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舌 诊 中基教研室 王军瑞.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Advertisements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第十三章 秋燥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一、概述 (一)定义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肺经 为病变重心,初起邪在肺卫,并具有津气干燥特 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一般较少传变,病程较 短,易于痊愈。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第四章 卫气营血辨证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 1 )概念: 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 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1. 卫分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病 机 概 念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l.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 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 亡失的病机 【病机】 【本章重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应用.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 )阴阳是一属性概念 2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 )阴阳双方必须相互关联(在同一层次)
诊 法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第二节 望 诊INSPECTION 概念: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审察,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种方法。 原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以脏腑为中心,身形各部在经络的联系与沟通作用下,也“内属脏腑”,从而使内脏与形体各部之间构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观察机体表现的各种外象,便可测知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阴阳盛衰,判断疾病情况。
第二节 局部望诊 包括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第三节 望舌苔.
温 病 学.
中医学讲座 沈世林 二0一0年三月.
教学目标 第八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中医寒、热、湿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肾 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 科疾病的主要机制。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第九章 外感病辨证.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现在,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
第三节:问 诊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介绍.
Inspection of tongue 望舌
第 五 章 四 诊 Four Diagnosis.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秋 燥 主讲人 王洪京.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第五章 病 机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第八章 八纲辨证 中医学教研室.
望 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八章 病性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项目二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八章 病 机.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 机.
气血同病辩证.
第四章 病因病机 薛霁 首都医科大学 邹志东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浅表淋巴结检查.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阴亏虚.
 中 医 八 纲 辨 证 主讲人:副主任中医师古献民.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糖尿病流行病学.
模块五 中医诊断技术的应用.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第五章 诊法述要 诊法: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
中山大學舌診系統介紹 資訊工程學系 蔣依吾 副教授.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主讲:赵中玮.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 》实验教学 中兽医教研室 郑州牧专.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方 法 检查方法: 循腔进镜 动作轻柔 避免暴力 仔细观察 不留盲区 必要时活检。.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五章 体质.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间变性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李秀梅 A.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舌 诊 中基教研室 王军瑞

概念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 是望诊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第一节 舌诊概说

一、舌诊的原理

(一)舌的组织结构 舌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 舌的上面称舌背,下面称舌底。 舌体前端为舌尖; 舌体中部为舌中; 舌体后部、人字形界沟之前为舌根; 舌两边为舌边。

舌面覆盖一层半透明的粘膜,粘膜皱折成许多细小突起,称舌乳头。 舌乳头分为: 丝状乳头 蕈状乳头 轮廓乳头 叶状乳头

丝状乳头: 蕈状乳头: ◆形如软刺,呈角化树状。 ◆脱落细胞、食物残渣、细菌、粘液等填充其间隙,形成舌苔。 ◆上部圆钝如球,根部细小。 ◆主要分布于舌尖和舌边。 ◆透过上皮隐约可见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肉眼所见如一个小红点。 ◆蕈状乳头的形态、色泽改变,是舌体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脏腑经络与舌象的关系 1、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望舌色可了解人体气血情况,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又反映心藏神的功能。 2、舌为脾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苔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舌象与脾主运化,化生气血功能直接有关。 3、肾藏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肝藏血、主筋,经脉络舌本;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4、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舌尖——心肺病变,心火上炎多舌尖红赤; 舌中——脾胃病变,脾胃运化失常,湿浊、 痰饮、食滞停积中焦,见舌苔厚腻 舌根——肾的病变,久病及肾, 肾精不足可见舌根苔剥 两侧——肝胆病变。肝胆气滞血瘀, 常见舌两侧紫色斑点或舌边青紫。

(三)气血津液与舌象的关系 舌血脉丰富,有赖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滋润。 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多少有关。 唾为肾液、涎为脾液,与脏腑密切相关。 观察舌体润燥 可判断体内津液盈亏及邪热轻重。

二、舌诊的方法 和注意事项

(一)望舌的体位 和伸舌姿势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 伸舌自然,舌体放松, 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 (一)望舌的体位 和伸舌姿势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 伸舌自然,舌体放松, 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 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二)诊舌的方法 1 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 2 先看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 3 若伸舌时间过久, 舌体易随血管变形而色泽变化。 4 如判断不清, 可令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复望舌。 5 其他诊察方法:刮舌验苔法。 刮之不脱或刮而留污质,为里有实邪; 刮之易去,舌体明净光滑则多属虚证。

(三)诊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 ◆白天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光线要直接照射到舌面。 ◆光线过暗可使舌色暗滞; ◆普通灯泡或手电筒照明易把黄苔误作白苔; ◆日光灯下舌色多偏紫; ◆白炽灯下舌苔偏黄。

2、饮食或药品 饮食和药物可使舌象发生变化。 ◆进食舌苔由厚变薄; ◆喝水舌苔由燥变润; ◆辛热食物舌色偏红; ◆多吃甜腻食品舌苔变厚; ◆服镇静剂舌苔厚腻; ◆长期服抗生素可产生黑腻苔或霉腐苔 。

饮服某些食物或药物使舌苔着色——染苔。 ◆牛乳、豆浆——舌苔变白、变厚; ◆蛋黄、橘子、核黄素——舌苔黄色; ◆黑褐色食品药品,长期吸烟 ——舌苔灰黑色。

3.口腔因素 ◆牙齿残缺可造成同侧舌苔偏厚; ◆镶牙可以使舌边留下齿印; ◆张口呼吸可以使舌苔变干。

三、舌诊的内容 和正常舌象

(一)舌诊的内容 舌诊主要观察舌体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望舌体——脏腑虚实,气血盛衰。 望舌苔——病邪深浅,邪正消长。 舌体和舌苔必须综合分析, 才能全面了解病情。

(二)正常舌象 舌色淡红鲜明, 舌质滋润, 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 舌苔均匀薄白而润。 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三) 舌象的生理变异 1.年龄 儿童舌质多淡嫩,舌苔少或剥; 老年人舌色较暗红或带紫暗色。 2.体质禀赋 如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 1.年龄 儿童舌质多淡嫩,舌苔少或剥; 老年人舌色较暗红或带紫暗色。 2.体质禀赋 如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 等,多见于禀赋不足体质较弱者。 3.性别 女性月经期可出现蕈状乳头充血,舌 质偏红,或舌尖边部有明显的红刺。 月经过后可恢复正常。 4.气候 自然环境变动可引起舌象变化。 夏月湿土司令,苔较厚而微黄。

四、舌诊的临床意义

(一)判断邪正盛衰 正气盛衰能明显地反映于舌,如: ●气血充盛——则舌体红润; ●气血不足——则舌色淡白。 ●津液充足——则舌质舌苔滋润; ●津液不足——则舌干苔燥。 ●脾失健运,湿邪困阻——舌苔厚腻; ●肝风内动——舌体震颤或歪斜; ●心脾郁热——舌红肿热痛或吐舌、弄舌。

(二)区别病邪性质 不同的病邪致病,舌象特征亦各异。 故风、寒、热、燥、湿、痰、瘀、食等诸种病因,可从舌象上加以辨别。 ●外感风寒——苔多薄白; ●寒湿为病——舌淡而苔白滑; ●痰饮湿浊、食滞——舌苔厚腻; ●燥热为病——舌红苔燥; ●瘀血内阻——舌紫暗或有斑点等。

(三)分析病位与病势 1、分析病位 病邪轻浅多见舌苔变化,而病情深重可见舌苔舌体同时变化。 ●邪在卫分——舌苔薄白; ●邪入气分——苔白厚而干或黄苔,舌色红; ●邪入营分——舌绛; ●邪入血分——舌色深红、紫绛或紫黯, 舌枯少苔或无苔。

邪热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向好的趋势转变。 ●苔突然增厚,是病邪急剧入里的表现。 ●舌色淡红→红绛,甚至→绛紫或舌上起刺,是邪热深入营血;  2、推判病势 ●舌苔白→黄,黄→焦黑色,苔质润→燥, 提示热邪加甚而津液被耗。 ●舌苔厚→薄,黄→白,由燥→润, 邪热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向好的趋势转变。 ●苔突然增厚,是病邪急剧入里的表现。 ●舌色淡红→红绛,甚至→绛紫或舌上起刺,是邪热深入营血; ●舌色淡红→淡白、淡青紫,或舌胖嫩湿润,为阳气受伤,阴寒渐盛,病势进展。

(四)估计病情预后 ●舌荣有神,舌面薄苔,舌态正常者 为邪气未盛,正气未伤之象,预后较好。 ●舌质枯晦,舌苔无根,舌态异常者 为正气亏损,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

小 结 本次课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 第一节 舌诊概说 一、舌诊的原理 二、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四、舌诊的临床意义 小 结 本次课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 第一节 舌诊概说 一、舌诊的原理 二、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四、舌诊的临床意义 重点: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正常舌象

复习题 1、为什么望舌可以诊病? 2、舌与脏腑经络有何联系? 3、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4、正常舌象有何特征? 5、舌诊有何临床意义?

第二节 望 舌 体

一、舌色 淡红 淡白 红、绛 青、紫

(一)淡红舌 1.舌象特征——舌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2.临床意义—— 气血调和。 正常人。心气充足,胃气旺盛。 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 “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

(二)淡白舌 1、舌象特征 比正常舌色浅淡, 白色偏多红色偏少为淡舌。 如舌色白全无血色,则为枯白舌。 2、临床意义 主气血两虚、阳虚。 2、临床意义 主气血两虚、阳虚。 气血不足,舌部血脉充盈不足; 阳气不足,不能温运血液上荣于舌; 阳虚则内寒,经脉收引,使舌的血行减少,故见舌淡,甚至枯白。

淡白舌

(三)红、绛舌 1.舌象特征 较正常舌色红,呈鲜红色者为红舌; 较红舌更深的或略带暗红色者为绛舌。 1.舌象特征 较正常舌色红,呈鲜红色者为红舌; 较红舌更深的或略带暗红色者为绛舌。 2.临床意义 主热证。舌色愈红,提示热势愈甚 红绛舌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一邪热亢盛,气血沸涌,舌部血络充盈而舌红; 二热入营血,耗伤营阴,血热充斥于舌而舌绛; 三阴虚水涸,虚火上炎于舌而舌红。

舌色稍红或仅见舌边尖红 ——外感表热证初起; 舌尖红——心火上炎; 舌两边红——肝经热盛; 红绛而有苔——外感热病热盛期或内伤杂病,脏腑阳热偏盛,属实热证; 红绛而少苔或无苔——胃肾阴伤,热病后期阴液受损,或久病阴虚火旺,属虚热证。 舌上出血点——外感热病邪热迫血妄行,行将吐衄发斑;内伤杂病是内脏出血征兆。

绛舌 红 舌

(四)青紫舌 舌象特征 ◆ 舌呈青色或紫色称为青紫舌。 ◆舌淡而泛现青紫色为淡青紫舌; ◆ 红绛舌泛现青紫色为紫红或绛紫舌; ◆舌上局部青紫色斑点,大小不一, 不高于舌面为瘀斑舌或瘀点舌。

临床意义 主气血运行不畅(瘀血)。 一是阴寒内盛、阳气不宣,气血不畅, 血脉瘀滞,多表现为青紫舌或斑点舌; 二是热毒炽盛,深入营血,营阴受灼, 气血不畅而现绛紫舌; 三是由肺失宣肃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或气虚无以推动血行而致血流缓慢, 舌色泛现青紫或出现瘀斑。

淡紫舌

青舌

瘀点舌

二、舌体的形质 (一)荣、枯 1.舌象特征 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荣舌; 舌质干枯晦暗,缺少血色为枯舌。 2.临床意义 衡量机体正气盛衰 1.舌象特征 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荣舌; 舌质干枯晦暗,缺少血色为枯舌。 2.临床意义 衡量机体正气盛衰 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荣润则津足,干枯则津乏。 荣者谓有神,诸病皆吉。 若舌质枯晦,神气全无,诸病皆凶。

(二)老、嫩 1 舌象特征 老舌—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 嫩舌—舌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 1 舌象特征 老舌—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 嫩舌—舌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 2 临床意义 老和嫩是疾病虚实的标志之一。 舌质坚敛苍老,多见于实证; 舌质浮胖娇嫩,多见于虚证。

老舌

嫩舌

(三)胖、瘦 舌体比正常的人大而厚,伸舌满口——胖大舌。 伴有舌边齿痕——齿痕舌。 舌体肿大,甚则不能收缩回口中——肿胀舌。 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瘦薄舌。 胖大舌——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停滞。 胖大色淡白——气虚阳虚;胖大而色红——里热。 不胖有齿痕,舌质嫩者——气血两虚。 舌肿胀色红绛——多见于心脾热盛,外感湿热 舌体瘦薄,舌色淡白——多见于久病气血两虚; 瘦薄而舌色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二)胖、瘦

瘦薄舌

肿胀舌

(四)点、刺 1.舌象特征 蕈状乳头肿胀或高突。 点——蕈状乳头增大增多,乳头充血水肿。色红者称红星舌或红点舌;色白者称白星舌。 1.舌象特征 蕈状乳头肿胀或高突。 点——蕈状乳头增大增多,乳头充血水肿。色红者称红星舌或红点舌;色白者称白星舌。 刺——指蕈状乳头增大高突,并形成尖锋,形如芒刺,抚之棘手,称为芒刺舌。 2.临床意义 脏腑阳热亢盛,或为血分热盛。 舌尖生点刺——心火亢盛; 舌中生点刺——胃肠热盛。 点刺鲜红——为血热, 点刺绛紫——为热盛而气血壅滞。

点、刺

(五) 裂纹 1.舌象特征 舌面出现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统称为裂纹舌。 2.临床意义 (五) 裂纹 1.舌象特征 舌面出现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统称为裂纹舌。 裂纹中无舌苔覆盖——多属病理性变化; 沟裂中有舌苔覆盖——多见先天性裂纹。 2.临床意义 精血亏虚,或阴津耗损,舌体失养,舌面乳头萎缩或组织皲裂。是全身营养不良的表现。 舌色浅淡而裂——血虚; 舌色红绛而裂——热盛伤津,阴津耗损。

裂纹舌

裂纹舌

三、舌的动态 (一)痿软 1.舌象特征 舌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 2.临床意义 多为伤阴或气血俱虚。 1.舌象特征 舌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 2.临床意义 多为伤阴或气血俱虚。 ●痿软而红绛少苔——外感热病后期,邪热伤阴,或内伤久病,阴虚火旺。 ●痿软而枯白无华——久病气血虚衰。

(二)强硬 1.舌象特征 舌体失其柔和,卷伸不利, 或板硬强直,不能转动。 2.临床意义 热入心包, 或高热伤津; 或风痰阻络。 1.舌象特征 舌体失其柔和,卷伸不利, 或板硬强直,不能转动。 2.临床意义 热入心包, 或高热伤津; 或风痰阻络。 ●舌强硬而舌色红绛少津——热盛之证。 ●舌体强硬而舌苔厚腻——风痰阻络。 ●舌强语蹇伴肢麻眩晕——中风先兆。

强硬舌

(三)歪斜 1.舌象特征 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 2.临床意义 肝风夹痰, 痰瘀阻滞经络。

(四) 颤动 1.舌象特征 舌体不自主地颤动不宁。 2.临床意义 舌颤动是动风的表现之一。 ●舌淡白而颤动——气血两虚。 1.舌象特征 舌体不自主地颤动不宁。 2.临床意义 舌颤动是动风的表现之一。 ●舌淡白而颤动——气血两虚。 ●舌绛紫而颤动——热极动风、肝阳化风。 ●舌红少苔而颤动——阴虚。

(五)吐弄 1.舌象特征 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为吐舌; 伸舌即回缩如蛇舐,或反复舐口 唇四周,掉动不宁称弄舌。 2.临床意义 心脾有热。 1.舌象特征 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为吐舌; 伸舌即回缩如蛇舐,或反复舐口 唇四周,掉动不宁称弄舌。 2.临床意义 心脾有热。 病情危急时见吐舌为心气已绝。 弄舌为热甚动风先兆。 弄舌也可见于先天愚型患儿。

吐 舌

(六)短缩 1.舌象特征 舌体卷缩、紧缩,不能伸长, 严重者舌不抵齿。 常与舌萎软并见。 2.临床意义 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 1.舌象特征 舌体卷缩、紧缩,不能伸长, 严重者舌不抵齿。 常与舌萎软并见。 2.临床意义 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 短缩色淡或青紫湿润——寒凝筋脉, 或气血虚衰。 短缩色红绛而干——热病伤津。 舌短而胖大——风痰阻络。

短缩舌

(四)舌下络脉 1、位于舌系带两侧纵行的淡紫色大络脉。 观察长度、形态、颜色、粗细、舌下小血络。 2、观察方法: ●病人张口将舌体向上腭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腭,舌体保持自然松弛,舌下络脉充分显露。 ●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的大络脉粗细、颜色,有否怒张、弯曲等改变。 ●然后再查看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形态以及有无紫暗的珠状结节和紫色血络。

3、临床意义: 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 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气血不足。 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紫红、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瘀血结节——血瘀。 舌下络脉是分析气血运行情况重要依据。

舌下络脉

舌下络脉

小 结 本次课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 第一节 舌诊概说 第二节 望舌体 一、 舌色 二、舌体的形质 三、舌体的动态 重点:病理舌色、舌形

复习思考题 1、舌色有哪些病理变化? 2、红绛舌可见于哪些病证? 3、青紫舌一般见于哪三种情况? 4、舌形有哪些病理变化? 5、胖大舌和瘦薄舌各有何临床意义? 6、舌态有哪些病理变化? 7、舌体强硬和颤动各主何病证?

第三节 望舌苔

一、苔质 厚薄、润燥、腻松、腐霉、剥落。 (一)簿、厚苔 舌象特征 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称为薄苔; 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之苔则称厚苔。

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 ●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轻浅,未伤胃气,苔亦无明显变化,可见到薄苔。 ●舌苔厚或中根部尤著者,提示胃肠内有宿食,或痰浊停滞,主病位在里,病情较重。 ●舌苔由薄变厚,提示邪气渐盛,为病进; ●舌苔由厚渐化,舌上复生新苔,提示正气胜邪,为病退的征象。 ● 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厚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薄苔,为正不胜邪, 或胃气暴绝。

薄 苔 厚 苔

(二)润、燥苔 舌象特征 ●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润苔; ●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滑苔。 ●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干裂——燥苔; ●苔质粗糙——糙苔。  

润苔 燥苔

●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 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食滞、瘀血等。 ●滑苔——主寒、主湿。如脾阳不振,寒湿内 生,或痰饮恋肺等证,都可出现滑苔。 ●燥苔——津液已伤。如高热、大汗、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津液不足,苔失滋润而干燥。或阳气为阴邪所阻,不能上蒸津液而见燥苔。

(三)腐、腻苔 ●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 厚边薄, 紧贴舌面,揩刮不易脱落。 ●松苔——苔质疏松,颗粒明显,腻苔厚苔欲 化阶段。 ●腐苔——苔质颗粒较粗大而根底松浮,如豆腐渣堆铺舌面,边中皆厚,揩之可去,或成片脱落,舌底光滑。

腐苔 腻苔

临床意义 ●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 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 舌苔腻而滑——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遏; 舌苔厚腻如积粉——时邪夹湿,自里而发, 舌苔厚而粘腻——胃湿浊之邪上泛。 ●松苔——湿浊之邪欲解。腻苔变松,提示正复 邪化,病有转机,预后良好。 ●腐苔——胃气衰败,湿邪上泛。

(四)剥苔、类剥苔 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 ●前剥苔;●中剥苔;●根剥苔; ●花剥苔——舌苔多处剥落, 舌面仅斑驳片存少量舌苔; ●镜面舌——舌苔剥落殆尽,舌面光滑如镜。 ●类剥苔——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 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乳头。 ●地图舌——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 界限清楚,剥落部位时时转移。

主胃气匮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 。 ●舌红苔剥——阴虚; ●舌淡苔剥——血虚,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多见于重病阶段, 镜面舌色红——胃阴干涸,胃无生发之气; 舌白如镜——营血大亏,病危难治。 ●舌苔部分剥落,未剥落处仍有腻滑苔—— 正气已虚、湿浊之邪未化,病情复杂。 ●先天性剥苔是生来就有的剥苔,其部位常在舌面中央人字沟之前,呈菱形,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 

剥苔

花剥苔

镜面舌

二、苔色 (一)白苔 白苔、黄苔、灰黑苔 (1)舌象特征 白苔有薄厚之分。 (2)临床意义—— 主表证、寒证。 薄白苔——透过舌苔可以看到舌体的白苔; 厚白苔——舌体被苔遮盖而不透出的白苔。 (2)临床意义—— 主表证、寒证。 

白苔 主表证、寒证 (一)白苔

●舌苔薄白而润—正常舌象,或为表证初起, 或里证病轻,或阳虚内寒。 ●薄白而干——风热表证。 ●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或阳虚水湿内停。 ●白厚腻苔——湿困,痰饮,食积。 ●白厚腻干苔——湿浊中阻,津气不化。 ●积粉苔——白苔如积粉,扪之不燥,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苔白而燥裂,扪之粗糙,提示燥热伤津。

(二)黄苔 (1)舌象特征 有淡黄、深黄和焦黄苔之别。 (2)临床意义 ——主热证、里证。 ●舌苔由白转黄,邪已化热入里。 (2)临床意义 ——主热证、里证。  ●舌苔由白转黄,邪已化热入里。 苔色愈黄,邪热愈甚。 淡黄苔为热轻, 深黄苔为热重, 焦黄苔为热极。

厚黄腻苔

黄腻苔

●薄黄苔——邪热未甚,多见于风热表证, 或风寒化热入里。 ●黄白相兼苔——表证化热入里、表里相兼。 ●黄腻苔——湿热蕴结、痰饮化热, 或食积热腐等证。 ●黄糙苔——苔黄燥干硬,颗粒粗松,望之如 砂石,扪之糙手。邪热伤津,燥结腑实证。 ●黄滑苔——苔淡黄而润滑多津, 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 或气血亏虚感受湿热。

焦黄苔

黄燥苔

(三)灰黑苔 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 润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主里热或里寒的重证。多见于热极伤阴; 阳虚阴甚或肾阴亏损,痰湿久郁等证。 ●白腻灰黑苔——舌面湿润,舌质淡白胖嫩, 为阳虚寒湿、痰饮内停。 ●黄腻灰黑苔——为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热极津枯。

黑苔

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

舌象分析的要点 (一) 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舌象有神气有胃气——表明正气未衰, 病情较轻,或病情虽重但预后良好; (一)   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舌象有神气有胃气——表明正气未衰, 病情较轻,或病情虽重但预后良好; 无神气无胃气——提示正气已虚,病情较重, 预后较差。

神气 以舌色是否红活作为辨别要点。 胃气 在舌象上表现为舌苔生长情况。 ●舌色红活鲜明滋润,活动自如——有神气; 神气 以舌色是否红活作为辨别要点。 ●舌色红活鲜明滋润,活动自如——有神气; ●舌色晦暗枯涩,活动不灵便——无神气。 胃气 在舌象上表现为舌苔生长情况。 ●有根苔——是有胃气的征象。 舌苔中厚边薄,紧贴于舌面,苔底牢着。 ●无根苔——是无胃气的征象。 舌苔似有似无,甚则光剥如镜面,或苔厚松腐,四周如截,刮之即去,舌面光滑,苔垢不易复生者。示胃气衰败。

(二)舌体和舌苔的综合分析 舌苔、舌体变化——生理病理意义各有侧重。 ●舌体色形质主要反映脏腑气血津液情况;   察舌体可了解脏腑虚实,气血津液盛衰。 ●舌苔主要与病邪和病证性质有关; 察舌苔重在辨病邪寒热、邪正消长。 ●临床诊病应将舌体和舌苔结合起来分析。

1.舌苔或舌体单方面异常 一般无论病之久暂,意味着病情尚属单纯。 ●淡红舌——出现厚、腻、滑,或黄、灰、黑等舌苔异常时: 提示病邪性质、病程长短、病位深浅,病邪盛衰和消长等情况,正气尚未明显损伤,治疗时应以祛邪为主。 ●舌苔薄白——出现舌质老嫩,舌体胖瘦或舌色红绛、淡白、青紫等变化时: 主要反映脏腑功能强弱,或气血津液盈亏及畅滞等,治疗应着重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2.舌苔和舌体变化一致 提示病机相同,主病为两者意义的综合。 如: 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 舌体淡嫩,舌苔白润——主虚寒证。  

3.舌苔和舌体变化不一致 ●淡白舌黄腻苔——舌淡白多主虚寒,苔黄腻主湿热,为脾胃虚寒而感受湿热之舌象,表明本虚标实,寒热夹杂的病变特征。 ●红绛舌白滑腻苔——色红绛属内热盛,白滑腻苔见于寒湿困阻,可能是由于外感热病,营分有热,故舌色红绛,但气分有湿则苔白滑而腻。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之邪或饮食积滞,亦可见红绛舌白滑腻苔。 ●当舌苔和舌体变化不一致时,往往提示体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理变化。

(三)舌象的动态分析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象亦随之相应变化。 1、外感病 ●舌苔由薄变厚——病邪由表入里; ●舌苔由白转黄——病邪化热; ●舌色转红苔干燥——邪热充斥,气营两燔; ●苔剥落,舌光红——热入营血,气阴俱伤。

2、内伤杂病 ●真心痛——发病初期可见舌色偏暗,而苔无变化,此后舌苔由薄白变为白腻或黄腻,如病情稳定,则腻苔渐化,舌色由暗滞逐渐恢复成淡红色,提示疾病趋向好转。 ●中风病人——舌色淡红,舌苔薄白,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如舌色由淡红转红,转暗红、红绛、紫黯,舌苔黄腻或焦黑,或舌下络脉怒张,表明风痰化热,瘀血阻滞。 反之,舌色由暗红、紫黯转为淡红,舌苔渐化,多提示病情趋向稳定好转。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一)判断邪正盛衰 正气盛衰能明显地反映于舌,如: ●气血充盛——则舌体红润; ●气血不足——则舌色淡白。 ●津液充足——则舌质舌苔滋润; ●津液不足——则舌干苔燥。 ●脾失健运,湿邪困阻——舌苔厚腻; ●肝风内动——舌体震颤或歪斜; ●心脾郁热——舌红肿热痛或吐舌、弄舌。

(二)区别病邪性质 不同的病邪致病,舌象特征亦各异。 故风、寒、热、燥、湿、痰、瘀、食等诸种病因,可从舌象上加以辨别。 ●外感风寒——苔多薄白; ●寒湿为病——舌淡而苔白滑; ●痰饮湿浊、食滞——舌苔厚腻; ●燥热为病——舌红苔燥; ●瘀血内阻——舌紫暗或有斑点等。

(三)分析病位与病势 1、分析病位 病邪轻浅多见舌苔变化,而病情深重可见舌苔舌体同时变化。 ●邪在卫分——舌苔薄白; 1、分析病位 病邪轻浅多见舌苔变化,而病情深重可见舌苔舌体同时变化。 ●邪在卫分——舌苔薄白; ●邪入气分——苔白厚而干或黄苔,舌色红; ●邪入营分——舌绛; ●邪入血分——舌色深红、紫绛或紫黯, 舌枯少苔或无苔。

邪热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向好的趋势转变。 ●苔突然增厚,是病邪急剧入里的表现。 ●舌色淡红→红绛,甚至→绛紫或舌上起刺,是邪热深入营血;  2、推判病势 ●舌苔白→黄,黄→焦黑色,苔质润→燥, 提示热邪加甚而津液被耗。 ●舌苔厚→薄,黄→白,由燥→润, 邪热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向好的趋势转变。 ●苔突然增厚,是病邪急剧入里的表现。 ●舌色淡红→红绛,甚至→绛紫或舌上起刺,是邪热深入营血; ●舌色淡红→淡白、淡青紫,或舌胖嫩湿润,为阳气受伤,阴寒渐盛,病势进展。

(四)估计病情预后 ●舌荣有神,舌面薄苔,舌态正常者 为邪气未盛,正气未伤之象,预后较好。 ●舌质枯晦,舌苔无根,舌态异常者 为正气亏损,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

小 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 第一节 舌诊概说 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望舌体 小 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 第一节 舌诊概说 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望舌体 舌色;舌体的形质;舌的动态;舌下络脉 第三节 望舌苔 苔质;苔色 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 舌象分析的要点 重点:病理舌色、舌形、舌态;病理舌苔

复习思考题 1、舌与脏腑经络有何联系? 2、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3、正常舌象有何特征? 4、舌色有哪些病理变化?各有何临床意义? 5、舌形有哪些病理变化?各有何临床意义? 6、舌态有哪些病理变化?各有何临床意义? 7、舌苔有哪些病理变化?各有何临床意义? 8、腐苔与腻苔的形成机理有何不同? 9、舌质、舌苔为何要综合诊察?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