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乃经络气血为邪气闭阻,营卫运行凝涩不畅所致之病。 包括风寒湿痹、脏腑痹等,较之今天单指关节病变的痹证,含义更广。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病 因  感染因素  细菌感染  寄生虫感染  病毒感染  食物因素  鱼、虾、蟹、鸡、蛋、牛奶等  药物因素  其它因素.
Advertisement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感 冒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高志卿. 河南中医学院内科学科 西班牙流感 1000 万人.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中医学 第八版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 不 寐 【概念】不寐,即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病证。主要由于机体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使心神不安所 致。 【病因病机】 1. 心脾两虚 2. 阴虚火旺 3. 心虚胆怯 4. 情志所伤 5. 痰热扰心.
常用中成药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常用中成药 “ 汤者荡也 ” 、 “ 丸者缓也 ” 。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常用的传统 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锭 等,先带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 糖浆、胶囊、橡皮膏等。 中成药:对证又对病,效果才会好.
湖北省中医药适宜技术 痛 风. 痛风 — 定义 痛风为慢性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 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 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 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相当 于中医的痹证。
1 、风湿性关节炎 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关节病变,以游走性四肢大关节为特 点,局部红肿热痛、起病通常急剧,游走现象出现的快,消失 的也快。病人在活动时疼痛明显,继续活动后反而减轻,常因 天气变化而犯病,有的关节活动后有响声。  风湿性关节炎常发生在一些较大的关节上。如肘关节、膝关节 等大关节,没有晨僵和肌肉萎缩,也没有关节并发症。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辨证论治概述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定义 1、辨证 —— 就是将四诊所得到的患 者的症状、体征、患病过程等有关 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 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和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治风剂  概念 :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  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有  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  的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 称治风剂。  立法依据 : 外风宣散, 内风平熄。  适应范围 : 风证。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种 以关节病变为主,能引起肢体严重畸形的慢性全 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858 年英国医生 Carrod 首先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 的名称。 1896 年 Still 描述了儿童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1940 年 Waaler 发现了类风湿因子。
引言  《中藏经》:痹者,闭也。  现代临床上的风湿病、类风湿病、痛风 病等皆属于《内经》痹证范畴。  《内经》中的 “ 痹 ” 范围很广。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痹 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治要点                         分证论治.
第四章 袪风湿药.
《内经》痹症明代思辨录 冰释工作组.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祛风湿药.
第八讲: 祛风湿药 功效:祛风湿药主要具有祛风散寒除湿的作用。此外,部分药物还分别具有舒筋活络、止痛、强筋骨等作用。
头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内科 谢 炜
头痛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 内科教研室.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北京嘉泽东博医院 三叉神经痛康复中心 联合推出 2012年10月
心 痛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中风历节病脉证 并治第五.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王 付 制作.
素问·六节藏象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含义】祛风湿—指以苦燥之性的药物祛除流于 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的风湿之 邪,用治风湿痹痛的方法。
痹证.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第一节 祛风湿药及方剂.
46、 痹 证.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第一节 痹 证 第一节 痹证.
第一节 痹 证 第一节 痹证.
烟台渤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介绍 烟台渤海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71年,是国内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规模最大的大型金牌制药企业之一,公司于2010年1月6日在美国成功上市。 公司厂房、设施均按GMP标准进行设计建造、购进,已于2004年6月一次性通过了GMP认证验收,并与2009年再一次通过验收.
风湿病中医学概念及研究现状 秦皇岛金罡经贸有限公司
第四节 祛风湿药 定义:凡是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经行感冒.
第四章 祛风湿药.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痹 病 沧州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科.
汗 证.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大偻 --病因病机 演讲:王云霞 导师:茅建春.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痹病案讨论 参与作案人员 李平 刘畅 杨吉祥 杨珍 罗小利 唐丽 侯昱昊 鲜子兰.
浅表淋巴结检查.
痹 证 Bi syndrome.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病人的护理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病人的护理.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肩周炎的康复治疗.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九节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sciatic neuralgia),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通常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种,临床上以根性坐骨神经痛多见。本病多见于感染性疾病、脊柱肿瘤、腰椎间盘突出症、骨盆病变、腰骶软组织劳损及部分内科疾病中。坐骨神经痛属中医“坐臀风”、“腿股风”、“腰腿痛”、“痹证”等范畴。本病与感受外邪、跌仆闪挫等有关。病位主要在足太阳、足少阳经。感受风寒湿邪或湿热下注,痹阻经脉;腰部跌仆闪挫,损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人因工程應用領域 產業特定問題 職業安全與衛生 人工搬運作業 工作姿勢 背部傷害 生物力學 工作生理 農林業 營建業 交通運輸業
2018年流感中医辨证论治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刘清泉.
干细胞再生治疗 症例.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痹证乃经络气血为邪气闭阻,营卫运行凝涩不畅所致之病。 包括风寒湿痹、脏腑痹等,较之今天单指关节病变的痹证,含义更广。 素问· 痹论 [题解]痹者,闭塞不通之意。 痹证乃经络气血为邪气闭阻,营卫运行凝涩不畅所致之病。 包括风寒湿痹、脏腑痹等,较之今天单指关节病变的痹证,含义更广。 主要内容: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传变、症状、预后、治则。

一、痹的病因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对于“风寒湿” 理解: (1)病因概念: 指气候变化产生的风寒湿之邪。 刮风、下雨、寒潮时发病或加重。 (2)病证的概念: 症状具有体现风寒湿特性,为诊断不同痹证的依据。

注意: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至 揭示了痹之病因的复合性 病证的复杂性 治疗用药的兼顾性

二、 痹的分类 (1)病因分类 (2)病位分类

(1)病因分类 行痹 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风邪偏盛 症状: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游走不定,波及 范围较广。

痛痹 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寒邪偏盛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剧烈,挛急僵硬得温 则痛减,遇寒则增剧。

痛风

著痹 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湿邪偏盛 症状:肢体关节沉重,麻木不仁,证情缠 绵不愈。

(2)病位分类 五体痹: 痹证发病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在不同季节受邪,就会在不同部位发生痹证。

骨痹 肾主骨,通于冬气,冬季感受痹邪,易患骨痹。

脉痹 心主脉,通于夏气,夏季感受痹邪,易患脉痹;

肌痹 脾主肌肉,通于长夏之气,长夏感受痹邪,易患肌痹;

皮痹 肺主皮毛,通于秋气,秋季感受痹邪,易患皮痹。

三、痹证的传变 传变的条件: 五体痹久延不愈,正气虚损 反复受风寒湿之气 结果 五脏痹证

四、脏腑痹的症状 五体痹 五藏痹 行痹 风湿性 关节炎 心痹 风湿性 心脏病

肾痹:骨骼严重畸形(肾主骨)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肾痹:骨骼严重畸形(肾主骨) “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骨痹 肾痹

五、痹证的内因: 情志太过:阴气者、靜则神藏、躁则消亡。 暴饮暴食: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居处(环境) 阴暗潮湿: 居处(环境) 阴暗潮湿: 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

六、痹证预后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对痹证预后的判断: 1、以邪气性质为依据 2、以邪伤部位深浅为依据。 风气胜、邪浅、病轻 预后较好 反之预后较差。

七、痹证的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针刺,循经取穴。 根据病因??? 祛风、散寒、除湿

寿夭刚柔第六法律 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 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黄帝曰:药熨奈何? 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口父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煴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八、痹证与营卫之气的关系 逆其气则病 提示病机:营卫气血闭塞不通 从其气则愈 提示治则: 祛风除湿散寒 调和营卫、通利营卫 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提示抗病能力

九、体质不同 症状相异 病因 体质 寒痹 寒气偏胜 阳虚阴盛 寒化 热痹 邪郁化热 阳盛阴虚 热化 湿痹 湿邪偏胜 阳虚阴盛

对比 风 寒 湿 痹 病证 病因 体质 症状特征 寒 阳虚阴胜 痛甚、畏寒 热 阳胜阴虚 红肿热痛 +阴虚火旺 湿 阳虚阴胜 重着 皮肤湿濡 病证 病因 体质 症状特征 寒 阳虚阴胜 痛甚、畏寒 风 寒 湿 痹 热 阳胜阴虚 红肿热痛 +阴虚火旺 湿 阳虚阴胜 重着 皮肤湿濡 燥 阴液不足 肤干 口渴 便干 虚 营卫虚衰 不痛不仁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全文小结: 案例讨论:

案例1 高某某,男,56岁 1976年4月22日初诊 患类风湿关节炎三年余,手指足趾肿痛变形,畏寒乏力,脉沉细,苔薄白。 此病风寒湿凝结经络关节,以温经逐寒通络之大乌头煎再加虫类药。 处方 制川草乌各9(先煎) 生黄芪15 净麻黄6 全当归9 细辛3 生甘草9 川桂枝9 炒赤白芍各9 桃仁9 红花6 蕲蛇9 全蝎粉1.2(分吞) 纯蜜15(冲) 稍加减,服三十余剂。

二诊 5月28日,足趾痛大减,手指肿痛亦轻,畏寒依故,脉沉细,苔薄白。 阳虚之体,风寒湿瘀已有化机,仍守前法增损。 处方 制川草乌各9克(先煎) 生黄芪18克 净麻黄6克 川桂枝9克 北细辛3克 炒赤白芍各9克 熟附片9克(先煎) 生甘草9克 全当归15克 露蜂房9克 全蝎粉1.2克(分吞) 蕲蛇9克 纯蜜15克(冲) 稍有加减,服二十余剂。

三诊 6月22日 足趾肿消痛止,手指痛止,畸形好转,脉细苔白。 风寒湿瘀渐化,病久气血亏耗,前方参入益气养血之品。 处方 制川草乌各9克(先煎) 熟附片9克(先煎) 全当归15克 川桂枝9克 北细辛3克 大熟地15克 炙黄芪15克 赤白芍各9克 炒川芎6克 鹿角片9克 全蝎粉1.2克(分吞) 蕲蛇9克 纯蜜15克(冲) 十四剂。 由于二、三诊时更入附子、鹿角片,增其扶正温阳之力,遂获良效。 (《张伯臾医案· 痹症》)

案例2: 王某,女,35岁。1977年9月20日初诊。 患者面色苍白,形体虚胖,精神萎靡,三年前右骶骨部及右大腿上部疼痛,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活动不便,肌肤常有麻木感觉,口淡不渴,饮食,睡眠,大小便尚可,月经不规则,往往超期,白带多. 舌苔白腻,脉濡弱。 西医诊为风湿性关节炎。

治法:祛湿通络,祛风散寒。《类证治裁》 薏苡仁汤加减 处方:薏苡仁30克,川芎7克,当归10克, 桂枝7克, 独活7克,党参20克, 辨证:湿邪留滞,阻闭气血,经络不利 治法:祛湿通络,祛风散寒。《类证治裁》 薏苡仁汤加减 处方:薏苡仁30克,川芎7克,当归10克, 桂枝7克, 独活7克,党参20克, 黄芪20克, 川乌7克,苍术l0克, 木瓜l0克, 秦艽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配服小活络丹,并酌情加减。 调治二月,诸症均见好转。 (盛国荣《福建中医药》1981(2 ):3)

案例3: 王××,男,38岁。1982年1月6日。 主诉:一周前因汗出当风而发关节红肿热痛,以膝关节为著,周围有散在结节和红斑,膝、踝、肘、肩关节游走性疼痛,但不甚剧烈,屈伸不利,局部关节处有灼热感,发病时即感咽痛,口不渴,身无汗,不恶寒,二便正常。 既往体健,无关节炎史。

诊查:入院后检查,心肺正常,四肢大关节外观无红肿,膝关节处可见散在结节性红斑。 舌质淡红,苔白,脉弦滑。 化验:白细胞12300,中性51%,淋巴43%,大单核6%,血沉78mm/h, 抗链“O” l:800。

治法:祛风通络,活血祛湿。 处方:紫苏叶l0, 薄荷l0, 防风10, 苍术12, 忍冬藤30, 桑枝30, 羌独活各l0, 威灵仙12, 辨证:风湿之邪流窜经络。 治法:祛风通络,活血祛湿。 处方:紫苏叶l0, 薄荷l0, 防风10, 苍术12, 忍冬藤30, 桑枝30, 羌独活各l0, 威灵仙12, 海风藤15, 络石藤12, 当归12, 红花l0。 水煎服7剂。 并嘱趁热服,服后盖被取汗。

二诊:服上方药后,微汗出,自感全身舒适,关节疼痛亦减。灼热感已不明显。 药证相投,拟守原方。 加寻骨风30克、川芎l0克以助祛风活血之力。 三诊:药后汗出较多,但觉全身舒适轻松,关节已不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略细。 风邪已基本驱除,惟防汗出太过, 故方中去苏叶、薄荷、苍术, 加丹参20克、牛膝l5克、老鹳草20克、豨莶草15克 加强活血通络祛湿之品,以利关节。

四诊:上方药连进10剂,关节疼痛消失。惟近日咽痛较明显。 查咽部微红,舌脉同前. 抗链“O”1:400,血沉23mm/h。 拟原方减羌独活、牛膝, 加牛蒡子15克、板蓝根30克 以清热利咽。

五诊:上方药继服10剂,患者情况良好,无关节疼痛,未见结节红斑复发,咽不痛。 复查血沉,抗链“O”已正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李振华医案《中国现代名医医案》)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