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学实验 海洋科学系 刘均玲(13698999696)
实验一 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研究方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大型底栖生物样品的采集的观察,掌握大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方法。 实验一 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研究方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大型底栖生物样品的采集的观察,掌握大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方法。 底栖动物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以及对水体单位面积上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作出比较可靠的估计。
二、实 验 原 理 大型底栖生物 :依个体的大小,凡被孔径为0.5mm套筛网目所截留的生物。 底栖动物是指栖息在水域基底表面或底内的生物。在海洋中,这类生物自潮间带至水深大于万米以上的超深渊带(深海沟底部)都有分布,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型,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 大型底栖生物 :依个体的大小,凡被孔径为0.5mm套筛网目所截留的生物。
三、实 验 用 品 水体地形图 采泥器 底栖生物分样套筛40目 天平 深水温度计 一般温度计 三角拖网 脸盆 解剖镜 水体地形图 采泥器 底栖生物分样套筛40目 天平 深水温度计 一般温度计 三角拖网 脸盆 解剖镜 水桶 显微镜 标签 培养皿 铅笔 记录本 试剂瓶1000ml 广口瓶250ml 纱布 量筒 胶布 解剖针 放大镜 酸度计 塑料带 甲醛 解剖盘等
四、实 验 方 法 技术要求 采泥样面积:每站不小于0.2m2 。 套筛孔径:上层2.0mm~5.0mm,中层1.0mm,底层0.5 mm。 生物量测定精密度:湿重生物量±0.01g,干重±0.1mg;烘干温度70℃~100 ℃。
2、采样 箱式采样器:采样体积500mm× 500mm× 500mm。
拖网 阿氏拖网: 水深﹤200m的海区一般使用网口宽度为1.5~2.0m; 深海一般使用网口宽度为2.5~3.0m; 三角形拖网:适合于沿岸水域。 双刃拖网:适于底质为岩礁、碎石或砂砾的海区。
3、样品处理 采泥和拖网样品:应按类别、个体大小、柔软脆弱和坚硬带刺者分别装瓶。 固定和保存:采泥和拖网样品,应按类别使用不同的固定液。暂时性保存使用体积分数为5%~7%的中性甲醛溶液,永久性保存应用体积分数为75%丙三醇乙醇溶液或体积分数为75%乙醇。 洗净 拣选 固定 保存
4、鉴定和计数 易断的纽虫、环节动物按头部来计数; 软体动物的死壳不计数; 数量大时,可取其中一部分称重、计数,然后换算。
5、测定生物量 湿重生物量; 管栖动物应剥去管子;寄居蟹应去螺壳称重;软体动物一般不去贝壳,但需吸尽壳表水分; 个体大、数量多的软体动物的壳和肉分别称干、湿重。 有孔虫、石珊瑚和部分钙质苔藓虫可以不计重。
6、分析计算 1) 生物量 ——单位:g(干重或鲜重)/m2。 ——计算:用各站位样品的总重量除以采样的总面积。 ——平均值:调查海域的平均值以各站位的算数平均值± 95%可信区间表示。
2) 栖息密度 ——单位:ind/m2。 ——计算:用各站位样品的总个体数除以采样的总面积为密度,用各站位样品的不同类群总个体数除以采样的总面积为不同类群的栖息密度。 ——平均值:调查海域的平均值以各站位的算数平均值± 95%可信区间表示。
3)数据处理 Pi — 群落第i种的数量或重量占样品总数量之比 值; S — 群落中的物种数。 J´—均匀度指数; H´—群落实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Di—第i种的百分比优势度; ni —该站位第i种的数量; N —该站位群落中所有种的数量
五、注意事项 1.采集的动物标本在处理前须先用海水洗净后进行。 2.麻醉的标本都应当在未麻醉前,用海水培养使动物完全到达生活状态时,才能开始麻醉,麻醉时应放置在不受震动,光线稍暗的地方。 3.在麻醉过程中若动物的身体和触手开始收缩了,应立即终止增添麻醉剂或加一些海水使动物恢复生活时的状态以后,再进行麻醉。
4 .具有石灰质贝壳和骨骼的动物,都应当用酒精保存,而不应当用福尔马林保存,因福尔马林能浸蚀石灰质的贝壳和骨骼。 5.干制的标本都必须用淡水冲洗干净以去掉身上的盐份,然后放在日光下晒干。 6.登记标本标签须用铅笔写后放在瓶内,不要贴在瓶外,以免在运输途中磨损或被水浸湿而看不清。
实验二 小型底栖生物的调查研究方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小型底栖生物样品的采集的观察,掌握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方法。 了解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以及水体单位面积上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 。
二、实 验 原 理 小型底栖生物:凡能通过孔宽为0.5mm套筛网目,而被孔宽为0.042mm所阻留的生物称为小型底栖生物。 底栖动物是指栖息在水域基底表面或底内的生物。在海洋中,这类生物自潮间带至水深大于万米以上的超深渊带(深海沟底部)都有分布,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型,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
三、实 验 用 品 水体地形图 底栖生物分样套筛孔宽为0.042mm 天平 采泥器 深水温度计 一般温度计 多管采样器 采泥器 深水温度计 一般温度计 多管采样器 脸盆 解剖镜 水桶 显微镜 标签 培养皿 铅笔 记录本 试剂瓶1000ml 广口瓶250ml 纱布 量筒 胶布 解剖针 放大镜 酸度计 塑料带 甲醛 解剖盘等
四、实验步骤 1. 技术要求 从取样器取芯样,必须是未受扰动的采泥样品、未受扰动的标志是沉积物表面有一定深度的上覆水及取样器闭合严紧无任何撒漏; 每站随即取芯样; 栖息密度以ind/10cm2或106ind/m2表示; 生物量以(µg·dwt) /10cm2或(g·dwt) /m2表示;
有机玻璃管内径2. 2cm (=3. 8cm2)、 2. 6cm (=5. 3cm2)、 3. 6cm (=10cm2)和4 有机玻璃管内径2.2cm (=3.8cm2)、 2.6cm (=5.3cm2)、 3.6cm (=10cm2)和4.4cm (=15cm2)。 前两种适用于泥质和砂泥质,后两种适用于泥砂质和砂质。
2. 采芯样 每站按工作需要取芯样2~4个; 泥质滩取芯样长度8~10cm,划分为0~2cm, 2~5cm,﹥5cm;
3、样品处理 试剂:麻醉剂、固定剂和染色剂; 分装:芯管样品分层,分装至样品瓶;拖网样品吊上甲板后,搅匀,取两个100cm2样品分别装入500cm2的广口样品瓶中; 麻醉:定量采泥和拖网样品,均加入与样品等体积的麻醉剂,摇动静置10min; 固定:麻醉后的样品,加入与样品等体积的固定剂固定; 注:供活体观察的样品不加麻醉剂和固定剂,装瓶后冷藏保存。
4、样品分离 砂质沉积物的分离(倾上浮液淘洗法): 样品分离前加入四氯四碘荧光素染色剂,染色24h以上。每100cm3样品加入5cm3染色剂溶液; 移样品至1dm3广口瓶中,加过滤海水至800cm3,加盖,颠倒摇匀数次,静置; 上浮液过套筛分离; 用洗瓶分别冲洗网筛上残留物至备好的计数培养皿中,计数。
泥质沉积物的分离(分层分离法) 染色; 倾样品至套筛分离装置上,用洗瓶冲洗至绝大部分较细粒级的颗粒被冲尽; 用洗瓶分别冲洗网筛上残留物至计数培养皿中,计数。
5、计数 在高倍显微镜下(﹥40×),鉴定和计数,记录结果; 对“软型”小型动物如腹毛虫、涡虫等应尽量活体观察和计数; 对“硬型”小型动物如线虫、介虫类等可制成临时性或永久性封片观察和计数。
6、生物量测定 直接称重法 随机取称样两份,用重蒸水小心地漂洗,然后用吸管将样品连同几滴重蒸水一起置入微型铝箔或微型玻皿内。每份样品应取线虫100~200条,底栖桡足类30~50个,介形类10~20个,多毛类10~20条。 将样品置于60℃烘箱内21h,取出后放入干燥器至恒重。 用感量0.01mg的微量分析天平将每个样品称重三次, 每次称重后并相应地称其皿一次, 记录结果。
体积换算法 本法适用于小型动物各主要类群。 取显微镜下描图测量结果,换算体积 V=L·W2·C 式中:V— 体积, 10-3mm3; L—体长,mm; W — 身体最大宽度 ,mm; C — 换算系数。
干重换算法
五、作业 密度计算
生物量计算
实验三 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潮间带底栖生物样品的采集的观察,掌握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研究方法。 了解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以及单位面积上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 。
二、实 验 原 理 潮间带生物 intertidal benthos:生活在潮间带底表的植物和底表与底内的动物。 底栖动物是指栖息在水域基底表面或底内的生物。在海洋中,这类生物自潮间带至水深大于万米以上的超深渊带(深海沟底部)都有分布,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型,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
三、实 验 用 品 水体地形图 底栖生物分样套 天平 采泥器 一般温度计 采样器和定量框 脸盆 解剖镜 水桶 显微镜 标签 培养皿 水体地形图 底栖生物分样套 天平 采泥器 一般温度计 采样器和定量框 脸盆 解剖镜 水桶 显微镜 标签 培养皿 铅笔 记录本 试剂瓶1000ml 广口瓶250ml 纱布 量筒 胶布 解剖针 放大镜 酸度计 塑料带 甲醛 解剖盘等
四、实验步骤 技术要求 调查地点和断面选择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滩面底制类型相对均匀,潮带较完整、无人为破坏或人为扰动较小且相对较稳定的地点或断面; 在调查海区,选择不同生境(如泥滩、泥沙滩、沙滩和岩石岸)的潮间带断面(不少于3个断面),每条断面不少于5个站;
通常在高潮区设2个站,中潮区设3个站,低潮区1个站或2个站。 潮间带生物采样必须在大潮期间进行; 对于基础调查,通常按春夏秋冬进行一年四个季度月调查。
A:最大大潮高潮位 B:平均高潮位,即周年日平均高潮位。 C:平均低潮位,即周年日平均低潮位。 D:最大大潮低潮位。 断面1 断面2 A B 采样点 采样点 B C D
2、采样 用采样器和定量框对泥、沙等底质类型的生物取样。 规格:25cm x 25cm x 30cm
定量取样用定量框,样方数每站通常取4~8个(合计0.25~0.5m2)。 取样时,先将取样器挡板插入框架凹槽,后用力将定量框插入滩涂; 观察框内表面可见的生物及数量; 用铁铲清除挡板外侧的泥沙再拔去挡板,一边铲取框内样品;
铲取样品时若发现底层仍有生物存在,应将取样器再往下压,直到采不到生物为止,一般深度达30cm。 取样时,先将框内的易碎生物计数,并观察记录优势种的覆盖面积,后刮净框内所有生物; 样品过筛淘洗。
3. 样品的处理与保存 采得的所有标本,洗净,按类别、大小及个体软硬装瓶或装入封口塑料袋; 未能及时处理的余渣,回实验室后在显微镜下挑拣; 固定; 带回标本室内分析。
室内工作 定量、定性标本分开,按地点、断面、站位顺序排列; 鉴定:逐站清洗标本,鉴定种类并登记; 计数,称量:定量标本固定3天后计数、称量并记录; 计算栖息密度: ind/m2, g/m2。
五、作业 综合定量和定性的记录,统计出 调查区生物种类组成; 调查区总生物量(g/m2)和总栖息密度(ind/m2) ; 分析所调查潮间带的生物多样性。
实验四 软体动物门
一、实验目的 掌握腹足纲和瓣鳃纲贝壳的形态构造,识别常见种类; 掌握头足类的形态构造,认识代表经济种类,并了解分类地位。
二、实验用品 ①解剖镜,1台/2人 ②放大镜,1个/2人 ③镊子,1副/人 ④白瓷盘,1个/2人 ⑤擦镜纸,若干 ⑥解剖针,1副/2人 ⑦纱布,若干 ⑧培养皿,1个/人
三、实验内容 (一)腹足纲具体属种: ⑴螺类贝壳的形态观察 ⑵鲍属 ⑶圆田螺属 ⑷环棱螺属 ⑸玉螺属 ⑹宝贝属 ⑺红螺属 ⑻泥螺属
1、螺类贝壳的形态观察 壳顶、壳口、螺层、缝合线、绷带、脐孔、生长线、肋、棘和各种花纹。 2、鲍属 Haliotis 贝壳低,螺旋部退化,螺层少,体螺层及壳口极大,几占全部贝壳。自壳口开始沿贝壳左侧有一列开孔,这7-9个开孔组成的螺肋把壳面分成左右两部,外唇薄,呈刀刃状,内唇有狭长片状的遮缘。壳内面具强的珍珠光泽。壳又称石决明,是名贵的药材。 3、圆田螺属 Cipangopaludina 贝壳表面光滑,不具环棱,螺层膨胀,缝合线深,个体较大,有较高食用价值。 4、环棱螺属 Bellamya 贝壳中等大,圆锥形或低锥形,体螺层大,具环棱,壳口卵圆形,口缘薄利,上端角状,可食用,饲用。
5、玉螺属 Natice 螺塔为5 层,每层的壳面稍隆起,缝合线深,贝壳球形,螺旋部低,螺层少,壳面光滑无肋,壳口边缘完整,外唇薄,厣石灰质,足极发达,前足可翻转在头部之上。 6、宝贝属 Cypraea 壳呈卵圆形,质坚固,壳面平整而富光泽,螺旋部狭小,埋于体螺层中。壳口狭长,唇缘具齿,无厣。外套膜和足均发达,生活时伸展遮被贝壳。 7、红螺属 Rapana 壳大而坚厚,略呈方形,壳面有环肋,肋上有等距离的短棘,螺层约6层。壳口内面呈杏红色,分布于低潮浅水附近或浅海岩礁之间,肉可食用。 8、泥螺属 Bllacta 又名吐铁,壳呈卵形,质膜脆,表面有螺旋状条纹,无螺塔或脐,无厣,头盘大而肥厚,呈拖鞋状,侧足发达,遮盖贝壳1/2部分。
(二)瓣鳃纲具体属种 ⑴双壳类贝壳的形态观察 ⑵毛蚶 ⑶贻贝属 ⑷栉孔扇贝属 ⑸牡蛎属 ⑹帆蚌属 ⑺文蛤 ⑻螠蛏
1、双壳类贝壳的形态观察 壳顶、小月面、生长线、韧带、盾面、主齿、前侧齿、后闭壳肌痕、前闭壳肌痕、外套窦、外套线。 2、毛蚶 Scapharca 壳卵圆形,质坚厚,表面放射肋33-35条,连续,不呈结节状。壳面覆绒毛状壳皮,绞合部直,生活在浅海泥沙质海底。 3、贻贝属 Mytilus 壳呈楔形,中等大,前端尖细,后端宽圆,壳薄而短,壳表呈黑褐色,壳顶位于壳的最前端,腹缘直,背腹缘构成30度角,背缘至中部以后渐向后腹缘延伸,使背缘呈弧形。 4、栉孔扇贝 Chlamys 贝壳呈扇形,两壳近相等,壳顶两侧具壳耳,前耳大,有足丝孔。壳面放射肋23条。肋间形成深沟,沟内具细的放射肋3条,后闭壳肌大,是制干贝的优良品种。
5、牡蛎属 Ostrea 贝壳中大型,两壳不等,左壳较大,常以此固着。左壳面具粗的放射肋,右壳面成鳞片板状,内面白色或略呈紫色,绞合部前后缘有弱的刻纹。 6、帆蚌属 Hyriopsis 壳大型,卵形质坚厚。壳顶偏前端,后背缘扩张成一帆状的后翼,绞合齿中拟主齿不发达,侧齿在左壳2枚,右壳1枚,皆细长,此蚌为育珠质量最佳者。 7、文蛤 Meretrix 壳近三角形,质坚厚,壳面光滑,被有发光的淡棕色外皮,花纹常多变。 8、缢蛏 Sinonovacula 壳成长筒形,质薄,壳中央稍前自壳顶至腹缘微有一凹的斜沟,绞合部小,主齿右壳2枚,左壳3枚。外套膜在足孔周围有2-3排触手,水管细长,两管分离。
(三)头足纲常见种属 ⑴鹦鹉螺 ⑵褶柔鱼属 ⑶枪乌贼属 ⑷拟乌贼属 ⑸乌贼属 ⑹无针乌贼属 ⑺短蛸
1、鹦鹉螺 Nautilas 具螺旋形的外壳,壳大而坚硬,表面光滑,上有红褐色斑纹,壳内有隔壁,将壳内腔分为数十室,漏斗由左右二叶构成,不形成完整的管子。 2、褶柔鱼属 Todarodea 胴部圆锥形,后部明显瘦凹,鳍长约为胴长的1/3,两鳍相接略呈横菱形,第3对腕基部扁,雄性右侧第4对腕茎化,内面较平,顶部吸盘特化成为2行肉突。内壳角质,狭条形,后端具一纵菱形的尾锥。 3、枪乌贼属 Loligo 胴部狭长,圆锥形,肉鳍长约为胴长的2/3,两鳍相接成纵菱形,腕吸盘2行。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触腕穗吸盘4行,中间2行大,触腕穗吸盘角质环具大小不等的主齿,且排列整齐,腕吸盘角质环具尖齿。
4、拟乌贼属 Sepioteuthis 周鳍型,肉鳍几乎包被胴部的全缘,两鳍相接呈椭圆形,内壳匀薄或具厚边。 5、乌贼属 Sepia 体宽短,呈盾形或袋形,腕10只,腕吸盘4行,胴腹后端具骨针,胴背具条斑。 6、无针乌贼属 Sepiella 胴腹后端具腺孔,不具骨针,肉鳍前狭后宽,末端分离。 7、蛸属 Otopus 腕8条,胴部卵圆形,漏斗器W型或VV型。
四、作业 绘图:腹足纲、瓣鳃纲及头足纲所给标本中中任 选一种绘制贝壳的形态。
实验五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
一、实验目的 观察软甲亚纲常见目的代表种属的形态构造,识别经济种类并了解分类地位。
二、实验用品 ①解剖镜,1台/人 ②放大镜,1个/人 ③解剖针,1副/人 ④瓷盘,1个/人 ⑤培养皿,1个/人 ⑥镊子,1把/人 ①解剖镜,1台/人 ②放大镜,1个/人 ③解剖针,1副/人 ④瓷盘,1个/人 ⑤培养皿,1个/人 ⑥镊子,1把/人 ⑦纱布,若干 ⑻载玻片,盖玻片,若干
三、实验内容 口足目:口虾蛄的形态构造观察 糠虾目:刺糠虾属的形态构造观察 磷虾目:磷虾属的形态构造观察 十足目: ⑴对虾外形的形态观察 ⑵新对虾属 ⑶鹰爪虾属 ⑷仿对虾属 ⑸毛虾属 ⑹沼虾属 ⑺白虾属 ⑻原螯虾属 ⑼龙虾属 ⑽寄居蟹属 ⑾绒螯蟹属 ⑿青蟹属 ⑾梭子蟹属
头胸甲: 额区 胃区 眼区 心区 肝区 触角区 鳃区 颊区 分区:8区
1、对虾外形的形态观察,特别是头胸甲(日本对虾): 分区:额区、眼区、触角区、颊区、胃区、肝区、心区和鳃区; 刺: 胃上刺、眼上刺、触角刺、鳃甲刺、颊刺、肝刺等; 脊: 额角后脊、额角侧脊、额胃沟、眼后沟、肝沟、颈沟、心鳃沟等; 鳃: 侧鳃、关节鳃、足鳃、肢鳃; 雌雄交接器:雌性称受精囊,着生在第4,5对步足基部的胸部腹甲上,其形状是对虾科种的重要分类依据。 雄性交接器:由第一腹肢内肢愈合而成。 雄性腹肢:在第二腹肢内肢的内侧,内附肢的外侧,具一卵圆形多刺的结构,即为雄性附肢。
2、新对虾属 Metapenaeus 额角仅上缘有齿,前三对步足具基节刺,第五步足无外肢。以浙江以南的重要经济虾。 3、鹰爪虾属 Trachypenaeus 额角仅上缘有齿,头胸甲有短纵缝,腹部背面有脊,尾节背面有活动刺,但无固定刺,步足皆具外肢。雄性交接末端侧面宽大。 4、仿对虾属 Parapenaeopsis 额角仅上缘具齿,头胸甲具纵缝与横缝,第一、二步足无座节刺。
5、毛虾属 Acetes 为20-40mm体长的小虾,额角短小,头胸甲具眼后刺,前三对步足为极微小的钳状,后2对步足完全退化。本属在沿海产量很大,其中以中国毛虾A.chinensis的产量最大,尤以渤海湾。其尾肢的内肢有3-4个到10个上下的小红点排成一列,由基部到末端渐次变小。 6、沼虾属 Macrobrachium 头胸甲具触角刺,肝刺,无鳃甲刺,大颚触须3节。第二步足通常比较粗大,雄性特别强大。 7、白虾属 Exopalaemon 头胸甲具触角刺,鳃甲刺,无肝刺。额角上缘基部具一鸡冠状隆起,第五腹节侧甲顶端圆。
8、原螯虾属 Procambarus 头胸甲不与口前板愈合,前三对步足呈螯状,腹肢缺内附肢,第一、二腹肢内肢雄性变为交接器,雌性第一对腹肢为单肢型。尾肢的外肢有一横缝,中间有活动关节。步足的基、座节愈合。 9、龙虾属 Panulirus 头胸甲呈圆柱形与口前板愈合,无额角,眼上刺大,两者互相分离,第一触角鞭长,触角板宽而有刺,第二触角无鳞片,基部远离,且不遮盖第一触角基部。步足皆不呈螯状,无第一腹肢。尾肢外肢无横缝。 10、寄居蟹属 Pagurus 头胸甲长,不与口前板愈合,腹部比较发达,形状不对称,软而卷曲,第二触角在眼的外侧,鳞片很小,第一步足螯状,不等大,第4-5步足细小,腹肢不成对,雄性缺第二腹肢,尾肢的外肢分节,左面常较右面发达。
11、绒螯蟹属 Eriocheir 头胸甲略呈方形,额平直,具4齿,前侧缘具4齿。螯足掌节密生绒毛,第三颚足长节长度约等于宽度,其幼体称大眼幼体,俗称蟹苗。 12、青蟹属 Scylla 头胸甲表面光滑分区不清,额具4齿,前侧缘具9齿,大小相等。螯足略不对称,光滑,掌部肿胀,末对步足桨状,末2节扁平,边缘生毛,适于游泳。 13、梭子蟹属 Portunus 头胸甲呈梭形,分区明显,表面有成群的颗粒,背面中央有三个疣状突起,一个在中胃区,二个在心区,额具2个额齿,口上脊露出在额齿之间。
五、作业 绘图: ⑴口足目、糠虾目、磷虾目中任选一种; ⑵新对虾属、鹰爪虾属、仿对虾属、毛虾属 、沼虾属、白虾属中任选两种; ⑶原螯虾属、龙虾属、寄居蟹属、绒螯蟹属、青蟹属、梭子蟹属中任选两种。
请开始实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