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救技术应用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 张丽娟
概 述 中医急诊学是研究急危重疾病及证候诊治的临床中医学,以“古为今用,洋为今用”为原则,以传统中医急救方法为主体,吸取现代急诊医学所长,实事求是,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的诊治顺序处理急症的科学。应该体现中医的本质和现代科学进步的内容。
概 述 中医治疗急症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很多宝贵经验亟待继承和发扬。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用中医治疗急症者逐渐减少,不少中医本来能解决的急危重症,大都被西医取代,认为中医不能治急病,讲理论一大堆,实用价值不太大。现代中医必须正视现实,认识自身不足,取诸家所长,为我所用。
⑴古代医家辨治急症的经验 《内经》:“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汉·张仲景《伤寒论》提出阳明高热之白虎汤;风寒束肺的暴喘之小青龙汤;热痢之白头翁汤;热性出血之大黄黄连泻心汤;阳脱寒厥之四逆汤等。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急症的肠吻合术,并记录了内、外、妇、儿、五官等急症一方一论。 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共有备急方27首,如救卒死,外用“仓公散”开窍,内服“还魂散”。
《儒门事亲》以风药从两鼻中灌入咽喉,治疗破伤风。 明·吴又可《瘟疫论》主张急症急攻,治疗瘟疫。 清·叶天士、吴鞠通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以治疗热病。
⑵古代治疗急危重症的成就
①原始人工呼吸术: 汉·张仲景对自缢者使用原始人工呼吸术。“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倾,气从口出,呼吸眼开…”
⑵溺水的急救术: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提出了溺水的急救术,“肘后疗溺死一宿者尚可活:取瓮倾之,以孔者伏瓮上,会口临瓮口,然以芦火二七把,烧瓮中当死人心下,令烟出,小入死者鼻口中,鼻口中水出尽则活。芦尽更益为之,取
③导尿术: 《急救方》记载:“取印成盐七颗,捣筛作末,用青葱叶尖盛盐末,开便孔内叶小头内炊之,令盐末入孔即通,非常有效。”
概 述 中医能否治疗急症,是关系到中医发展及存亡的问题,在治疗急症过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既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又吸取现代医学之所长补己之短,是当前研究中医急症的重要课题。
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要点 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要点 ㈠、查明病因,明确诊断; ㈡、正确辨证,治法合理; ㈢、处方得当,审慎用药; ㈣、能中不西,中西结合。
中 风 概述: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出现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急性病症。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蛛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以及脑血管痉挛等,与本病类似。
病 因 病 机 风、火、痰、瘀、虚六者有关 阴虚阳亢,极而化风: 心肝火盛,风火相煽: 瘀血或痰瘀互结,阻塞经络或清窍: 中经络:无神识昏蒙,脑缺血 中脏腑:神昏,脑出血 闭证:邪气内闭清窍,属实证,阳闭、阴闭 脱证:五脏真阳散脱于外,属虚证
病 因 病 机 闭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阳闭: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阴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缓滑。 脱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瘫舌萎,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判 断 标 准 1. 多急性起病 2. 有脑损害的症状,如偏身麻木与无力、言语不 能,呼之不应等。 3. 有脑损害的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减退、偏盲、病理征、失语、昏迷等。 4. 有脑卒中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等。 5. 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剧烈的头疼、呕吐、颈强直为主要表现。 6. 辅助检查
治 疗 救治原则: 中脏腑者,急当开闭固脱,中西医结合抢救。 中经络者,治当平肝息风,化痰清热或以祛痰化瘀为主。
急 救 处 理 一、醒脑开窍:适用于闭证 1.针刺开闭: (1)取十二井穴放血。针人中、涌泉、太冲、丰隆、风池、内关、照海等穴强刺激,留针15分。 (2)取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配穴:极泉、委中、尺泽或随症加减。适用半身不遂。
急 救 处 理 太冲:足厥阴肝经,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丰隆:足阳明胃经,外踝高点上8寸。 照海:足少阴肾经,内踝下缘凹陷中。 尺泽:手太阴肺经,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极泉:手少阴心经,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急 救 处 理 方法: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的泻法;继刺人中,在鼻下斜刺0.5寸;再刺三阴交,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度,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者下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穴操作同此;委中穴采取仰卧位直腿抬高取穴,进针1寸,提插泻法使下肢抽动3次为度,适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者。
急 救 处 理 2.注射剂开闭: (1)清开灵注射液:痰热内闭,40~80ml。 (2)醒脑静或牛黄醒脑静注射液:痰热瘀互结, 40ml。 (3)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 14~20ml;5~10ml
急 救 处 理 3.中(成)药开闭: (1)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痰热内盛阳闭证。 (2)苏合香丸:散寒豁痰,开窍醒神,用于寒痰湿浊内盛之阴闭证。 (3)回天再造丸:湿痰偏盛之阴闭。 (4)云南白药:0.3~0.5g,脑出血。 (5)生大黄:每次15g,开水泡服,至腑气通畅为止。
急 救 处 理 二、扶正固脱:中风一旦出现脱证,病情十分凶险,预后多不良,应采用针药并用,中西医结合。 1.针灸固脱: (1)艾灸神阙(隔盐灸)、关元、气海,15~20分,适用于阳气暴脱。 (2)涌泉、合谷、足三里,中度刺激,留针间接捻转,内闭外脱证。
急 救 处 理 2.注射剂固脱: (1)参麦液:100ml,气阴欲脱证。 (2)参附液:80ml,阳气欲脱证。
急 救 处 理 3.其他: 穴位敷贴: 中药外洗:透骨草 伸筋草 红花各适量,浸泡患侧手足,治疗急性中风中经络之手足拘挛证。
急 救 处 理 三、辩证论治:以上急救处理后,应立即或同时用中药辨证施治。 (一)中脏腑: 1.阳闭:突然仆到,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紧,肢体强痉,大小便闭,面赤身热,口臭气粗,痰涎壅盛,躁扰不安,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息风,豁痰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味急煎频服(鼻饲)
急 救 处 理 羚羊角 钩藤 ;菊花 夏枯草 刺蒺藜; 龟板 白芍 ; 丹皮 生地;牛膝 大黄;石决明 天竺黄 珍珠母 ;郁金 菖蒲 羚羊角 钩藤 ;菊花 夏枯草 刺蒺藜; 龟板 白芍 ; 丹皮 生地;牛膝 大黄;石决明 天竺黄 珍珠母 ;郁金 菖蒲 若抽搐甚,加全蝎 蜈蚣 白僵蚕 ;烦躁明显者,加栀子清热除烦;喉中痰鸣者,加胆星 鲜竹沥(冲)以化痰;缺血性中风加丹参 当归
急 救 处 理 2.阴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灰白,痰涎壅盛,四肢欠温,静而不烦,唇舌紫黯,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缓滑。 治法:涤痰化瘀开窍 方药:温胆汤加味 半夏 橘红 茯苓 竹茹;菖蒲 胆南星;枳实;天麻 钩藤。大便闭者大黄通腑泻浊;神昏甚者苏合香丸辟秽醒神。
急 救 处 理 3.脱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息微弱,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遗,肢瘫舌萎,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人参 麦冬 五味子;附子 ;黄芪 龙骨 牡蛎 山芋
急 救 处 理 (二)中经络 1.痰瘀阻络: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角流涎,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挛,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弦滑或细涩。 治法:豁痰逐瘀 通经活络 方药:涤痰汤加减 半夏 茯苓 胆南星 枳实 石菖蒲 竹茹 白僵蚕 泽兰 地龙 丹参 牛膝。
急 救 处 理 2.风阳痰火: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痰多而粘,口苦咽干,尿赤便闭,舌红或红绛,脉弦滑而数。 治则:息风潜阳 化痰降火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真 心 痛 概述:以心前区剧烈疼痛,伴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发凉,脉微欲绝或结代为特点的一种急性病症,相当于急性心梗。 病因病机:总属气血运行障碍而致阴阳离绝。 心血瘀阻 心气亏虚 心阳不振 气滞血瘀 痰浊闭阻 心阴亏损
判 断 标 准 临床表现:胸痛剧烈,常持续20分以上,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脉沉细或沉迟或结代或脉微欲绝。 伴手足逆冷,大汗,胸口压榨感,口唇青紫或苍白,喘息短气等。 常有饱食、寒冷、劳累、情志、努挣排便诱因。 辅助检查:心电图的改变 血清心肌标志物
治 疗 救治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证本虚标实。本虚者治以益气通阳,养心滋阴。标实者治当活血化瘀,豁痰开结,由于本病初期多见各种诱发因素,故治当兼顾疏肝解郁,消食导滞,散寒通络等法;后期则阴阳欲绝,正气虚极,又当回阳救逆,大补元气,固脱开窍等多法合用方能迅速奏效。
急 救 处 理 以芳香温通,化痰活血,理气止痛之品快速雾化吸入或舌下含服为首选。 (一)中成药: 心痛气雾剂:吸收迅速,能芳香开窍,温通心阳,解除血管痉挛,增加心肌血流量。 速效救心丸(川芎、冰片):活血理气,增加冠脉流量。 苏合香丸:芳香温通,理气止痛,属寒凝气滞证。 补心气口服液(黄芪 人参):补心养气止痛,气虚明显者。 滋心阴口服液(麦冬 沙参):养阴和血止痛,用于阴虚明显者。
急 救 处 理 (二)注射剂: 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 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救逆养阴 参附注射液:回阳固脱,改善心肌供氧
急 救 处 理 (三)针灸疗法:见效较快,有时可见到针到痛除的作用,常作为应急的有力措施。 (1)取穴:主穴分3组:谭中和内关;巨阙和间使;心俞和至阳 (2)手法:实证用泻,虚证用补,3组交替轮换,每日针刺1次,获得针感后留针15分,10天为1疗程。
急 救 处 理 巨阙:任脉,脐上6寸。 间使:手厥阴心包经,腕横纹上3寸。 心俞:足太阳膀胱经,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至阳:督脉,第7胸椎棘突下 捻转补泻: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
辨 证 论 治 (一)心血瘀阻:胸痛剧烈,多为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冷汗自出,心悸不宁,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 瘀血痹阻—郁金 元胡索 降香 丹参 三七粉 血瘀 气滞并重—沉香 檀香 荜拨 随证加减
辨 证 论 治 (二)心气虚弱:胸痛隐隐,时轻时重,时作时缓,心悸气短,自汗出,动则加重,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细或虚大无力。 治法:补益心气 方药:保元汤加味:人参 黄芪 炙甘草 柏子仁 酸枣仁 五味子 益气养阴:麦冬 玉竹 黄精 生脉散和归脾汤加味 随证加减
辨 证 论 治 (三)寒凝阳脱:胸痛彻背,感寒痛甚,掣及左肩及臂部作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至昏厥,舌淡润或青,脉沉迟或结代或脉微欲绝。 治则:温通救逆 方药: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汤加味:桂枝 当归 白芍 甘草 细辛 干姜 随证加减:温通阳气之品
辨 证 论 治 (四)心阴不足:心胸灼痛,心悸心烦,口干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心 方药:生脉散加味 生地 天冬; 人参 炙甘草 茯苓;柏子仁 酸枣仁 五味子 远志;丹参 当归 心悸怔忡,脉结代:炙甘草汤 随证加减
急 救 处 理 (五)痰浊壅塞:胸闷痛如窒,气短喘促,头身困重,不能平卧,舌腻或滑或润,脉滑数,多见形体肥胖者。 治法:豁痰宣闭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干姜 白蔻 天竺黄 竹茹 苍术 桔梗 莱菔子 浙贝 温胆汤 健脾化湿之品
关 格 概述:上见饮食不下或呕吐不止,下见二便闭而不通,升降出入失常的临床危重急症。相当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肠梗阻、肠麻痹等。
病 因 病 机 1.湿热疫毒内结中阻:夹湿夹瘀,壅结中阻,三焦不利,上下格拒不通。 2.邪实内结,腑气不通:寒热内结、饮食停宿、虫积湿滞、腹部手术瘀血及肿瘤、粪块阻塞肠腑,均可使气机受阻,血行淤滞,升降失调,清气不升,浊阴不降。
关 格 3.脾肾两亏,三焦壅塞:疾病后期阶段,脾肾阳衰,湿无以化,壅塞三焦,升降出入受阻,上格下关。若湿浊之邪蒙蔽心窍,或湿浊化热,内陷心包,则可见神昏谵语;若湿浊之邪侵犯肝肾,或阳损及阴,阴液亏耗,又可见烦躁,抽搐,皮肤瘙痒。
诊 断 要 点 1.根据恶心呕吐,不食或厌食,大小便不通等主症,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则表现明显的腹痛、呕吐、腹胀、便闭。 2.舌脉:舌以红绛、红、淡胖、紫黯多见;苔厚腻、黄燥或光剥无苔;脉弦滑数、沉细弱或浮大无根、弦大至极多见。 2.病因病史:感受温热疫毒,饮食不节、寒热不调、腹部手术或急慢性肾炎、吐蛔便蛔。 3.辅检:肾功能 B超 CT等
救 治 原 则 关格病的关键在于枢机不利,清浊升降失常,属本虚标实之证,治本当缓,治标当急,治标者,一方面须疏利三焦,畅通水道;另一方面要开通肠腑,使便通气畅,邪有出路,但要注意中病即止,勿使邪去正伤。标急症缓急后,又当标本兼顾,扶正去邪,上格症状突出者,还应以止吐为先。
急 救 处 理 针刺止吐: 1.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恶心呕吐者,中脘 关冲 商阳 足三里 2.肠梗阻呕吐者,中脘 内关 公孙 足三里 1.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恶心呕吐者,中脘 关冲 商阳 足三里 2.肠梗阻呕吐者,中脘 内关 公孙 足三里 中脘:任脉,脐上4寸。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第4指桡侧端。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第2指桡侧端。 公孙:足太阴脾经,第一跖骨前下缘。
急 救 处 理 通利二便: 1.痛、呕、胀、闭明显者,大黄10g 厚朴30g 莱菔子30g 枳实壳各15g 芒硝 鸡内金 桃仁各10g 保留灌肠。 2.艾灸气海 天枢等穴个各3-7壮,可利小便。
急 救 处 理 针刺: 1.肠梗阻者,取足三里 内庭 天枢 曲池 合谷等,腹痛加内关 章门。 2.急性肾衰少尿期,中级 水沟 膀胱俞 阴陵泉 3.慢性肾衰尿毒症期出现尿少尿闭时,肾俞 三焦俞 关元 三阴交 阴陵泉
急 救 处 理 内庭:足阳明胃经,第二足趾桡侧。 天枢:足阳明胃经,脐旁开一寸。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章门:足厥阴肝经,第十一肋端。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膀胱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级:任脉,脐下四寸。 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急 救 处 理 变证救治: 1.痰浊内盛,蒙蔽清窍,出现神识蒙昧,甚至昏厥者:苏合香丸 醒脑静 1.痰浊内盛,蒙蔽清窍,出现神识蒙昧,甚至昏厥者:苏合香丸 醒脑静 2.痰浊化热,热入营血,出现神昏抽搐出血:至宝丹 紫雪丹 清开灵 3.脾肾两亏,心阳欲脱:回阳固脱,参附液 人参液 参麦液
急 救 处 理 活血降浊: 丹参针 川芎嗪针:改善肾脏血流量,增加尿量,减少血小板聚集,不同程度地降低血尿素氮、肌酐。 其他疗法: 降浊灌肠方:生大黄30g 牡蛎30g 附子15g 水煎200ml,每日一次,保留灌肠,2周1疗程。适用于阳虚浊阴上泛,腑气不通。
急 救 处 理 附子10g 肉桂3g 生大黄15g 桃仁、芒硝各10g牡蛎30g 适用于脾肾阳虚,湿浊、瘀血内壅三焦。 大黄15g 黄芩20g 槐花15g 白头翁30g 苏叶15g 牡蛎30g 适用于湿热蕴毒症。 槐花30g 大黄30g 地榆碳30g 适用于尿毒症有出血倾向者。 大承气汤:加细辛6g 灌肠,适用于肠梗阻。
辨 证 施 治 1.疫毒内壅 升降阻格 症候:尿少或尿闭,恶心呕吐,腹胀便闭,发热头痛,面目潮红,甚则呕血尿血便血,舌红绛苔黄脉数。 1.疫毒内壅 升降阻格 症候:尿少或尿闭,恶心呕吐,腹胀便闭,发热头痛,面目潮红,甚则呕血尿血便血,舌红绛苔黄脉数。 治法:泻壅通腑,解毒凉血 方药:小承气汤和清瘟败毒饮加减 尿闭-车前子 猪苓 泽泻 呕吐-半夏 藿香 竹茹 热伤气阴-麦冬 玄参 生地 2-3剂即可。
辨 证 施 治 2.邪壅肠结 出入反逆 症候:阵发性腹痛,胸腹胀闷,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而黄,舌红苔薄白,脉沉弦。多见肠梗阻。 2.邪壅肠结 出入反逆 症候:阵发性腹痛,胸腹胀闷,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而黄,舌红苔薄白,脉沉弦。多见肠梗阻。 治法:通里攻下 行气消痞 方药:复方大承气汤加减 腹胀-香附 大腹皮;淤滞-桃仁 当归;虫积-苦楝皮 槟榔;食滞-焦三仙;体虚-党参 当归;发热-黄芩 连翘;
辨 证 论 治 若邪壅肠结,壅热化燥伤津,见腹痛剧烈,腹部中度膨隆拒按,胸闷气促,便闭尿短赤,或发热,舌红,甚至红绛,苔黄腻脉弦数或洪数,治宜通里攻下,泻下热结,方用大承气汤加桃仁 赤芍 丹皮 双花 公英 ;热邪伤津耗液加生地 麦冬 石斛。
辨 证 论 治 3.脏气虚衰 三焦壅塞 症候:恶心呕吐,厌食腹胀,小便不通或尿少,乏力,精神萎靡,胸憋气喘,面色晦暗,口中尿味,或伴心悸怔忡,善惊,甚或神昏痉厥,舌淡苔腻,脉浮大无力或弦大至极。 治法:温补脾肾 利尿泻浊 方药:温脾汤加减:附子 肉桂
急 救 处 理 肝风内动:钩藤 菊花 龟板 牡蛎。 浊邪蒙蔽清窍:石菖蒲 郁金 远志。 痰浊化热蒙蔽心窍:黄芩 连翘。 心肾阳衰,阳气欲脱:重用附子 人参煎汤。黑锡丹鼻饲。 大黄是治疗关格的要药,一可泻下通腑,二可降逆泻浊。半夏是降逆止呕的良药。
继承、发扬祖国文化, 关爱、珍惜自身健康。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