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三、气血失常 (一)气失常 1 、气虚(量不足) 2 、气机失调(运动失常)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Advertisements

肝 一、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肝主藏血. (一)肝主疏泄 1. 含义:疏,即疏通之意; 泄即发泄,升发之意。肝主 疏泄是指肝气升发透泄,具 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推动 血和津液正常运行的功能。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脏腑兼证 脏腑兼证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1 .心肺气虚:心肺两脏气虚表现的 证候。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年高体弱 年高体弱 证候分析: 证候分析: v 心悸 宗气不足,鼓动无力。 v 咳喘,气短,声音低怯,动则尤甚.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称为治风剂。 概述 · 定义.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治风剂  概念 :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  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有  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  的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 称治风剂。  立法依据 : 外风宣散, 内风平熄。  适应范围 : 风证。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 肥 胖肥 胖. 肥胖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查要点 四、辨证论治 五、预防调护 六、结语.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病 机 概 念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l.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 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 亡失的病机 【病机】 【本章重点】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 1. 识记掌握  ⑴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和功能。  ⑵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分类。  ⑶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 ⑷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 ⑸掌握人体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 ⑹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 李瑞红
颤震.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脏 肝.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模块四 病因病机学说基础及应用.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眩 晕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林雪.
教学目标 第八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中医寒、热、湿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肾 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 科疾病的主要机制。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三)风、寒、湿的病机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暴,猝然。强直,筋脉拘挛,身体强直不能屈伸。
现在,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三节:问 诊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介绍.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指导老师:王丽慧.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第五章 病 机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望 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第八章 病性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第十六节 息风止痉药 定义:凡以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抽搐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肝风内动证的药物,称为息风止痉药。
下篇:内科病证 第八节 不寐 第八节 不寐 返回目录.
脾.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李燕梅
痉 病 痉病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内容: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体质.
项目二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八章 病 机.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 机.
气血同病辩证.
第四章 病因病机 薛霁 首都医科大学 邹志东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痉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 杨少锋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要求] 1掌握喉痹的含义 2熟悉喉痹的病因病机 3掌握喉痹的诊断要点及辨证治疗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阴亏虚.
 中 医 八 纲 辨 证 主讲人:副主任中医师古献民.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六章 病 因.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陈达理 教授
第四章 病 因.
关格 中医内科 陈良金.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 》实验教学 中兽医教研室 郑州牧专.
痉 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第三节 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一、风气内动——内风 (一)概念 风气内动,即“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风动之征为基本特征的病理变化。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简称肝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 至真要大论》

(二)病理变化

一、风气内动 1.热极生风(热盛风动)——实风 形成: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 病机: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 肝经,使筋脉失养所致。 症状: 高热、神昏、抽搐、痉厥、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

2.肝阳化风 ——本虚标实 形成: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 病机: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敛阳,肝之阳气升动而无制,便亢而化风。 症状: 筋惕肉动,肢麻震颤,眩晕欲仆, 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 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 厥,或为脱厥。

3.阴虚风动——虚风 形成:多见于热病后期、久病伤阴 病机:阴液精血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 症状:筋挛肉动,手足蠕动,甚或瘛疭等动风之症,以及五心烦热,神倦形消等阴精亏损之候。

4.血虚生风——虚风 形成: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 或久病耗伤营血 病机: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 则虚风内动。 症状: 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 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以及阴血亏虚之候

5.痰瘀生风 —— 本虚标实 形成:多因嗜食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或形体肥胖,气虚多痰 病机:痰湿阻络,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而致肝风内动 症状:偏枯卒中

6.血燥生风 形成:多由于久病伤阴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或温热病邪,耗伤津液阴血等所致。 病机: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 经脉气血失于和调,血燥化而为风。 症状:皮肤干燥、肌肤甲错、皮肤搔痒、脱屑 多见于牛皮癣、皮肤瘙痒症等疾患之中。

(三)外风与内风的关系 内风 外风 自内而生 从外而入 临床表现不同 临床特征: 眩晕,肢麻,震颤, 抽搐 脏腑功能失调 多先犯肺 主要与肝关系密切 临床特征: 眩晕,肢麻,震颤, 抽搐 外风 从外而入 多先犯肺 正虚邪盛则内传脏腑 临床表现不同

二、寒从中生——内寒 概念: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阴邪弥漫的病理变化。 形成:多因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机体失于温煦而成。 多见:内寒多责之于心、肺、脾、肾 与脾、肾关系密切 尤以肾阳虚衰为著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素问· 至真要大论》

二、寒从中生 病机: 1 温煦失职,虚寒内生 筋脉收缩,血行迟滞 2 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 阴寒性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

二、寒从中生 冷 白 稀 润 静 临床特点 畏寒、肢冷 面白、舌色白 分泌物和排泄物质地清稀 舌润、口不渴 精神状态安静、喜卧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 皆属于寒。 冷 畏寒、肢冷 白 面白、舌色白 稀 分泌物和排泄物质地清稀 润 舌润、口不渴 静 精神状态安静、喜卧

(三)外寒与内寒的关系 外寒 内寒 外寒 内寒 联系: 区别: 寒从外入 寒自内生 分为伤寒、中寒 阳气不足,机能衰退 损伤机体阳气 易于外感风寒 区别: 外寒 寒从外入 分为伤寒、中寒 临床特点: 以寒为主, 且多与风、湿等邪相兼 寒邪伤阳可兼虚象 内寒 寒自内生 阳气不足,机能衰退 临床特点: 虚而有寒 以虚为主

三、湿浊内生——内湿 概念: 由于肺、脾、肾等脏腑调节水液代谢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输 布、排泄障碍而水湿痰浊停聚的病理变化。 病机:湿浊内生的关键——脾的运化失职 脾阳根于肾阳,脾肾阳虚,则水湿内聚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 至真要大论》

三、湿浊内生——内湿 外湿与内湿的区别 外湿: 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 以水为事,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所致。 湿伤肌表、关节 外湿: 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 以水为事,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所致。 湿伤肌表、关节 内湿: “脾虚生湿” 水湿内停——痰饮、水肿

四、津伤化燥——内燥 概念: 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出现以干燥枯涩失润为特征的病理变化。 内燥病变,以肺、胃、肾及大肠为多见。 肺燥则咳 胃燥则渴 大肠燥则秘 肾燥则涸 内燥病机: 津液枯涸 干涩失润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素问· 至真要大论》

五、火热内生——内火 概念: 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 少火——生理之火。人身之阳气,具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 组织的作用。 壮火——病理之火。病理性的阳气过亢,机能亢奋,以致 伤阴耗液。

五、火热内生 五气化火 气有余便是火 情志过极 气郁化火 阴虚阳亢 虚火上炎 病理产物 郁而化火 痰浊、瘀血 食积、虫积 郁滞化火 风寒燥湿

五、火热内生 热 赤 稠 燥 动 临床特点: 发热,恶热,喜冷 面赤,目赤,舌红 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涕、白带粘稠 口渴,咽干,便燥 神情烦躁,脉数

(三)外火与内火的关系 内火 外热 自内而生 温热外邪 侵入 外内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或五气化火 火火 可可 或五志化火 引招 通过各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出来 外热 温热外邪 侵入 或五气化火 有比较明显的外感病演变 过程。 外内 火火 可可 引招 动致 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