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系列讲座之—— 文 化 史 常 识
2015年高考课标Ⅱ卷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答案】C 嫡长子继承
2015年高考课标Ⅰ卷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同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答案】D 太子是专指,君主的其他儿子不能叫太子。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014年高考课标Ⅱ卷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答案】(1)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 (2)韩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拜伏于宫阙下向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
2013年高考课标Ⅱ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答案】(1)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1)云南省高考平均分3.7分,(2)平均分3.6分。 李密《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 3.5分, (2)2.1分。 2012年年高考课标Ⅱ卷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云南省平均分: (1) 3.5分, (2)2.1分。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军,宋代行政区划名,此处应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宋淳化年设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年号纪年方式),擢进士高第(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既指科举考试,也指官员考核)。授平江府观察推官(职官,有的类似后世之法院院长,有的类似办公室主任)。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乡试,科举考试,亦称秋闱,因秋天考试,故名)必主文漕台(漕台,原为漕运主管。此指漕试,即后之“漕闱”。宋代专为现职官员亲戚组织的考试,与当时解试相当,考中可参加省试,类似后来之乡试),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此臣之所谓传~而千里定者也”。~文。羽~。~移(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授予官职)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轮对,宋代制度,又称“轮当面对”。宋制,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谓之“轮当面对”。 宋赵昇 《朝野类要·班朝》:“自侍从以下,五日轮一员上殿,谓之‘轮当面对’。则必入时政或利便札子。”亦省称“ 轮对 ”),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淳熙二年,进(职位晋升)起居郎(隋代隋炀帝时始置,称起居舍人,属内史省。唐贞观初于门下省置起居郎,废舍人,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先是,察官(监察御史的别称)阙(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此处通“缺”),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任命官职)左司谏(掌讽谕规谏,凡朝廷阙失,大事廷诤,小事论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符节、节杖,凭证、信物,也是权力的象征。指在外担任重要职位)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进攻,发动战争),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对国外而言)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君主宠爱亲信的人)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京官到地方任职,放外任。“入”则为地方官进入朝廷任职)知严州(做严州知州)。
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通“繦”。穿钱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泛指钱币)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唐置。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称为待制。宋因其制,于殿﹑阁均设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龙图阁待制之类,典守文物,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移(在不相统属的官署之间调动。移文)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宋官署名。简称仓司。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按收获丰歉而籴粜食粮,按财产多少而征收免役钱,按职役轻重而给吏禄。收买滞销商品,再行出售,以平物价。并监察地方官吏)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宋元时行政区域),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从前所管辖的地区。南宋咸淳元年(1265),升严州为建德府,属两浙西路;婺州在两浙东路)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古代京师储谷的大仓)米振之。
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各有关部门)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人口税,亦称“ 丁口钱 ”。 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 注引宋程大昌 《演繁露》:“今之丁钱,即汉世算钱也,以其计口输钱,故亦名口赋也。”)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年号纪年)卒,年七十七。
【出身】 出身于官宦之家或者贫寒之家,是祖上荫庇还是科举取得功名进入仕途,出身不同,文言中常见的表述也不一样。萧燧就是“擢进士高第”,北宋名将李继隆就是“以父荫补供奉官”。 涉及到武将的,“阃外之事,将帅得专。”“閫”乃都城城门,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也。
【科举】 汉代的察举制、征辟制——汉武帝时确立了察举、征辟等选人任官的办法。 察举制—— 察举又叫“荐举”,即由公卿、列侯和郡国守相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适当考核,授予官职。董仲舒建议由各地地方官每年选择吏民中贤者二人荐举于朝。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诏令郡国每岁举孝者、廉吏各一人。自此以后,郡国每年都要向朝廷推举“孝廉”便成为定制。到东汉和帝时,更规定按各郡人口比例定出应举人数,除州郡外,中央的三公、九卿或列侯也都向皇帝推举人才。主要举荐“孝廉”、“秀才”。自下而上。
征辟制—— “征”指皇帝直接聘请人做官,有时也称“特召”、“聘”、“特征”(张衡“公车特征拜郎中);“辟”指官府聘人任职,也叫“辟召”或“辟除”。对某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名人,皇帝不经官吏荐举,直接征召到朝廷,授以“博士”、“待诏”等称号,让其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自上而下。《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晋代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此制度始于曹丕。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将人物等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这也正是九品的九个等级。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科举制—— 所谓科举,即分科举士的简称。隋代开始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在唐朝,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之年称大比之年。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另外逢国家庆典增加会试和殿试,叫做“恩科”。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官职变动】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语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擢: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黜:“黜”与“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出:京官到外地任职。入:地方官到朝廷任职。 起:重新任职。 启:首任官职。 改、调、徙、转:平级调动。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致仕:官员退休 荐、察、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补:补充缺职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兼权殿中侍御史”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高代低)备武将军。《三国志·顾雍传》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雍为丞,行太守事(省统测试题) 守:低任高
【礼仪】 尊左尊右 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虚左以待。现代的“男左女右”。《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车上尊左,地上尊右。《鸿门宴》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尊右。文帝时陈平让右相位给绛侯周勃,自任左相, “勃为右相,位次第一;平为左相,位次弟二。”右侍郎 无出其右。
五服守孝 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五服,斩衰(服制三年),齐衰(服制一年),大功(服期九月),小功(服期五月),緦麻(服期三月)。《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父忧、母忧、丁父忧、丁母忧(父亲去世、母亲去世),因忧去职(因父母死去离职) 服除、服阙(守孝结束) 哀毁过礼(守孝期间悲痛过度,身体毁伤超过了礼法规定的程度,表示非常的有孝心。2009第一次省统测《晋书》山涛“会遭母丧,归乡里。涛年逾耳顺,居丧过礼,负土成坟”) 夺(夺丧、夺情)官员守孝期未满朝廷急需他出任官职
【封赏赠谥】 皇帝赐予官员以爵位名号等,存者称封,已死称赠。 封侯王——2010年第二次省统测《三国志》顾雍“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 ,“是岁,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2008年第二次省统测《宋史》吕蒙正“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改封随,又封许”。 赐第——赐给宅第。2008年第二次省统测《宋史》吕蒙正“赐第丽景门”。 封采邑——2011第二次省统测《汉书》王商“明年,商代匡衡为丞相,益封千户。” 赐祠——死后赐予修建祠堂。2012第二次省统测邱濬“正德中,以巡按御史言赐祠于乡。曰‘景贤’。” 赐财物——2011年大纲卷熊鼎“帝遣使慰劳,赐裘帽”。李继隆死后“赠中书令,谥忠武。”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纪年方式】 漢代以前,用天干地支紀年,自周朝建立到漢朝初葉,帝王是沒有年號的,只稱某王、某帝之某年,如周宣王九年、始皇帝三十年、漢惠帝五年等。皇帝正式啟用年號,始於漢武帝劉徹,漢武帝登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40年,開始用年號紀年,定年號為“建元”。 年号纪年——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淳熙”是宋孝宗赵昚(shèn)的年号,“绍熙”是宋光宗赵惇(dūn)的年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称为乾隆皇帝。 干支纪年——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传统纪年法依旧沿用干支纪年。2012第二次省统测《明史邱濬传》:“己巳之变,微于公社稷危矣。”己巳年为崇祯二年(1629年)。
课堂练习 2015年云南省高第一次三统测《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五十二》源乾曜传 会帝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仗内白鹰因纵失之,诏京兆督捕,获于野,絓榛死。吏惧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遂入自劾失旨。帝一不问,众伏其知体而善引咎。 翻译划线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