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點 觀世音菩薩 分享人生積極正面訊息 創造宇宙合諧快樂能量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無 j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Advertisements

第四節 淨土宗 一、淨土經典及其信仰 本願思想——阿彌陀佛淨土——其他淨土 二、淨土宗的信仰與實踐 判教——淨土體性——往生方法.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三)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章〉 大乘通說~禪波羅蜜
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5/20 永餘編製.
中觀今論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六)
智慧波羅蜜 馮新聰 點傳師.
可愛小詩欣賞 (四) --選自爾雅叢書.
Nickname(s).
二諦之安立 (著重於一切法空性) 《中觀今論》 第十章第二節 沈文義 12/29/‘05.
妙 法 蓮 華 經 講 義 陳育殿恭撰.
觀世音菩薩 分享人生積極正面訊息  創造宇宙合諧快樂能量 點.
陳家寶醫生 放下禪 佛教「捨無量心」的修習 陳家寶醫生
與觀音菩薩的對話.
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5/20 永餘編製.
如果光想著一件事情的難度而遲遲不肯行動 ,那麼將永遠不會成功 ,但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 你就可能成功。
佛教的四大菩薩.
解深密經專題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2005.
中觀今論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 第一節 太過‧不及‧中道 參考資料: 福嚴佛學院, 講義.
第十二講 佛教的動物觀與環境觀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蔡耀明 教授
如何撰寫學年文章 學協 學術小組 2002‧10.
人間大學遠距教學 阿含經的菩薩道思想(8) 林崇安教授 2008年4月30日.
南一版二上第三課 小種子.
出路之道 後學馮新聰.
異同 三 四 Q3 請問在〈岳陽樓記〉中 第一段的 4w 1h ? When. Who. Why. Where. how.
佛經導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後所得諸行,為進趣增長。
法眼僧蹤 融熙詞曲.
以下這個謎題無法透過宮摒除法完成解題。 但可透過「區塊宮摒除法」或「行列摒除法」完成 By TTHsieh
所知相分第二 分六大科 出體相 釋名義 辨一異 辨品類 釋妨難 通契經.
經文:出埃及記 3:7-12 耶和華說: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
探索唯識(再修訂版) 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陳玉璽 主講.
《新一代數學》(第三版) 六下D冊 20 行程圖.
★作者 : 彭冠偉 ★班級 : 601 ★指導老師 : 潘政宏
“0”的哲学及现象学批判 陈广思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 圓融 /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乙二、別釋修學方便 丙一、明教觀宗本 丙二、明二諦觀門 丙三、明起修方便 丁一、明二諦修證次第 丁二、明二諦正觀教學 戊一、世俗假施設門
光的本質: 一段充滿禪意的歷史公案.
我願傳講我是基督徒, 靠祂的名不以為恥; 我願傳講我是基督徒, 我與祂同行任何地。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佛果功德 開仁 /
【菩提道次第廣論 】
第二講 鳩摩羅什與中觀學 早期般若學的傳譯講論 六家七宗 格義 鳩摩羅什 (Kumàrajãva, )
一 什麼是思考方法? 思考方法(method of thinking)的意義為研究使人思考正確的一門學科。
你的真實身份 約翰福音 3:17 “因為 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 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
十二門論-觀相門第四
與觀音菩薩的對話.
從龍樹《中論》第二十四品 深入瞭解大乘空觀
討論.
好朋友相處之道 10句讓你心有所感的話 mar03280 整 理 Music: Angels Sing.
十善菩薩之修學內容 釋開仁,佛法度假 2012年7月5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 puann1-ceh4-po1-lo5-bit8-to1 sim1-king1
10328: Coin Toss ★★★☆☆ 題組:Problem Set Archive with Online Judge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歸納法(1):歸納法的類別.
天恩的呼喚 一、 羅 1:18-23 朱世平牧師.
因數與倍數.
日式素雅商务模板 Office2010 and above, click to select the picture, right, Format Picture, fill, or image texture fill, file, select the image to your quest.
十門分別 長行 數 相 次第 訓詞 修習 結頌 差別 相攝 所治 勝利 抉擇.
(1) Jesus, with what joy we adore Thee 哦!主耶穌,我的心向著寶座
大家吉祥.
Hi Titaner, Insert Title Here
17.1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彼此同心 (羅馬書12:15-17).
經文:約翰一書 5:1-12 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 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
佛教之開展與現代佛教 丘中仁.
主日信息 『基督裡的自由』 (約 8:31-36) 薛忠勇 弟兄 5 19  2013.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十二講之九)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乙二 方便道次第 丙一 開示次第 丁一 請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的請問,及如來的答覆,與前一樣。不同的,即在答發心的末後,多了『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 比較諸譯本 上來講般若道,以下說方便道。 須菩提的請問,及如來的答覆,與前一樣。不同的,即在答發心的末後,多了『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 眾譯相同,唯有玄奘所譯,前文也有此一句。

上來說到明心菩提,約從凡入聖的悟證說,是成果;但望於究竟佛果,這才是無相發心的起點,即是發勝義菩提心。 般若道 與 方便道 方便道即現證般若,進而到達佛果的階段。 上來說到明心菩提,約從凡入聖的悟證說,是成果;但望於究竟佛果,這才是無相發心的起點,即是發勝義菩提心。

前文所問發心,以立願普度眾生而發,是世俗菩提心。 此處,由深悟無我,見如來法身,從悲智一如中發心,即諸經所說的「紹隆佛種」,「是真佛子」。 本段大意 前文所問發心,以立願普度眾生而發,是世俗菩提心。 此處,由深悟無我,見如來法身,從悲智一如中發心,即諸經所說的「紹隆佛種」,「是真佛子」。 前後同樣的是發無上大菩提心,所以須菩提又重行拈出舊問題,請示佛陀:應怎樣安住?怎樣的降伏其心?

丁二 答說 戊一 明心菩提 己一 真發菩提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與前發菩提心同。 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度生。 與經始之答的異同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與前發菩提心同。 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度生。 以大悲為本的菩提心,始終不二,僅有似悟與真悟的不同而已。

釋「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內外觀「眾生實不可得」 前說所度的眾生實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於我等四相,是就所觀的所化境──眾生而說。 雖悟得補特伽羅無我,而在修證的實踐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薩迦耶見──我我所執。 此處,即不但外觀所化的眾生不可得,更能反觀自身,即能發心能度眾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

釋「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依「悟入無分別法性」之次第說 依修行的次第說:先觀所緣的一切,色聲等諸法,人、天等眾生,都無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 進一步,反觀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這才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

中觀者廣明一切我法皆空,而以離薩迦耶見的我我所執,為入法的不二門,即是此義。 我法二空~能所雙亡 中觀者廣明一切我法皆空,而以離薩迦耶見的我我所執,為入法的不二門,即是此義。 無所化的眾生相可得,無能發心的菩薩可得;這樣的降伏其心,即能安住大菩提心,從三界中出,到一切智海中住。

多數學者,以為聲聞能破我執,而大乘才能破法執,這應先破我執而後離相!本經前後大段,一般也判為先破法執,後破我執,即為大矛盾處。 學者之疑惑、學派之不足 多數學者,以為聲聞能破我執,而大乘才能破法執,這應先破我執而後離相!本經前後大段,一般也判為先破法執,後破我執,即為大矛盾處。 又,佛為眾生說法,多明空無我,信解者還多。到了聖智親證,反而偏執真常大我。 末法眾生,不聞大乘,如湛愚心燈錄之類,以「我」為開示修行的根本,與我見外道同流,可痛!

所以,本經於此智證的方便道中,特重於無我的開示。 這即是說:即使是聖智現覺,也還是空無我的。 本經意趣 所以,本經於此智證的方便道中,特重於無我的開示。 這即是說:即使是聖智現覺,也還是空無我的。

伏心 發真心 外觀:所化眾生不可得 內觀:能化菩薩不可得 先觀所緣的一切,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 真發菩提心(圖表) 外觀:所化眾生不可得 內觀:能化菩薩不可得 先觀所緣的一切,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 發真心 明心見性: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 伏心

己二 分證菩提果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發勝義菩提心,即分證無上遍正覺。 上文已明無法為發心者,這裡說無法為證得者。 本段大意 發勝義菩提心,即分證無上遍正覺。 上文已明無法為發心者,這裡說無法為證得者。

佛以自己經歷的分證菩提果,問須菩提:如來──釋迦自稱──從前在然燈佛那裡,有什麼實法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義 佛以自己經歷的分證菩提果,問須菩提:如來──釋迦自稱──從前在然燈佛那裡,有什麼實法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深解如來所說的,所以說:沒有。

佛說:是的,確乎沒有什麼為我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 釋義(續) 佛說:是的,確乎沒有什麼為我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 如有某種真實有自性法,如來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我就有我我所執了;然燈佛也就不會給我授記,說我在未來世中作佛,號為釋迦牟尼。 因為當時,現覺我法性空,不見有能得所得,離一切相,然燈佛這才為我授記呢!

七地菩薩得無生忍,即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分得菩提,也即可名為如來。 約菩薩與外道明「如來」 七地菩薩得無生忍,即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分得菩提,也即可名為如來。 如來,外道解說為「我」,以為是如如不動而往來三界生死者,以為是離縛得解脫而本來如是常住者。

在佛法中,否棄外道的「我」論,如來是諸法如義。 如此如此,無二無別(不是一),一切法的平等空性,名為如;於此如義而悟入,即名為如來。 釋「如來」 在佛法中,否棄外道的「我」論,如來是諸法如義。 如此如此,無二無別(不是一),一切法的平等空性,名為如;於此如義而悟入,即名為如來。 既然是諸法如義, 即無彼此,無能所,這是極難信解的。 因為常人有所思考、體會,是不能離卻能所彼此的。 如來既即為如義的現覺,即不能說有能得所得。 因此,如有人說如來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無疑是錯誤的,不能契會佛意的。

如來所得(菩薩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現覺諸法如義。 這是達一切法相的虛妄無實,離妄相而徹見如實相。【離妄證真】 釋「無實無虛」 如來所得(菩薩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現覺諸法如義。 這是達一切法相的虛妄無實,離妄相而徹見如實相。【離妄證真】 但一切法自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以無自性為自性,這當然不可執實,又焉能執為虛妄。

無實無虛的無上遍正覺,即離一切相,達一切法如相,這本非離一切法而別有什麼如如法性,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釋「一切法皆是佛法」 無實無虛的無上遍正覺,即離一切相,達一切法如相,這本非離一切法而別有什麼如如法性,所以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百華異色,同歸一陰』;『高入須彌,咸同金色』。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24(大正35,681b26-27):「一味者:百華異色,共成一陰;萬法雖殊,貫之一智。 」 百華異色,同歸一陰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24(大正35,681b26-27):「一味者:百華異色,共成一陰;萬法雖殊,貫之一智。 」 《出三藏記集》卷8 (大正55,53c29-54a1) :「百花異色共成一陰,萬法殊相同入般若。」

高入須彌,咸同金色 《大智度論》卷35(大正25,321a24-29):「譬如眾川萬流各各異色異味,入於大海,同為一味一名。如是愚癡、智慧入於般若波羅蜜中,皆同一味,無有差別,如五色近須彌山,自失其色,皆同金色。如是內外諸法入般若波羅蜜中,皆為一味。 」 《大寶積經》卷107〈大乘方便會〉(大正11,599a1-4):「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譬如須彌山,若諸雜色至其邊者,同一金色。世尊!若有眾生至菩薩邊者;若瞋心、若淨心、若欲染心,如是一切,悉皆同一薩婆若色。 」

如來才說了一切法皆是佛法,隨即說:我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要以為實有一切法,不要謗佛實有邪惡雜染的一切法。 三句論法:一切法 如來才說了一切法皆是佛法,隨即說:我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要以為實有一切法,不要謗佛實有邪惡雜染的一切法。 在勝義畢竟空中,是一切法絕無自性的,即非一切法的。 因為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佛證此一切法,所以假名為一切法皆是佛法。 這等於說: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即佛證覺的正法。

於無邊差別的如幻法相中【世間諸緣起相】,深入諸法原底,即無一法而非自性空的,無一法而非離相寂滅的。 事理無礙 於無邊差別的如幻法相中【世間諸緣起相】,深入諸法原底,即無一法而非自性空的,無一法而非離相寂滅的。 在聖智聖見中,即無一法而非本如本淨的佛法。 即一切相離執而入理,即『一切法皆如也』。然而,即畢竟空而依緣成事,即善惡、邪正、是非宛然。 有人執理廢事,以為一切無非佛法,把邪法滲入正法,而佛法不免有失純淨的真了!

發勝義菩提心 4.「佛法」三句論法:應隨順緣起,非顛到妄執、善惡不分而以一切為佛法。 3.「無實無虛」並「事理無礙」故「一切法皆佛法」。 分證菩提果(圖表) 4.「佛法」三句論法:應隨順緣起,非顛到妄執、善惡不分而以一切為佛法。 3.「無實無虛」並「事理無礙」故「一切法皆佛法」。 2.達「諸法如義」可執為「實」? 1.菩薩實分得「無上菩提」? 發勝義菩提心 明心見性: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出到:「出」離三界,「到」究竟佛果位) 戊二 出到菩提 己一 成就法身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出到:「出」離三界,「到」究竟佛果位)

所以,這一段,可判屬明心菩提。但出到菩提的聖者,是決定成就的。 菩薩得法性身,有二類: 證得無生法忍時,即得法性身,如入涅槃者迴心向大而發勝義菩提心。 得無生法忍時,還是肉身,捨此分段身,才能得法性身。 《智論》說八地捨蟲身,即此。 所以,這一段,可判屬明心菩提。但出到菩提的聖者,是決定成就的。

佛在上文,曾說人身如須彌山王;這裡又同樣的向須菩提說。 本段大意 佛在上文,曾說人身如須彌山王;這裡又同樣的向須菩提說。 畢竟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的聖者,聽到「譬如人身長大」,即契會佛心而回答說:如來說的人身長大,為通達法性畢竟空而從緣幻成的,實沒有大身的真實性。 悟法性空,以清淨的功德願力為緣,成此莊嚴的尊特身,假名如幻,所以說是名大身。

八地捨蟲身 《仁王經疏》卷3〈7 受持品〉(大正33,424b14-16):「言『捨七報身』者,謂捨七地分段報身也,故《智度論》云:『七地未捨虫身肉身』。言『入八法身』者,謂入八地已上變易法身。」 《成唯識論演祕》卷6 (大正43,950a6-13):「捨虫身者,分段生身名為虫身,身有虫故。《大般若三百二十六.四百四十八》云:『善現!不退菩薩身心清淨,非如常人身中恒為八萬戶虫之所侵食。所以者何?是諸菩薩善根增上出過世間,所受身形內外清淨。故無虫類侵食其身。如如善根漸漸增益,如是如是身心轉淨。由此因緣是諸菩薩身心堅固猶若金剛,不為違緣之所侵惱。」

己二 成熟眾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 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明心菩提以前,重在從假入空;到出到菩提,又從空出假,成熟眾生,莊嚴佛土,以趨入佛果。 本段大意 明心菩提以前,重在從假入空;到出到菩提,又從空出假,成熟眾生,莊嚴佛土,以趨入佛果。 現在,佛約出到菩提的成熟眾生,對須菩提說:不特長大的法性身,是緣起如幻的;就是菩薩的成熟眾生,也還是如此。

成熟眾生,以眾生成就解脫善根而得入於無餘涅槃為究竟。 釋「則不名菩薩」 成熟眾生,以眾生成就解脫善根而得入於無餘涅槃為究竟。 但在菩薩度眾生時,假使說:我當滅度無量眾生,那就執有能度的菩薩,所度的眾生,我相不斷,就不配叫做菩薩了。

所以,佛說一切法──有漏的,無漏的,有為的,無為的,世間的,出世間的無我,都沒有菩薩實性可說,切勿執什麼真我才是! 什麼是菩薩? 從最初發心到現證法性,到一生補處,無不是緣成如幻;即一切法觀察,即一切法真如,離一切法,離一切法真如,都是不見不得有可以名為菩薩的,如《般若經‧三假品》所說。 所以,佛說一切法──有漏的,無漏的,有為的,無為的,世間的,出世間的無我,都沒有菩薩實性可說,切勿執什麼真我才是!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7 三假品〉(大正08,230c4-14)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說菩薩菩薩字,何等法名菩薩?世尊!我等不見是法名菩薩,云何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名字,名為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須菩提!譬如說我名和合故有,是我名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如眾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者,眾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等,和合法故有。是諸名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己三 莊嚴佛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嚴淨佛土,就是化穢土而成淨土,這是得無生法忍菩薩的大事。 三句論法:莊嚴佛土 嚴淨佛土,就是化穢土而成淨土,這是得無生法忍菩薩的大事。 菩薩以法攝取同行同願者,以共業莊嚴佛土。但如菩薩在莊嚴佛土時,這樣說:我當莊嚴佛土,這就有能莊嚴的人及所莊嚴的法,取我相、法相,即不成其為菩薩。 要知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本無實性的莊嚴佛土可得,只是緣起假名的莊嚴罷了!

前明心菩提,約分證菩提而結說如來的真義。這裡,約菩薩的嚴土、熟生,結明菩薩的真義。 釋「如來說真是菩薩」 前明心菩提,約分證菩提而結說如來的真義。這裡,約菩薩的嚴土、熟生,結明菩薩的真義。 雖沒有少許法可名菩薩,但由因緣和合,能以般若通達我法的無性空,即名之為菩薩。 這是說:能體達菩提離相,我法都空,此具有菩提的薩埵,才是菩薩。 所以《智論》說:『具智慧分,說名菩薩』。 這樣,可見菩薩以悲願為發起,得般若而後能成就,這約實義菩薩說。

《大智度論》卷71(大正25,557c28-558a1):「有實智慧氣分,佛數為菩薩;若無者,雖久行餘功德,不數為菩薩。」 具智慧分,說名菩薩 《大智度論》卷71(大正25,557c28-558a1):「有實智慧氣分,佛數為菩薩;若無者,雖久行餘功德,不數為菩薩。」 《大智度論》卷82(大正25,636a17-24):「菩薩雖行種種諸餘深法,不得般若,不名為行波羅蜜,但名為行善法。…菩薩亦如是,雖有布施等諸善法,不得般若波羅蜜故,不名為菩薩。」

出到菩提 4.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3.可有「菩薩實性」可說? 2.「成熟有情」、「莊嚴佛土」可執為「實」? 出到菩提(圖表) 4.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3.可有「菩薩實性」可說? 2.「成熟有情」、「莊嚴佛土」可執為「實」? 1.菩薩實得「大身」? 出到菩提 明心見性:發起勝義菩提心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以此功德種善根 累世怨親同沾恩 由斯解脫諸苦惱 共證菩提度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