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王丽慧.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理组 王铁塔. §2.1 地形和地势 学习目标: 1 、 知道我国主要的地形、山脉的名称及山脉 走向的概念。 2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 形特征。 3 、了解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 考试要求: 1 、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
Advertisements

控 江 路 街 道 2008 年暑期工作总结. 社区的暑期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一项关系 到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今年暑期,控江路街道在进一步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中,本着 “ 领导重视、学生喜欢、家长放 心 ” 的宗旨。以社区教育为阵地,整合各方资源,开展丰富多彩.
供瘤动脉超选插管 的临床价值探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介入科 顾建平 年 5 月 · 上海 在肿瘤的介入性诊疗工作中, 供瘤动脉的超选插管有其重要的 临床意义。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第十三章 治风剂 概 述 一、定义 以辛散疏风或熄风止痉药物为主,具有疏散 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肝 一、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肝主藏血. (一)肝主疏泄 1. 含义:疏,即疏通之意; 泄即发泄,升发之意。肝主 疏泄是指肝气升发透泄,具 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推动 血和津液正常运行的功能。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治风剂 学习目标: 掌握:川芎茶调散、大秦 汤、羚角钩藤汤、 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熟悉:治风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 用注意事项。 熟悉: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 珠。 了解:玉真散。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称为治风剂。 概述 · 定义.
治风剂  概念 :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  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有  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  的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 称治风剂。  立法依据 : 外风宣散, 内风平熄。  适应范围 : 风证。
药 物 ―― 理血药 作 用 ―― 活血祛瘀、止血 病 证 ―― 血瘀证、出血证 定 义 血证血证 血虚 出血 血瘀 — 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 — 血行不畅,瘀蓄内停 — 离经妄行 补血 止血 活血祛瘀 分类分类.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伤寒杂病论》及其思想. 内容提示: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要求: 了解《伤寒杂病论》的曲折命运 理解《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思想.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 李瑞红
颤震.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平肝息风药 一、含义: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治 二、功效:平肝潜阳,息风止痉。 三、主治:
肝与胆 中医学教研室.
头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内科 谢 炜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头痛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 内科教研室.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治 风 剂 方剂学教研室.
第十五单元 补血药.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临邑县中医院副院长 内三科主任 唐东一 电话: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APA抑郁症治疗实践指南 APA(美国精神病学会)抑郁症治疗实践指南 此指南2010年5月批准,于2010年10月正式出版
第三节 补血药.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目的与要求: 掌握:子晕的定义与辨证论治; 熟悉:子晕的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 了解:子痫多由子肿、子晕病情加重发展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王 付 制 作.
中风的中医治疗 广药附一院中医科 胡任飞.
肝胆.
凡是由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以治疗风证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醒脑开窍针法.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第十六节 息风止痉药 定义:凡以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抽搐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肝风内动证的药物,称为息风止痉药。
中风病的预防与治疗 沁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吴玲明.
下篇:内科病证 第八节 不寐 第八节 不寐 返回目录.
经行感冒.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李燕梅
第八章 病 机.
气血同病辩证.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痉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 杨少锋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不 寐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LOGO.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名师垂教 呕恶、吐涎沫、头痛.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刘完素 “玄府气液说”.
中 风 病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颤 震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痉 症.
毕业论文答辩 XXX学院XXX专业 《请在此位置添加你的论文名称》 学校名称:OfficePLUS大学 指导老师:John Doe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指导老师:王丽慧

一、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喎僻不遂等为主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善行而数变相似,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中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注:此处的中风不同于《伤寒论》中的太阳中风。  “太阳病,发 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根据该定义,结合病机十九条内容,中风具有“风掉眩”等表现,其病机大多属肝才对。

二、《内经》对“风”的认识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多种振掉和眩晕的风病,同样是有关于肝。” ——任应秋《病机临证分析》

二、《内经》对“风”的认识 《内经》把中风的发病归结为: 1、外邪,尤其是风邪的入侵; 2、脏腑经络气血的虚衰病变; 3、气血充逆; 4、情志乖戾; 5、摄生饮食不当。 由正气先虚,外来之风邪入于肌腠,侵及筋脉,以致营卫气血运行受阻,进而内犯脏腑使气血运行失常,气机逆乱所致。

二、《内经》对“风”的认识 《内经》认为中风的发生与肝有最为密切的关系 原因有: 1、中风为风邪所致,风邪多通肝,“风气通于肝” 2、中风多由情志引起,特别是怒,怒伤肝 3、“肝主身之筋膜”,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或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与肝之阴血不足或“肝风内动”有关。

三、诸风掉眩,大多属肝 ——古代医家的继承 1、刘河间 (1)“心火暴甚,肾水虚衰”   从火热立论,“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即中风的病因为“五志过极”,其病机为“心火暴甚,肾水虚衰”,表现为风。

三、诸风掉眩,大多属肝 ——古代医家的继承 1、刘河间 (2)疗以寒药 主张降心火、益肾水,使用寒凉药除怫热,开结滞,散风壅,使气血宣通,筋脉濡养。还把中风分为中脏和中腑治疗。中腑者,合“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邪外袭,是为表证;中脏者,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脏,为里证,“引动肝风则筋动目眩”。“若中脏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

三、诸风掉眩,大多属肝 ——古代医家的继承 2、尤怡 (1)“中风之病,其本在肝”   认为“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 。即痰火食气从内发者,亦必有肝风为之始基。并对中风的虚实有一定的论证,曰:“邪气所触者,风自外来,其气多实。肝病所发者,风从内出,其气多虚。”

三、诸风掉眩,大多属肝 ——古代医家的继承 2、尤怡 (2) 急救:“立中风八法,以应仓促之变”   根据正邪虚实,表里缓急,“立中风八法”(开关、固脱、泻火邪、转大气、逐痰涎、除热风、通窍隧、灸腧穴),以应仓促之变,使医者于危机之际,从容应变,随证选用。其立论、立法等皆具开创性。

三、诸风掉眩,大多属肝 ——古代医家的继承 2、尤怡 (3)五脏中风分治   考虑到“风气善行数变”,方药庞杂失旨,在八法急救后,以五脏中风分治,以随证缓调,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三、诸风掉眩,大多属肝 ——古代医家的继承 3、叶桂 (1)阳化内风   以“阳化内风”立论,认为本证基本上是“上实下虚之象”。其病机主要有二:情志变蒸之内热灼烁肝血肾液,水不涵木,肝阳上扰变动内风;或阳明脉络虚乏,内风纠扰遗窍袭络。

三、诸风掉眩,大多属肝 ——古代医家的继承 3、叶桂 (2)补肝肾以摄纳肾气   在治疗上,以补肝肾摄纳肾气为要。叶氏多用羚羊角、天麻、钩藤、白芍等清肝镇肝柔肝之药

三、诸风掉眩,大多属肝 ——古代医家的继承 3、叶桂 其中龙骨、牡蛎归肝经,治疗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案例1   张五十七 痱中经年,眩晕汗出,阳气有升无降,内风无时不动,此竟夜不寐,属卫阳不肯交于营阴矣。……议用固阳明一法。桂枝木,生黄芪,川熟附,炒远志,龙骨,牡蛎,姜,枣。 其中龙骨、牡蛎归肝经,治疗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三、诸风掉眩,大多属肝 ——古代医家的继承 3、叶桂 其中天麻、钩藤为清肝之药。 案例2   某 阳明虚,内风动,右肢麻痹,痰多眩晕。天麻,钩藤,半夏,茯苓,广皮。 其中天麻、钩藤为清肝之药。

三、诸风掉眩,大多属肝 ——古代医家的继承 3、叶桂 案例3   曾五二 脉弦动,眩晕耳聋,行走气促无力,肛痔下垂。此未老欲衰,肾阴弱,收纳无权;肝阳炽,虚风蒙窍,乃上实下虚之象。质厚填阴,甘味熄风,节劳戒饮,可免仆中。虎潜去锁阳、知母,加大肉苁蓉炼蜜丸。 虎潜丸:黄柏、龟板、知母、熟地黄、陈皮、白芍、锁阳、虎骨、干姜,主治肝肾不足。其中龟板,白芍,地黄均是镇肝柔肝的药物。

小结:从肝论治 古代医家治疗中风之证确实是从肝论治,但是有并不只是单纯的治疗肝。

四、诸风掉眩,未必属肝 ——古代医家的补充 1、朱丹溪 (1)痰热生风 丹溪认为中风为 “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大率主血虚有痰”,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为气血虚弱、挟痰挟火,痰热生风。

四、诸风掉眩,未必属肝 ——古代医家的补充 1、朱丹溪 (2) “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 治疗上主张“中风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的治疗原则。多用二陈汤和胃化痰,标本兼治,且与四物汤通用,化痰不伤阴,养血不滋腻。

四、诸风掉眩,未必属肝 ——古代医家的补充 1、朱丹溪 案例   一妇人,年六十余,手足左瘫,不言而间有痰。以麻黄、羌活、荆、防、南星、全蝎、乳香、没药、木通、茯苓、桔朴、甘草、红花为末,酒下,未效。时春,脉伏而微,又以淡盐汤入韭汁,每早一碗吐之。至五日,仍以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厚朴、菖蒲日进二服;又以川芎、豆豉、山栀、瓜蒂、韭汁、盐汤吐,甚快。后以四君子汤服之;另以川归、酒芩、红花、木通、厚朴、粘子、苍术、南星、牛膝、茯苓为末,酒糊丸服。十日后,微汗,手足微动而言。

四、诸风掉眩,未必属肝 ——古代医家的补充 2、王清任 (1) 元气不足,气虚血瘀   认为中风并无表证,亦无疼痛,提出气虚致病的理论,只有“元气不足”,才是中风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对中风诸证解释:半身不遂乃“半身无力”,口眼斜“因受病之半脸无气”等虚证之象。其病机为元气不足,气虚导致血瘀。

四、诸风掉眩,未必属肝 ——古代医家的补充 2、王清任 (2) 创立“补阳还五汤” 临床上,避开“风”,以病变主要症候立论,治疗上立益气活血之法,从而创立了“补阳还五汤”

四、诸风掉眩,未必属肝 ——古代医家的补充 3、熊笏 (1) “卫气少衰为八方邪气所中” 提出“卫气少衰为八方邪气所中”是中风病发病的关键,强调中年以后,卫气衰少,卫气之虚而有隙,“八方邪气”即袭之。

四、诸风掉眩,未必属肝 ——古代医家的补充 3、熊笏 (2)孙络、大经辩证 认为中风初起必有七症:昏不知人、痰涎壅盛、皮肤发亮、短气、自汗、半身不遂、体重。辩证时,独创分孙络(类似于现今的一过性脑缺血)、大经(类似于脑梗塞或局灶性出血)辩证。

四、诸风掉眩,未必属肝 ——古代医家的补充 3、熊笏 (3)治以寒凉药 临床治疗时,主张用凉药为散,因为“凉则腠理敛,而散则卫气通”,强调不可专用补益药。其治法有四:火衰者温中(方用四逆、理中、温中之类);火盛者壮水以制之(方用知柏八味、六味之类);火离于水,虚阳外浮,则先用温中,后用壮水;火郁于水,真阳不升则于益阳之中加以透发,麻黄附子细辛之意。

小结:另辟蹊径 虽然古代的临床实践证明从肝论治有疗效,但并不是所有的中风病证都能从肝论治取得好的疗效,因此一些医家另辟蹊径。也才有朱丹溪“祛痰”王清任“活血化淤”等治疗方法。

总结:继承与发挥并举,值得学习 古代医家对中风的论治既有继承,也有发挥而独成一派的。 继承的医家各具特色,并不是一味的讲求治肝,而自己在继承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如:刘河间主火,主张以寒凉药疗之;尤怡立卒中八法,以应仓促之变;叶桂则主张肝肾同补。 发挥的医家,对中风症诊治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丹溪主痰,主张以治痰为先;王清任则以气为主,治疗方面主张益气养血,活血化淤;熊笏则从卫气的盛衰,独创分孙络、大经的辩治。这些发挥,大大丰富了中风病辨证论治的内容,可谓另辟蹊径,独成一派,对后世医家的诊疗影响很大。

参考文献: 中医统计诊断 张启明、李可建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8 中医统计诊断 张启明、李可建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8 临证指南医案 (清)叶天士原著 (清)华岫云编订 华夏出版社 1995.8 伤寒论 (汉)张仲景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7.6 《病机临证分析》 任应秋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3 中医学术史 严世芸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89 中风病防治研究 杨金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 单书健 陈子华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中风专辑 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