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脉诊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节 切 诊 (一)脉 诊. (一)脉象的形成、脉诊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二)脉诊的部位 独取寸口 1. 分部 2. 分候脏腑 寸、关、尺分候不同的脏腑 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 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命门) 3. 脉诊独取寸口的原理.
Advertisements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心 肺 肝 脾 肾 中 医 藏 象 学中 医 藏 象 学 五脏 系统. 第一节 脏腑 五脏 -- 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六脏 -- 经络学说 … + 心包络 【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 的关系.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病 机 概 念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l.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 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 亡失的病机 【病机】 【本章重点】
月经不调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按语 概述 定义  广义 ---- 泛指一切月经病  狭义 ---- 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出 现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 本节课主要以月经周期的异常作为本病 的主要特征介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应用.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 )阴阳是一属性概念 2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 )阴阳双方必须相互关联(在同一层次)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 1. 识记掌握  ⑴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和功能。  ⑵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分类。  ⑶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 ⑷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 ⑸掌握人体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 ⑹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第八单元 脉要精微 脉,切脉,这里泛指诊法。要,要领。精微,精湛微妙。 《 素问 》 有“脉要精微论”篇名,本单元主要讨论疾病诊法,包括诊病原理、原则及具体方法等内容,其中对脉诊和色诊的阐述尤为详细。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中医望闻问切.
中医学讲座 沈世林 二0一0年三月.
教学目标 第八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中医寒、热、湿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肾 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 科疾病的主要机制。
“藏”内脏。 脏(阴)贮藏营养(精微)物质的实质性脏器(肝、心、脾、肺、肾、心包)。 腑(阳)传导变化功能的空腔类脏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象”形象、征象,是指脏腑本身的形象与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脏 腑 返回目录.
第三章 藏象.
二、伤寒表实证 (一)   麻黄汤证 论太阳伤寒的主要证候与治疗.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现在,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第三节:问 诊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脉象的鉴别、 相兼脉与真脏脉 中医四班第四组 段灵群 伍秀芸 李金艳 李海仁.
脉 诊 切而知之谓之巧。 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擅长候脉诊病。
第一节脏腑四 脏 腑之间的关 系 梁永林.
第三章 脏象学说.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素问·平人气象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 五 章 四 诊 Four Diagnosis.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 与护理 万杰医学院基础护理教研室.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同学们好.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第八章 八纲辨证 中医学教研室.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绪 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诊察了解; 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诊 第一章、望诊 断 记录.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内容: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体质.
素问·经脉别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月经不调.
项目二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 机.
气血同病辩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途径.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中 医 八 纲 辨 证 主讲人:副主任中医师古献民.
糖尿病流行病学.
模块五 中医诊断技术的应用.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陈达理 教授
第五章 诊法述要 诊法: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惊 悸 小组成员: 王杰 薛晓芬 杨文超 韦林 李明 李海军 李磊 王文春 查找资料: 王杰 薛晓芬 杨文超 韦林 李明 李海军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科学健走 胡松宇 国家一级健身指导员 科学健走与营养研究中心成员 中国健走高级教练 万步网健走技术指导教练.
第四章 气、血、津液.
 第三篇 脉管学(angiology)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l system)  第一节 概述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1、心(heart):二房、二室 2、动脉(artery):大、中、小。 3、静脉(vein) 4、毛细血管(capillary)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周俊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五章 脉诊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一节 诊脉概述 概念: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应指形象,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一、脉诊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心脏搏动 宗气和心气推动心脏搏动使血液排入脉管形成脉搏。 2、脉管的输缩,是维持血液正常运行的条件。 脉的功能状态能影响脉象。脉能约束,推进血液。 3、心阴心阳的协调 心阳—心搏加强,心率加快,气血加快,精神兴奋。 心阴—心搏减弱,心率减慢,精神宁静、抑制。 心阴、心阳调和,脉象从容和缓,均匀有力。 故脉象过大过小,过强过弱,过速过迟,节律失常,均能反映心的功能状态。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主推动,固摄,能调节心搏的强弱和节律。 血液运载气行,营养心气,故气血与脉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如:气血不足——脉象细弱,或虚软无力。 气滞血瘀——脉象细涩不利。 气盛血流薄疾——脉洪大滑数。 故脉象形成与气血盛衰有密切关系。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1、肺 (1)肺主气,司呼吸: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作用,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 (呼吸运动与脉率密切有关)。 (2)肺朝百脉,肺气贯心脉,与脉形密切相关。 肺气对脉率、脉形都有影响。 2、脾胃 (1)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生成气血,与脉气的从容和缓,软滑密切相关。 (2)脾主统血,能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 脉中胃气与脾胃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3、肝 (1)肝藏血,能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2)肝主疏泄,能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肝的生理功能,可影响气血运行,影响脉象的变化。 4、肾 (1)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肾气为脉象运行的重要动力,维持脉象有根,尺脉沉取有力。

二、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法(遍诊法) 1、概念:《素问·三部九候论》 三部:上部,头;中部,手;下部,足。 九候:每部分天、地、人。 三部、三候合而为九候。 2、意义: 头 手 足 天 候头角之气 候肺 候肝 人 候耳目之气 候心 候脾胃 地 候口齿之气 候胸中之气 候肾

(二)人迎寸口诊法 《灵枢·终始》 1、概念: 寸口——桡动脉(脉口)。 人迎——颈总动脉。 2、意义: 寸口——反映内脏情况。 人迎——反映体表情况。 3、方法: 对比法 人迎大寸口1、2、3、倍为表证,大4为“外格”。 寸口大人迎1、2、3、倍为寒湿在里,或内脏阳伤,大4为“内关”。

(三)仲景三部诊法 《伤寒杂病论》 1、概念:寸口、趺阳、太溪, 三部诊脉法。 2、意义:寸口——候脏腑病变。 趺阳——候胃气。 太溪——候肾气。

(四)寸口诊法 1、寸口部位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三部九候: 寸、关、尺为三部; 概念: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的一种诊法。 1、寸口部位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三部九候: 寸、关、尺为三部; 浮、中、沉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2、原理 (1)寸口为脉之大会。全身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将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于寸口脉象。 (2)寸口脉气明显。寸口是手太阴经经穴和输穴,其经气流注最旺盛之处,脉气搏动显著。 (3)可反映宗气盛衰。寸口亦太阴,肺脾关系密切,脉气相通。脾胃吸收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化生宗气,布散全身,脉气变见于气口。 (4)寸口位置固定,部位表浅,便于诊察。 故通过切寸口脉可了解全身气血盛衰变化。

3、脏腑划分 左手 右手 心(膻中)——寸———肺(胸中) 肝(胆)———关———脾(胃) 肾(小腹)——尺———肾(小腹) 左手 右手 心(膻中)——寸———肺(胸中) 肝(胆)———关———脾(胃) 肾(小腹)——尺———肾(小腹) (膀胱小肠) (大肠)

4、独异 (1)病性:整体见某一脉象确定病性。 弦主肝,濡主脾,洪散主热,沉紧主寒。 (2)病位:某一部位脉独异,根据脏腑分布,确定发病部位。

三、诊脉方法 (一)时间 1、清晨(平息)未起床,未进食为最佳。 脉的变化与气血运行,饮食,运动,情绪有关。 2、选择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 (二)体位 病人正坐或仰卧。 平臂(与心脏同一水平)直腕,仰掌。 不宜侧卧位,下手臂受压或上手臂扭转;手臂过高过低。

(三)指法 1、选指 选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 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成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左右,使手指紧贴脉搏。 指目按脊,指目对准脉脊,便于体会脉象。 指目——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处与指甲二角之间的部位。触觉灵敏,便于推移。 诊脉时三指不宜平按或垂直。

2、布指 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 布指疏密视患者手臂长短,医生手指粗细而定。 臂长,指细,布指宜疏;臂短,指粗,布指宜密。 小儿一指定三关。

3、运指 (1)举法:轻按脉搏,又叫浮取。 (2)按法:重按至筋骨,又叫沉取。 用力适中,按至肌肉,叫中取。 (3)寻法:寻找之意。 手指从轻到重,从重到轻。 左右推寻。 寸、关、尺三部指指交替,细细寻找。 (4)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 体会形态、脉位、脉力。 (5)单按:一个手指诊一部分脉象。 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形态。

(四)平息 平息:医生诊脉时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医生呼息计算病人脉率。 意义: (1)凭医生呼吸计算脉搏次数。 医生每分钟呼吸16—18次,正常人脉搏72—80次/分。 (2)医生思想集中,专一。在诊脉时,最好不参入问诊。

(五)五十动 1、概念:诊脉时间不少于50次脉跳时间,每手不少于1分钟,两手3分钟左右。 2、意义:提醒医者态度认真,了解脉搏节律。

四、脉象要素 (一)脉位:脉动部位深浅。浅浮、深沉。 (二)脉次:脉搏频率。数脉,迟脉。 (三)脉形:脉搏宽度,大小。 (四)脉力:强弱、流畅。 (五)流利度:滑脉,涩脉。 (六)紧张度:弦脉,紧脉。 (七)长短度:长脉,短脉。 (八)节律度:促,结,代脉。

第二节 正常脉象 平脉概念:正常人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力。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力。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1、有胃 (1)形态: 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来去从容,节律一致。 (2)特征:从容、和缓、软滑。 (3)意义: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和营养状态的优劣。 胃气充足为平脉。 缺少胃气为病脉。 失去胃气为死脉,又名真藏脉。

2、有神 (1)形态:节律整齐,柔和有力。 (2)意义:即有神气。 有胃、有神,都是和缓有力。 3、有根 (1)形态: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2)意义:肾气犹存。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一)个体因素影响 1、性别:妇人脉象较男子濡细而带数,妊娠脉象多滑数。 2、年龄:儿童脉象多数,青年脉多平滑,老年人脉多弦。 3、体质:肥胖脉多沉细,消瘦脉较浮大,身材高大脉较长,矮小脉较短。 4、脉位变异:斜飞脉:寸口不见脉,由尺部斜向手背。 反关脉:脉出现于寸口背侧。

(二)外部因素影响 1、情志:怒脉多弦细;惊则脉动无序。恐惧、兴奋、忧虑、紧张等情绪变动,可引起脉象变化。 2、劳逸:剧烈活动脉洪数,入睡后脉迟缓。 3、饮食:饱餐、酒后脉多稍数有力,饥饿时脉来多缓弱。 4、四季: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5、昼夜:昼日脉浮而有力;夜间脉沉而细缓。 6、地理环境:北方人多强实,南方人多软弱。

第三节 病理脉象 概念:疾病时反映的脉象变化,叫病脉。

一、常见病脉 《内经》21脉 《伤寒》26脉 《脉经》24脉。 《景岳全书》16脉。 《濒湖脉学》、《三指禅》27脉。 《诊家正眼》28脉。 《诊理求真》30脉。 《辨证录》38脉。

(一)浮脉 1、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脉动部位浅表,如水漂木。 2、意义: (1)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 风寒浮紧,风热浮数。 (2)主虚阳外越: (里证) 阳气虚衰,虚阳浮越,脉浮无根。 (3)主常人:瘦人脉浮,夏日阳气升浮,可见浮脉。

3、相类脉 (1)散脉:浮大无根,节律不齐,脉力不均。 主病:元气离散,精气衰败。 (2)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浮大而软,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 主病:失血过多,或津液大伤。 常见于血崩、大咯血、外伤大出血,严重吐泻。 (3)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脉管比芤脉紧张度高。 主病: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二)沉脉 2、意义: (1)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2)主常人:肥胖人,冬季脉收藏。 六阴脉: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 1、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2、意义: (1)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2)主常人:肥胖人,冬季脉收藏。 六阴脉: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

3、相类脉 (1)伏脉: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至沉伏不见。 主病:邪闭、厥病、痛极。 危重病人无脉,与血管病变的无脉不同。 (2)牢脉:沉大实弦长,坚牢不移。 主病:阴寒内盛,疝气癥瘕。 失血、阴虚反见牢脉,病情危重。

(三)迟脉 1、脉象:脉来缓慢,一息不足4至(不及60次/分)。 2、意义: (1)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2)主邪热结聚(里实证)。 脉迟而有力,伴腹满便秘,胃肠实热。 (3)主常人:运动员,入睡时。

3、相类脉 缓脉: 脉来和缓, 一息4次(60—70次/分)。 脉来缓怠无力,驰纵不鼓。 主病:湿病,脾胃虚弱, 正常人。

(四)数脉 1、脉象:脉来急促, 一息5—6至(90—130次/分)。 2、意义: (1)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2)主虚证:脉数无力或细数,主虚热。 (3)气血不足:心气虚,心血虚,推动无力。 (4)阳虚证。脉浮大虚数,数而无力,按之空豁为虚阳外浮。 (5)主常人:儿童一息6次(110次/分)。 婴儿一息7次(120次/分)。

3、相类脉 疾脉: 脉象:一息七至以上。 (140—160次/分) 主病: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五)虚脉 1、脉象: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无力脉的总称。浮、中、沉,应指无力。 2、意义: 主虚证: 多为气血两虚:气虚不能收敛——脉道松弛。 血虚不能充盈——脉细无力。 也主阴阳两虚:迟而无力多阳虚, 数而无力多阴虚。

(六)实脉 1、脉象:三部脉充实有力,来盛去盛,应指幅幅,举按皆然,为有力脉的总称。浮、中、沉,应指有力。 2、意义: (1)主实证。正盛邪实,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充实。 (2)孤阳外脱先兆:久病见实脉。 (3)主正常:两手六脉皆沉实有力,而无病况,叫做六阳脉

(七)洪脉 1、脉象:脉形宽大,浮而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2、意义: (1)阳明气分热盛。 (2)泄利日久,或呕血、咳血后阴血亏损,元气大伤。 (3)主常人:夏令脉洪。

3、相类脉 (1)大脉: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 意义:见于常人;病情加重。 (2)长脉:脉体较长,超过本部。 上逾寸部至鱼际叫溢脉。 下逾尺部称履脉。 意义: 主阳证、实证、热证。 主常人。 长而柔和,为强壮之象。 老年人两尺脉长而滑实,多长寿。

(八)细脉 1、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脉道狭小,细直而软,按之不绝。 2、意义: (1)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 (2)主湿邪为病。 不得概言为虚。

3、相类脉 (1)濡脉 脉象:浮而细软。 如絮浮水面,轻手相得。又称软脉。 意义:主诸虚或湿困。 主诸虚:精血阳气亏虚。 崩中下血,虚劳失精。 内伤泄泻,自汗喘息。 湿邪困脾:阻遏阳气。

(2)弱脉:沉而细软。 主病:阳气虚衰,气血俱衰。 (3)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病: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4)、短脉:首尾俱短,只见关脉,寸尺不显。 主病:主气病,气郁。 短而无力:主气损。 短而有力:主气郁。 气郁、血瘀、痰阻、食积。

(九)滑脉 1、脉象: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2、意义: (1)主痰饮病、食积、实热。 (2)见于青壮年:脉滑而和缓。 (3)妇人孕脉:脉滑而停经。

3、相类脉 动脉: 脉象:见于关部,滑数有力。 具有短、滑、数的特征。 主病:惊恐、疼痛。

(十)涩脉 1、脉象:形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 应指如轻刀刮竹,脉不流利。 见有细、迟、短、虚、止、散、难等七大要素。 《濒湖脉学》提出“参伍不调”为特征。 2、意义:主气滞血瘀,伤精血少,痰浊,饮食。

(十一)弦脉 1、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切脉有挺直,劲急感。 平人:端直以长。 病轻:如按琴弦。 病重:如张弓弦。 真脏脉:如循刀刃,有锐利,坚劲感。 2、意义: (1)主肝胆病,诸痛证,痰饮。 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多弦而有力。 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气乘脾,脉多弦缓。 (2)见于老年健康者。 春令脉弦。

3、相类脉 紧脉: 脉象:绷弹指急,如牵绳转索,按之左右弹指,比弦脉更绷急而有力。 特点:有绞转感,弹指感, 主病:实寒证,疼痛,食积。

(十二)结脉 2、意义: 阴盛气结, 气滞、血瘀、寒痰,气血虚弱。 正常人,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浓茶偶见。 1、脉象:缓而一止,止无定数。 2、意义: 阴盛气结, 气滞、血瘀、寒痰,气血虚弱。 正常人,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浓茶偶见。

3、相类脉 (1)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脉来迟缓,脉力较弱,有规则间歇,间隔时间较长。 意义:脏气衰微。 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2)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不规则间歇。 意义:阳盛实热。 实邪阻滞(气滞、血瘀、痰饮、食积)。 脏气衰败。

二、脉象鉴别

(一)比类法 1、归类:归为六纲脉:浮、沉、迟、数、虚、实。 (1)浮脉类:脉位表浅,共六脉。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 (2)沉脉类:脉位深沉,共四脉。 沉脉、伏脉、牢脉、弱脉。 (3)迟脉类 :一息不足4至,共四脉。 迟脉、涩脉、结脉、缓脉

(4)数脉类:一息5至以上,共四脉。 数脉、疾脉、促脉、动脉 (5)虚脉类:应指无力,共五脉。 虚脉、微脉、短脉、代脉、细脉。 (6)实脉类:应指有力,共六脉。 实脉、长脉、大脉、弦脉、紧脉、滑脉

2、辨异 (1)细、微、濡、弱四脉。 共同点:细小柔软。 不同点: 濡脉——浮而细软。 (浮取) 细脉——应指清晰。 (中取) 微脉——应指模糊。 (中取) 弱脉——沉而细软。 (沉取)

(2)促、结、代三脉。 共同点:脉来停顿。 不同点: 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无规则间歇) 结脉——缓而一止,止无定数。(无规则间歇) 代脉——脉来一止,止有定数。(有规则间歇)

(二)对举法 (1)浮与沉脉。 (2)迟与数脉。 (3)滑与涩脉。 (4)濡与弱脉。 (5)结与代脉。 (6)洪与细脉。

三、相兼脉 复合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因素脉同时出现,叫相兼脉,或复合脉。 28脉中除单因素脉外,亦有复合脉。 弱:沉、细、虚三合脉。 濡:浮、细、虚三合脉。 动:滑、数、短、实四合脉。 牢:沉、大、实、弦、长五合脉。

几种脉的组合: 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痹证。 浮缓:风邪伤卫,太阳中风证。 浮滑:表证挟痰。 沉迟:里寒。 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痹证。 浮缓:风邪伤卫,太阳中风证。 浮滑:表证挟痰。 沉迟:里寒。 沉弦:肝气郁滞,水饮。 沉涩:血瘀。 沉缓: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沉细数:阴虚内热,血虚。 弦紧:主寒、主痛,肝气郁滞。 弦数: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弦滑数:肝火挟痰,肝胆湿热,肝阳上亢,痰火内蕴。 弦细:肝肾阴虚,血虚肝郁,肝郁脾虚。 滑数:痰热,湿热,食积内热。 洪数:气分热盛。

四、真脏脉 概念: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多在疾病重危期出现。 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意义:主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 分类: 1、无胃之脉:无冲和之意,应指坚搏。偃刀、转豆、弹石。 意义:邪盛正衰,胃气不从,心肝肾脏气独见。 2、无根之脉: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釜沸、鱼翔、虾游。 意义: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 3、无神之脉:脉率无序,脉形散乱。雀啄、屋漏、解索。 意义:脾胃、肾阳衰败,神气涣散。

五、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一)诊妇人脉 1、诊月经脉 月经将至: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腹不胀。 月经不利: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 闭经:尺脉虚细涩,多精亏血少。 尺脉弦涩,多气滞血瘀。 脉象弦滑,多痰湿阻胞。

2、诊妊娠脉 妊娠:脉来滑数冲和,月经正常,突然停经,偏食。 少阴脉(神门及尺部)脉动加强。 胎元受损:孕妇脉多沉而涩。(精血不足) 死胎或痞块:脉涩而无力。(阳气虚衰) 3、诊临产脉 尺脉急转如切绳转珠《诸病源候论》。 中指两旁脉动明显《医存》。

(二)诊小儿脉 1、方法 一指定三关。 十五岁以上按成人诊脉法。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3岁以下:一息7—8至为平。 5~10岁:一息6至为平,7至为数,4—5为迟。 3、小儿病脉 浮沉、迟数、强弱,缓紧,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一、脉诊的临床运用 (一)独异脉的诊断意义 独异:疾病中某种特殊的脉象变化。 (1)部位之异:某一部位脉独异,确定脏腑。 (2)脏器之独:整体见某一脉象确定相应脏腑的病证。 ( 3)脉体之独:病中突出表现某一脉象,确定病证。 (二)辨脉主病不可拘泥 (三)脉证顺逆从舍

二、脉诊的意义 (一)辨别病证的部位 (二)判断病证的性质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 有力脉象:实证,正邪交争剧烈。 无力脉象:虚证,气血不足、精亏、阳衰。 (四)推断病证的进退 1、观察脉象动态变化可推测疾病进退和预后, 如外感病由浮转沉,病邪由表入里,反之由里出表。 2、观察脉象与症状的逆顺,反映邪正的消长和病情进退。 如脱血脉反洪。病寒热脉反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