於五蘊生貪愛 有 取 現在生 觸 受(想行) 六入 識 名色 六識 六根+六境 六根+六境+六識十八界 又叫行、思 有結 六觸入處[根、境、識俱] 生 未來生 老死 身念處 受念處 心念處 無明 法念處

念處修法不是佛教首創 阿姜布拉姆在其著名禪修手冊《禪悅——快樂呼吸16法》書中第六章 四 念處寫著﹕「某些著作還宣稱念處修法乃是佛教首創,是佛陀第一無二的 發現。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念處是把念集中在身受心法等事物上,不論任 何民族和宗教,總有智慧者明白要深入了解諸事物,必須先集中心念於該 事物的各個層面上。   佛教首創的見解事修習禪那,以此來強化並大幅度提升正念。禪那的修 習離不開微妙平衡的生活形態,此平衡成為中道。中道常遭到苦行者與世 俗之人的排斥。」 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佛 言:「以戒為師;依四念住處為安住;惡性比丘默擯(不與語); 在經典前 冠以「如是我聞」令人證信。」 此證「依四念住」是佛陀最重要的遺教。 那麼要怎樣修才符合佛陀原始講的四念處?佛陀的首創是因緣法與緣生法 ,因此四念處的修行必須緊括因緣法﹕依條件生滅的理則—此有故彼有, 此無故彼無與緣生法﹕此定律所適用的對象—十二因緣法。

佛陀原教的四念住禪法與八識的關聯 身念住是觀身行的集法與滅法。身行﹕從六入中的五種感官到觸支的運行,不進入受支,這是對前五根專注的修練。觀的方法為「根境為緣生識,根境識俱為觸」,故所對應是八識中的前五識。 受念住是觀心行的集法與滅法。心行﹕以意根與法境為緣生意識,根境識俱為意觸,然後以意觸為緣生受想行,因受想行又名法境,所以又由意根與法境為緣生意識,根境識俱為意觸…。這是以第六意根為主導的修練,因不進入愛支,故不涉及情感或貪愛。以八識而論,所對應是其中的第六識,其特性為審而不恒,能思考,但不能持久,就像心猿意馬一樣,不能專注。 心念住是觀有結的集法與滅法。有結又名識結,亦即「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貪愛在其中」。十二因緣法裏的有支因經過愛支,故修心念處會見到情感或貪愛,這就是無明的所在。這是以深沉意識為主導的修練,所對應是八識中的第七識—末那識,其特性為恒審思量,一直在思考且能持久,可是太細微不易查覺。 法念住是先了知心識中的貪愛,再思維其為緣生,因緣生故無常,因無常故苦,因苦所以就會斷愛、離貪,最後進入寂滅,了脫生死。欲了知心識中的貪愛,須先修畢心念處,如此才能確實知道心識裏貪愛之因緣。因第八阿賴耶識的生成是依「貪愛緣意念」而生,故法念住所對應是阿賴耶識,這是所有業報的種子,其特性為恒而不審,萬古不壞,只待因緣俱足才會起現行,產生果報。

四念住與五蘊、八識、四無量心的相互關係 身 諸受 心 諸法 四念住 相對於五蘊 色 受 識 想+行(思) 對治個性 遲緩的貪欲者 敏捷的貪欲者 遲緩的推理者 敏捷的推理者 觀 不淨 苦 無常 無我 證量 初果須陀洹 二果斯陀含 三果阿那含 四果阿羅漢 相對於八識 眼耳鼻舌身識 第六意識 第七末那識 第八阿賴耶識 根境為緣生識 審而不恒 恒審思量 恒而不審 轉識成智 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 相對於四無量心 慈 悲 喜 捨 與樂 拔苦 同樂 離貪斷愛 證量超越 色界四禪天 空無邊處天 識無邊處天 無所有處天 對應類別

Mindfulness Meditation (MM) as a cure for disease 引人入勝的大量近代實例考查 Melford E. Spiro, Buddhism and Society:A Great Tradition and its Burmese vicissitudes, 1972. p. 476 麥爾福.史拜羅1961年至緬甸田野調查,1972年出版的《佛教與社會》: 「在現代緬甸,禪修被當作是應付生命中各種問題的方法……也是治療心 臟病、潰瘍、高血壓、長期偏頭痛、心理疾病,甚至癌症的方法。」 Dhamma Therapy Revisited by Venerable Mahasi Sayadaw , 3rd Edition, 2009 《法的醫療》中,內觀治病個案,乃由馬哈希尊者本人及其座下四位禪修 老師所收集。個案中的主角,皆是在馬哈希尊者或其弟子指導下的禪修者( 僅一人自行修習),年齡從18歲至78歲。其中,最早的內觀治病個案,是由 馬哈希尊者所述,發生於1945年;最晚的個案則發生於該書編輯的那一年 ,即1976年。《法的醫療》記載,藉由內觀修行而完全治癒的疾病,包含 長年的胃病、腫瘤、風濕痛、關節炎、氣喘、似氣喘的支氣管炎、白斑病 、黃疸、腎結石、痔瘡、腹積水、高血壓、肝衰竭等痼疾。

《雜阿含經》卷36:婆耆舍最後的法施﹕正念了生死 我今眾慶集,無復生老死。輪迴悉已斷, 不復重受生。 愛識河水流,於今悉枯竭。已拔陰根本,連鎖不相續。 供養大師畢,所作者已作。重擔悉已捨,有流悉已斷。 不復樂受生,亦無死可惡。正智正繫念,唯待終時至。 念空野龍象,六十雄猛獸。一旦免枷鎖,逸樂山林中。 婆耆舍亦然,大師口生子。厭捨於徒眾,正念待時至。 今告於汝等,諸來集會者。聽我最後偈,其義所饒益。 生者悉歸滅,諸行無有常。速生速死法,何可久依怙。 是故強其志,精勤方便求。觀察有恐怖,隨順牟尼道。 速盡此苦陰,勿復增輪轉。

療癒疾病的關鍵﹕ Let only the Body suffers, not the mind(身苦,心不苦) 《雜阿含107經》卷5:有位一百二十歲的長壽長者,名叫那拘羅,因為身體的健康情形不佳, 經常為病痛所苦,於是想要向佛陀請益,以期長夜安樂。 佛陀告訴他說,應當從病痛的苦中,學習不被這種苦所迫。 那拘羅長者聽了以後,雖然還不甚明瞭其中的道理,但卻也心情開朗了許多,氣色好轉。由 於佛陀已經沈默,不再說話了,於是,那拘羅長者,就轉向坐在距離佛陀不遠處樹下的舍利弗尊 者請益。 舍利弗尊者,為那拘羅長者作了進一步解釋說:一般人對五蘊的集、滅、味、患、離不如實 知,所以愛樂著五蘊,認為五蘊是我,或者是我所擁有的,而去執取。這樣,如果五蘊之一,有 了變壞、變化,心就隨之而變,苦惱也就跟著來了。伴隨著恐懼、障礙、顧念(過去)、憂慮、 痛苦、眷戀。這種情形,就叫做:心隨著身苦而苦。 多聞聖弟子明白這個道理,對五蘊的集、滅、味、患、離如實知了,不生愛樂,不起我見, 所以,當五蘊發生變化時,心不隨之變化,苦惱也不會產生,自然就不會恐懼、障礙、顧念(過 去)、憂慮、痛苦、眷戀。這樣,就叫做:身苦而心不苦。 那拘羅長者聽完後,得法眼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在解脫正法的領域裡,自己解決 了疑惑,深具自信心,而無所畏懼。從座起,整衣服,恭敬合掌,請求尊者舍利弗,為他畢生歸 依佛、法、僧三寶,為優婆塞作見證。

佛陀如何治癒自己的疾病 在《法的醫療》中,馬哈希尊者引用《大般涅槃經》裡佛陀治癒自身疾病的 例子,說明內觀治病的可能性。 * 07/16/96 佛陀如何治癒自己的疾病 在《法的醫療》中,馬哈希尊者引用《大般涅槃經》裡佛陀治癒自身疾病的 例子,說明內觀治病的可能性。 佛陀在第四十五次,即最後一次雨安居時,住在毗舍離的魏盧瓦村。當時佛 陀患了一場大病,經文說:「在那時候,嚴重的疾病生起在開始結夏的世尊身 上。劇烈且幾乎致命的苦受轉起。但是,世尊不受惱害,只是純粹地具念、正 知,忍受那些難以忍耐的苦受。」作者馬哈希尊者引用註書的說明,解釋世尊 利用內觀修行而不被身苦惱害的情形。註書說:「引發正念,令它清楚地顯現 ,以(內觀)智慧辨別(苦受的本質)而忍耐。」、「由於隨觀苦受,他並未做經 常的移動(動作),他(像是)未被壓迫、未受苦痛(一樣)地保持忍耐。」疏鈔註 解「以智慧辨別」時說:「當苦受壞滅時,以(內觀)智慧辨別苦受的剎那性、 苦性與無我性。」再者,於註解「忍耐」時則說:「克服那些苦受,藉由觀察 (被內觀)所領悟的真實本質(即,無常、苦、或無我),接受、忍耐這些身內的 苦受。他並未被那些苦受擊敗。」作者指出,今日的內觀修行者以正念觀察「 疼痛」,洞察到苦受剎那生起與滅壞的現象之時,體驗疼痛的紓緩或完全無 痛的舒適狀態。這個體驗,顯然符合巴利註、疏的解釋。 *

住四念處,身諸苦痛漸得安隱 《雜阿含541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病差未久。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阿那律在舍衛國松林精舍,病差未久。 時,有眾多比丘往詣阿那律所,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 阿那律:「安隱樂住不?」 阿那律言:「安隱樂住,身諸苦痛,漸已休息。」 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住何所住,身諸苦痛[漸]得安隱?」 尊者阿那律言: 「住四念處,身諸苦痛,漸得安隱,何等為四? 謂:內身身觀念處,……乃至法法觀念處,是名四念處。住此四念 處故,身諸苦痛漸得休息。」 時,諸正士共論議已,歡喜、隨喜,各從座起而去。

內觀治病現象的探討 - I 「食素」(oja) 「業」(kamma) 「時節」(utu) 「心」(citta) 依據上座部阿毗達磨[1],色法有四種生起之源,即「業」(kamma)、「心」(citta)、「時節」 (utu)及「食素」(oja)。依此四種生源而區別四類色法,即「業生色」、「心生色」、「時 節生色」及「食生色」。要略地說,「業生色」指過去世所造業所產生的色法;「心生色」, 指當下心識活動所產生的色法;「時節生色」,指溫度、氣候、外在環境所引生的色法; 「食生色」,則指食物所引生的色法。一切眾生的色身,不外乎由這四類色法所構成,因此, 理所當然地,身體的健康與否,取決於四種色法生源的品質優、劣,以及四者交互影響的情 形。緬甸著名的佛教學者,迦那卡毘網沙( Janakābhivaṃsa),在其《日常生活中的阿毗達 摩》一書中也清楚地指出,四種色法的理論對促進身體健康所隱含的意義。[2] 「食素」(oja) 「業」(kamma) 「時節」(utu) 「心」(citta)

內觀治病現象的探討 - I 依據上座部阿毗達磨[1],色法有四種生起之源,即「業」(kamma)、「心」(citta)、「時節」 (utu)及「食素」(oja)。依此四種生源而區別四類色法,即「業生色」、「心生色」、「時 節生色」及「食生色」。要略地說,「業生色」指過去世所造業所產生的色法;「心生色」, 指當下心識活動所產生的色法;「時節生色」,指溫度、氣候、外在環境所引生的色法; 「食生色」,則指食物所引生的色法。一切眾生的色身,不外乎由這四類色法所構成,因此, 理所當然地,身體的健康與否,取決於四種色法生源的品質優、劣,以及四者交互影響的情 形。緬甸著名的佛教學者,迦那卡毘網沙( Janakābhivaṃsa),在其《日常生活中的阿毗達 摩》一書中也清楚地指出,四種色法的理論對促進身體健康所隱含的意義。[2] 依據此色法生源的理論來探討內觀治病的現象時,我們能夠得出一個較完整且全面的理解。 佛教的四念住修行,作為一種心的訓練,能夠培育種種不同的善心(kusalacitta),例如,內 觀修行能夠培育欲界智相應善心,乃至出世間的道、果心;奢摩他修行(奢摩他是修行禪那 的兩種方法之一,與內觀禪合稱為止觀)則能培育色界或無色界智相應善心。這些世間乃至 出世間的善心,能夠產生相對應的“好的”“健康的”「心生色」[3]。若能經常生起這些善 心,則這些善心所引生的心生色即能影響其他三類的色法,因而改變整體的身體狀態,增進 身體健康。尤其當強而有力的善心,如內觀修行引生的與七覺支相應的善心,不斷生起之時, 好的心生色便可能影響其他三類的色法,乃至能夠治癒某些舊有的身體疾病。如緬甸班迪達 禪師(U Paṇḍita Sayadaw, 1921-)所說:「七覺支協助禪修者斷除煩惱,使「修行善心」(bh āvanākusalacitta)變得強而有力;正因為心得到淨化,所以禪修者的色身也跟著變得清淨。」 [4]

內觀治病現象的探討 - II 然而,心生色畢竟只是四類色法中的一類,人體的健康也受制於其他三類色法。在餘三類色法中,「食生色」、以及「時節生色」仍可透過人為的力量,在今生加以改變。例如,符合健康的飲食、適當的醫藥等,可以產生好的「食生色」;清潔的生活環境與舒適的氣候則能帶來好的「時節生色」。然而,「業生色」屬過去世業力的果報,「業生色」性質之良窳,基本上已在過去作業時確定。倘若是由過去世所作業引生不好的業生色而導致的疾病[5],人們便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那些業生色的本質。這時候,僅能夠提升「心」、「時節」、「食素」等三種色法生源的品質,藉以影響那些不好的「業生色」,進而改善身體的健康。雖然「業生色」的本質已於過去世確定,阿毗達磨註釋家仍然認為,人們有可能透過今生的善業,終止過去「業力」的結果。若能產作強而有力的善業,如奢摩他、內觀善業、出世間道、果善業等,這些善業可能成為「阻礙業」(upapīḷākakamma)與「毀壞業」(upaghātakakamma),阻礙或者毀壞過去不善業,因而能終止不好的業生色。[6]

內觀治病現象的探討 - III References [1] 阿毗達磨對色法的說明,參見《阿毗達磨概要精解》,頁229-258。 [2] 見Janakābhivaṃsa (1999) pp. 262-265。 [3] 嚴格來說,在上座部阿毗達磨中,色法並無「善」與「惡」或「好」與「壞」的區別,然而二十八種色法中,「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顯然可以看作是“好的”色法。再者,如前所述,註釋家畢竟認為,有所謂「清淨的」所造色。這顯示,即使在巴利註釋傳統中,色法仍有好、壞或優、劣的分別。 [4] Sayadaw U Pandita (1995) p. 201。 [5] 《尼柯耶》(S IV 230-231; A V 110)列舉了引起疾病的八種原因:(1).膽汁(pitta)、(2).痰(semha)、(3).風(vāta)、(4).膽汁等三者的和合(sannipātika)、(5).時節(utu)、(6).不當的照顧(visamparihāra)、(7).遭受攻擊(opakkamika)、(8).業果報(kammavipāka)。 [6] 見《阿毗達磨概要精解》,頁194-196。

何以依四念住修行一定可以治得了頑疾? 檢閱含蓋四念住的佛陀原教禪法「安那般那法」,我們發現依此法修,在受念處的 前兩步驟一定可以感覺到喜與樂,在心念處的第二步驟更能體驗到無比的禪悅。 這些由禪修得到的喜樂都不是世俗作意的快樂,它們會讓我們的腦下腺不斷地分泌 一種名叫β–Endorphin的氨基化合物(肽),它能與嗎啡受體結合,產生跟嗎啡 、鴉片劑一樣的止痛和欣悅快樂感,等同天然的鎮痛劑,這可幫病人增強免疫力來 療癒疾病,一旦病情有好轉,症狀減輕,身心一定會跟著好轉,因此更能抵抗疾病 ,如此良性循環,終能渡一切苦厄。這樣的經歷體驗到了,就等於看到了曙光,也 才能有真正的希望,因此只有不作意的快樂才可治好頑疾,這不但是佛法的推論, 也是諸多佛學修行者自身的體驗。 一個人要是能正念現前,一定不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就不會惹事生非,遭受到苦難 。相反的,如果身有疾心有罣礙,那一定無法全神貫注與專注於當下,也就是無法 正念現前。 一個避免災難的好方法﹕當我們發現自己處在無法全神貫注,無法專注於當下的情 境時,應該趕緊選擇適合當時情況的行禪、立禪、坐禪或臥禪來修四念住,正念應 可快速現前。無可否認,身心健全是面對苦難的最佳策略。

下坐之後﹕外隨觀 初期佛教經典《念處經》所說的「於外隨觀」,隨因緣而觀,簡稱「外觀」,是佛 教禪修一個具爭議性的問題。早期的注釋皆將「外觀」理解成「觀他人身心現象」 。如此的解釋引申出實踐上的一些問題:禪修者在念處禪修時應如何觀察他人?如 何不靠猜測、推論而直接地觀察他人的心理現象?雖然觀察他人身體的情況或許是 可行的,但要直接體驗他人的感受或心態,乍看之下似乎需要神通才做得到。 經典列舉出四種得知他人心理狀態的方法─根據所見到的;根據所聽到的;藉由仔 細地思考及進一步思惟所聽到的內容;最後藉助於讀心術。除了讀心術之外,其他 的方法都不需要神通,只需要覺知及某種程度的常識即可。因此,藉由將覺知導向 他人的姿態、臉部表情和聲調,以作為他人的感受或心的狀態的指標,外在的念住 就能被修持了。就某種程度而言,以這種方式進行對另一人的外在覺知,很像心理 分析師觀察病患的方式,分析師仔細審視患者的行為和相關症狀,以評估其心的狀 態。那麼覺知的外在運用,或許會是特別適用於日常生活的一種修習,因為當修習 者在正式禪坐之時,大部分應當被觀察的現象,可能不會出現。 先修「內在的」隨觀,再修它的「外在的」對應隨觀。這就表示第一步的內隨觀, 是作為第二步外隨觀的基礎,也就是作為瞭解其他人身上類似現象的基礎。要知道 外隨觀獲得的洞見,結果也會反過來助益內隨觀。

四無量心就是四念住的外隨觀 《雜阿含743經 、相應部SN46.54》經文中有兩個重點,第一是修習四無量 心要依四念住而入,第二則說修習慈悲喜捨心以後的證量,超越色界,也超 越無色界的種種禪定。 四念住是有次第的,依次修習身受心法念住,故慈悲喜捨亦是次第而起的。 與樂名慈,給人眼耳鼻舌身前五根的需求,是身念住的外觀修持。拔苦名悲 ,因「觀受是苦」,教導人去除第六意根的分別心才能拔苦,所以這是受念 住的外觀修持。同樂名喜,慈與悲作完後,此時會因成就感與勝任感而強化 自我的認同,也因而有喜悅的感覺,但要達成喜無量心,則必須要靠智慧— 離貪的力量方能達成真正的同樂,這是心念住的外觀修持。離欲名捨,依正 覺離貪為本,最後才能成就捨無量心,而捨正是法念住的核心,所以這是法 念住的外觀修持。 修四無量心就是四念住的外隨觀。依前述阿毗達磨論,若能經常生起善心, 則這些善心所引生的心生色即能影響其他三類的色法,因而改變整體的身體 狀態,增進身體健康。

云何「三輪體空」? 佛法在談到「三輪體空」時,常以布施來做說明。構成布施須有施者、受者與施物三個要素,此稱為「三輪」; 輪可迴轉,以喻因緣演變。行布施時能體悟施、受、物三者皆因緣所生、皆悉本空,不著外相,則為「體空」。 《金剛經》對「三輪體空」作如下的解說:「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不住「色聲香味觸」布施相對於「眼耳鼻舌身」五根,這是「與樂」—身念住所對應的慈無量心的內容。另外,不住「法」布施相對於第六意根,這是「拔苦」—受念住所對應的悲無量心的內容。兩者合起來就是以布施來培養慈悲心。那麼為什麼要「體空」或「無相」呢?身念處的重點在於身行,身行是由六入裏的眼耳鼻舌身到觸而已,因沒有進入受想行,故等於是無相。受念處主修以第六意識為主的心行,要拔苦必須作到第六意識無分別心,這也是無相。 「三輪體空」等同住身念處與受念處,也等同行慈無量心與悲無量心,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實踐。

正念是無念? 正念是無念之說是源自《六祖壇經》裡講到「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正如《雜阿含262經》闡明無常、苦、無我並不是禪觀的內容,而是見法、得法眼者修行之證量,無念、無相、無住亦是如此。經中明示「愚癡凡夫所不能解五蘊無常,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對未見法者,知道「無常、無我、空」或是暢言「無念、無相、無住」都只是破邪但不能顯正,無法令其開悟,因必須參到心念處,才會了解貪愛與無明的所在,因此《262經》言唯有從六觸入處觀因緣法與緣生法,,依四念處次第禪修,才足以顯正,顯正後自然無邪可言了。 「無常、無我、空」 是諸法的共相,是諸法的結論,以此推論出對諸法應採取「無念、無相、無住」。然而禪修卻是要專注細節,要專注過程。就如萬有引力是一個共相,但只知道萬有引力並不會使我們有能力發射衛星至地球軌道。共相很重要,但不能只抓住這一點。 正念是無念?無念是正念的一部分,那是在修心念處最後步驟—令心解脫時的寫照。   

結論 正念可運用在禪修,南傳佛教稱之為內觀禪修。從原始經典記載與現代實例考查,它的療效功能吸引很多科學家的興趣與研究,也是世尊給我們最神奇、最珍貴的法寶。 《雜阿含1028經》中佛陀明示正念就是四念住。 巴利《念處經》中佛陀明示四念住是令眾生清淨、超越哀愁與悲泣、滅除身苦與憂惱、成就聖道與作證涅槃的唯一之道。 依據上座部阿毗達磨,色法有四種生起之源,即業、心、時節及食素。以四念住修行作為一種心的訓練,能夠培育種種不同的善心。當強而有力的善心,如內觀修行引生的與七覺支相應的善心,不斷生起之時,好的心生色便可能影響其他三類的色法,乃至能夠治癒某些舊有的身體疾病。 佛陀治病的方程式﹕以正念觀察「疼痛」,洞察到苦受剎那生起與滅壞的現象之時,體驗疼痛的紓緩或完全無痛的舒適狀態。 四無量心就是四念住的外隨觀。 四念住 身 諸受 心 諸法 相對於五蘊 色 受 識 想+行(思) 相對於八識 眼耳鼻舌身識 第六意識 第七末那識 第八阿賴耶識 相對於四無量心 慈 悲 喜 捨 對應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