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第三节 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一、风气内动——内风 (一)概念 风气内动,即“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风动之征为基本特征的病理变化。 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简称肝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 至真要大论》
(二)病理变化
一、风气内动 1.热极生风(热盛风动)——实风 形成: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 病机: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 肝经,使筋脉失养所致。 症状: 高热、神昏、抽搐、痉厥、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
2.肝阳化风 ——本虚标实 形成: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 病机: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敛阳,肝之阳气升动而无制,便亢而化风。 症状: 筋惕肉动,肢麻震颤,眩晕欲仆, 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 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 厥,或为脱厥。
3.阴虚风动——虚风 形成:多见于热病后期、久病伤阴 病机:阴液精血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 症状:筋挛肉动,手足蠕动,甚或瘛疭等动风之症,以及五心烦热,神倦形消等阴精亏损之候。
4.血虚生风——虚风 形成: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 或久病耗伤营血 病机: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 则虚风内动。 症状: 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 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以及阴血亏虚之候
5.痰瘀生风 —— 本虚标实 形成:多因嗜食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或形体肥胖,气虚多痰 病机:痰湿阻络,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而致肝风内动 症状:偏枯卒中
6.血燥生风 形成:多由于久病伤阴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或温热病邪,耗伤津液阴血等所致。 病机: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 经脉气血失于和调,血燥化而为风。 症状:皮肤干燥、肌肤甲错、皮肤搔痒、脱屑 多见于牛皮癣、皮肤瘙痒症等疾患之中。
(三)外风与内风的关系 内风 外风 自内而生 从外而入 临床表现不同 临床特征: 眩晕,肢麻,震颤, 抽搐 脏腑功能失调 多先犯肺 主要与肝关系密切 临床特征: 眩晕,肢麻,震颤, 抽搐 外风 从外而入 多先犯肺 正虚邪盛则内传脏腑 临床表现不同
二、寒从中生——内寒 概念: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阴邪弥漫的病理变化。 形成:多因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机体失于温煦而成。 多见:内寒多责之于心、肺、脾、肾 与脾、肾关系密切 尤以肾阳虚衰为著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素问· 至真要大论》
二、寒从中生 病机: 1 温煦失职,虚寒内生 筋脉收缩,血行迟滞 2 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 阴寒性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
二、寒从中生 冷 白 稀 润 静 临床特点 畏寒、肢冷 面白、舌色白 分泌物和排泄物质地清稀 舌润、口不渴 精神状态安静、喜卧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 皆属于寒。 冷 畏寒、肢冷 白 面白、舌色白 稀 分泌物和排泄物质地清稀 润 舌润、口不渴 静 精神状态安静、喜卧
(三)外寒与内寒的关系 外寒 内寒 外寒 内寒 联系: 区别: 寒从外入 寒自内生 分为伤寒、中寒 阳气不足,机能衰退 损伤机体阳气 易于外感风寒 区别: 外寒 寒从外入 分为伤寒、中寒 临床特点: 以寒为主, 且多与风、湿等邪相兼 寒邪伤阳可兼虚象 内寒 寒自内生 阳气不足,机能衰退 临床特点: 虚而有寒 以虚为主
三、湿浊内生——内湿 概念: 由于肺、脾、肾等脏腑调节水液代谢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输 布、排泄障碍而水湿痰浊停聚的病理变化。 病机:湿浊内生的关键——脾的运化失职 脾阳根于肾阳,脾肾阳虚,则水湿内聚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 至真要大论》
三、湿浊内生——内湿 外湿与内湿的区别 外湿: 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 以水为事,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所致。 湿伤肌表、关节 外湿: 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 以水为事,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所致。 湿伤肌表、关节 内湿: “脾虚生湿” 水湿内停——痰饮、水肿
四、津伤化燥——内燥 概念: 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出现以干燥枯涩失润为特征的病理变化。 内燥病变,以肺、胃、肾及大肠为多见。 肺燥则咳 胃燥则渴 大肠燥则秘 肾燥则涸 内燥病机: 津液枯涸 干涩失润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素问· 至真要大论》
五、火热内生——内火 概念: 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 少火——生理之火。人身之阳气,具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 组织的作用。 壮火——病理之火。病理性的阳气过亢,机能亢奋,以致 伤阴耗液。
五、火热内生 五气化火 气有余便是火 情志过极 气郁化火 阴虚阳亢 虚火上炎 病理产物 郁而化火 痰浊、瘀血 食积、虫积 郁滞化火 风寒燥湿
五、火热内生 热 赤 稠 燥 动 临床特点: 发热,恶热,喜冷 面赤,目赤,舌红 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涕、白带粘稠 口渴,咽干,便燥 神情烦躁,脉数
(三)外火与内火的关系 内火 外热 自内而生 温热外邪 侵入 外内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或五气化火 火火 可可 或五志化火 引招 通过各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出来 外热 温热外邪 侵入 或五气化火 有比较明显的外感病演变 过程。 外内 火火 可可 引招 动致 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