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Advertisement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定义 凡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 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二、分类、功效及适应证 化痰药-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等。亦可用 于瘿瘤瘰疬,阴疽流注、癫痫惊厥、中风等。 温化寒痰药-温燥-温肺祛寒-寒痰、湿痰证 清化热痰药-寒凉-清化热痰-热痰、燥痰证.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教学目的 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理气药的功效主治; 理气药常用的实验方法 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效 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重点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与药理作用。 第十二章.
郁 证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概 述概 述 【定义】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 致,以心情抑郁、情绪满闷、胁肋 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 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 病证。
三、气血失常 (一)气失常 1 、气虚(量不足) 2 、气机失调(运动失常)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大家是不是 想我啦,哎! 我又来了。. 第九章 安神剂 1 、定义: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 安神作用,以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 剂,统称为安神剂。 2 、使用注意事项: ①神志不安虽有虚实之分,但常互 为因果,故宜注 意标本兼顾,即 重镇与滋养配合; ②重镇多为金石,滋养多属滋腻。 故不宜多服、久服。
常用中成药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常用中成药 “ 汤者荡也 ” 、 “ 丸者缓也 ” 。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常用的传统 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锭 等,先带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 糖浆、胶囊、橡皮膏等。 中成药:对证又对病,效果才会好.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伤寒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2006 年 2 月. (三)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咳嗽 喘证 内伤发热 心悸. 咳 嗽 一、定义: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出咳 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病位:肺。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解 表 剂.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第十五章 理气药 【含义】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
和 解 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肺系.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和 解 剂.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心 痛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第一章 解表剂.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 临床应用 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内科。脾胃.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十五章 祛湿剂.
第七章 温里药.
咳嗽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实 证 定义: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 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 表现的 病理概括。 包括气滞、血瘀、湿阻、痰、
经行感冒.
概 述 定义:凡以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 毒物等作用,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等疾 患的方剂,称为涌吐剂。
第十五章 祛 湿 剂.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呼吸系统疑难病 选方用药技巧 (人民军医出版社) 王 付.
七、结胸证.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郁证 郁:广义---气血郁滞---所有病证 狭义---情志不舒---七情病证.
祛 湿 剂.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金匮教研室.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方舟®定喘止咳胶囊.
保健按摩 见 , 封面页 常 不适证.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概 述 一、定义 以理气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调理气机作用,治疗气机失常的方剂,称之。 二、适应证

气机失常 运行迟缓或停止 运动形式异常 当降不降 当升不升 气滞 气逆 气陷 补气剂 理气剂 行气 降气

三、使用注意 行气药有何副作用? 1 不可久服 2 年老体弱、阴虚火旺、有出血倾向者、孕妇慎服。     辛温香燥,有伤津、耗气、助热、动血、动胎之弊。   1 不可久服    2 年老体弱、阴虚火旺、有出血倾向者、孕妇慎服。

第一节 行 气 第 三 节

越 鞠 丸 《丹溪心法》

主治 六郁证 气机不畅 气郁:胸胁痞闷 情志 肝气郁滞 血行不畅 血郁:胸胁刺痛 脾胃气滞 郁而化火 火郁:口苦吞酸 津聚成湿 湿郁 气机不畅 气郁:胸胁痞闷 情志 肝气郁滞 血行不畅 血郁:胸胁刺痛 脾胃气滞 郁而化火 火郁:口苦吞酸 津聚成湿 湿郁 运化失常 脘腹胀满 恶心呕吐 饮食不消 痰 痰郁 食积不化 食郁

配伍 香 附 行气解郁 川芎 栀子 苍术 神曲 活血行气 清热泻火 消食导滞 燥湿运脾

配伍特点 1 治郁以行气解郁为主,兼顾诸郁 2 以五药治六郁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郁证的代表方。现代用于治疗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石症、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妇女痛经、月经不调等有六郁见症者。 以精神郁闷,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 用方指征

随证加减 1、血郁甚、痰郁甚、湿郁甚、火郁甚、食郁甚如何加减? 2、痰阻中焦(用于胸腹闷胀,嗳气不断,吞酸呕吐,消化不良,咳嗽痰多。):合用二陈汤———越鞠二陈丸 3、食积郁滞,湿浊内生:合用保和丸——越鞠保和丸 4、肝郁化火犯胃:合用左金丸———— 越鞠左金丸

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

主治 胸阳不振,痰气互结的胸痹 气机阻滞 痹阻胸中 胸闷、胸痛, 甚则胸痛彻背 胸阳不振 津聚成痰 肺气不利 喘息咳唾、短气

配伍 瓜蒌 薤白 涤痰散结 温阳散结 理气宽胸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胸阳不振,气滞痰阻之胸痹的基础方,治疗胸痹的常用方。现代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非化脓性肋骨炎、肋间神经痛属胸阳不振,痰浊内阻者。 胸痛,喘息短气,舌苔白腻,脉弦紧 用方指征

随证加减 枳实薤白桂枝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 1 气滞甚者 2 痰浊甚者 3 寒邪较重者:可加干姜、附子、桂枝 加厚朴、枳实、桂枝 1 气滞甚者 枳实薤白桂枝汤 加半夏 2 痰浊甚者 瓜蒌薤白半夏汤 3 寒邪较重者:可加干姜、附子、桂枝 4 兼血瘀者:可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主治 梅 核 气 肺气不利 津不敷布 痰 咽中如有物阻 咯吐不出, 吞咽不下 情志 不遂 咽喉痰气交阻 肝郁气滞 脾胃不运 津不运化

配伍 生姜 半 夏 厚 朴 苏 叶 茯苓 和胃降逆 化痰行气 温中和胃 宣肺散郁 化痰散结 行气宽胸 和胃降逆 行气化湿 健脾渗湿 除湿化痰 行气散结

本方为治疗梅核气的代表方,也是治疗气郁痰阻证的常用方。现代用于治疗 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梅核气的代表方,也是治疗气郁痰阻证的常用方。现代用于治疗 ①癔病 ②咽喉食管病变 ③胃肠病证(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

随证加减 ① 梅核气:桔梗、枳实,改苏叶为苏子 ②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 ③ 胸胁疼痛:和金铃子散

天台乌药散 《圣济总录》

主治 寒凝气滞的疝气 寒凝肝脉 气机阻滞 少腹疼痛,痛引睾丸 偏坠肿胀,苔白,脉沉弦

配伍 行气疏肝 乌 药 散寒止痛 青皮 木香 槟榔 下气化滞 川楝 巴豆 制性存用 行气散结 茴香 良姜

暖 肝 煎 《景岳全书》

主治 肝肾虚寒,气机凝滞的疝气 睾丸冷痛,少腹疼痛, 肝肾虚寒 寒凝肝脉 气机凝滞 畏寒喜暖, 苔白,脉沉弦

配伍 枸杞 当归 茯苓 肉桂 茴香 乌药 生姜 沉香 防水湿不化 温补肝肾 补益肝肾 健脾渗湿 行气疏肝 散寒止痛 温中散寒 行气散寒 行气、散寒止痛 乌药 沉香 行气散寒 防水湿不化

第二节 降 气 第 三 节

苏子降气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主治 上实下虚的咳喘证 上壅 于肺 肾 阳 不 足 蒸 化 失 司 痰 饮 内 停 肾不 纳气 泛溢 肌肤 肺气上逆 咳喘痰多 咳逆短气, 胸膈满闷 肾 阳 不 足 蒸 化 失 司 痰 饮 内 停 咳逆短气, 呼多吸少 腰疼足软 肾不 纳气 泛溢 肌肤 肢体浮肿

配伍 肉桂 生姜 半夏 大枣 苏 前胡 甘草 子 厚朴 当归 温肾纳气 降气化痰平喘 温阳化气 和中 调药 降气化痰 温补下元 止咳平喘 降逆化痰 当归 治咳逆上气 养血润燥

配伍特点 ① 标本兼顾,重在治标 ② 行中有补 ③ 润燥结合

应用 应用要点 用方指征 本方为治疗上实下虚的咳喘证常用方。现代用于治疗慢支、哮喘、肺心病、肺气肿属上实下虚者。 喘咳气急,痰多稀白,苔白滑或白腻,兼呼多吸少。 用方指征

③表证明显,鼻塞咳嗽: 减当归,重用苏叶 (原方药物) 加荆芥、麻黄、杏仁、桔梗 随证加减 ①咳喘气逆不得卧:沉香、白果、五味子 ②咳喘短气,呼多吸少:加人参、胡桃、蛤蚧 ③表证明显,鼻塞咳嗽: 减当归,重用苏叶 (原方药物) 加荆芥、麻黄、杏仁、桔梗

定 喘 汤 《摄生众妙方》

主治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的咳喘证 肺气上逆:咳喘痰多气急,质稠色黄         舌苔黄腻,脉滑数 外感风寒 素体痰多 肺气壅闭 郁而化热 痰热互结

配伍 杏仁 苏子 麻黄 甘 黄芩 半夏 白果 草 桑皮 清热化痰 宣降肺气 化痰平喘 宣肺散寒 敛肺祛痰 和中 调药 降逆平喘 祛痰止咳 款冬花 麻黄 白果 黄芩 桑皮 甘 草 宣肺散寒 敛肺祛痰 和中 调药 降逆平喘 祛痰止咳 清泄肺热

随证加减 ① 散收同用 ② 宣降合施 ③ 表里兼顾,寒热并用 (温而不燥,凉而不遏)

应用 应用要点 用方指征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痰热内蕴咳喘证代表方。现代用于治疗慢支、哮喘属外感风寒,痰热内蕴的。 痰多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或兼微恶寒 用方指征

随证加减 ① 痰多黄稠者:瓜蒌皮、胆南星 ② 胸闷者:枳壳、厚朴 ③肺热壅盛者:合麻杏石甘汤,加鱼腥草、银花

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

以方测证: 人参 半夏 生姜 大枣 甘草 类似于: 小柴胡汤、 半夏泻心汤 少阳 少阳证 太 阳 病 误治 伤正 阳明 小柴胡汤 寒热互结 以方测证: 人参 半夏 生姜 大枣 甘草 类似于: 小柴胡汤、 半夏泻心汤 少阳 少阳证 小柴胡汤 太 阳 病 误治 伤正 寒热互结 半夏泻心汤 阳明 痰阻气逆 旋覆代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