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第二節 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10 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设计一张辽、北宋、西夏建立简表 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民族 建立者都城 西夏 辽 北宋 了解 “ 澶渊之盟 ”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如何看待宋夏之间的和议?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一些?
Advertisements

滿清治漢政策 滿清入關後統治漢人的政策 高 壓 1/ 屠城滅邑 2/ 禁集會結社 3/ 興文字獄 4/ 強行薙髮 是消滅漢人的反清力量。 目的 措施.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中文科延伸活動 文化問題. 規則  有 20 條題目  每題有 2 個選擇,只有一個是正確答案  答中 15 題或以上,可得獎品一份.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元朝 (1271—1368年).
地圖符號:圖例 地圖符號:圖例.
清初的民族政策 P66-86.
成吉思汗的白玉雕像.
世界三大宗教 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姚灿城).
中國圖書分類簡表 500●社會科學類 000●總類 ●史地類 100●哲學類 800●語文類 200●宗教類
第一節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夷夏並存的新秩序 ●夷夏觀念的轉變 ●北方民族的崛起 ●元、明、清統治下的民族政策 ●「征服王朝」對漢文化的態度.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羊。.
多元民族與夷夏關係 元朝與明朝的建立和統治策略.
第三章 清初的民族政策 學習重點: 清初的民族政策及影響。.
元朝 蒙古.
Unity3D.
建構原住民知識體系 宏觀 長 中 微觀 田調、 短 資料採集 上層 理解.建構 中層 整理.分析 下層 教材 刊物 專家學者 資源中心 部大
戰爭之外的軍事史 第十一單元:非漢族政權下的兵與民
2 杜威十進分類法 複習 000 總類 100 哲學及心理學類 200 宗教類 300 社會科學類 400 語文類 500 自然科學及數學類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P74.
國立交通大學 蘭州大學 大陸姐妹校介紹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第4课时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方 法 示 例 考 点 聚 焦 能 力 拓 展 1.
三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农牧文化的交融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蒙古歷史的祕密 考考你 馮思蕊2B(16).
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耕文化时期——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
金庸 讲了几个国家 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 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
互動式教學法: 以高一中國史「澶淵之盟」為例.
專題四 北宋的積弱 1. 中央集權政治 2. 重文輕武政策 3. 遼及西夏的威脅 4. 歷史工作室.
觀光對環境的影響 王志明.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企業願景 經營報告 報表分析 經營介紹 企業概述. 企業願景 經營報告 報表分析 經營介紹 企業概述.
國際衝突與軍事力量 政治大學外交系系主任 李 明 教授.
Nokia:廣告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塞   尚 法國人稱十七世紀為「大世紀」(1625~1700),因為此時期的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中央集權統治下,握有凌駕歐洲諸國的政治主導權,而在藝術文化上,光耀史冊的歷史人物陸續登上歷史舞台,建構起延續至今的法國文化基礎。
明代的版圖.
通識選修課程-社會領域 世界文明與發展 中國:東亞之光(Ch.16)
呼神登山隊 中國呼倫貝爾大草原 &東北15日遊 時間:2008年6月7日-21日 日期:6月12日第6天 行程:陳巴爾虎呼和諾爾草原 一.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多元文化概論.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數位學習評鑑期末專題 國外案例分析.
經濟學 學經濟.
農麗-產品介紹 「硬頸」 「櫻花鉤吻鮭」.
南宋偏安.
十八界的 樂受概念.
產品設計與流程選擇-服務業 等候線補充資料 20 Oct 2005 作業管理 第六章(等候線補充資料)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Welcome to 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報告人:黃 宜 純 校 長 日 期:106年4月20日.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1-1 二元一次式運算.
106學年度第二學期 二年級學校日 英語科教學計畫
工商界簡介 企業與宗教 我的見證及體驗 Q & A.
建築發展 廁所的歷史. 春秋戰國 以前 約西元前 770 年 周朝 先秦 北宋時期 宋太祖趙匡胤.
P106.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多元文化概論.
我最喜愛的動物-棕熊 楊廷欣 3D (22).
第三章 臺灣文化教育發展.
通識選修課程-社會領域 世界文明與發展 中國:東亞之光(Ch.1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北京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檀 传 宝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17.1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第14课 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
立昕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網址: ISO 9001: 2015 改版重點 立昕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網址:
社會領域教學 相關網路資源介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第二節 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 歷史二 第三篇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第二節 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 新國際秩序形成的背景 宋遼間的平等外交 宋夏和戰 宋金關係

新國際秩序形成的背景 1.傳統的國際秩序─以中國為中心: A.背景:華夏民族基於文化的優越感以及 儒家的王道政治理念 B.理念: a.天朝上國 b.要求外族稱臣納貢 C.入主的蒙元與滿清亦是

2. 新的國際秩序─夷 夏並存 A. 背景: a. 安 史亂後,中國不再是東亞國際盟主 b. 北方民族遼、夏、金相繼崛起 c 2.新的國際秩序─夷 夏並存 A.背景: a.安 史亂後,中國不再是東亞國際盟主 b.北方民族遼、夏、金相繼崛起 c.宋朝國力不振 B.兩宋與強鄰的對策: a.維持多元或對等外交關係 b.以「國與國」形式互動 C.宋朝士人民族意識日強:夷 夏之防益嚴

宋遼間的平等外交 1.遼的崛起: A.族群:契丹─ 遼河上游 B.時間:唐末後梁之間 C.擴張: a.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稱帝(916) b.耶律德光─取得燕、雲十六州

遼墓室壁畫 遼寧省 赤峰市出土。契丹是騎馬打天下的民族, 其馬鞍在北宋已享有盛名

2. 宋 遼和戰: A. 宋初:對遼採取守勢 B. 宋太宗北伐: a. 統一中國,欲收復燕、雲十六州 b 2.宋 遼和戰: A.宋初:對遼採取守勢 B.宋太宗北伐: a.統一中國,欲收復燕、雲十六州 b.結果:失敗後,宋軍從此不敢輕言 北伐 C.宋真宗與遼訂定「澶淵之盟」

3.澶淵之盟的訂立: A.背景: a.遼舉兵南侵,對宋都汴京形成威脅 b.朝臣議遷都求和,宰相寇準力主真宗親征 c.雙方各懷隱憂,有息兵議和意願 B.內容: a.贈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 b.兩國約為兄弟 c.以白溝河(河北 拒馬河)為界 d.互不侵犯,不得容納叛亡與增加邊備

寇準 宋真宗 勇於諫言,被宋太宗 比擬為唐之魏徵 宋太宗第三子。淫於封禪之 事,朝政因而不舉

4.澶淵之盟的歷史意義: A.形成一套平等的外交慣例: a.宋 遼互稱「南北朝」、互派使節 b.兩國君主建立親屬關係,非君臣 關係 c.兩國進行官方監督的榷場貿易, 非宗藩體系的納貢貿易 B.維持百餘年和平,有助雙方文化與 經貿發展

北宋與遼 夏關係圖

5. 宋人對宋 遼和議的理解與評價: A. 以中國為尊─認為雙方和議,乃遼慕 義歸附,是德威兼施的 成功外交 B 5.宋人對宋 遼和議的理解與評價: A.以中國為尊─認為雙方和議,乃遼慕 義歸附,是德威兼施的 成功外交 B.實是求是態度─重新評估遼的實力, 體認維持和平現狀的 必要 C.憂慮─買和心態將導致邊防廢弛

遼墓室壁畫 河北省 宣化市出土。這幅壁畫是遼國貴族飲茶生活 的真實寫照。在宋 遼貿易中,茶葉是主要項目之一

宋夏和戰 1.西夏建國: A.位置:居中國西北─今寧夏、甘肅西北 、青海東北、內蒙古以及陝西北 部分地區 B.族群:羌族─党項人 C.崛起:a.時間:宋仁宗時─11世紀初 b.建國:李元昊稱帝(1038)

西夏位置圖

西夏武士 甘肅省 武威市出土, 西夏墓室壁畫

2.宋 夏和戰: (1)北宋: A.宋仁宗時─與夏議和 B.宋神宗時─宋、夏軍事衝突不斷, 貿易時通時絕

范仲淹與西夏 宋與西夏的戰爭,韓琦與 范仲淹共同擔任戰務。 歌謠是「軍中有一韓,西 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 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其實多半是北宋朝廷自己 編造的,純粹自我陶醉、 自以為有良兵悍將足以抵 禦外侮

宋神宗時與夏之衝突 為害原因:夏採「聯遼制宋」策略 遼國的態度:企圖主宰國際事務,常以 宋、夏紛爭中的調人自居 遼國的態度:企圖主宰國際事務,常以 宋、夏紛爭中的調人自居 宋朝的因應 A.力圖防範遼、夏並侵 B.試圖維持宋、夏間的宗藩關係

北宋與遼、夏榷場分布圖

宋金關係 1.金的崛起: A.族群:生女真族 B.原居地:東北 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一帶 C.建國:完顏阿骨打─1115 a.統一女真各部 b.叛遼稱帝,建國號「金」

完顏阿骨打的馬上雄姿

2.金兵南侵: A.背景:宋採「聯金滅遼」策略 a.金─屢敗遼師 b.宋─(a)參戰屢敗,自暴弱點 (b)又納金之叛降→予金藉口南侵

3. 宋室南渡: A. 南宋建立:高宗即位(1127) B. 宋 金對峙:高宗即位之初 a. 為金兵追殺,情勢危急 b 3.宋室南渡: A.南宋建立:高宗即位(1127) B.宋 金對峙:高宗即位之初 a.為金兵追殺,情勢危急 b.採主和派建議「避敵南 遷」,定都臨安(杭州) c.主戰派岳飛以「莫須有」 被調回處死

4. 南宋與金的紹興和議(1141): A. 背景:高宗無心再戰,急欲求和 B. 內容: a. 宋向金稱臣 b 4.南宋與金的紹興和議(1141): A.背景:高宗無心再戰,急欲求和 B.內容: a.宋向金稱臣 b.宋每年對金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 c.雙方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 C.意義: a.為宋最屈辱的和議 b.只維持20年的和平

南宋與金對峙圖

5. 南宋的外交策略: A. 外交上:採「輸金求和」策略,以紓 解戰禍 a. 南宋對金的榷場貿易與走私貿易大 量出超 b 5. 南宋的外交策略: A.外交上:採「輸金求和」策略,以紓 解戰禍 a.南宋對金的榷場貿易與走私貿易大 量出超 b.大規模戰爭的軍事費用,反造成財 政困難,不利兩國經貿往來 B.蒙古崛起:金國益趨衰微,南宋遂採 「聯蒙古滅金」→最後亦 為蒙古所滅(1279)

南宋與金榷場分布圖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 第二節 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 北方民族建立政權的模式 征服王朝的特徵 近世政權的族群政策與對漢文化的態度

北方民族建立政權的模式 1.滲透王朝: A.即魏 晉 南北朝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權 B.獲政權方式:在建立政權之前,即自塞 外內徙,逐步以半和平方 式滲透 2.征服王朝: A.即遼、金、元、清 B.獲政權方式:定居中國邊境,以武力征 服中國部分或全部領土

征服王朝的特徵 1.同時兼具長城內外農耕與游牧兩種不同型 態的社會 2.採用「二元體制」分別治理原有的部族與 被征服的漢族 3.選擇性攝取漢文化,設法維護本民族文化 A.遼:文化抵抗型─傾向有限涵化 B.金:文化讓步型─傾向文化融合 C.元:文化抵抗型─傾向有限涵化 D.清:過度時期

一、遼 近世政權的族群政策與對漢文化的態度 1.遼的族群政策─二元體制 A.採用「因俗而治」 a.南面官:以漢制治理漢人 b.北面官:以契丹舊制治理契丹人 B.成效:直至遼末,境內漢人與契丹人仍 各自保有原來的生活與生產方式

2. 遼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有限涵化 A. 情形: a. 自建國以來,重視維護契丹的制度和 習俗 b 2.遼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有限涵化 A.情形: a.自建國以來,重視維護契丹的制度和 習俗 b.耶律阿保機啟用漢士制定典章制度, 參酌契丹原有儀制與漢制而成 c.創制契丹文字,契丹語文獻得到保存 B.結果:眾多契丹人能恪守契丹傳統

契丹文字

二、金 1.金的族群政策─二元體制、族群等級制 A. 採遼的二元體制:滅遼、宋之後 a.以州、縣制治理漢人 b.以猛安、謀克制統治女真人 B.族群等級社會:女真人在各方面的地位 皆高於契丹人與漢人

2. 金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文化融合 A. 初建:兼採宋、遼政治體制與固有部族制 B. 熙宗、海陵王:改行漢制→守舊派反彈 a 2.金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文化融合 A.初建:兼採宋、遼政治體制與固有部族制 B.熙宗、海陵王:改行漢制→守舊派反彈 a.金熙宗:將大量女真人移徙至華北定 居,以期加強對漢地的統治 b.海陵王:遷都燕京(今北京) C.世宗:致力維護女真舊俗 D.章宗:允許女真人與漢人通婚

女真文字

三、元 1.蒙古建國: A.原居地:今黑龍江上游、蒙古東部 B.崛起:13世紀初,鐵木真統一大漠南北 C.擴張:後裔南進西攻,版圖橫跨歐 亞 大陸 D.建立第一個統治全中國的征服王朝─ 忽必烈,定國號「大元」

鐵木真(1162~1227) 鐵木真生於蒙古部孛爾只 斤 乞顏氏族,13世紀初統 一蒙古諸部。 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選為 大汗,上尊號「成吉思汗 」,建立大蒙古國。1227 年攻滅西夏,死於在蒙古 軍圍困西夏首都時

元朝疆域與四大汗國

忽必烈(1215~1294) 鐵木真之孫(托雷四子)。其 長兄蒙哥即位後,下令攻打南 宋,忽必烈負責領導漠南 漢地 事務。他在這段期間内任用了 大批漢士,並提出「行漢法」 。1259年蒙哥去世後,其幼弟 阿里不哥被立為大汗;忽必烈 在開平中原部分諸王推戴下即 位;後來阿里不哥兵敗投降。 1271建國號為大元,1279年滅 宋

2. 統治策略─族群等級制、多元文化制 A. 背景:元朝境內民族複雜,蒙古族人少 ,運用策略控制並分化 B. 策略: a. 族群等級制 b

族群等級制 依據:各族群的政治可靠程度與降附先後 劃分為四個等級 A.蒙古人─又稱「國人」 B.色目人─在中國的中亞各族人 C.漢人─原金朝境內的居民(包括契丹人) D.南人─南宋統治下的漢人 地位與待遇極不平等 A.職務─各級長官必用蒙古人、色目人 B.科舉─蒙古人、色目人右榜,漢人、南人左榜 C.法律─處罰不同

元 色目人俑

元賣魚圖壁畫 情形 本圖描繪元朝 漢人的社會生活 王殿東壁北部 山西 洪洞 廣勝寺 水神廟明應

多元文化制 多語兼用:將蒙古文、漢文、回回文並 列為官方語文 多語兼用:將蒙古文、漢文、回回文並 列為官方語文 諸教並崇 A.崇奉喇嘛教為國教 B.允許佛教、道教、猶太教、基督教、 伊斯蘭教各種宗教的傳播 各從本俗 A.明訂對各族婚喪禮俗的維護 B.不同族群的人犯法,各依其族舊俗審理

蒙古新字「百家姓」 選自元《陳元靚事林廣記》。 蒙古族本無文字。13世紀初, 成吉思汗命塔塔統阿用回鶻字 母拼寫蒙古語,始有文字。後 來元世祖命八思巴 (1235~ 1280)創制能譯寫各族語文的 文字

元朝 漢、蒙、敘利亞文景教碑 景教屬於基督教中 的聶思托利派,唐 朝時傳入中國,繼 而傳入內蒙古草原

北京 妙應寺白塔 建於元朝1271年,設 計者為來自尼泊爾的 阿尼哥。這是採用西 藏瓶狀塔建築的喇嘛 塔。藏人普遍信奉的 喇嘛教,乃融合古代 萬物有靈信仰與佛教 密宗而成的宗教

元朝 亦集乃路城清真寺 位於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這是元朝聚居於此的回回商人的禮拜寺

3. 蒙 元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有限涵化 A. 背景:元世祖立國中原後,為加強蒙古 菁英統治漢地的能力 B. 做法: a 3.蒙 元對漢文化的態度─傾向有限涵化 A.背景:元世祖立國中原後,為加強蒙古 菁英統治漢地的能力 B.做法: a.多次召儒臣進講經史 b.令皇子兼習蒙古文與漢文 c.重建國子學,招納蒙古勛臣子弟研習漢學 C.阻力:自始即無意全盤漢化,採「祖述」、 「變通」並行的二元立國方針 D.結果:終元之世,始終未積極漢化

4. 蒙 元較難以漢化的因素: A. 文化差距過大─蒙古族為游牧民族,較 難理解漢族的農業文明 B 4.蒙 元較難以漢化的因素: A.文化差距過大─蒙古族為游牧民族,較 難理解漢族的農業文明 B.西域文化競爭─吐蕃 喇嘛教文化、中亞 伊斯蘭教文化與蒙古社 會背景相似 C.征服狀態局限─為確保蒙古族的統治權 ,不宜放棄蒙古認同 D.蒙古帝國牽制─立法施政必須以蒙古為 本位

八思巴見忽必烈壁畫 元世祖於1260年封藏傳佛教 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為 國師,1268年晉封為帝師

四、明 1.明朝建國: A.背景:元末天災、民變不斷,群雄四起 B.推翻蒙元:朱元璋(明太祖) a.以民族革命為號召 b.再度恢復漢族政權 c.致力於革除「胡俗」─僅在長城以南 地區施行

朱元璋的兩種不同面貌 方面大臉,慈眉善目 五官不正,相貌醜陋

2.明朝的族群政策─分化強酋、分設土司 A.對蒙古族與女真族: a.分化強酋策略─使其無力單獨犯邊 b.藉朝貢、互市以為羈縻 B. 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 a.因襲元制─設「土司」,以安撫為主 ,征伐為輔 b.廣設儒學─施行教化,促進當地文教 與族群融合

五、清 1.滿清建國: A.族群:先世為女真族 B.建國: a.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 b.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 滿洲 C.入關:順治元年(1644),統治中國

努爾哈赤(1559~1626) 努爾哈赤曾任明朝 建州 左衛指揮,於明神宗 萬 曆44年(1616)併女真 諸部,建立後金。為滿 清政權的奠基者,廟號 太祖

皇太極─改國號清 順治─入關

萬樹園賜宴圖(局部) 清 郎世寧等繪,北京 故宮博物院藏。乾隆18年(1753),厄魯特蒙 古之杜爾伯特部首領率該部萬餘人內附,乾隆帝冊封他們為親王、 郡王、貝勒,並於翌年在承德 避暑山莊的萬樹園賜宴招待

2. 統治策略: A. 精神:認清少數統治多數的現實,採取 聯合蒙、漢策略 B. 措施: a. 對漢族─恩威並施 b 2.統治策略: A.精神:認清少數統治多數的現實,採取 聯合蒙、漢策略 B.措施: a.對漢族─恩威並施 b.對邊族─專設「理藩院」管轄,並採 「分而治之」策略 c.對西南少數民族─行「改土歸流」

清朝對漢族的恩威並施 懷柔政策 高壓手段 A.禮遇明室君臣 B.維持科舉取士 C.廢除苛捐雜稅 D.設法改善「圈地」等弊政 A.禁結盟社

清朝對邊族的「分而治之」策略 對蒙古 A.以聯姻、會盟、招降、宗教措施撫綏 B.以盟旗制度限定各旗勢力範圍 對西藏 A.將藏傳佛教劃分為四大教區,施行政教 分離政策 B.在拉薩設置駐藏辦事大臣 C.統兵分駐前藏、後藏

五世達賴喇嘛銀像 順治9年(1652)五世達賴 喇嘛(1617~1682)親至 北京朝覲,接受冊封。 這尊銀像是他獻給清帝 的禮物

將軍阿桂攻克勒烏圍戰圖平定金川圖之一 本圖描繪乾隆40年(1775)攻克大金川 勒烏圍情形。元朝始置 土司,這是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的職位。 清 乾隆年間曾兩次進兵大小金川,以武力強行廢除土司制

3. 滿清對漢文化的態度─介於遼、金之間 A. 背景:入主中國前已汲取漢文化成分 B. 入關前: a 3.滿清對漢文化的態度─介於遼、金之間 A.背景:入主中國前已汲取漢文化成分 B.入關前: a.努爾哈赤─對漢文化採抗拒態度 (a)凝聚滿洲族群向心力創滿文 (b)但本人懂漢語 b.皇太極─秉持「參漢酌金」原則 (a)確立漢式中央集權政治體制 (b)命滿洲貴族子弟研讀儒家典籍 (c)不忘諭令族人維持「國語騎射」傳統

具滿、漢、蒙三種文體的滿洲實錄 明 崇禎8年(1635)成書。明 萬曆 27年(1599),努爾哈赤命額爾德 尼、噶蓋仿蒙古文字,創制滿文。 崇禎5年(1632),皇太極又命達 海改造滿文,增補新字母和新的拼 寫形式,稱為新滿文或有圈點滿文 。滿文屬拼音文字,書寫方式為上 下直書,行序自左而右

C. 入關後: a. 順治:漢化政策曾遭保守勢力反撲 b C.入關後: a.順治:漢化政策曾遭保守勢力反撲 b.康熙:滿洲邁入全面運用漢文化時期 (a)君主多精通漢語,熟悉漢文化 (b)提倡儒家倫理道德規範以教化臣民 (c)仍持續推動「國語騎射」政策 c.中葉以後:滿、漢長期雜處,即使清 帝明訂獎懲辦法,也無法 避免滿洲 漢化之趨勢

康熙皇帝(1654~1722) 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 皇帝,1662~1722在 位,廟號聖祖。 康熙帝在位期間,減 輕賦稅、崇獎學術, 平定三藩,奠定清朝 盛世之基

八旗旗幟與甲胄

清朝的「國語騎射」政策 廣設旗學:教導宗室、八旗子弟「國語 騎射」 每年舉辦行圍狩獵 規定軍政要務以滿文書寫

木蘭圖卷合圍 合圍是圍獵中的一部分,先由將士在獵場形成方圓數十里 的包圍圈,再逐漸合圍靠攏,由皇帝率皇子等入圍,射殺 困獸。本圖描繪乾隆帝入圍獵鹿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