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 临床意义及应用.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Advertisements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 ( 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纤溶功能和抗凝等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 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出血性疾病概论. 目 录 定义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分类 诊断 治疗 定 义 由于止血机制(包括血 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 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称 为出血性疾病。
成癮物質的真相. 物質濫用 所謂「物質濫用」是指反覆使用某物質, 造成生理上的危害,並可能出現與物質有 關的違法問題,即使可能出現無法擔任工 作、學校或家庭職務的情形,依然無法放 棄、繼續使用此物質。
肿瘤标志物的组合及意义. 肿瘤标志物 (Tumor Marker) 是反映肿瘤存在 的化学类物质。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 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 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它 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借 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 功能,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
出凝血筛选试验及其临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出凝血监测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重症医学系.
第 十 六 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成果
肿瘤免疫学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王辉 博士 编译.
D-D检测的临床意义 俞丹凤.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止血与血栓系统的平衡 凝血因子 血小板 纤溶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左乳腺癌术后的PDT治疗.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的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酶抑制剂 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 1)血管壁改变 2)血液成分改变 3)血流改变.
血栓止血实验 与抗凝治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血液凝固调节系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瑞金临床医学院 胡翊群.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血液科 徐建民.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艾 清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PET-CT-SUVmax与鼻咽癌放疗过程中原发灶 径线变化的关系
血栓与止血检测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Welcome.
D–二聚体 临床意义及应用.
抗血栓药.
凝血機轉 a指的是酵素的active type(活化態) 12 (表面因子) 7 (促凝血酶原激酶原) (3,因子 III) 11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PCR检测HBV DNA 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谢瑞玉.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 进展 周浦医院心内科 张湘.
糖尿病流行病学.
HP083特定蛋白分析平台 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禾柏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评估达力士软膏的长期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卡泊三醇增强PUVA治疗银屑病的疗效 目的 达力士联合PUVA治疗银屑病的疗效 E L Speight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治疗概述 组员:成璐 王薇茜 钟思思 许恒 吴依兰 谢元鸿.
甲状腺激素.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药物的跨膜转运.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急性冠脉病症的病理机制 Nathan Wong.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D–二聚体 临床意义及应用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正常范围   定性 阴性;   定量 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

D-二聚体测定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测定纤溶系统主要因子,对于诊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如DIC, 各种血栓)及与纤溶系统有关疾病(如肿瘤, 妊娠综合症), 以及溶栓治疗监测, 有着重要的意义。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纤溶系统及D二聚体的形成机理 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在纤溶激活酶的作用下溶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部分血管内纤维蛋白的沉积和清除已在血管内沉着的微量纤维蛋白。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形成各种FDP碎片。r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D二聚体的升高,表示纤溶活性增强,提示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

D二聚体形成示意图 体内发生凝血DIC,深静脉血栓 正常人 病人 纤溶酶系统 纤溶酶抑制系统 纤溶抑制减弱 动态平衡关系破坏 纤溶活 性增强 正常人 病人 纤溶酶系统 纤溶酶抑制系统 纤溶抑制减弱     动态平衡关系破坏 纤溶活 性增强 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 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     FDP碎片 D-二聚体 γ链 交链 交联纤维蛋白 降解 FDP碎片

3P试验 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单体FM复合物的定性试验。加入硫酸鱼精蛋白后,X碎片与单体解离,FM随即自行聚合成纤维蛋白丝呈胶冻状物即为3P试验阳性。 该试验缺点: 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9%;只能定性不能定量,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现以D-二聚体替代该试验。

D-二聚体测定 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但敏感性低,定性或半定量。 ELISA:敏感性高能定量,操作烦,时间长,无法满足急诊要求。 免疫渗滤法:敏感性高、定量、快速、简便。测试范围(0.1-20mg/L),对继发性纤溶亢进有诊断价值。 参考值<0.3mg/L;接近或 >0.3mg/l应考虑疾病状态。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1 1、DIC的早期诊断        DIC病人D-二聚体水平都明显升高。        对于亚临床DIC诊断更有帮助。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2 2. 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 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DVT的可能性。造影证实DVT者D-二聚体100%阳性。可作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 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含量再增高,预示血栓再发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血栓大小无变化,说明治疗无效。 陈旧性血栓不增高。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3 3. 肺栓塞病人 D-二聚体水平不同程度升高,用组织纤溶酶及激活物(t-PA)治疗后,D-二聚体迅速升高,可了解病人的纤溶状态,对肝素治疗有指导作用。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4 4.   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比急性心绞痛高,AMI患者溶栓治疗时D-二聚体增高,对溶栓治疗很有意义。31%先兆子痫,D-二聚体增高,伴临床症状和胎儿早熟,D-二聚体可协助诊断,指导治疗。乙肝病人(eAg+)D-二聚体增高并与病情严重度相关。此外在脑血栓,慢性肾炎等都有不同程度升高。

D-二聚体和恶性肿瘤的关系   大量的文献表明,肿瘤可以引起患者D-二聚体浓度升高,并且可以作为分期、预后等判断标准。Masatoshi Oya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比良性疾病患者的明显要高,术前的D-二聚体与肿瘤的病理结果和分期正相关。术前D-二聚体水平高的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明显要比低的患者短(16)。

孔荣(17)等对12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结果发现:急性白血病组、恶性淋巴瘤组、实体瘤组初发组分别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有明显差异(P<0.05),缓解期明显低于初发期(P<0.05);恶性淋巴瘤组随分期不同D-二聚体水平不同,实体瘤转移组明显高于未转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

Osamu Taguchi等(18)将全部肺癌的病人按照所有患者D-二聚体的中间值150mg/ul分成两组,高D-二聚体组的生存率比低D-二聚体组低,并且这种预测因素排除了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肿瘤大小对生存期的影响(19)。推测肿瘤患者中高凝血状态是和组织因子依赖的外原性途径和非组织因子相关的肿瘤促凝作用有关。

外原性途径被认为是由宿主的单核细胞或者血管内皮细胞激活的(19,20)。非组织因子相关的肿瘤促凝作用被认为是直接激活因子X

尿激酶(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cator)激活纤溶是肿瘤的另一个特征(21),肿瘤间质细胞分泌的u-PA由肿瘤细胞表面的u-PA受体结合,不仅激活纤溶酶原,造成纤维蛋白降解;而且激活蛋白水解酶,引起肿瘤宿主界面的基质分解,造成肿瘤的转移和侵袭(22

D—二聚体和肝脏疾病中检测的关系   在肝脏疾病中,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0)Wilder等测定59例急性和慢性肝病思者血浆D—二聚体,其中48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1)   。

Kruskal等对各种肝病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发现患者D二聚体的水平依次为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中,重度组>急肝组>慢性肝炎组,这可能与抗凝系统受损有关,抗纤溶酶及AT—III等由肝脏合成,肝病时其合成减少,造成纤溶亢进,在纤溶酶激活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其降解产物D—二聚体等明显升高,因此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作为一个判断肝脏受损程度的标志。

D—二聚体在其他一些疾病中的意义   很多疾病,造成体内凝血系统和或纤溶系统的激活,从而造成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而且这种激活和疾病的病期、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密切相关,因而在这些疾病中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作为疾病分期、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一项评判标志。

总结 D-二聚体阳性的DVT病人,对抗凝及溶栓敏感,近期疗效好,但DVT容易复发,而D-二聚体阴性的DVT病人,对抗凝及溶栓一般敏感,但DVT治愈后复发率低,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如果有条件的话,DVT确诊后检验一下这一指标可以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