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君子 2009.7 钱逊 qianshu@126.com.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标 1. 明确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了解教育原理的发展概况。 3. 明确学习教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 4. 初步了解常用的教育原理的研究方法。
Advertisements

《論語》中的「仁」 與「禮」. 一、什麼是「仁」? 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 可謂仁矣。」 子貢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 方也已。」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 不懼。」
姜堰市图书馆 姜堰市经济开发区陈庄社区 孔夫子论 “ 孝 ” 主讲:潘国良 三水讲坛第 39 期 联办.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 理解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 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 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论语》十则 1 、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 、畅读课文,并且背诵 各则语录。 3 、理解各则语录。 4 、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5 、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走近《论语》 27 《论语》二则 子曰: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wéiwéiyuē yǐ wǎng dàidài.
《论语》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 余功清 一、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子曰: “ 有教无类。 ” 子曰: “ 君子贞而不谅。 ” 子曰: “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 子曰: “ 当仁不让于师。 ” 子曰: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子曰: “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 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 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 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 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 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 《〈论语〉十则》 ,着重叙述了学习态度、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2014 年 9 月 28 日. 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价值?
张 金 城 第四讲 孔子论孝与修身之道. 一、孔子论孝 百善孝为先 孝道 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 最大文化特质。 “ 以孝治天下 ” 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 会的治国纲领。
《论语》十则 ( 公元前 公元前 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 今山东曲阜市 ) 人。他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还是一位古文.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第 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论语》. 孔子 ——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人,春秋末期著名 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 订了《六经》 ( 《诗》《书》《礼》《乐》 《易》《春秋》 ) 。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 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 后,人们在他的书籍中发 现只有半部《论语》,所 以世有 “ 半部《论语》治天 下 ” 之说。 《论语》与《大学》《中 庸》《孟子》并称 “ 四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论语》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 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 “ 四书 ” ,共二十篇。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 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  孔子思想核心是: “ 礼 ” 、 “ 仁 ” 。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2 关于《论语》 2 1 关于孔子 3 字词解释, 内容理解 《论语》十则 (1,2,3,4,4, 5,6,7,8,9,10) 4 练习 返回 6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5 讨论.
《论语》十则.
《论语》十二章 复习. 一、常识 ( 1 )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 “ 有教无类 ” 和 “ 因材施教 ” , 起到了 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 “ 太平盛世 ” ,倡导 施行 “ 仁政.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 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
第六章 殡葬文化 ——人类肉体的归宿 2017/2/26 王云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大学》
论孝.
親子手足之道.
7.2 儒家修身传统与现代人格修养 岭南师范学院 王列盈.
克己复礼.
第二课 克己复礼 一、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推崇的是周礼。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郑州五中 薛春颖.
《论语》精选.
《论语》选读的高考复习.
第一编 第二章孔子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儒家文化视域下的人生价值诉求 ——向古人学习做人的学问
情人节快乐 返 回 目 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模块一 阅读欣赏 项目一《论语》.
《论语》十则.
《论语》十二章.
論語‧衛靈公篇 國一乙 s 楊毓芸.
《论语》导读 第五讲 孔子的仁学思想(三) ——仁学的扩展内容.
《论语》十二章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学英语报社--语文周刊.
君子之风.
四書報告—為政第二 指導老師:胡瀚平 報告人:S 國一乙 陳譽翔.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钱逊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钱逊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老子雕像 孔子画像.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夫子之道.
仁者爱人 仁爱的基本含义 (人生的价值观).
先秦诸子散文.
高考《论语》专题复习.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高中历史必修三 文化史专题.
一、学习目标 论语十则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第1课 孔 子 与 老 子 ■孔子的学说 ■老聃与《道德经》.
第二讲 至圣先师孔子.
第二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先哲 桐庐中学 张栋海 Z D H.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学而》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于雪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职业化四项 修 炼 池中麟.
孔子與儒學的興起.
礼courtesy Value of the Month每月一德.
Welcome to my ppt 申鹏昌 07化二.
Salem, Good Morning 大家早上平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论语》论君子 2009.7 钱逊 qianshu@126.com

修己以安百姓——君子的人生追求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人生的两大问题:精神生命与物质生命的关系; 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修己,把精神生命的追求放在第一位。 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而成为人,人之所以高于禽兽,就在其有精神生活。生命的意义是由“义”赋予,物质生命的价值在于“载义”。 生以载义,义以立生。 义以为上。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把精神生命的追求放在第一位。 舍弃精神追求,只顾追求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按照中国传统来讲,这样的人就近于禽兽。

安人、安百姓,是处理群体和个体关系的要求。 每一个人既是不同于他人的个体,同时又是群体的一分子。人要把自己看作群体的一分子,把个人放在群体之中,把个人的小生命溶入到群体的、历史的大生命中去,在群体的发展中求自己的发展,实现个体的价值。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儒家并不否定个人价值?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 群己统一。

两个问题: 一,怎么处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 二,怎么看待个人和群体的关系。 两个原则, “义以为上”, “群己统一”。 集中到一句话:以天下为己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趋之? 为历代志士仁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家园,民族精神的基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趋之?

生活就是为了求快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文质彬彬——君子的形象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内在品德、德(仁) 文——外在文饰、礼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学而》) [1] 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2] 孝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学而》)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爱人从孝悌开始 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3] 忠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再简单一点讲,推己及人就是心里要想着别人。 恕:对自己的约束;忠:对他人的责任。 共同的精神:推己及人;“能近取譬”。 这是“为仁之方”,践行仁爱的方法。 再简单一点讲,推己及人就是心里要想着别人。

“你们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他们。”(《路加福音》6·31) “你们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们,就得怎样对待别人;这就是摩西律法和先知教训的真义。”(《马太福音》7·12 )

礼 不知礼,无以立。(《尧曰》)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在西方没有礼这个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仁与礼的关系 第一,仁是灵魂,礼是形式。仁要落实到礼上,反过来,礼可以检验仁。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第二,如果礼脱离了仁,那么礼的这些形式就毫无意义。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 第三,礼也有培养仁德的作用。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修养。 要成为君子,全靠学习和修养。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