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教材十九、二十章]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当前形势和 国际静安建设 静安党校 王小林. 国际 —— 问题很大、霸权犹在。 1 、国际产业分工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 新兴产业尚未形成 -- 高失业率 老龄化 -- 高福利 -- 高负债 权威缺失 -- 民主治理的危机 再平衡战略 -- 保护主义抬头。
Advertisements

一、北京水务情况简介 二、北京水资源现状 三、北京水资源管理措施 主要内容 北京市行政区 域面积 1.6 4万平 方公里,西北部 为山区,约占总 面积的三分之二, 东南部为平原区, 约占总面积的三 分之一。 一、北京水务情况简介.
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7 年有 1100 万新增劳 动力有就业要求。据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 示,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 420 万人,比 2007 年增加 58 万人,增幅 20.71% 。 2007 年年底 830.
學習目標 指指出中國地理區的劃分方式 了了解中國七大地理區的區域特色 了了解中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特徵 分分析中國區域政策對三大經濟地帶 的影響.
公共管理 0701 班.  3 月 1 日,在酝酿了一年之后,《神木县全民免费医 疗实施办法 ( 试行 ) 》如期推行。这项被媒体称为 “ 开 国内先河 ” 的医疗保障制度推行两个多月以来,让全 体神木人民真正体会到了 “ 看得起病 ” 的前所未有的 实惠,同时,公众道德风险却又把政府推到了一个.
企业对外支付中的有关税收问题.
《关注经济发展》 知识复习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2、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它的基本要求是 ?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2013年10月.
“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 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旅游研究院 黄璜
人口再生产.

煤铁之城 枫叶之都 山城本溪.
——高考政治选择题命题思路分析及备考启示
第九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工业化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与优化
学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4年 “两会”学习解读 2017/2/28.
初中历史 中考复习策略.
第三章 外汇与汇率管理 1973年Bretton Woods国际货币体系彻底崩溃后,世界各国汇率体制由原 盯住型转为汇率体制多元化。汇率朝着更有弹性方向发展是当今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大背景下的趋势。因此汇率成为开放经济体调控经济内外平衡的关键价格变量之一。而一国汇率的变动方式、变化幅度与该国选择何种汇率制度,实施何种汇率政策密不可分。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節 多樣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中國的區域劃分 第三節 三大經濟地帶 中國基本資料簡介
明确党员先进性要求 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商贸管理系党总支 张志华 党课教案.
102年10月 公共債務法 講師:財政部國庫署 林組長達聰.
主题: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与实务 主讲人:许朝兴(土地利用管理科) 主讲时间:2016年3月21日
通貨交換、換利及換匯換利 交換的意義與起源 通貨交換 利率交換 通貨利率交換(換匯換利交易) 交換的特性 交換市場概況.
第四章 市场与行业分析.
第11組: 王冠勛、張家榕、許修銓、陳柳宏 製作人:王冠勛、張家榕
第四章 外匯市場 國際金融的基本概念 最狹義的外匯是指外國貨幣。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2012年中考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试题评析 温州第九中学 李冰.
第十二章 国际收支分析 学习目的: l掌握国际收支的概念; l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 l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与记帐方法;
复习回顾 1.我国之所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A.是由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低决定的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HAPTER 17 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
荆门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工作情况汇报 湖北省荆门市水务局 二0一六年九月.
單元 5 中國的產業.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紧抓PPP项目为招标代理机构 带来的转型发展机遇
本 节 目 录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二、工业化阶段 三、高效的益综合发展阶段 四、课堂巩固.
中国财政支出 庄志辉 赖灿荣
1.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现代金融机构面临的基本风险,包括: 注意各种风险的相互作用,如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日本總體經濟 指導老師 許淑媖 國企三甲 余孟雪.
第13章 開放經濟社會 固定與浮動匯率 管理開放經濟社會 布列登森林的崩潰 浮動匯率制度的長期均衡 固定對浮動匯率
學習目標 知道什麼是貨幣 瞭解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 瞭解近年來我國金融改革的概況 知道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過程 OBJECTIVES.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檢視開放經濟體系下的均衡 瞭解國際收支的內容 瞭解國際金融制度的演變 知道匯率是如何決定的
購買力平價說 PPP 絕對購買力平價 Absolut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國際財務管理 第六章 匯率決定理論 胡德中 101年上學期.
9 總體經濟與總體指標.
東南亞國際貿易與金融 國際貿易與金融.
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际金融》 第二章 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 设计/制作 王刚贞 周楠山.
外匯匯率 班級:進修學院金四甲 講師:馬孝親.
第3章 國際收支與國際經濟聯結 授課教師: 1 國際金融概論‧黃志典 著‧前程文化 出版.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 Sino-US Trade & Economic Relations
东南亚各国国旗.
宏观经济学 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作者:于姗姗 单位:辽东学院 教学课程:宏观经济学 适用对象:经济类本科.
12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 10 章 國民所得的衡量 經濟學 精簡本 作者 謝振環.
第1章 外匯與匯率.
美國利率與匯率 組員: 鍾紫蕙 廖靖玟 余思佩 劉盈君
總體經濟學導論 總體經濟學所要討論的是諸如一個國家商品的總需求量、總供給量、商品的進出口量等總量 (aggregates) 的觀念,以及一個國家商品的平均價格水準、勞工平均的薪資水準等平均 (averages) 的觀念。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9 總體經濟與總體指標.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國際財務管理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Chapter 14 國際財務管理. Chapter 14 國際財務管理 學習重點 了解外匯市場實際運作情形與報價方式 利用匯率的預期定理分析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之關係 運用利率平價定理解釋兩國利率與匯率之關係 解釋單一價格法則、購買力平價學說與國際費雪效果.
第3章 國際收支表.
第4章 遠期外匯理論.
非关税措施的分类与特点 数量管理措施 技术性贸易壁垒 环境贸易壁垒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五章 [教材十九、二十章]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 第三节 国际收支 第四节 汇率 第五节 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二、绝对优势理论 三、相对优势理论 四、要素禀赋理论 五、规模经济理论 六、产品周期理论

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共性: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第29页。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了。”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第29页。

差异: “……只要各个民族国家是主权国家,国际经济学就必须是经济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分支。每一个国家都有一整套全国性政策。对每个国家来说,这些政策总是为国内某一部分选民服务的。各个民族国家对外国人的利益几乎永远不会比对本国人利益那么重视。……虽然国际经济学不必把它的观点限制在一个国家的利益上,但它的确必须逐一地分析不同国家的利益,使之与各国的决策水平联系起来。” P·林德特、C·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8-9页。

二、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亚当 ·斯密【1723~1790年】提出绝对优势理论 ,用以说明国际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他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每一个国家都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就可以使双方都得到好处。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劳动)数量来衡量。 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劳动)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表1-2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单位要素的产品产量) 表1-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 假定两国的劳动力均为100个。 表1-1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1)   大 米(吨) 小 麦(吨) 中 国 100 50 美 国 80 表1-2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单位要素的产品产量)   大米(人均产量) 小麦(人均产量) 中 国 1.0 0.5 美 国 0.8 表1-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   大 米 (劳动投入量) 小 麦 (劳动投入量) 中 国 1.0 2.0 美 国 1.25 例子取自:海闻:《国际贸易讲义》,《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站。

自给自足: 中国:大米产量50吨,小麦产量25吨。 美国:大米产量40吨,小麦产量50吨。 合计:大米产量90吨,小麦产量75吨。 专业分工: 中国:大米产量100吨,小麦产量0吨。 美国:大米产量0吨,小麦产量100吨。 合计:大米产量100吨,大米产量100吨。

假定两国均保持其优势产品在自给自足时的消费量,多余部分用于与对方交换自己所需的劣势产品;中国大米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例为 1比 1。 交换结果: 中国:大米拥有量50吨(自产),小麦拥有量50吨(进口)。 美国:大米拥有量50吨(进口),小麦拥有量50吨(自产)。 贸易所得: 中国增加小麦拥有量25吨; 美国增加大米拥有量10吨。 所以,国际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无法解释各种产品的生产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和均具有绝对劣势的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例如: 中 国 100 50   大 米(吨) 小 麦(吨) 美 国 120 150 如果比尔·盖茨同时也是世界上打字速度最快的人,他应当自己打字还是雇秘书打字? 按绝对优势理论,他就应当自己打字。这显然是不划算的。

三、相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绝对优势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非仅仅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每一个国家都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相对优势的衡量办法: (1)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 (2)相对成本——一种产品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 (3)机会成本——为了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

2-1 中美两国的生产可能性(2) 中 国 100 50 大 米(吨) 小 麦(吨) 美 国 120 150 2-1 中美两国的生产可能性(2) 中 国 100 50   大 米(吨) 小 麦(吨) 美 国 120 150 表2-2 中美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大米/小麦 小麦/大米 中国 2 0.5 美国 0.8 1.25 表2-3 中美两国大米和小麦生产的相对成本   大 米 小 麦 中 国 0.5 2.0 美 国 1.25 0.8 例子取自:海闻:《国际贸易讲义》,《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站。

自给自足: 中国:大米产量50吨,小麦产量25吨。 美国:大米产量60吨,小麦产量75吨。 合计:大米产量110吨,小麦产量100吨。 专业分工: 中国:大米产量100吨,小麦产量0吨。 美国:大米产量20吨,小麦产量125吨。 合计:大米产量120吨,小麦产量125吨。

假定中国大米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例仍为 1比 1。 如果中国全部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产品(大米),并保持在自给自足时的消费量(50吨),多余部分(50吨)用于与美国交换自己所需的相对劣势产品(小麦);美国用1/6的资源生产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20吨大米),5/6资源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125吨小麦)。

交换结果: 中国:大米拥有量50吨(自产100吨减出口50吨),小麦拥有量50吨(进口)。 美国:大米拥有量70吨(自产20吨加进口50吨),小麦拥有量75吨(自产125吨减出口50吨)。 贸易所得: 中国增加小麦拥有量25吨; 美国增加大米拥有量10吨。 所以,国际贸易仍然有可能对双方都有好处。

国际贸易好处的机会成本分析 机会成本不变假定(线性生产可能性线)

四、要素禀赋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879-1959年)在其1919年发表的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解释李嘉图理论中两国比较成本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是由什么决定的。他认为,如果假定两国的生产技术完全相同,则两国要素禀赋的不同就成为决定两国之间比较成本存在差异,从而有必要进行贸易的唯一因素。 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1899—1979年)在此基础上于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后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进一步推导出这一理论的数学条件。

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 俄林认为,区间贸易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两地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而后者又是由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价格决定,故两地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或其稀缺性的差异)是贸易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 国际贸易是区间贸易理论的扩展运用,不同的只是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的移动受到更多的阻碍,更应注意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问题。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内,各国应该从事生产和出口那些须较多耗用其供给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在本国生产须较多耗用其供给相对不足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行业内贸易量大大增加 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所解释的主要是各国之间由要素禀赋的差异所导致的“行业或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但是,二次大战后以来,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工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产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这种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之为“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随着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进出口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完全竞争假定就越来越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了。因为完全竞争市场的三个主要特征是产品无差异、存在大量小的买者和卖者和市场进入容易,而制成品是有差异的,进出口企业规模较大以至一家企业某一产品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大,进入国际市场并不容易。 因此,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被认为是国际贸易中的两种典型的市场结构。

五、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当所有生产要素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厂商所得到的好处。反之,则是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cs of Scale] 。 内部经济[Internal Economics]——当厂商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内部因素所引起的收益增加。反之为内部不经济[Internal Diseconomics]。 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行业规模的扩大使个别厂商所得到的好处。反之为外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cs]。

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竞争行业 参与国际贸易的原因: 出口使产品的需求增加,行业规模扩大;外部规模经济使行业平均成本降随行业的规模扩大而降低,从而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产生了出口的动力。如中国的玩具制造业。

六、产品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说明一种新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比较优势会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转移,从而导致该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国的换位。 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

新产品阶段 在第一阶段,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和大量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而只有少数科学研究发达的国家才拥有这些资源,从而拥有新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因此,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工业国家。即技术创新的国家首先出口。

成熟阶段 当第二阶段技术成熟以後,大量生产成为主要目标。这时所需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产品从知识密集型变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并逐渐取代发明国而成为主要生产和出口国。

标准化阶段 到了第三阶段,一方面,产品的技术已完成了其生命周期,生产技术已经被设计到机器或生产装配线中了,生产过程已经标准化了,操作也变得简单了。另一方面,生产该产品的机器本身也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变得比较便宜。因此,到了这一阶段,技术和资本也逐渐失去了重要性,而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此时,原来的发明国既丧失了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又缺乏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不得不开始进口,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

第二节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 一、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 二、古典经济学与贸易自由主义 三、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 四、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五、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三、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重商主义[Mercantilism]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存在形式,一国出口商品财富就会增加,进口商品则财富会减少,因而主张在对外贸易中“只出不进”或“多出少进”。 这就是最早的贸易保护主义[Trade Protectionism]。

二、古典经济学与贸易自由主义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自由放任” [Laissez-faire]思想的挑战。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说明了进行国际贸易对双方的好处。 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进一步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好处和贸易自由的必要性,为贸易自由主义[Trade Liberalism]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 当自由贸易理论在具有相对优势的英国发展起来的同时,新的保护贸易理论在具有相对劣势的美国和德国也开始兴起。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年)提出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李斯特认为发展一国的生产力比通过相对优势获得贸易利益更为重要:“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这一理论成为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冲突的实质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四、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凯恩斯主义对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提出质疑,认为国家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这种干预不仅包括对国内经济的干预,也包括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凯恩斯本人对重商主义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其国家应保持贸易出超或贸易顺差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

“有效需求理论”在开放经济中的运用: 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中,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是由总需求所决定的,而总需求由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X-M]四部分构成,因此,假定一个国家的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不变,如果该国出口超过进口(即净出口为正值)就意味着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增加,反之,如果该国进口超过出口(即净出口为负值)则意味着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减少。也就是说,贸易出超可以增加本国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贸易入超则会降低本国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 不仅如此,根据凯恩斯主义的乘数理论,贸易出超或净出口的增加将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长;反之则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减少。

“新重商主义” 所以,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应当努力保持本国的贸易顺差,以保证国内国民收入的增长和就业水平的提高。也正因为如此,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观点和主张被人称之为“新重商主义”。

通知 本周和下周星期二下午7-9节在5206教室补上《西方经济(二)》课两次。

五、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关税壁垒[Tariff Wall] 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Wall] ①进口配额制②许可证制度③外汇管制④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⑤技术、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歧视性标准等 鼓励出口与其他政策 ①出口补贴②商品倾销③外汇倾销等 和出口管制等

第三节 国际收支 一、国际收支概念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概念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 ——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活动。 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居民与非居民 : ①凡是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居住期满一年和一年以上的个人,不论其国籍如何,都是这个国家的居民。但外国的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等除外; ②凡是在一个国家领土上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不管是公有还是私有,也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外国,或者是本国与外国合资、合作的,都是这个国家的居民; ③一个企业的国外子公司是其所在国的居民,而是其母公司所在国的非居民; ④一个国家坐落在别国领土上的使领馆、军事机构和其他的政府驻外机构,都是这个国家的居民; ⑤国际性机构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居民,而是所有国家的非居民。

经济交易 : 根据转移的内容和方向不同,经济交易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①金融资产与商品和劳务之间的交换,即商品和劳务的买卖; ②商品和劳务与商品和劳务之间的交换,即物物交换; ③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换; ④无偿的、单向的商品和劳务转移; ⑤无偿的、单向的金融资产转移。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或国际收支表,又称国际收支平衡帐户或国际收支帐户。 “连接国际经济学中所有对部分的桥梁是国际收支表(balance of payments),这是记录特定时期内一国居民(常住单位)与他国居民之间所有价值移动的一组帐户。” [美]托马斯·普格尔、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P249。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贷方与借方 贷方[Credits](+) ——凡是涉及外国居民向本国居民支付的交易。 记入贷方的项目包括:本国居民商品出口,外国居民在本国旅行或旅游;外国居民购买本国提供的其他劳务;本国居民在海外投资所得的收入;本国居民接受外国居民的馈赠、赔偿和其他单方转移;外国居民对本国进行的投资;本国居民收回其在外国投资和贷款,等等。

借方[Debits](-) ——凡是涉及本国居民向外国居民支付的交易。 记入借方的项目包括:本国居民进口商品,本国居民在外国旅行或旅游;本国居民购买外国提供的其他劳务;向外国居民支付其在本国投资的收益;本国居民对外国居民的馈赠、赔偿和其他单方转移;本国居民对外国进行的投资;外国居民收回其在本国投资和贷款,等等。

⑴经常帐户[Current Account] ①商品 ②劳务 ③转移支付 ⑵资本帐户[Capital Account]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项目或帐户 ⑴经常帐户[Current Account] ①商品 ②劳务 ③转移支付 ⑵资本帐户[Capital Account] ④直接投资⑤证券投资⑥短期资本 ⑶官方结算帐户[Official Settlements Account] ⑦黄金⑧外汇⑨对外国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加 ⑩差错与遗漏[Errors and Omission]

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亿美元] 项 目 贷方(+) 借方(–) 差额 A.经常性项目 ⒈商品出进口 600 500 ﹢100 ⒉劳务进出口 项 目 贷方(+) 借方(–) 差额 A.经常性项目 ⒈商品出进口 600 500 ﹢100 ⒉劳务进出口 100 75 ﹢25 ⒊转移支付 25 ﹣75 经常项目平衡 ﹢50 B.资本项目 ⒋直接投资 30 60 ﹣30 ⒌证券投资 40 20 ﹢20 ⒍短期投资 150 ﹣120 资本项目平衡 ﹣130 C.官方结算项目 ⒎黄金储备净额 10 ﹢10 ⒏外汇储备净额 ﹢60 ⒐对外国中央银行债务净额 官方结算项目平衡 ﹢90 ⒑误差与遗漏 ﹣10

1999年我国国际收支帐户 [单位:亿元人民币]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 《经济学原理》,第19讲《国际收支与汇率》。

第四节 汇率 一、外汇基本概念 二、汇率及其表示方式 三、汇率制度 四、汇率的决定 五、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六、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一、外汇基本概念 外汇[Foreign Exchange] ——“使一国居民对另一国拥有资金要求权的所有货币凭证。外汇是一国与别国清算交易的主要手段。” [美]D·格林沃尔德主编:《现代经济词典》(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构成外汇的必要条件: ①以外币表示的国外资产。用本国货币表示的信用工具和有价证券则不能视为外汇。 ②在国外能得到偿付的货币债权。空头支票、拒付的汇票等不能视为外汇。 ③可以兑换成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不能兑换成其他国家的外国钞票也不能视为外汇。也就是说,外币不等于外汇。只有具有可兑换性的、被称之为硬通货的外币才能成为外汇。

与外汇有关的概念 本币[Domestic Currency] ; 外币[Foreign Currency]; 外汇[Foreign Exchange]; 可兑换性[Convertibility]; 硬通货[Hard Currency]。 外汇储备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间贸易或债务债权支付结算的货币。

二、汇率及其表示方式 汇率[Exchange Rate] ——“一国货币单位用另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价格。” 两种标价方式: ① “应付标价法”或“直接标价法” ——以一定数额外币为标准,折为相应数额本币表示汇率。绝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采用直接标价法。 例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8.2 (¥)/1($)。 ② “应收标价法”或“间接标价法” ——用一定数额本币作为标准,折为相应数额外币表示汇率。世界上只有美元和英镑采用间接标价法。 。

汇率的升值与贬值: 本币升值[Home Currency Appreciation] ——表示用比较少量本币就能换得一定数量外币,或者一定数量外币只能换得较少数额本币。升值使本国货币兑换价值提高,又称本国货币变强了。 本币贬值[Home Currency Depreciation] ——表示需要用较多数额本币才能换得一定数量外币,或者一定数量外币能换得较多数额本币。贬值使本国货币兑换价值下降,因而本国货币变弱了。

汇率变动的方式: 法定升值(法定贬值) ——政府当局规定和宣布提高(降低) 本国货币对外币兑换价值。 市场升值(市场贬值) ——由于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变动造成 的某国货币对外币兑换价值上升(下 降)。

三、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 [Fixed Exchange Rate Regime] ——汇率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中央银行为任何国际收支赤字和盈余提供融资。 当代固定汇率制都是采取固定本币与某一种或某几种外币的汇率的办法,又称钉住汇率制[pegged 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s],即与钉住对象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对其它货币则与对象货币一齐浮动。 目前我国人民币所采取的就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实行固定汇率制时 政府面临的三个具体问题: “将本币固定于何种货币?国家将于何时,又以何种频率调整本币的汇率值?面对促使汇率变化的市场压力,政府将如何维护固定汇率?” [美]托马斯·普格尔、彼得·林德特: 《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P327。 当前所谓人民币升值问题就是由上述第三个问题派生出来的,并前两个问题相关。

浮动汇率制 [Flexible or Floating Exchange Rate Regime] ——官方不规定汇率,汇率水平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自发决定。浮动汇率制又分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两种情况。 自由浮动[Perfect Floating] ——中央银行不仅不规定官方汇率,而且不对汇市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管理浮动[Managed Floating]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通过参与购入和出售外汇影响汇率,试图使一定时期内汇价在有限程度内波动。

四、汇率的决定 汇率决定的供求分析: 如同商品价格取决于供求并且影响供求一样,汇率取决于外汇供求并影响外汇供求,因而可以从供求关系角度对汇率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个国家的商品和服务出口将产生外国货币的供给和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反之,一个国家的商品和服务进口将产生本国货币的供给和对外国货币的需求。 简而言之,对本币的需求意味着对外币的供给,对本币的供给则意味着对外币的需求。

外汇市场的均衡 美元的供给 汇率 200 150 100 美元的需求 美元的供求 日本外汇市场

均衡汇率的波动 美元的供给 汇率 200 150 100 美元的需求 美元的供求 日本外汇市场

套利、价格与利率 套利[Arbitrage] ——“在一个市场买进外汇、证券、商品或其他货物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以更高的价格把它们卖掉的行为。” 外汇市场上的套利活动又称套汇。套汇活动使各种汇率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国际外汇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套利活动,使各国利率趋于相等,形成利率平价[Interest Rate Parity] 。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的基本思想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归根到底是因为外国货币在其发行国国内具有购买力;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它在本国具有购买力;因而,本国与外国货币之间兑换关系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又由于货币购买力大小受到物价水平影响,所以货币兑换率取决于两国价格水平比较。

购买力平价与一价法则: 一价法则[the Law of One Price] ——同一种物品在统一的市场中应当有相同价格。如果假定对于某些可贸易物品来说,国内和国外市场存在紧密联系,那么这些物品价格在去掉运输成本因素后应当相等。由于在不同国家市场上同一种物品用不同货币标价,一价法则暗含了对汇率的定义方式,即均衡汇率应等于两国价格比率: EAB=PA/PB————PA=PB×EAB PA、PB——A、B两国同种商品的价格 EAB——A、B两国货币的汇率

国际商品市场上的套利活动,理论上可以使各国同一种商品的价格趋于相等,形成购买力平价。 如果能形成购买力平价,则汇率就可以准确反映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由于货币购买力大小受到物价水平影响,所以汇率就取决于两国价格水平比较。 但是,商品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因而汇率实际上并不能准确反映两国之间的购买力之比。用汇率计算的各国的人均GDP 就不能准确反映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和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

一个与人民币升值密切相关的问题 ——中国收入水平之谜 “国际比较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所谓汇率法。即在进行国际比较时,以年平均汇率作为评价的标准,将各国按照本国货币计算的GDP统一换算成以美元表示的GDP。这一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简便易行。利用汇率法计算,1994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425美元。GDP总额也只有5082亿美元,不到美国当年GDP(67384亿美元)的十分之一,与日本的GDP(45909亿美元)也相差很远。另外,从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看,1960年中国和日本的比重均为4.7%,1994年日本上升到18.2%,而中国却下降到2%。因此,如果以汇率作为评价的标准,将不得不得出目前中国的GDP规模仍相当小,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逐渐缩小的结论。 ” 曾五一:《关于中国GDP的国际比较》,《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几个国际组织曾经利用购买力平价的方法,推算过中国的经济规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3 年5月发表的报告,1992年按照PPP计算的中国的GDP 大约是按照汇率计算的GDP的4倍,达17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世界银行推算的结果,中国的经济规模更大。按照PPP计算,1992年中国的GNP为26000亿美元,已经超过日本的240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表的《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资料,按照PPP计算,1995 年,中国的GNP约为35000亿美元,日本的GNP只有27680亿美元,中国约为日本的1.26倍。” 曾五一:《关于中国GDP的国际比较》,《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How rich is China? “How rich is China?争论,主要由国际组织和西方世界发起的。它对我国具有实际利益影响。例如,如果我国90年代初人均GDP已经有2000-3000美元,那么当时复关谈判难以全面享受发展中国家身份待遇;优惠贷款援助享受资格和权利受到不利影响;联合国会费要增加。”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经济学原理》,第19讲《国际收支与汇率》。

五、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①国际收支状况 本国国际收支顺差(逆差)→外国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增加(减少)和本国的外国货币供给增加(减少)→本国货币的汇率上升(下降) ②通货膨胀 本国相对于外国物价水平上升(下降) →外国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减少(增加)和本国的外国货币供给减少(增加) →本国货币的汇率下降(上升) 一国货币对内贬值,最终必然导致对外贬值,即本国货币的汇率下降。 ③利率水平 本国利率高于 (低于)外国利率→短期资本流入(流出)→本国的外国货币供给增加(减少)→本国货币的汇率上升(下降)

六、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本币升值的影响: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本币升值,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上升,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外国产品的价格将下降,从而导致本国出口数量减少和进口数量增加;外国居民到本国旅游、留学等的费用上涨而本国居民到外国旅游、留学等费用下跌,从而使外国居民到本国旅游、留学等减少而本国居民到外国旅游、留学等增加;外国企业或居民到本国投资的成本上升而本国企业或居民到外国投资的成本下降,从而使资本输入减少而资本输出增加。

本币贬值的影响: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本币贬值,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下降,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外国产品的价格将上升,从而导致本国出口数量增加和进口数量减少;外国居民到本国旅游、留学等的费用下跌而本国居民到外国旅游、留学等费用上涨,从而使外国居民到本国旅游、留学等增加而本国居民到外国旅游、留学等减少;外国企业或居民到本国投资的成本下降而本国企业或居民到外国投资的成本上升,从而使资本输入增加而资本输出减少。

第五节 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 一、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二、进出口贸易对国内经济的调节作用 三、凯恩斯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

均衡公式: C + I + G + X = C + S + T + M I + G + X = S + T + M 一、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 C + I + G + X 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    = C + S + T + M 均衡公式: C + I + G + X = C + S + T + M I + G + X = S + T + M

二、进出口贸易对国内经济的调节作用 当C+I+G +X<C+S+T+M时,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 此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增加出口或减少进口,或双管齐下,可以增加总需求或减少总供给,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

当C+I+G +X>C+S+T+M时,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过度,通货膨胀。 此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减少出口或增加进口,或双管齐下,可以减少总需求或增加总供给,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

所以,当需求管理的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使用有困难或效果不理想时,可以用对外宏观经济政策来弥补。 三、凯恩斯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 I +G +X=S+T+M ( I - S ) = ( T - G ) + ( M - X ) 投资储蓄差额 = 政府收支差额 + 进出口贸易差额 这三个差额中,任何一个差额都可以通过调整另外两个差额来弥补。 所以,当需求管理的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使用有困难或效果不理想时,可以用对外宏观经济政策来弥补。

从需求管理的角度看: 当I<S时,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如果此时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使用或不能奏效时,政府可以采取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或双管齐下的对外经济政策来增加净出口(M-X) ,以增加总需求,消除经济萧条。 当I>S时,总需求过度,通货膨胀,如果此时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使用或不能奏效时,政府可以采取限制出口或鼓励进口、或双管齐下的对外经济政策来减少净出口(M-X) ,以减少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

第十五章 教学要求 1.理解相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结论 。 2.了解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措施。 3.理解国际收支概念。 第十五章 教学要求 1.理解相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结论 。 2.了解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措施。 3.理解国际收支概念。 4.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记帐原则和主要项目。 5.理解汇率的含义及其标价方法。 6.理解汇率的升值与贬值。 7.理解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8.理解进出口贸易对国内经济的调节作用。 9.理解凯恩斯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