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是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至效应器的神经元链,作为神经冲动传导的通路,称神经传导通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多媒体教学系列课件之一 蚌埠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编制.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 12 对  一嗅二视三动眼  四滑五叉六外展  七面八听九舌咽  十迷一副舌下全.
Advertisements

1 第二节 脑 端脑 间脑 中脑 延髓 小脑 脑干脑桥 包括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 位于颅后窝、小脑腹侧 一、脑干:
第五节 脑神经  脑神经概况 脑神经概况  脑神经分布 Ⅰ嗅神经 Ⅱ视神经 Ⅲ动眼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 Ⅳ滑车神经 Ⅴ三叉神经 Ⅵ展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 Ⅶ面神经 Ⅷ前庭蜗神 Ⅸ舌咽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舌咽神经 Ⅹ迷走神经 Ⅺ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 小结 小结  作业.
周围神经系统 —— 脑神经 平凉医专解剖教研室. 周围神经系统 平凉医专解剖教研室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掌握三叉神经的行程、主要分支及分布。 2. 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行程、主要分支及分布。及 损失后的临床表现。 3. 熟悉各脑神经的名称、性质、连脑部位、进出颅部位。 4. 熟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纤维成分、行程、主要分.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
神 经 系 统 总 论 (2)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吐尔逊.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 ( Motor system) ( Motor system)
第三节 小脑. 位置: 颅后窝、延脑和桥脑的背侧。上方隔小脑幕 与大脑枕叶相邻,前下方借小脑上、中、下三对脚与 脑干的中脑、桥脑和延髓相连。
脑脑:延髓 脑桥 脑干 中脑 间脑 小脑 端脑. 脑干 一、外形 (一)前面观:前面观 1 、延髓:脊髓前面的一裂两沟延续到延髓 下端:锥体交叉锥体交叉 前外侧沟:舌下神经出脑 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间:锥体( 深面为锥体束) 前外侧沟后方的突起:橄榄( 深面为下橄榄核 ) 橄榄后方: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四、脑神经 (一)脑神经的成分 ①躯体运动纤维二 支配由肌节发生的骨骼肌,如舌肌、眼球外肌.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神经 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副交感神经 (自主神经、植物神经) 分布至内脏、心血管、腺体.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李世骐教授主讲.
第二节 脑干.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运动障碍的 定位诊断.
人体 解 剖 学 Human anatomy.
运动传导通路 The motor pathways
项目: 反射检查 康复教研室.
第五节 端脑.
二、 小 脑 (一)位置: 颅后窝内,小脑幕下方,在延髓和脑桥的背面。.
颅内肿瘤.
第四节——小脑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的病变 作业.
第三节 :高级中枢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一、大脑皮质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二、基底神经节与小脑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The Motor Pathways 运 动 传 导 路
黄淮学院生物工程系动物科学教研室 主讲教师 张世卿
小脑 Cerebellum.
小脑 1. 位置 颅后窝,与端脑枕叶底面相隔小脑幕.
小 脑 Cerebellum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陈早根.
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 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人体科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生理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第九章 感觉与运动 内容简介: 第一节 感觉生理概述 第二节 位觉(前庭觉) 第三节 本体感觉 第四节 其他感觉 复习思考题.
第32章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正常人体结构 王存午制作 2001年8月 供三年制用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 高职高专医科类精品课程
人体 解 剖 学 Human anatomy.
(三)自主神经节:包括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为运动神经节,节细胞为多极运动神经元。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第三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神经 主讲教师 滕树成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第十章 神 经 系 统 第一节 总 论.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一) 实验8 大脑、小脑、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而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第三节 神经传导通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肌、肌腱、骨膜、关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皮肤的精细触觉 第1级神经元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第十章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项目: 感觉功能的评定 康复教研室.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of the Spinal Cord
脊 髓 Spinal Cord.
四、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一)结构 尾核 壳核 苍白球 丘脑底核 黑质 红核 } 新纹状体 } 纹状体 旧纹状体.
第二节 脑 神 经 cranial nerves (一)脑神经名称 Ⅰ嗅N Ⅱ视N Ⅲ动眼N Ⅳ滑车N Ⅴ三叉N Ⅵ展N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神经系统 大脑皮质 小脑皮质 脊髓灰质 神经节 脑脊膜与血脑屏障.
第二节 脑 端脑 间脑 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脑干 延髓 人脑平均重为1400 g,(男性1375.5g ,女性 g)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 2007春 (心理系 双学位) 第二讲: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脊髓.
Posture & Motor Control By Nervous System
脊 髓 疾 病 ( Spinal Disease ).
感觉器官 Sense organs.
脊 髓 The Spinal Cord.
特发面神经麻痹 (又称面神经炎、 贝耳麻痹).
锥体外系功能解剖.
神经系统总论 Introduction of nervous system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visceral nervous system 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 腺体等处。 包括: 内脏运动神经 又叫自主神经 autonomic nerve 或植物性神经 vegetative nerve ,
第八章 神经系统 2019/4/8.
脑干 brain stem 脑干由下至上分为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 脑干背面与小脑之间形成第四脑室
第二节 脑 神 经 cranial nerves.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髓 spinal cord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椎管内, foramen magnum → L1下缘 cervical enlargement lumbosacral.
神经组织 神经元 1、基本形态 2、功能 3、分类 神经胶质细胞.
血流域解剖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四章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是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至效应器的神经元链,作为神经冲动传导的通路,称神经传导通路。 第四章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是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至效应器的神经元链,作为神经冲动传导的通路,称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 感觉传导通路(上行传导通路):从感受 导通路 器到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链。 运动传导道(下行传导通路):从大脑皮 皮质到效应器的神经元链。

一、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因位较深,又称深部感觉。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 精细触觉:皮肤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的感觉。 意识本体感觉:传导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本体感觉 。 非识性本体感觉(反射性本体感觉):传导至小脑,不产生本体感觉的意识,反射性调节骨骼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1、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1、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骨骼肌 第一级神经元 第二级神经元 肌腱 周围突 中枢突,进入脊髓后索 关节 脊神经 上行组成薄束和楔束 皮肤 脊神经节 薄束核和 第三级神经元 楔束核 内弓状纤维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 X、内侧丘系交 经内囊后肢 旁中央小叶后部 叉、内侧丘 丘脑腹后外侧核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由两级神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在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丘脑腹后外侧核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由两级神元组成 肌骨骼 周围突 中枢突    同侧侧索上行 肌腱                   旧小脑 关节 经脊神经 经后根   脊髓小脑后束 脊神经节    胸核

脊髓小脑前束与整个身体或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协调有关。两侧脊髓小脑束损伤后,引起肌张力减退和运动失调。 同侧侧索和 骨骼肌 周围突 中枢突    对侧侧索上行 肌腱                   旧小脑 关节 经脊神经 经后根   脊髓小脑前束 脊神经节  腰膨大(Ⅴ~Ⅶ层)   脊髓小脑后束传导肌梭的感觉冲动,与单个肌的运动有关, 脊髓小脑前束与整个身体或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协调有关。两侧脊髓小脑束损伤后,引起肌张力减退和运动失调。

(二)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 第一级神经元    第二级神经元 躯干四 周围突变 中枢突 肢皮肤 经脊神经 经后根         脊神经节   脊髓第Ⅰ、Ⅳ~Ⅶ层 (后角边缘核、后角固有核等) X、对侧侧索   第三级神经元 和前索上行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 脊髓丘脑束     经内囊后肢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属小型和中型假单极细胞体。其纤维较细,周围突构成脊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分布到躯干和四肢的皮肤。中枢突通过后根的外侧部进入脊髓后外侧束,上升 l~2脊髓节,然后进入脊髓后角灰质Ⅰ、Ⅱ层。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脊髓Ⅰ、Ⅳ、V层内,它们的树突在Ⅰ、Ⅱ层内与前者形成突触,其传出纤维经灰质和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和前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束,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由此核发出的纤维参加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2、头面部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神经构成 第一级神经元 第二级神经元 三叉神节 三叉神脑桥核 三叉神脊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 头、面部 周围突 中枢突 X(脑桥核 皮肤、粘膜 三叉神经 三叉N根 三叉神节 三叉神脑桥核 三叉神脊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 的小部f不交叉)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 在脑桥上升 经内囊后肢 回下部 三叉丘系 丘脑腹后内侧核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在三叉神脑桥核和三叉神脊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丘脑腹后内侧核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三叉神节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在三叉神脑桥核和三叉神脊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丘脑腹后内侧核 (二) 视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 第二级神经元 视锥细胞 周围突 中枢突 视神经 视干细胞 双级细胞胞体 节细胞胞体 第三级神经元 视交叉(视网膜鼻侧纤维交叉)视束 视辐射 距状沟膜颞侧纤维不交叉) 两侧皮 外侧膝状体

第一级神经元:是视网膜中的双极神经元l。双极细胞的树突与视杆、视锥细胞形成突触,其轴突与视网膜内的节细胞的树突相形成突触。 第二级神经元:是视网膜中的节细胞,其轴突构成视神经。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形成视交叉(鼻侧半的纤维交叉,进入对侧的视束;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的视束)后,延续为视束。故视束内的纤维约有一半是来自同侧眼球视网膜的颞侧,另一半是来自对侧视网膜的鼻侧。视束行向后外,绕大脑脚,终于外侧膝状体。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外侧膝状体,发包出纤维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终止于距状沟两侧的皮质,即视觉中枢(17区)。 视野visual field:当眼球固定不动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叫做视野。由于眼球屈光装置(主要是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作用,使鼻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颞侧半的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鼻侧半的视网膜,上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上半视网膜。每个眼的视野均可借垂直与水平轴分为4等分,每一1/4等分叫象限视野,视网膜也相应地分为 4个象限。

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所引起的视野症状: 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视野全盲。 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双侧视野颞侧 偏盲。 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视野鼻侧偏盲。 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同向偏盲 (同侧视野鼻侧偏盲和对侧视野颞侧偏盲)。

2、瞳孔对光反射: 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束部分纤维→上丘臂→顶盖前区→双侧动眼神经副交感核→节前f →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f →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调视反射:此反射较为复杂,首先视网膜在接受光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觉通路达到视觉中枢,再由皮质下行纤维传至脑干的上丘及顶盖前区等,然后直接或间接地到动眼神经核及动眼神经副核,以完成两眼的会聚,晶状体变凸以及瞳孔的缩小来达到调节视觉

(四)听觉传导通路 :由四级神经元构成 周围突 中枢突 第二级神经元 螺旋器 蜗神经 螺旋神经节 蜗神经核 第三级神经元 第四级神经元 (四)听觉传导通路 :由四级神经元构成 第一级神经元 周围突 中枢突 第二级神经元 螺旋器 蜗神经 螺旋神经节 蜗神经核 第三级神经元 第四级神经元 大部分交叉至对侧 经下丘臂 听辐射 颞 斜方体、外侧丘系 横 内囊后肢 回 下丘 内侧膝状体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蜗螺旋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终止于蜗神经核。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蜗神经核,由此核发出的纤维大部分左右交叉横穿脑桥形成斜方体,交叉后的斜方体纤维和小部分不交叉的蜗神经核纤维,在上橄榄核的外侧上行,称外侧丘系。外侧丘系的纤维大部分止于下丘,小部分止于内侧膝状体。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下丘,其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 第四级神经元胞体:在内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终止于颞横回。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前庭神经节 。其周围突分布壶腹嵴、球囊斑和椭圆囊斑。其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终于前庭神经核。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前庭神经核,发出前庭小脑纤维,止于绒球小结叶。 前庭神经核与脑干内核团、脊脑前角和小脑的关系有: ①由前庭外侧核所发纤维构成前庭脊髓束下行入背髓前索内,终于脊髓前角,形成姿势反射弧。

②其余的前庭核纤维参与内侧纵束,终于眼外肌的运动核和颈肌的运动核,将眼的同向运动和头的转动置于前庭反射控制之下。 ③一部分前庭核发出的纤维终于脑干网状结构和脑神经的内脏运动核(迷走神经背核、泌诞核等),构成前庭兴奋引起的内脏反射(如呕吐等反射) ④一部分前庭核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下脚入原小脑,再通过传出纤维控制前庭神经核和脑桥、延髓网状结构,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六)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1、经脑神经节 舌前2/3味蕾 膝状N节 舌后1/3味蕾 周围突 咽、咽鼓管 颈动脉窦 舌咽N下节 岛叶 颈动脉小球 中枢突 内脏、 心血管 腺体 迷走N下节 丘脑腹后内侧核 或下丘脑外侧 周围突 周围突 孤束 孤束核

2、经脊神经节 内脏 大脑皮质 臂旁核 丘脑 心脏 中央后回 血管 快痛 外侧沟 边 腺体 缘 慢痛 叶 脊神经节 脊髓和脑干 丘脑背内侧核 内脏 大脑皮质 臂旁核 丘脑 心脏 中央后回 血管 快痛 外侧沟 边 腺体 缘 慢痛 叶 脊神经节 脊髓和脑干 丘脑背内侧核 网状结构 脊髓后角

(七) 嗅觉传导路 第一级N元 嗅N 嗅束 嗅粘膜 树突 胞体 轴突 嗅球 嗅三角 嗅细胞 外侧嗅纹 海马钩、梨状前区、杏仁周区

第一级神经元是鼻腔嗅粘膜内的嗅细胞。嗅细胞轴突组成嗅丝,穿筛孔进人第1级神经元是鼻腔嗅粘膜内的嗅细胞。嗅细胞轴突组成嗅丝,穿筛孔进人颅前窝,嗅球。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在嗅球,由嗅球发出纤维构成嗅束,行向后,终嗅三角。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嗅三角,由嗅三角发出纤维构成外侧嗅纹,终于海马钩、梨状前区、杏仁周区。

(八)化学传导路 神经系统的化学传导通路,包括胆碱能通路、胺能通路、氨基酸能通路和肽能通路。化学通路传递的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二、运动传导通路 皮质脊髓束 锥体系 运动传 皮质核束 导通路 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 锥体外系 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 环路

(一)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由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 1、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躯干四肢骨骼肌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大部分交叉 经脊N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锥体细胞胞体

上运动神经元胞体在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下运动神经元胞体在脊髓前角 皮质脊髓束:主要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束:其纤维由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前半等皮质发出,依次行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腹侧的锥体。当其至延髓下端时,绝大部分纤维(约70%~90%)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组成皮质脊髓侧束,下降于对侧脊髓侧索内。

在锥体交叉处,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脊髓前索前正中裂两侧继续下行,并逐节分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终于对侧的前角运动细胞,但也有一些纤维终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细胞。 一般认为皮质脊髓前束只到达脊髓的上段胸节。在皮质脊髓前束中,均有始终不交叉而终于同侧前角运动细胞的纤维。这种纤维通过前角运动细胞支配躯干肌,故一侧躯干肌是受双侧大脑半球皮质支配的。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项目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瘫痪特点 痉挛性瘫痪(硬瘫) 弛缓性瘫痪(软瘫) 肌张力 增高 降低 浅反射 减弱或消失 消失 深反射 亢进 病理反射 阳性 阴性 肌委缩 不明显 明显

锥体系传递的神经冲动,通过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管理身体对侧半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特别是迅速而精确的运动。临床上,常把锥体系的神经元称为上运动单位,把脑、脊神经的运动神经元称为下运动单位。上、下运动单位在机能上彼此密切联系,是不能分割的。在正常的反射活动中,上运动单位对下运动单位具有一定的控制和抑制作用,所以两个神经元中任何一个受损伤,都会产生瘫痪,但其症状各有特点。

上运动单位损伤时,下运动单位即失去大脑皮质的抑制和控制,从而表现为活动增强。虽然随意运动丧失,但肌张力增高,所以瘫痪特点是痉挛性的(硬瘫);因肌尚接受脊髓前角细胞发出的神经冲动,深反射表现为亢进,无营养障碍,肌亦不萎缩。 下运动单位损伤时,由于肌失去了直接管理,表现为肌张力降低,瘫痪是弛缓性的(软瘫),肌亦因营养障碍而萎缩,反射弧中断而反射消失。

2、皮质核束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单位) (下运动单位) 经脑N 眼外肌 咽喉肌 在脑干内部分纤维交叉, 斜方肌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单位) (下运动单位) 经脑N 皮质核束、经内囊膝 眼外肌 舌内、外肌 咽喉肌 在脑干内部分纤维交叉, 斜方肌 部分纤维交叉 胸锁乳突肌 中央前回下部 、锥体细胞胞体 一般躯体运动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

一侧的皮质核束除只支配对侧的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外,对其余的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都是双侧支配。 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的皮质核束支配,所以一皮质核束损伤导致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和对侧舌肌瘫痪。

(二)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 tract 在锥体系之外,另有连系大脑皮质与脑、脊神经运动核的躯体运动传导途径,统称为锥体外系。它包括大脑皮质、丘脑的一些核团、纹状体、红核、黑质、底丘脑核、网状结构、小脑和前庭神经核等。但是,也有人将锥体外系局限于以纹状体为主的几个灰质核团,临床上的锥体外系疾病即指损伤这几个核团所引起的病患

1、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2、新纹状体-黑质回路 皮质纹状体纤维 纹状体苍白球纤维 大 躯体运动感觉区 →新纹状体 脑 苍白球 皮质纹状体纤维 纹状体苍白球纤维 大 躯体运动感觉区 →新纹状体 脑 苍白球 皮 质 躯体运动区 背侧丘脑 腹前核、 经内囊 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 2、新纹状体-黑质回路 尾状核发出纤维→黑质 →尾状核和壳。 黑质产生和释放多巴胺→新纹状。 当黑质病变时多巴胺 ↓→震颤麻痹,称Parkinson病(帕金森病)。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小脑束 额、顶、 脑桥核 小脑皮质 大 枕、颞叶 脑桥臂交叉 脑 皮 背侧丘脑 齿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小脑束 额、顶、 脑桥核 小脑皮质 大 枕、颞叶 脑桥臂交叉 脑 皮 背侧丘脑 齿 质 躯体运动区 (腹前核、腹外核) 状 核 结合臂交叉 脊髓前角 红核 红核脊髓束

锥体外系

上述环路的任何部位损伤,都会导致共济失调,如行走蹒跚和醉汉步态等。 在种系发生上,锥体外系是出现于锥体系之前,较古老的躯体运动传导道,在哺乳类以前的脊椎动物,一切运动均由锥体外系管理。以后,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系的高度发展,锥体外系才逐渐退居为从属辅助的地位。 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的活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进行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锥体外系的活动是在锥体系的主导下进行的,而锥体外系的活动又给锥体系的活动以最适宜的条件。两者在完成复杂运动的功能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可以认为,只有在锥体外系对骨骼肌保持稳定,并给以适宜的肌张力和协调的情况下,锥体系才能执行随意的精细活动(如手的运动)。 由此可见,大脑皮质对于躯体运动的管理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条路径实现的,两者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依赖,从而共同完成人体各项复杂的随意运动 。 在结构上,锥体外系并非一个简单、独立、集中的结构,而是一个复杂、分散的系统,各核团之间的联系和功能,迄今尚未完全清楚。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一个主要结构,它主要接受来自大脑额叶和顶叶皮质的纤维,有的纤维是锥体束的侧支,此外,也接受来自丘脑(板内核等)和来自黑质的纤维。这些纤维都终止于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新纹状体的传出纤维主要终于苍白球。

苍白球发出的传出纤维,主要是至丘脑腹外侧核和腹前核,再由它们发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运动区。此外,新纹状体与黑质之间有双向联系,苍白球与底丘脑核之间也有双向联系。损伤纹状体将出现不自主的运动和肌张力降低等症状,即舞蹈病,损伤黑质将出现随意运动减少,肌强直,肌张力增加等症状,即震颤麻痹。 锥体外系的另一重要结构是小脑。新小脑与大脑皮质藉一些核团的联系建一个双向联系的环路,以调节肌的协调活动(共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