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寒、湿的病机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暴,猝然。强直,筋脉拘挛,身体强直不能屈伸。 本句意为多种发病急骤,突然出现筋脉拘挛、身体强直不能屈伸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风邪所致。 这是因为风邪内袭,伤肝及筋,故多见颈项、躯干、四肢关节等出现拘急抽搐、强直不柔之症。风邪善行而数变,急暴突然为其致病特点。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水液,泛指人体代谢所排出的各种液体,如汗、尿、痰、涕、唾、涎及白带等。澄澈清冷,形容水液清稀透明而寒凉。 此句意为多种排出液体清稀透明而寒凉的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寒邪所致。寒邪伤阳,阳虚失于温化,故寒性液体分泌物或排泄物,呈澄澈清冷特点。如痰涎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带下清冷、脓液稀薄无臭等。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痉,病名,症见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等。 项强,是指颈项强直、转动不灵。 本句意思是多种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等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湿。这是因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机,气阻则津液不布,筋脉失却濡养,故可致筋脉拘急而见项强不舒、屈颈困难乃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精神实质 (1)利用相同的病机分析不同的症状,如属火的病机条文,虽病状表现不同,但机理相同。 (2)取相似的症状推求不同的病机。 (3)以六淫五脏部位为纲,把错综复杂的病证进行分析归类,体现了审因论治,治病求本的辨证思想。
《素问·生气通天论》 [篇解]:《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者,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已,上通于天气也。” 生气:人的生生不息之气,生命活力。 通:有相通、相应之意。 天:指自然界。 本篇主要阐发了人身之气与自然界相通、相应的道理,故以“生气通天论”名篇。
一、人与自然界相通应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1]、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2],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1].九州、九窍:九窍亦为九州之义,九州可视为衍文。 [2].其生五,其气三:五,指五行;三,指三阴三阳。意为自然界的阴阳化生木、火、土、金、水五行,衍生寒暑燥湿风火三阴三阳之气。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1、因时之序:顺应四时阴阳变化之序。 2、传精神:即精神专一。《内经辨言》:“传,读为抟,聚也。” 3、服天气: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服,顺也。 4、通神明:达到天人阴阳变化协调统一。神明,指阴阳的变化。 5、卫气散解:卫气,阳气的变文。散解,同义复词,耗散之意。
“生气通天”之理 1.“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的生命由天地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化生。 2.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与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相通。人之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之理相通,深受寒暑燥湿风火三阴三阳之气的影响。 3.意义:养生要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做到“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则健康长寿。违背这一规律,则疾病丛生而短折寿命。
二、人身阳气的重要性 阳气者,若天与日[1],失其所[2]则折寿而不彰[3] 。故天运[4]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5] ,卫外者也。 [1].若天与日:《吕氏春秋·贵直》高诱注:“与,犹用也。”阳气在人身的重要性,犹如太阳在天空中的重要性一样。 [2].失其所:阳气功能失常。《太素》“所”作“行”。可参。 [3].折寿而不彰:指损伤人的寿命而不彰著于世。(不知不觉中减少人的寿命。) [4].天运:天体的运行。 [5].阳因而上:因,顺应,依顺。言阳气顺应其上升外越之性,而具有温煦机体、推动生命活动、防御外邪的作用。
本节把人之阳气比作天体中的太阳,据此可见,人之阳气具有天阳之气的诸多特点和功用。人通体之温暖,五脏功能之运转,津液之气化,对外界虚邪贼风之抵御,均赖阳气的温煦和推动。可见,人体的阴阳二气共同作用之中,阳气起着主导作用。
三、阳气失常为病 (一)寒、暑、湿、气(风)伤阳致病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1、因:病因。 2、运枢:转动的门轴。比喻人体阳气的卫外作用,有如户枢那样主司肌表腠理的开合。 3、起居如惊:言生活作息没有正常的规律。起居,泛指生活作息。惊,卒暴之意。 4、浮:指阳气开合失序而浮散损伤。 5、烦则喘喝:指暑热内盛导致烦躁,喘声喝喝。 6、静则多言:指暑热伤及心神所致的神昏、多言。 7、体若燔炭:身体发热如燃烧之炭火。
8、首如裹:指头部沉重不爽,如有物包蒙。 9、攘(Rǎng壤):消除,去除。 10、大筋緛(ruǎn软)短,小筋弛长:此为互文,意为大筋、小筋或者收缩拘急,或者松弛不用。緛,收缩。弛,松弛,弛缓。 11.气:此指风。 12.四维相代:四,指四时不正之气;维,维系;代,更代。意为寒、暑、湿、风(气)四时邪气维系不离,更替伤人。
理论阐释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卫阳主司肌表,有如户枢一般开阖运转自如,若人之作息毫无规律,则易受寒邪侵袭,寒邪侵袭则卫阳之气上浮而与邪气抗争。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 炭,汗出而散 暑邪伤人(阳暑):邪热内盛,迫津外泄则多汗,伤及气机则喝喝而喘,扰及神明则神昏谵语。 暑月感寒(阴暑):寒气外束,阳热内郁,故高热;汗出则阳气得以舒展,故热退身凉。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 湿邪重浊,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故头部昏沉如裹; 湿邪郁而化热,留连筋脉,筋脉失养,故或为挛急,或为痿弱。 因于风,为肿 风客肌腠,阳气受损,营卫郁滞,则发肿胀。风性轻扬而疾速,故肿多猝然始于头面,次及四肢、全身。皮肤虽肿而无水病之鲜泽,往往兼有瘙痒症状。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二)煎厥、薄厥、偏枯、痤疿、疔疮等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1]。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2]。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3]。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1.煎厥:古病名,指因过劳加以暑热,致阳气亢极,煎熬津液而气脱昏厥之病。 2.薄厥:古病名。指因大怒迫使气血上逆所致的突然昏厥之证。薄,迫也。 3.偏枯:古病名。以半身不遂,患侧渐致枯瘦为主证。
[理论阐释] 阳亢精绝: 病因:烦劳 暑热 病机:阳亢阴伤,精绝(重者)气脱 病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昏仆之前有一过性目盲、耳聋 煎厥
阳气逆乱: 病因:大怒 病机:气迫血升,郁于上部 病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意识丧失)。苏醒之后可见肢体不用(半身不遂一类) 薄厥
阳气偏阻: 阳气偏阻: 这是由于火性炎上,扰动气机,可引起脏腑气机向上冲逆,如胃热气逆则呕哕等。 本句意思是多种气机急促上逆的病证,如急性呕吐、呃逆、吐血、喘促等,其病机大都属于火。 这是由于火性炎上,扰动气机,可引起脏腑气机向上冲逆,如胃热气逆则呕哕等。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躁,手足躁扰、坐卧不宁。狂,神志狂乱。越,言行举止乖乱失常。 本句的意思是多种躁动不安、神志狂乱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 因为心主神属火,火性属阳主动,火盛扰神,神志错乱,则狂言骂詈、殴人毁物、行为失常;火盛于四肢,则烦躁不宁,甚至逾垣上屋。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胕,通腐。腐肿,皮肉肿胀溃烂。 痛酸,酸,同痠,即痠痛之意。 惊骇:恐惧害怕,即惊恐不安的神志症状。 本句意为多种痈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宁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火邪所致。由于火热壅滞于血脉,血热肉腐,令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火热内迫脏腑,扰神则惊骇不宁。
(二)热的病机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胀腹大,指腹部膨满胀大。 本句意思是多种腹部膨满胀大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 这是由于外感热邪传里,壅结肠胃,致气机升降失常,热结腑实,可见腹部胀满膨隆、疼痛拒按、大便难下等。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病有声:指因病发出声响的症状,此处指肠鸣。 鼓之如鼓:即腹胀敲之如鼓响。 本句意为多种肠鸣有声、腹部胀满、叩之如鼓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 此由无形之热邪积聚而壅滞胃肠,气机不利,传化迟滞,多见于饮食过饱,或肥甘无节,中脘传化迟滞,肠胃积滞生热。腐气产生,充满肠胃则脘腹胀满,其症肠鸣有声、腹胀中空叩之如鼓。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抽搐所致的身转侧、背反张、体屈曲的多种症状。 水液,指由体内排出的各种液体,如汗、尿、痰、涕、唾、涎及白带等。 水液混浊,指因热盛煎熬津液,致使尿液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
本句意为多种筋脉拘挛抽搐所致的肢体拘挛,甚至角弓反张,排出水液混浊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 这是由于热灼筋脉或热伤津血,筋脉失养,即出现筋脉拘挛、扭转、身躯曲而不直,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热盛煎熬津液,则涕、唾、痰、尿、带下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浑浊。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暴注,指急剧的腹泻。 下迫,指下利窘迫,即里急后重。 本句意为多种呕吐酸水、急剧腹泻、里急后重的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热邪所致. 胆热犯胃,或食积化热,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呕吐酸腐或吞酸。热走肠间,传化失常,则腹泻;热性阳动,故其特点多表现为暴泻如注,势如喷射;热邪纠和湿浊,热急湿缓,则肛门灼热窘迫、欲便而不爽、里急后重、粪便秽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