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箭竹草原 劉克襄
自然文學 始自七○年代由韓韓、馬以工等人首開風氣,表達了對公害、污染,保育等問題的關懷。由於社會環境與生態觀念的進步,再加上報刊文學獎的鼓勵,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 一九八○年後,發展出結合專業生態知識、實際觀察體驗與感性動人文筆的文類特質,自然文學已發展較為成熟。
此類的作品主要表達人與自然、人與土地的互動。 作家透過文字表達對自然生態的關注,其表現方式可以是小說、散文、詩或記錄性的文字。
自然文學代表作家 陳冠學:大武山田園生活 孟東籬:花蓮濱海隱逸理想 劉克襄、凌拂、洪素麗、王家祥 廖鴻基:鯨海書寫 吳明益:蝴蝶誌 受中國文化影響,不滿體制,寄情山水。 劉克襄、凌拂、洪素麗、王家祥 對自然關愛,努力與都市這個對立面,找到生活寄託平衡點。 廖鴻基:鯨海書寫 吳明益:蝴蝶誌 地方生態論述,立基於社區改造。
箭竹 主要描寫作者悠遊於高山箭竹草原的自然觀察體驗,引領讀者進入一片草原王國,分享攀登高山的樂趣。
第一段破題點出高山帶給作者源源不斷的生命力量,運用修辭技巧及引用詩作,將箭竹草原的意象呈現出來。 第二段則描寫不同季節的變化,表現出時間感。
第三段進入草原中自然生態的細部觀察,作者利用擬人及視覺豐富的形容語詞,使美麗的高山植物,一一展露風姿。 接下來轉筆,描寫靈動的動物居民,原先靜態的草原變成生機勃發的天地。 末段則呼應首段,回歸自身心境,以收束全文。
無論事情再怎樣忙,每年都要爬一次高山。 只要站在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度就好了,那種感覺會像是許久之後,再回到家鄉一樣的心情。 我會感覺到一種高山的特殊清新;同時,聞到寧靜之味,那是生命裡無可替代的章節…
《鄭愁予詩集.五嶽記.霸上印象》 不能再東 怕足尖蹴入初陽軟軟的腹 我們魚貫在一線天廊下 不能再西 西側是極樂 隕石打在粗布的肩上 不能再東 怕足尖蹴入初陽軟軟的腹 我們魚貫在一線天廊下 不能再西 西側是極樂 隕石打在粗布的肩上 水聲傳自星子的舊鄉 而峰巒 蕾一樣地禁錮著花 在我們的跣足下 不能再前 前方是天涯 巨松如燕草 環生滿池的白雲 縱可憑一釣而長往 我們 總難忘襤褸的來路 茫茫復茫茫 不期再同首 頃渡彼世界 已遐回首處
高山的意象 高山箭竹草原,在我旅行裡從來就不是理性的空間。 寒原有它嚴肅、冰冷的狀態; 針葉林則在山霧來去間變化莫測; 它卻是百分之一百的感性場域。
眾神的花園 通常,五月初時,許多高山植物的芽苞像懷胎三月的婦人,肚子已然鼓脹,等待著綻放。常見的紅毛杜鵑更是躍躍欲試,隱隱探出花瓣之頭。等到登山人熱絡地經過草原時,草原已是一片姹紫嫣紅的花海。
草叢堆裡,金黃裡洋溢出高雅氣息的 玉山小蘗。 小徑旁,深藍而含蓄的 為阿里山龍膽。 也有純白色帶棕褐色 的臺灣百合, 兀自挺立著瘦弱身姿。 而暗紫的台灣黎蘆,永遠保 持一種古典的矜持。
在小徑裡尋找動物的蹤影 翅膀退化的高山虎甲蟲,經常走動在箭竹的小徑上,尋找螞蟻的蹤影。 還有深褐色的蝗蟲,牠們似乎是各地箭竹叢的優勢族群,活潑而大膽地,跳躍在這個天敵不多的地帶。
灶馬 而北方人家廚房裡的灶馬,竟活躍於台灣的箭竹草原裡,其實也意味著,這個高緯度的環境和北方的空間,有著雷同的生態環境。
雪山草蜥 我的最愛或許是遇見雪山草蜥了。這個看來神秘兮兮的爬蟲,可是台灣分布最高海拔的蜥蜴,也是這個地區簡單食物鏈的高階動物。遇到高階動物,總像是在外太空的旅行裡,遇到了來自地球的生物一樣,教人興奮。
高山白腹鼠 當然,鎮日追尋著高山白腹鼠的黃鼠狼,依舊不會放過這塊樂園的。 有時,遠遠地便看到一條黃褐色的身影,大膽地穿梭於眼前的箭竹叢裡,快速來去。看似迴避,又好似觀察。 我常有一種不好意思的心理,總覺得自己是不速之客,驚嚇了牠們的正常作息。
還會想好好坐下來,什麼事都不做,就地找一處石塊,和背包一起休息,煮水,撥弄一些茶磚,泡起濃濃的普洱。 等把茶之味和山之景都品茗夠了,再架起背包,繼續在三千公尺的山稜線前進。或許,年紀大到無法再上山之前,這將是我在高山箭竹草原的最後姿勢了。
隱沒福爾摩沙山林──江蕙、在阿里山山區失蹤的紐西蘭青年和他的父親 劉克襄 2008/4/28中時人間副刊(節錄) 延伸閱讀 隱沒福爾摩沙山林──江蕙、在阿里山山區失蹤的紐西蘭青年和他的父親 劉克襄 2008/4/28中時人間副刊(節錄)
我們的第一次碰面,是在祝山。一個寒冬早上五點初頭的清晨。很多遊客搭乘支線火車到來,瑟縮地端著熱食,擠在觀日台等待日出,你也在那兒悄然現身。 等走近你細瞧,才赫然看見,那告示牌上,印著失蹤已經近一年,魯本的半身像。
他叫魯本。我是他父親,從紐西蘭來 「你有沒有見過,這位紐西蘭金髮青年,他叫魯本。我是他的父親,從紐西蘭來……」 魯本是在1998年11月中旬,隻身來台旅行的。據說他最早的旅行計畫是要到雪山,但是後來改變行程,前往阿里山。他想以徒步旅行,橫越某一條山路。
為何他會選擇台灣的山岳旅行呢? 原來,在紐西蘭時,他就是經常縱走山林,台灣多高山,相信魯本對這塊地理情境類似家園的山水,在行前一定充滿嚮往吧。 但12月4日,你們發現,魯本走入森林之後,音訊杳然,並未按約定返國。我們發動了數千人,查遍了阿里山山區,竟也找不到他的蹤影。
危險的降臨VS心靈的發掘 登山健行最忌諱,獨自進入陌生的荒野山區,但自然旅行,有時一個人的流浪和放逐,更能體驗私我和自然的關係。 不知二十五歲以前,魯本在紐西蘭是否也曾這樣和森林對話,獲得生命的啟發。我們的教育裡,其實是很缺乏,也排斥探險的。
年輕的自助旅行者 從他選擇一個人,走進阿里山荒涼陌生的森林,這樣的勇氣和精神,想必是多年的習慣和養成。 歐美年輕的自助旅行者,進入台灣的高山,獨來獨往者還真不少。 我很好奇,這樣追尋自我的學習,父母和師長扮演著哪樣的角色?
你從未怨天尤人,責怪台灣的不是。 你們的家庭教養和文化,讓你選擇了感恩和沈默。 我想魯本在這樣的環境長大,勢必也跟你一樣,擁有對異國文化和山水的熱愛。 要不,就不會跑到台灣的偏遠山區。而你們又積極地鼓舞孩子,向遠方出發。
當你要返鄉時,接受了報紙的訪問,我更明確地獲得了答案。 當白目的記者問你,「請問這回來台尋找兒子,有何感想?」 你誠摰地說,「我很欣慰,自己的孩子的最後,是在台灣的山區結束。」
這句話是我聽過最動容的回答 當我們的年輕人,愈來愈不想往自己的鄉野旅行,整天夢想著遠飛歐美時,我原本好想問魯本,到底是什麼樣的驅力,讓他不辭千里,來到一個比你們家園還小的島嶼,更願意冒險深入阿里山。
分組討論
問題討論 歐美年輕的自助旅行者,進入台灣的高山,獨來獨往者還不少,這樣追尋自我的學習,你覺得你的父母會不會同意?請說明父母可能的想法。 當我們的年輕人,愈來愈不想往自己的鄉野旅行,整天夢想著遠飛歐美時,魯本的故事給你怎樣的感受?
分組活動 家鄉導覽
家鄉導覽活動 如果有一個外地同學要到你的家鄉拜訪,你會想帶他去看什麼?吃什麼?或從事怎樣的活動?讓同學對你的家鄉有深刻印象或了解。 請設計一天的行程,並製成邀請函。
邀請函內容與形式: 包含一日行程表、行程安排的用意、宣傳家鄉的文案及個人創意。邀請函可以手繪或電腦打字呈現,大小不拘,若超過A4規格,建議以折疊方式呈現。 進行分享:介紹行程,遊說同學,最後票選本組最想去的行程。結束後回收家鄉旅遊邀請函。
評分標準 行程設計50% 文案30% 邀請函設計的創意20% 獲選該組最受歡迎的行程可再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