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5.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Note1:“总体工人”的概念——“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 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 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剩余价值不再被看作一种针对个人的剥削行为,而是作为一 个整体的一部分内容,在这个整体中工人互相合作并根据具 体分工分布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他们共同创造为资本家 所占有的剩余价值。 Note2:生产工人——“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 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 怎么评价马克思关于“生产工人”的概念:马克思关于“生 产”定义并不是标准的或普世的,而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特 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概念。就资本主义来说,如果一个人不 对剩余价值做出贡献,那么就认为他是非生产的。在社会主 义下,就要以一种更加具有社会责任和和对社会有益的方式 来重新定义“生产”。
雇佣劳动 劳动的社会形式 劳动的具体种类 是否生产性 非雇佣劳动 独立农民、手工业家庭劳动 不可应用该分析 和收入相交换的劳动 服务 非 为国家所雇用的 公务员、国有产业从业者 是,非 为私人资本所雇佣 流通 金融、商业、保险 农、矿、制造业运输、某些保管 是 生产
5.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Note3: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 劳动生产力“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因 为“土壤自然肥力越大,气候越好,维持 和再生产生产者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就越 少”。 “剩余劳动量随劳动的自然条件,特别是随 土壤的肥力而变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受自然制约的劳动生产力表现为合并劳动的资本的生产力。
5.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但是良好 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是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 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决不 能提供它的现实性。 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 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 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这些自然 条件只作为自然界限对剩余劳动发生影响,也就 是只确定开始为别人劳动的起点。但这些自然条 件本身决没有使劳动者必然为别人提供剩余劳动 或剩余产品。要使劳动者将自己的闲暇时间转变 成为别人提供的剩余劳动时间,需要外部的强制。
5.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Note4:两种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相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则需要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 发生彻底的革命;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 以工作日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绝 对延长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 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 日的一部分为前提。
5.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S=NT-αβNT (1) 讨论:是否可以做一个分解,把剩余价值变动中的绝对 剩余价值变化和相对剩余价值变化各自找出来? 理论基础:经典假设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经济发 展倾向获取相对剩余价值而非绝对剩余价值,然而,我 们可以看到现实世界中存在那些长期延续绝对剩余价值 生产的因素。现实世界中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大规模相 对剩余价值生产需要以一定的制度安排为前提。 想一想:中国是否存在帮助长期延续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的制度因素?
5.2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主要研究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这三 个因素对于劳动力价格与剩余价值量的相对关系的 影响。(探讨几种组合关系的可能性。) 第一种组合: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已 定),劳动生产力可变。 a.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表 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即劳动形成的新价值V+M ) 。 b. 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相反的方向的变化, 表现为一种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c.第三,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始终是劳动力价值相 应减少或增加的结果,而决不是这种减少或增加的 原因。
5.2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第二种组合: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 变。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强度的提高,产品的数量会 增加,因此,平均每个产品的价值保持不变,但是, 价值产品即V+M 增加了,这样,劳动力的价格和剩余 价值可以同时按相同或不同的程度增加。 第三种组合: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 变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日的缩短会减少剩余价值量, 只有使劳动力的价格低于劳动力的价值才可以得到补 偿。工作日的延长可以增加剩余价值,在劳动力价值 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价值和价格与剩余价值 的相对量就下降了,也就是剩余价值率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