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環境的監測 固體地球的探測 海洋觀測 大氣觀測 天文觀測 第三章 多變天氣 3-1 氣象觀測 3-2 氣象預報 3-3 成雲致雨 3-4 大氣運動
<<教材內容>>固體地球的探測主要為地殼的探測,目前對於地殼的探測大致可以分成直接探測、間接地表探測及遙測等三種方式。 科學家利用地震波資料將地球內部區分為地殼、地函及地核三個部分。「薄薄」的地殼,是與人類生活最為接近且密切的部分,它提供了人類生活所需的各式資源及空間,然而地殼的形狀與物理、化學性質會因外力作用而改變,這些改變將造成地形阻隔及各種地質災害,而人類的發展對於現今地球環境也有多方衝擊。 惟有進一步了解地殼,人類才能趨吉避凶,保障生命及財產安全。目前的地面探測技術包含了陸地地殼鑽探、槽溝、震波探測、精密水準測量、潛變儀等方式,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技術如何幫助人類了解深部地層。 1
地表地層探測 地表地層探測:有野外地質調查觀察岩性、化石及構造,量測地層走向與傾角,或開挖槽溝等。 竹山溝槽▲ 斷層面
地表地層探測-地層走向與傾角 走向:岩層層面與水平面的交線方向。 傾角:岩層層面與水平面的交角。 層面位態以符號 表示於地質圖上 。長線代表走向,與長線垂直的短線代表傾角方向並以數值(65º)表示傾斜角度。 走向 傾角方向
地表潛變監測 地表潛變監測:利用潛變儀監測斷層活動帶或地表破裂帶的地表潛變(移)狀況,可掌握斷層或岩層等地表的變形量及速率,並瞭解其肇因。
探測地球內部的主要方法 地下鑽探-直接探測,可知淺層地殼性質,大陸地區最深約達12公里、海洋約2公里。 震波探測-可得知地球結構、岩層密度、構造分布、厚度及組成。 重力探測-可推測淺層岩層的密度或起伏狀況。 磁力探測-可瞭解地球磁場的變化或磁性物質的分布並推算岩性。重力探測結合地熱流量的變化可推知地殼厚度。
地下鑽探~~蘇聯的可拉超深鑽井 <<教材內容>>在大陸地殼鑽探中,目前全世界最深的鑽孔為前蘇聯的可拉超深鑽井(Kola Super-Deep Borehole,KSDB)(圖2-9),這個鑽井位於歐洲 可拉半島,鑽探工程自1970年開始至1994年為止,最深的一口井鑽探深度達12261公尺,雖然較大陸地殼平均厚度35公里只達三分之一,但該鑽井鑽探出27億年前古老的岩石,並且發現地面以下5~10公里處岩石的孔隙間,富含來自更深處礦物所脫出的水分,這些都能協助科學家了解深處地殼的性質。 圖片來源: http://englishrussia.com/index.php/2009/07/22/the-kola-superdeep-borehole/ 6
震波探測 在近地表處使用人為的方式產生地震波,利用地震波在地層或地層界面間,因傳播速度的改變,形成 折射、反射等 現象(通常一 次人工地震, 可以測得約六 千公尺深的反 射層)。
重力探測 量測地表各測點重力值的改變,經由潮汐、緯度、高度、地形等修正後,若仍和理論值有差異,即表示地下岩性或構造有異常狀況,可推測地下岩層密度、厚度及構造。
重力探測 應用實例:如配合地質及震測資料,尋找具有蘊藏石油和天然氣潛力的背斜構造。
重力探測 因地層內重物(例如:金屬礦)萬有引力的吸引,造成與地心方向不同的偏移情形。
大地遙測 航空遙測-地表高解析度照相、雷達探測、雷射測距掃描。 地球資源衛星-地表多波段照相、雷達探測。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監測地表變形。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精確度可高達毫米級,是研究小區域地殼變動量的良好工具。
海洋觀測
溫鹽深儀(CTD)與採水瓶 溫鹽深儀(CTD):觀測海水的溫度、鹽度與深度的儀器。溫度多用電子式溫度計測量,鹽度是由海水導電度換算,水深則由水壓換算(水深每增加10公尺約增加1大氣壓)。 輪盤式採水瓶可採集不同深度的海水,進行海水化學成分的分析。 輪盤式採水器 溫鹽深儀 (攝影:黃玫琪)
海流觀測 海流觀測:以旋葉式或音響式等海流儀定點觀測(都卜勒流剖儀可觀測不同深度海流),或以人造衛星定位的漂流浮標觀測。 旋葉式 浮標
波浪與潮汐觀測 波浪與潮汐觀測:傳統波浪觀測以海面下固定深度設置壓力計、或在海面定點佈放浮球進行,最新可利用衛星雷達遙測海面浪高;潮位觀測常用壓力式或音波式潮位儀,安置在穩定井內進行。 ▲潮位儀
海底地形探測 主要利用聲波測深儀(聲納SONAR),發出聲波並接收由海床反射回波,聲波在水中傳播的速度(U)乘上聲波在水中往返的時間(T)除以2,求得水深(S)。欲得到精確的海底地形,測深同時需利用GPS定出測點位置。 ▲聲納亦可用於魚群的掃描
海洋鑽探 籍由工具從海面伸至數千公尺的海底鑽取岩心
國際海洋鑽探計畫簡表 臺灣於1997 年與澳洲、加拿大和南韓共同組成 太平洋周遭海洋鑽探聯合會,成為「海洋鑽探計畫」的國際夥伴之一。
地球號介紹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qmuwHQGo1k 海洋鑽探船:地球號 地球號 海洋鑽探 目標: 鑽至莫荷面 地球號介紹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qmuwHQGo1k
近代海洋鑽探的貢獻 (1)增進對海洋沉積層及海洋地殼的組成與結構的瞭解, (2)證實海底擴張(中洋脊兩側地磁倒轉紀錄的對稱分布)及板塊構造學說, (3)提供侏羅紀以來的古環境、古氣候、古海洋變遷和地球資(能)源等資訊。(目前尚未鑽透莫氏不連續面)。
氣象觀測 高空觀測 遙測 遙測 海面觀測 地面觀測
地面觀測 觀測坪一般設置在地勢平坦、空曠、鋪種淺草的地面。離建築物一定距離,避免受建築物影響。 每天觀測四次(國際標準時0時 、6時、12時、18時)。
地面觀測~百葉箱 百葉箱的箱底離地約 1.5 公尺,避免受地表輻射影響。 北半球,百葉箱門開在朝北方向,以避免日光直接射入箱內。 百葉箱通常設在觀測坪的北側角落,以免影子遮住其他儀器。 南 西 東 北 (攝影:黃玫琪)
百葉箱內 各式氣溫計和溼度計置放在百葉箱內 乾溼球溫度計 最高最低溫度計 自記式毛髮溫度溼度計 (攝影:黃玫琪)
地面觀測--溼度觀測 乾溼球溫度計量測相對溼度 利用乾球、溼球兩溫度計的溫差 ,查表可得大氣的相對溼度。 溫差越大,相對溼度越小。 置於百葉箱中。 大氣中水氣含量的多寡,還有用水 氣壓、絕對溼度、露點等來表示( 詳見高一PPT)。
地面觀測--風的觀測 地面僅觀測水平風的風向和風速。 利用風向風速計所觀測的是離地平面往上約10公尺高度、10分鐘平均的風速。 架設於不受附近建物影響的位置。
地面觀測--風的觀測 儀器有風向計、風杯風速計、螺旋槳風向 風速儀等。 儀器有風向計、風杯風速計、螺旋槳風向 風速儀等。 測風向:利用一不對稱的物體,其對空 氣阻力較大的一端會移動到下風處,因 此由另一端指出風向。測風速:是利用 水平旋轉的風杯或旋轉扇葉量測,風愈 大時,風杯或扇葉就轉得愈快。 測定某一時間內之最多風向及平均風速 。
地面觀測~~降水觀測 在無蒸發、流失或滲透等情況下,一定時間內降水儲積在單位平面上的深度即為降水量,常以毫米為單位來表示。 傾斗式雨量器
地面觀測~其他觀測 日照計 其他觀測:測蒸發量、太陽輻射、紫外線強度…等。 蒸發皿
我國的地面觀測 交通部 中央氣象局負責。依照國際標準的觀測時間之外,增加了一天四次的輔助觀測,即每三個小時觀測一次。
地面觀測~天空狀況 天空狀況如天氣現象、能見度以及雲等項目,仍須由觀測員(人工觀測)在戶外空曠處親自目測。 雲的觀測項目包括雲狀、雲量和雲高,雲狀的變化可作為天氣變化的徵兆。 雲量:國際上常以八分量(另有十分量)表示,八分量即以視野的天空分為八等分,觀測雲層所遮蔽的部分占天空多少比例。
雲的分類
判讀天氣圖(按一下出現天氣符號說明) 用滑鼠左鍵按左半邊的天氣圖,右下角就會出現天氣符號圖;再按一下,天氣符號圖就會消失。 用滑鼠左鍵按右半邊的天氣圖,左下角就會出現天氣符號圖;再按一下,天氣符號圖就會消失。 33
地面天氣圖與氣象觀測資料 以海平面為基準,將地面觀測的氣象資料填在地圖上,包括:風向、風速、溫度、溼度、氣壓、天氣及雲量等。可以作為判定與分析高氣壓、低氣壓、鋒面等天氣系統之依據。 22 22 露點22℃
認識天氣符號 22 露點22℃
氣象觀測資料整合 世界氣象組織(WMO)負責整合與分享全球一百多個國家、近萬個地面氣象站參與氣象觀測的氣象資料。 每天一律在世界時的 0 時、6 時、12 時、18 時(臺灣時間分別是 8 時、14 時、20 時、02 時)進行四次的氣象觀測。 各國的氣象中心和觀測站都有線路連接,組成一 個全球電信系統,有美國 華盛頓、俄羅斯 莫斯科與澳洲 墨爾本等三個世界氣象中心以及26個區域氣象中心。
高空氣象觀測 高空氣象觀測可以獲取大氣層中,距離地面0~30公里高空的氣象要素垂直分布。 載具包括:氣球、風箏、飛機、衛星等 探空氣球是每天例行性的觀測。 我國負責執行「追風計畫」的飛機。 (攝影:黃玫琪)
高空氣象觀測~無線電探空儀(雷送) 充填氦氣的探空氣球加掛無 線電探空儀,以每分鐘約350公尺的速度上升。 充填氦氣的探空氣球加掛無 線電探空儀,以每分鐘約350公尺的速度上升。 測得的數據,透過無線電發 射器傳回地面的接收系統。 測量項目 氣壓:可推算高度 溫度 溼度
高空氣象觀測~無線電探空儀
高空氣象觀測~雷文送 可測量風向、風速的探空儀。 原理:追蹤氣球的位置變化加以計算求得。 追蹤方式: 追蹤探空氣球的仰角與方向角的變化。 在探空儀內加裝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接收器。 無線電探空儀觀測時間:世界時0時和12時觀測兩次,即臺灣地方時8時和20時。 目前臺灣共有臺北 板橋、花蓮、臺東 綠島、臺南 永康、屏東、馬公、東沙島以及南沙島等高 空氣象觀測站。
氣象遙測 有地面氣象雷達與人造衛星等兩種方式 氣象雷達 氣象衛星可分地球同步衛星和繞極軌道衛星。 其餘重點請見復習PPT~~高二[遙測]單元 利用天線發射電磁波,當電磁波碰到雲雨中的水滴後會反射回來,雷達再利用天線接收回波,依據回波的時間和強度,可判斷降水的空間分布以及強度。 氣象雷達可觀測風暴內部雲雨及降水分布、結構和運動,並推估風速及氣流結構。 氣象衛星可分地球同步衛星和繞極軌道衛星。 其餘重點請見復習PPT~~高二[遙測]單元
天氣預報的過程
天氣預報 步驟:氣象觀測→繪製天氣圖→進行數值天氣預報→綜合討論、研判→作成預報。 數值天氣預報的準確度和觀測資料的完整與否(高山及海洋較欠缺)及數值分析方法有關。 天氣預報準確性會隨預報時間的延後而降低。空間尺度較大的系統,可預報期限較長;空間尺度較小的系統,可預報期限較短。短期預報準確度較高,一週以上的預報參考價值較低。
氣象預報的限制 觀測資料缺乏 理論尚未完整 數值近似解 氣象預報起始時間所需的觀測資料仍然不夠完整。 特別是廣大海洋上的觀測資料相當缺乏。 有許多物理變化過程,仍無法適切處理,只能以處理的參數來近似這些過程。 數值近似解 大氣運動相關的物理定律數學方程式的性質是非線性的,只能用數值方法求得近似解,而且對初始條件很敏感,即所謂的「混沌」特性。
天氣預報~即時預報 雷雨、龍捲風等類型天氣系統,因空間尺度小、形成快、生命期短,難掌握,天氣預報能力十分有限。 此類短暫區域性的劇烈天氣常造成嚴重災害。 這一類較小尺度天氣系統所產生的天氣變化,目前是以即時的觀測資料作為基礎,特別是氣象衛星與氣象雷達的觀測資料,依據氣象學理與經驗,作 0~12 小時的即時天氣預報。
天文觀測 地面觀測: 可見光波段(光學望遠鏡) 無線電波波段(電波望遠鏡) 太空觀測: 不受大氣干擾,各波段電磁波段望遠鏡皆可觀測。 通常安置在軌道衛星上進行觀測 紫外線、紅外線、X-射線、,易被大氣吸收、在外太空才易進行觀測
望遠鏡的功用 1.放大影像 2.使影像明亮(聚光) 3.使影像清晰,增強解析力(望遠鏡分辨兩鄰接物體的能力) 放大率=物鏡焦距÷目鏡焦距 ,一般藉更換目鏡來調整放大倍率 放大率愈高,視野愈小,成像愈暗 2.使影像明亮(聚光) 聚光力=(物鏡直徑)2÷ (眼晴瞳孔直徑)2 成像明亮度:聚光力愈好、放大倍率愈低成像愈明亮 3.使影像清晰,增強解析力(望遠鏡分辨兩鄰接物體的能力) 口徑(物鏡直徑)愈大、解析力愈佳 口徑大的望遠鏡聚光力較強,解析力亦較好,故世界上望遠鏡口徑愈做愈大
光學望遠鏡 光學望遠鏡的種類 望遠鏡的主要構造: 折射式 反射式 主鏡(包含物鏡、目鏡、鏡筒) 尋星鏡(常用倍率5-7倍,放大倍率低,視野範圍大,用於尋找目標較方便)光學望遠鏡的種類
望遠鏡的構造
折射式望遠鏡及其成像原理
折射式望遠鏡 物鏡為凸透鏡 優點:1.保養較容易 2.影像品質佳 缺點: 1.物鏡製作不易、價格昂貴 2.僅靠鏡片邊緣支撐,口徑無法超越1m 3.易有色差(需在物鏡後多加一消色差透鏡)
反射式望遠鏡及其成像原理 牛頓式 卡賽格林式
反射式望遠鏡 物鏡為凹面鏡 (拋物面較球面為佳) 優點:1.沒有色差 2.物鏡製作容易價格較低 3.鏡筒較短 缺點:1.保養較不易 物鏡為凹面鏡 (拋物面較球面為佳) 優點:1.沒有色差 2.物鏡製作容易價格較低 3.鏡筒較短 缺點:1.保養較不易 2.球面鏡無法將光線聚焦在同一點(用拋物面可改善) 現代大型天文望遠鏡均屬之
雙筒望遠鏡 目鏡無法更換,故放大 倍率通常是固定的。 規格:如標示的數字 ─10×50。 第一個數字「10」指的 是望遠鏡的放大倍率。 第二個數字「50」指的 是望遠鏡的口徑(物鏡 直徑,單位mm)
望遠鏡的架台 赤道儀:將極軸對準天北極,調成與地球自轉軸平行,以調整赤經、赤緯的方式尋找天體。若將赤經馬達開啟,即可追蹤因地球自轉而作周日運動的天體。 經緯儀:以調整仰角、方位角的方式尋找天體,較赤道儀輕便,手動追踪星體較不易操作。
赤道儀和經緯儀 赤道儀 經緯儀 ▲赤道儀 ▲經緯儀
赤道儀和經緯儀 對準北極星 重錘(平衡主鏡) ▲折射式赤道儀 ▲反射式經緯儀
赤道儀追踪星體的原理
地面觀測-無線電波望遠鏡 藉由碟形天線收集電波與信號接收、處理與顯示,對研究星際雲氣特別有用。 優點:不受天候限制,可日夜觀測。 缺點:訊號微弱(解析力較差),常需要極大的口徑或電波望遠鏡形成陣列來增加解析能力。
地面觀測的限制 時間限制:除了太陽的觀測外,主要在夜間觀測 光害:光害使夜空中的背景亮度增高,較暗淡的星體不易觀測到 天氣限制:晴朗無雲的天候較佳,故觀測地點的晴天率要高 大氣影響:(時間及天氣限制亦為大氣影響) (1)只有可見光、無線電波、微量紅外線可以通過 地球大氣層到達地表(紅外線只可到達高海拔) (2)大氣消光:大氣分子或塵埃等粒子將星光散射,使星體的亮度減弱 (3)大氣寧靜度:大氣不穩定、擾動,使星光閃爍,造成影像不清晰 (4)造成白天、黑夜、及各種天氣變化(天氣限制)
理想的天文台都建在遠離人煙(光害少)的高山地區(大氣稀薄)。 如:夏威夷毛納基山頂、台灣的鹿林前山 觀測地點的選擇 高海拔 晴天率高 減少大氣干擾 水氣稀少 避開人為干擾 光害 煙霧、廢氣 人為無線電訊號 低緯度 全天可視範圍大 四季日夜長短變化小 理想的天文台都建在遠離人煙(光害少)的高山地區(大氣稀薄)。 如:夏威夷毛納基山頂、台灣的鹿林前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