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的分合
魏晉南北朝的分合 三國的鼎立與西晉統一 草原民族的崛起 南北對峙 講究身份的世族社會 清談風氣與佛道的盛行 胡漢融合與南方的開發
前 言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 分裂與 融合的時代,在分裂與融合的過程中,孕育著無限生機,中國文化在吸收 文化的長處後,展現了新風貌。北方胡漢民族的融合和南方經濟的開發,為隋唐盛世奠下基礎,開創新局面。 民族 政治 外族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一、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統一 背景:東漢末年,群雄並起 ①黃巾之亂後,地方擁兵自重,無法控制。 ②外戚與宦官兩敗俱傷,董卓入京為亂。 1.背景:群雄割據 (1)時間:東漢末年(2)情形①黃巾之亂後,地方擁兵自重,無法控制。②外戚與宦官兩敗俱傷,董卓入京為亂。 何進為剷除宦官,招駐兵在外的董卓進京幫助。但消息事先走漏,何進被宦官殺害。袁紹則率兵入宮進殺宦官。董卓抵達洛陽,掌握國政,四處為亂。 ③ 南北勢力A 北方: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B 南方:孫權、劉備稱雄 4
董卓之亂 美人計 呂布 貂蟬 董卓之死:王允利用美人計(貂蟬) ,借呂布之力誅殺董卓。傳言,董卓之屍體從肚臍點火燃燒多日才盡。 董卓之亂後,各地諸侯並起,群雄割據的局面正式形成。 美人計 貂蟬
漢末群雄勢力圖
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統一 「三顧茅廬」:東漢末年,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請其協助共謀大事,諸葛亮成為蜀漢的重要軍師。 「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VS諸葛亮)
周瑜 諸葛亮 曹操 劉備 孫權 曹操統一北方後(官渡之戰打敗袁紹) ,企圖統一全天下。帶領大批將士南下侵略。 三顧茅廬: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請其協助共謀大事,諸葛亮成為蜀漢的重要軍師。由諸葛亮舌戰群儒,說服孫權與其結盟,共同抵抗曹操入侵。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VS諸葛亮(瑜亮情結) 劉備 孫權
草船借箭 火燒連環船
一、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統一 背景:東漢末年,群雄並起 奠下三國鼎立的基礎 因:黃巾之亂 赤壁之戰 北方- 曹操 南方- + 劉備 孫權 (今湖北蒲圻市) 北方- 曹操 南方- + 劉備 孫權 挾著漢獻帝 =挾天子以令諸侯 原因:曹操企圖一統 全國揮師南下 失敗:曹軍大敗 退回北方 1.背景:群雄割據 (1)時間:東漢末年(2)情形①黃巾之亂後,地方擁兵自重,無法控制。②外戚與宦官兩敗俱傷,董卓入京為亂。 ③ 南北勢力A 北方: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B 南方:孫權、劉備稱雄 三國鼎立- 、 、 魏 蜀 吳 奠下三國鼎立的基礎
一、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統一 三國鼎立 魏 曹丕 1. 後,曹操繼續經營北方 2.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改國號為 赤壁之戰 魏 劉備 蜀 劉備 1. 後,曹操繼續經營北方 2.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改國號為 赤壁之戰 魏 劉備 蜀 劉備 乘機奪取四川、漢中,沿用漢的國號,稱 蜀漢 吳 孫權 占據長江中、下游一帶,自立為帝,國號 孫權 吳
三國鼎立形勢圖 北方黃河流域 曹魏 四川、漢中 蜀漢 長江流域中下游 孫吳
◎三國興亡比較表 項目 曹魏 蜀漢 孫吳 建國者 曹丕 劉備 孫權 首都 洛陽 成都 建業 建國順序 1 2 3 勢力範圍 北方黃河流域 四川、漢中 長江流域中下游 滅國者 西晉
一、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統一 魏 1.三國之中實力最弱 2.賢相 經營下還能與魏長期抗衡 諸葛亮 蜀 3.諸葛亮死後,國勢不可為,被 所滅 魏 2.賢相 經營下還能與魏長期抗衡 3.諸葛亮死後,國勢不可為,被 所滅 220-265 諸葛亮 蜀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21-263 魏 吳 229-280
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統一 扶不起的阿斗 樂不思蜀 劉禪:劉備臨終前將劉禪託終給諸葛亮,曾吩咐諸葛亮,如果自己的兒子可以輔佐的話,就輔佐他;但如果他沒有才能的話,你就取而代之。 扶不起的阿斗 樂不思蜀
一、三國鼎立與西晉的統一 西晉 魏 蜀 吳 被晉武帝滅:南下滅「吳」國,中國又歸統一。 被 篡奪,改國號為晉,稱 ,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被 篡奪,改國號為晉,稱 ,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司馬炎 晉武帝 西晉 魏 229-280 220-265 司馬家族: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 「司馬昭之心,人人皆知」 蜀 221-263 司馬懿:與諸葛亮相較勁的可怕敵人。表現出色,逐漸掌握重權,早期效命曹魏,後期因曹魏君王漸無才能,而漸有反叛之心。 司馬昭之心,人人皆知:反映司馬家族有算奪的野心,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司馬炎:終於由司馬炎篡奪曹魏,那司馬炎到底是個厲害的角色?還是只是依賴祖先的保佑? 吳 被晉武帝滅:南下滅「吳」國,中國又歸統一。 229-280 西晉 1.結束三國分裂的局面 2.魏晉南北朝時期,唯一短暫統一的時期。
◎三國興亡比較表 項目 曹魏 蜀漢 孫吳 建國者 曹丕 劉備 孫權 首都 洛陽 成都 建業 建國順序 1 2 3 勢力範圍 北方黃河流域 四川、漢中 長江流域中下游 滅國者 西晉 (司馬炎篡位) 亡國順序 特點 建國最早(篡東漢) 國勢最弱 國祚最長
草原民族的崛起 長城
晉 南 北 朝 的 胡 族 項目 草原民族 農業民族 主要生活區 長城以北 長城以南 經濟生活 仰賴畜牧,逐水草而居 甚少遷移,以農業為主 政治型態 部落聯盟 中央集權 魏 晉 南 北 朝 的 胡 族 由 來 原來多是長城以北的草原民族。 遷 入 西漢中期以後,陸續遷入中國的 邊境地區。 (胡族內徙) 胡漢衝突 胡人與漢人的風俗不同,又長期 受漢人不平等的對待。 外族: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在漢族的地盤上,備受歧視。漢人自以為文化優越(有文化、有水準、有智慧。如:文字等發明),而瞧不起外族,使其備受不平等的對待。
徙戎論 兩漢時代
政治腐敗~石崇、王愷競富 政治腐敗(西晉平定吳國後,國家並沒有呈現開國新氣象,反而呈現一種奢侈腐敗的氣息,而晉武帝本人帶頭) 例子: 政治腐敗(西晉平定吳國後,國家並沒有呈現開國新氣象,反而呈現一種奢侈腐敗的氣息,而晉武帝本人帶頭) 例子: 1.晉武帝:好女色,廣納後宮近萬人。司馬炎為了臨幸的方便,自己承坐羊車在後宮內到處亂走,停在哪個姬妾門前就前往臨幸;而姬妾為求皇帝前往臨幸,便在住處前灑鹽巴、插柳條以引誘羊車前往。而他本人對當時的現狀,似乎也非常滿意,每次宴見大臣,總愛談家常閒事,對國家大事不感興趣。 2.石崇、王愷競富:石崇打碎皇帝送給王愷的珊瑚樹,石崇隨便就拿出比原本珊瑚樹更高、更大的珊瑚樹,看得王愷目瞪口呆。
二、草原民族的崛起 八王之亂 何不食肉糜?? 原因:1. 建國後,政治腐敗 2.大封宗室為王,諸王擁兵自重, 3.造成 原因:1. 建國後,政治腐敗 2.大封宗室為王,諸王擁兵自重, 3.造成 影響:國家元氣大傷,給予境內胡人叛變的機會 西晉 (因)大肆分封宗室→八王之亂(果) 晉惠帝無能昏庸 2.大封宗室為王:晉武帝建於曹魏因為宗室無權,無法保護皇帝而速亡。故大肆分封宗室,除有封地、軍隊外,又有選任官吏之權,權力過大,造成外重內輕。 八王之亂 =宗室之亂 西晉元氣大傷,無法有效壓制胡人叛亂。
二、草原民族的崛起 西晉與胡人遷徙路線形勢圖 當時的胡人主要包括匈奴、鮮卑、氐、羌、羯 五族,合稱「五胡」。
二、草原民族的崛起 永嘉之禍 ‧ 永嘉5年(311年), 攻破 洛陽,晉帝被俘,史稱永嘉之禍 ‧西晉滅亡 晉懷帝 匈奴 複習: ‧ 永嘉5年(311年), 攻破 洛陽,晉帝被俘,史稱永嘉之禍 ‧西晉滅亡 晉懷帝 匈奴 永嘉之亂:是已經內徙的胡族起來反叛, 並不是從長城以北(由外面)向南攻打。 複習: 1.宗室之亂:西周~管蔡之亂 2.外族入侵:西周~犬戎之禍西周滅亡
二、草原民族的崛起 晉武帝接見大臣,總是閒話家常而不關心國事。而大臣們也競相崇尚奢華,曾有人每天耗費大筆金錢準備山珍海味,卻仍覺得沒有好吃的飯菜。後來,晉武帝過世,晉惠帝即位。有一次當他聽到有百姓沒飯吃而餓死時,竟說:「為什麼不改吃肉粥呢?」
二、草原民族的崛起 請問:以上短文,反映當時西晉政治人物的何種現象?請勾選。 □西晉統一天下後,聚集財富以從事國家建設。 □西晉的皇帝、大臣採無為而治的方式治國。 □西晉沒有開國新氣象,皇帝、大臣不知民間疾 苦。
永嘉之禍 晉室南遷->東晉 五胡亂華
三、南北對峙 =五胡亂華 西晉 南-東晉 ‧晉宗室 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是為晉 元帝,史稱 司馬睿 「東晉」 北-五胡十六國 ‧晉宗室 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是為晉 元帝,史稱 司馬睿 「東晉」 五胡與漢人在北方建立許多國家,其中比較重要的政權有16國,史稱「五胡十六國」。 北-五胡十六國 ‧在永嘉之禍後,胡人紛紛建國,進入 的紛亂局面 五胡十六國 =五胡亂華
三、南北對峙 東 晉 與 十 六 國 形 勢 圖 五胡十六國.
三、南北對峙 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代 北 朝 東魏 北齊 北魏 東晉 西晉 五胡十六國 西魏 北周 隋 南 朝 宋 齊 梁 陳 鮮卑人興起,建立北魏政權,開始了歷史上的「北朝」。(北魏統一北方) 楊堅篡奪北周,改國號隋 北 朝 東魏 北齊 北魏 東晉 西晉 五胡十六國 西魏 北周 隋 完成中國的再統一 五八九年,南下滅陳 北魏分裂主因:漢化程度不同。 南 朝 宋 齊 梁 陳 東晉被權臣劉裕所篡奪,改國號為宋 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代 東晉、南朝:偏安江南。
三、南北對峙 魏晉南北朝分合表
南北對峙 南方 北方 東晉與五胡十六國 形成原因 永嘉之禍 國 家 東晉 五胡十六國 建 國 國 家 東晉 五胡十六國 建 國 1.西晉亡,晉室南遷,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市)稱帝。 2.「王與馬共天下」:由世族輔佐才順利建國。 五胡與漢人在北方 建立許多國家。 世族政治
統一中國, 結束魏晉南北朝的分裂 (鮮卑統一北方) 楊堅篡北周=隋 北周 (劉裕篡東晉) 南朝宋與北魏形勢圖 南朝陳與北周、北齊形勢圖 五胡十六國 北周 東晉 (劉裕篡東晉) 統一中國, 結束魏晉南北朝的分裂
補充:西晉與東晉的比較 項目 西晉 東晉 建國者 晉武帝司馬炎 晉元帝司馬睿 定都 洛陽 建康 滅亡主因 永嘉之禍 劉裕篡位 特色 結束三國分立 偏安江南
猜一猜 女扮男裝 橫刀奪愛 蝴蝶
梁山伯與祝英台 請各位同學先來動動腦喔!我等一下會給你們三個提示,來猜一個中國古代很有名的愛情故事。女扮男裝、馬文才、變成蝴蝶,有同學猜出來了嗎?好厲害,就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祝英台女扮男裝到學校唸書,卻與梁山伯陷入愛河。但是祝英台的老爸,看不起梁山伯,把她給許配給貴公子馬文才。梁山伯氣到吐血死蹺翹,英台流著淚被逼出嫁,經過山伯墓地,奮力一跳,投入墓中,雙雙化為蝴蝶。你們可能會覺得,都是那可惡的馬文才破壞他們的愛情,但其實不是他的錯,而是當時的世族社會所造成的。世族社會非常強調「門當戶對」,而祝英臺的老爸是個世族,如果他把女兒嫁給平民(梁山伯),他們一家就倒大霉,一輩子也別想抬頭了。那以前的世族社會到底是什麼情形呢?將下來,將來探討世族社會的形成與其面貌。
經學:研究詩、書、易、禮、春秋這五本經書的學問 四、講究身份的世族社會 經學:研究詩、書、易、禮、春秋這五本經書的學問 一、萌芽期~ 1.崇尚儒術 當時熟讀儒家經書的人擁有任官的優勢,往往 世代壟斷官職,逐漸形成家世顯赫的名門大族 經學→形成家法,一個家族的傳家寶 → 經學世家(累世經學) → 經學世家擁有任官優勢~累世公卿 → 世族 漢代 (漢武帝獨尊儒術) 一、世族形成的原因:5分鐘 (一)獨尊儒術:自從漢武帝尊崇儒術後(複習),漢朝經學發達。 (二)累世經學:而經學大師多將經學當作「傳家寶」,不肯輕易傳給外人,只傳給自家子弟,而形成代代相傳的家學。因此,這些「壟斷知識」的書香世家就以「累世經學」聞名。 (三)經學取士:朝廷除了提倡經學,另一方面也根據經學來選拔人才,那我們剛剛說擁有經學都是一些特定的家族,這些家族成員多被選為官員,甚至一整個家族都是大官,形成「累世公卿」。 小結:也就是說,特定的家族依賴著「經學」,長期擔任朝廷大官,而形成「世族」這樣的特權階級。 世族,又稱「門第」,是指重教育、聲望高、歷史悠久的家族。 世族=士族=勢族 世族,又稱「門第」,是指重教育、聲望 高、歷史悠久的家族。
九品官人法 一品官 二品官 上品 三品官 四品官 中品 五品官 六品官 七品官 下品 八品官 九品官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3.發展 (1)早期:還能發揮選拔優秀人才的功用 (2)晚期:只重視家世背景,不重視個人才德 中下 七品官 下上 下品 八品官 下中 下下 九品官
四、講究身份的世族社會 二、形成期~ 曹魏~九品官人法 助長了世族勢力的發展 1.目的:選拔優秀人才 (原因:東漢末年察舉制度敗壞) 2.方法:以家世、才能、德行等項目評定士人的等級,分為九品,作為政府任用官吏的依據。 3.發展:後來選才標準演變成只重視家世背景,不重視個人才德 曹魏~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表 品官人法是魏晉時期新的選官制度,對於士族的形成與延續有著巨大助力。漢朝末年,原本的選官制度已經很難為國家選取人才,九品官人法就是在舊制度破壞後出現的。九品官人法規定,由州郡中正官將當地的人才分為九品,稱為「鄉品」。評為高品者,可以擔任「清官」,受人尊重,升遷也快。品低者擔任「濁官」,較不被人重視,升遷也慢。中正官每三年評議人物一次,但也可以隨時升降其品第。 九品官人法創立早期,定級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但是由於擔任中正官者多是上品之人,結果演變成由門閥士族把持了官吏選拔的大權,於是評定品第過程中,才能和德行兩項逐漸被忽視,家世-也就是被評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逐漸成為唯一的標準,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情況。這個制度至東晉南北朝時廣泛使用,官員升遷除此之外再無他途。 雖然一開始實行九品官人法是為了選拔優秀人才,但是後來卻只看家世背景,只要家世好就能當大官,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世族就擁有了政治特權。 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世族
東晉~王與馬共天下
2.凡事講求「門當戶對」,以維持尊貴的地位。 四、講究身份的世族社會 三、鼎盛期~ 1.擔任中央高官及地方上的重要領袖。 2.凡事講求「門當戶對」,以維持尊貴的地位。 世族嚴格區分與寒門的身分地位 →防止家世血統的混淆 3.甚至就連皇帝也對世族有所顧忌。 魏晉南北朝 門第 1.政治領袖:那世族的政治權利到底有多大?在東晉的時候,曾經流傳著一句話叫做「王與馬共天下」。這是什麼意思?原來,在西晉滅亡後,司馬家族是在「王導」的大力幫忙下才順利在南方建立起「東晉」。所以,皇帝為了感激他,甚至在即位的時候,多次邀請王導與他共同坐在龍座上面。由此可知,天下不只是司馬皇帝一人所有,而是由皇帝與王導共同掌握的喔。而世族在政治上擁有這麼大的權力,又被稱為「世族政治」。 但這樣的世族政治後來發生了很大的問題喔!因為一開始的世族還努力於政事,用心輔導皇帝。但是後來的世族卻越來越不學無術,因為九品官人法只看家世,有些世族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一樣依靠著家世,當上大官。那這樣的世族有辦法處理好政事嗎?當然不可能,所以後來的政治就越來越敗壞。 2.社會:世族除了在政治、經濟擁有特權之外,他們在社會上也有很崇高的地位。所以為了維持這尊貴的身分與特權,他們最重視的是「家世背景」,強調「門第」觀念。他們看一個人、與人交往,最先看的就是有沒有「門當戶對」。世族絕對不會與平民來往,不跟他們說話、坐同一張桌子、交朋友,更不用說是「結婚」。 我們一開始說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為什麼無法在一起?就因為英台是世族、梁山伯卻只是平民,他們門不當戶不對,是不被允許在一起的,如果真的結婚的話,那英台的家族是會被唾棄的。而這樣的門戶觀念是非常嚴格的,連皇帝也無法干涉的。例如,曾經有一個將軍「侯景」向皇帝要求娶世族的女兒,但皇上卻說這種世族女子不是你可以高攀的,並且他也沒有辦法強硬要求他們。所以,這樣嚴格的門戶觀念一直深深烙印在社會之中。
四、講究身份的世族社會 南朝時,一名出身寒微的胡人將領請求皇帝為他作媒,向王姓、謝姓家族求婚,皇帝聽了回答說:「王姓、謝姓這種顯赫世族,不是你可以求婚的對象。你如果有意,可在政治社會地位較低的朱姓、張姓以下家族找對象。」 請問:皇帝為何勸說將領不要向王姓、謝姓家族求婚呢? 侯景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講究身分地位的時代,世族尤其重視這一觀念,不管誰都難以改變這種風氣,即使是貴為一國之君的皇帝也束手無策。因此皇帝勸該名將領不要向家世顯赫的王姓、謝姓兩家族求婚,因為即使提了婚,也不會有結果。
講究身分的世族社會 一、階段:鼎盛期 (一)時代:魏晉南北朝 (二)重要發展: 1.南北世族都沒有因戰亂而衰落 2.擔任中央高官及地方上的重要領袖。 例如:東晉「王與馬共天下」 世族逐漸墮落腐敗, 政治實權漸掌握在寒門手上
四、講究身份的世族社會 東晉世族生活圖 圖中主人穿著長袍,坐在榻上。其右側為廚房場景,僕人正為主人準備食物,而其左側有一人一馬,可能是馬夫在等待主人出行。此圖反映了東晉時期世族的生活。
五、清談風氣與佛道盛行 清談 1.時代:魏晉南北朝 2.原因 (1)傳統儒學的衰微 (2)東漢末以來,政治混亂,士人為了避禍。 3. 性質:拋開現實、崇尚玄理的談論 (如:有無、哀樂、生死) 4.內容:易經、老子、莊子→三玄 -研究「三玄」的學問,就稱為「玄學」 引導:當有一個你不喜歡的人來你家拜訪,你能夠對他說:「我們家不歡迎你。」或是給他白眼嗎?? 不行,你的父母會說:沒禮貌。但是對他擺笑臉不就是太虛偽了嗎???沒錯,中國有一個時代的 讀書人就是不勉強自己做自己內心不願意的事。他們直率的表現自我,不在乎旁人的眼光,甚至以這樣 的行為成為一種流行。 原因: (1)儒學衰微:漢末經學日趨繁瑣僵化(流於考據,過於無趣),學者轉而尋求簡化的學風時代背景上 (2)政治避禍:東漢末年以來的黨錮之禍與魏晉政治的黑暗,也使得士人不敢再抨擊時政,從此不過問政治,採取消極態度,紛紛轉為以抽象哲學討論為主的清談。如:曹操統一天下後,下令徵求人才,條件是不忠不孝也沒有關係,只要有治國才能就行。喜歡殺害知識份子。 (在魏晉時代中,知識份子動不動就被統治者所忌所恨而被殺害,所以使得知識份子有得投身宮廷,寫些歌功頌德的文章討好當局,成為文學上的弄臣。有的則裝瘋賣傻、喝酒服藥,結果弄得脾氣很壞、性暴如火,甚至發瘋,是當時的狂士。有的為了反對當時虛偽的禮教,追求個人的自由,或煉丹尋仙,或清談玄理,或採菊東籬,此為當時的名士、隱士。) (學術主流: 經學→玄學)
指斥儒家禮法是虛偽, 強調個人人性的解放。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他們在思想上最大的特點是指斥儒家禮法是虛偽, 強調個人人性的解放。 反名教、反綱常(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 )。 禮教即禮儀教化,禮教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樂文化,因其重視名份,又稱名教,即以名為教。禮教思想統治影響中華民族兩千餘年。對名教系統的破壞行為稱為「僭越」。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縱酒、不遵禮節,行為放蕩不羈。 指斥儒家禮法是虛偽, 強調個人人性的解放。
竹林七賢 阮籍~縱酒 劉伶~裸體 阮籍反抗禮法的方式比較迂迴。他很少作正面的批判,而是在行為中表現出自己的態度。 1.有一次,鄰家一位才貌俱佳的女子未嫁而亡,阮籍和她非親非故,卻逕自至他家,痛苦一場而去。 2.他在母喪期間,照常飲酒吃肉,朋友來弔喪,他既不哭也不迎接,但人們還可以感受他對母親之死有極 大的哀痛。他在母親臨終之時和舉行葬禮之際,身體衰頓至吐血。對他而言,禮法與個人情感是不相干的。 3.以酒避禍:司馬昭想為兒子司馬炎娶阮籍的女兒為妻,阮籍不喜這門親事,故大醉60天、不醒人事,這門親事只好作罷。 劉伶裸體:有一次客人來訪,可是劉伶本人卻沒穿衣服,客人責罵他這樣的行為有失禮節,他卻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妳們為何跑到我的衣褲裡面來呢? 阮籍~縱酒 劉伶~裸體
五、清談風氣與佛道盛行 影響 ‧有助於士人個性的解放 ‧讓士人忽視禮教,崇尚玄虛,形成一種消極 頹廢的人生觀。 清談誤國: 原是對現實環境的消極對抗, 但後來世族多是無病呻吟、苟且偷安。 清談本是對現實政治的一種逃避,但到了西晉時代,清談竟蔓延到政治舞台上。當時不少的達官貴人一方面手握重權、一方面大談玄理,造成政治上的怪現象。清談竟與一般世族的日常生活無法分開,這種風氣對政治的影響是苟且偷安、不務實際;對社會的影響是造成消極頹廢的人生觀。 也有可能使東晉南朝始終不能恢復故土。 玄學主要涉及有與無、生與死、動與靜、名教與自然、聖人有情或無情、聲有無哀樂、言能否盡意等形而上的問題。在正統士大夫看來,諸如此類清談都與國計生民無關,因此有"清談誤國"的說法。
五、清談風氣與佛道盛行 佛教-起源於 印度 ‧西漢末年:經 傳入中國 西域 (漢代佛教只有少數人信仰尚未普遍流行) 釋迦摩尼
五、清談風氣與佛道盛行 佛教-起源於 印度 ‧東漢明帝 →曾在洛陽城外建 白馬寺 ---為中國第一座佛寺 河南洛陽白馬寺今貌 東漢明帝時: (1)遣使求法:曾派遣使者到西域求佛法。 (2)建寺譯經:在洛陽建白馬寺,請天竺高僧翻譯佛經。 (中國第一座佛教寺廟) 河南洛陽白馬寺今貌
五、清談風氣與佛道盛行 佛教-魏晉南北朝盛行 1.原因 (1)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宗教成為精神寄託 (2)帝王提倡:如梁武帝 (多次出家) (3) 佛經的大量翻譯 2.帝王提倡:梁武帝是南朝好佛的皇帝之一,曾經3次捨身佛寺,讓大臣們花大筆金錢“贖身” 。首都建康一地,建有佛寺500所、僧尼10多萬人,而全國有三分之二的人信佛。 2.發展:建築、石窟藝術大放異彩 如:雲岡石窟 梁武帝~多次出家,由大臣贖身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是我國三大石窟(雲岡、敦煌、龍門)之一。 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 大小造像五萬一千多軀。雲崗石窟大部分是北魏的作品。 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 體貌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徵。 雲崗石窟位於山西水同市西北的武州山北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造像五萬一千多軀。 雲崗石窟創建於西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門統曇曜開鑿5個大石窟(第16-20窟),後人稱為曇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 頂高達20公尺,中央直立一個寬約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連窟頂,整個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龕和多種裝飾,找不出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雲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體貌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徵。 大佛像高大雄偉,顯示舉世獨尊,無可對比的氣概。其他石像,各按品極一個低似一個,全體服從大佛像。再配上飛天和侏儒,為大佛服役。飛天手執樂器,飛舞天空,表示在大佛庇蔭下服役的愉快。 侏懦身形矮小,軀幹健壯,雕刻在龕基、座礎、樑下、柱頂等處,用力舉重物,神情仍甚歡喜,表示為大佛服重役是快樂事。大佛像徵皇帝,其他各級石像是大小群臣,飛天侏儒是各種服役的奴隸和民眾。
中央為坐佛,兩側原本有兩立佛,但左立佛已毀。 坐佛面相豐腴、長耳垂肩,看來極為和藹可親, 右側立佛則體態豐腴,是中國早期造像的代表作之一
多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 構圖精巧、雕飾富麗。 石窟內多以彩繪,色彩豔麗, 被稱為彩色石窟。
道 教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融合神 仙思想、民間巫術、道家思想 追求長生不老、修煉成仙、去 災求福 1.概述: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形成於東漢中後期,主要是融合了神仙思想、民間巫術、道家思想。 2.性質:多神教、宗教活動複雜(修煉成仙、長生不老、去災求福儀式)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中國的傳統宗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成仙、救濟世人。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現代世界也有著一定影響性[1]。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漢朝之後才有教團產生,其個別派係為奉老子為道德天尊,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2]。
五、清談風氣與佛道盛行 道教-中國本土的宗教 ‧東漢末年 1.張陵- 2.張角- 五斗米道 太平道 以符水、符書替人治病降魔,深得一般民眾的信仰,是早期道教的重要代表。 3.發展 (1)漢代形成之因:因為戰亂與漢朝崩潰導致對宗教產生急迫的需求。(於是原本儒學逐漸宗教化,此時也於傳入佛教。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綜合傳統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陰陽術數終於與漢代所崇尚黃老的思潮逐漸融合;道教教派也於此時形成。) 張陵
五、清談風氣與佛道盛行 ◎五斗米道 張陵創教時,規定入教者必須納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 ◎太平道 張角根據太平經創教,所以稱為「太平道」。張角發動黃巾之亂失敗後,太平道趨於衰微。
五、清談風氣與佛道盛行 道教-中國本土的宗教 魏晉南北朝 ‧魏晉以後,道教吸收 思想,逐漸流傳 於統治階層 老莊 ‧魏晉以後,道教吸收 思想,逐漸流傳 於統治階層 老莊 ** 提供追求長生、服食丹藥的技術。 道教吸收道家思想,但與老莊思想並不完全一致。 ->道教不等於道家。 3.發展 2.魏晉南北朝完善: 提供追求長生、服食丹藥的技術(內丹、外丹),漸漸受上層的青睞,逐漸發展成較易完備成熟的宗教,信仰階層從民間上升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 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 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說道教理論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與組織,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 道教神學與道家思想的異同,如:道教某些人所謂長生不老,追練成仙自我通神,而老子、莊子並未言及。注意:道教內部的思想本身就很複雜。也不是所有都追求長生不老,追求成仙、神通之類。
佛教和道教的比較 項目 佛教 道教 發源地 印度 中國 傳入(創立) 時間 西漢末年 東漢末年 創建者 釋迦牟尼 張陵~五斗米道 張角~太平道
六、胡漢的融合與南方的開發 北魏的漢化政策 背 景 ‧五胡十六國時期,胡漢接觸頻繁,彼此的文化與風俗也互相影響。 推行者 北魏孝文帝 背 景 ‧五胡十六國時期,胡漢接觸頻繁,彼此的文化與風俗也互相影響。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499年),本姓「拓跋」,即位時只有5歲,由祖母馮太后執政。馮太后是漢人,對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曾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年)親政後,深悉鮮卑族必須漢化才能鞏固政權,統一南北,乃秉承馮太后的政策,勵行漢化。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 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禁鮮卑語和鮮卑服飾;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孝文帝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甚至處死太子恂。孝文帝的改革固然使鮮卑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長足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但激烈的政策也使部分胡族怨懟,終於在孝文帝二十多年後爆發「六鎮之亂」。這一個「六鎮之亂」看來只是對於漢化政策的不滿,但是這也漸漸影響到鮮卑族的政權變化。雖然北魏後期分裂成東、西魏,但是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卻是使得鮮卑族瞭解了漢族的文化,並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一部份。 推行者 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遷都 為減少保守派鮮卑貴族的阻力。 以南征為藉口,將首都從平城遷都洛陽。 1.遷都:北魏原本的首都在平城。 (1)平城缺點:缺糧、人口稀少、保守勢力大。 (2)洛陽優點:經濟富厚,又有運河可以四通八達、曾是東漢、曹魏、西晉等朝代的首都。 (3)經過:遭到群臣極大的反對,於是他只好以南征為藉口,率領軍隊、文武官員南下,到洛陽就停止,隔年正式定都洛陽,也展開了一連串的漢化運動。 為減少保守派鮮卑貴族的阻力。 以南征為藉口,將首都從平城遷都洛陽。
六、胡漢的融合與南方的開發 北魏的漢化政策 政策 1.首都 南遷到 2.禁說胡語,改說漢語 3.禁穿胡服,改穿漢服 4.鼓勵胡人與漢人 1.首都 南遷到 2.禁說胡語,改說漢語 3.禁穿胡服,改穿漢服 4.鼓勵胡人與漢人 5.改胡人姓氏為漢人姓氏 平城 洛陽 通婚 政策: 2.語言:規定:三十歲以下的官員,如果不使用漢音而仍用北語者,就要降低其爵位,甚至免去其官職,至於年在三十歲以上的,由於習慣已成,准予不必立改。 3.衣服:禁胡服 當時胡人衣狹而短,利於騎馬,漢人則衣寬而長,孝文帝本人改著漢族帝王的衣冠,並規定一般士民也必須穿者與漢人一樣的服裝。 4.通婚:鼓勵胡、漢通婚,並且率先從他自己及其子弟開始實行。 5.姓氏:下令胡人全部改易漢姓,他首先把自己王室的姓氏拓跋改為元姓,其他的功臣舊族也都分別改姓
北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漢服 胡服:衣狹而短,利於騎馬
六、胡漢的融合與南方的開發 北魏胡姓改漢姓表 鮮卑姓 漢姓 拓跋 拔拔 賀賴 獨孤 步六孤 紇豆陵 丘穆陵 元 長孫 賀 劉 陸 竇 穆
六、胡漢的融合與南方的開發 北魏的漢化政策 結果 1.這些政策,遭到部分 的反對 →北魏分裂 2.長期而言,則逐漸消除了胡漢之間 1.這些政策,遭到部分 的反對 →北魏分裂 2.長期而言,則逐漸消除了胡漢之間 的隔閡,有助於彼此的交流與融和 鮮卑人 結果: 孝文帝的漢化規模很大,推行的速度、角度都很廣很大,反對阻力是無法避免的,漢化的結果雖然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胡漢界限消弭,但也有缺點,如不願漢化的鮮卑人使國家有分裂的情況,而且許多漢化的鮮卑人也感染了文弱奢侈的風氣,造成對整個國家不良的影響,因此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的推行有好也有壞。
六、胡漢的融合與南方的開發 南方的開發 背景 北方長期戰亂,大批中原人士遷往南方, 帶來進步的農耕技術、充沛的人力,加速南方 的開發。 * 北方戰亂->人口南遷(約有100多萬人) 東漢末年,中國北方陷入混亂,人口就開始往南遷移。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始於西晉末年,估計約有100萬人遷移至南方,站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主要集中於長江中下游一帶。 起初,南方人口稀少,農業以種稻為主,使用放火燒荒的原始方式耕作,也很少使用鐵製農具。但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批人口南遷,使南方有足夠的勞動力、也有先進的農業技術,開墾大片荒地、興建水利建設,其產量逐漸超過當時農業最發達的關中地區。
六、胡漢的融合與南方的開發 南方的開發 由於北方長期戰亂,大批中原人士遷往南方,他們帶來進步的農耕技術和充沛人力,加速 的開發 南方 東晉時期北方人南移路線圖 南方的開發 由於北方長期戰亂,大批中原人士遷往南方,他們帶來進步的農耕技術和充沛人力,加速 的開發 南方
六、胡漢的融合與南方的開發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關鍵時代 ‧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均定都於今南京,史稱 ‧相較於北方局勢的動盪不安,六朝經營下的南方,局勢較為安定,人口不斷增加,經濟日漸繁榮 「六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關鍵時代
六、胡漢的融合與南方的開發 北方胡漢融合,南方經濟開發 民族呈現出蓬勃的新生力量,後來的隋唐就是奠立在這個基礎上,開創出新的盛世。
魏晉南北朝大事記 西元 大 事 220年 曹丕篡漢,國號魏。 221年 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229年 孫權稱帝,國號吳。 265年 大 事 220年 曹丕篡漢,國號魏。 221年 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229年 孫權稱帝,國號吳。 265年 司馬炎篡魏,西晉建立。 291年 八王之亂。 311年 永嘉之禍。 316年 西晉亡。 317年 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東晉建立。 420年 劉裕篡東晉,國號宋,南朝開始。 439年 北魏統一北方,北朝開始。 494年 北魏孝文帝開始漢化運動。 581年 589年 楊堅篡奪北周,國號隋。 隋滅陳,完成統一。 魏晉南北朝大事記
六、胡漢的融合與南方的開發 江蘇南京秦淮河今貌 自孫吳定都建業(今江蘇南京)以後,秦淮河兩岸逐漸發展為繁華的商業區。
六、胡漢的融合與南方的開發 下圖為南方經濟發展示意圖: 請問: 南方的經濟發展在三國時期以後出現成長,主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參考答案: 自漢末以來,由於北方陷入混亂,已有部分中原人士遷往南方。而永嘉之禍後,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的紛亂局面,有更多的北方人遷往南方。這些人帶來進步的農耕技術和充沛人力,加上六朝的局勢較北方安定,因此人口不斷增加,經濟日漸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