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論語》中的「仁」 與「禮」. 一、什麼是「仁」? 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 可謂仁矣。」 子貢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 方也已。」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 不懼。」
Advertisements

教學原理 課 程 綱 要課 程 綱 要課 程 綱 要課 程 綱 要 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的意義 班級是由師生構成的情境,其最主要 的活動是教學,而教學活動即是一種 師生互動行為的具體表現。師生互動 又稱為教學關係、師生關係。 師生互動,是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的 歷程。
論語精選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論語」之 部. 前言﹕ 「論語」是孔子門人與其再傳弟子集成, 書中輯錄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 行。這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就其內容 而言,應列入子部﹔但後世逐漸重視,至唐 文宗時,被列入經書﹔宋朱熹又把它與「大 學」「中庸」 ( 禮記中的兩篇 ) 「孟子」合為 「四書」,甚至為其作注,成為官定的讀.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一)辦桌文化起始略說: 1. 祭祀宗教 2. 生命禮儀 3. 外燴 --- 老師、師公、師傅、總鋪師 4. 搬桌搬椅時代 (二) 食物食材 1. 靠山考海 2. 基本:炒米粉、糍、檳榔 3. 小吃搬上桌 (三) 變變變 1. 調味不同 2. 師承不同 3. 地點也變.
《論語》中的子路.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又聞。 《論語.公冶長》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 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 《 論語.雍也 》
子罕篇. 1. 顏淵感嘆:「仰之彌高,鑽之彌 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當中的 「之」指的是?這段話在讚嘆誰有 何表現? 2.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中的 「彌」意思是? ( 等同於「日久彌 新」的「彌」 )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第4章 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学习目标
《弟子規》簡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後經賈存仁修訂改編而成為《弟子規》。其內容取自《論語·學而篇》中的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 《弟子規》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編纂而成。然後再以《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汎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等部份來加以演述。列舉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和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和
智力測驗計分與解釋 輔導老師 黃曉樺.
(4F01) 陳可兒 (4F03) 張令宜 (4F05) 何秀欣 (4F14) 潘美玲
第十課 論語選.
生命的價值 後學 許惠善報告.
《论语》精选.
小学《人•自然•社会》 五年级教材解读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李 荆 -
中國人壽 徐真真.
論語 論仁 (100上,康熙版).
輕歌妙舞送黃昏 組員名單 組長:程鵬飛 組員:黎達華 劉展鵬 邱迦欣.
論語選 盍各言爾志賞析.
期考議題 單元一:資訊科技(eg上網活動)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青少年社政參與(80後) 單元二:郊野公園與房屋政策/問題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 財務金融二 王詩茹.
第十六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教學目的】
人地關係 ── 熱帶雨林 人文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大學通識教育實務─中山大學的經驗與啟示(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吴昌晖.
夫子之道.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第六課論語選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徐玉梅 中正大樓C401-3
2006大學通識教育教師研習營 談通識的“教學”與“教育”
二元一次不等式 課堂練習一:圖解 x
伯裘書院 環保廣告能否有效 地推動環保意識.
愛讀書的人 ---如何成為會思考的大學生 講員:周憲明老師.
4H (1)歐宛曈 (9)李熹漩 (12)吳紀芙 (14)唐曉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公文線上簽核說明 主講人 文書組代理組長陳淑慧 105年1月12日.
以 WebQuest 模版整合教材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六年級數學科 體積與容量 的關係和單位 白田天主教小學下午校 趙國鴻.
促進學習的評估 如何運用「網上學與教支援」 促進學與教 柯志明 教育基建分部 基本能力評估/數學.
中國教育思想 對現代教育的啟發性.
慧能的教外別傳.
小學數學科 二年級課程 — 統計圖 製作 — 麥頌儀老師 (青山天主教小學上午校).
How to use Edmodo Alice Lin 8-12th Grade Valencia High School
複 拍 子 國小音樂科學習加油站 Content.edu.tw/primary/music/tp_ck
光的本質: 一段充滿禪意的歷史公案.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葉育婷 Tina Yeh 美國兒童華語教學課室活動設計 葉育婷 Tina Yeh
聖 哲 典 範.
小學數學科 方塊圖 製作 — 麥頌儀老師 (青山天主教小學上午校).
一 什麼是思考方法? 思考方法(method of thinking)的意義為研究使人思考正確的一門學科。
五年級數學科 體積與容量 的關係和單位 白田天主教小學下午校 趙國鴻.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孔子與儒學的興起.
1-1 隨機的意義– P.1.
设岗申请 审核发布 岗位申请 助教培训 津贴发放 工作考核 授课教师 岗位要求 工作内容 开课单位 确定课程、岗位 发布需求 研究生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陳樹渠紀念中學 何燕萍老師 周富鴻老師 張 燕老師 劉勁樂老師 黎嘉諾老師
第一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Taipei Municipal Dahu Elementary School September 15th, 2012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聖經的獨特.
Taipei Municipal Dahu Elementary School March 1st , 2013
7的乘法口诀 新乡市凤泉区宝山路小学 孙继霞.
主日信息 『基督裡的自由』 (約 8:31-36) 薛忠勇 弟兄 5 19  2013.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國的教育

一 重視道德及人生價值的教育 孔子的教育內容相當全面。他曾以六經、六藝及四教來教導學生。 六藝:偏重在講才能技術方面 /禮-禮儀 -樂-音樂 一 重視道德及人生價值的教育 孔子的教育內容相當全面。他曾以六經、六藝及四教來教導學生。 六藝:偏重在講才能技術方面   /禮-禮儀   -樂-音樂   -射-射箭   -御-駕車   -書-書法   \數-算術。

六 藝

六經-偏重在講文化知識方面   /詩-詩經   -書-尚書   -禮-周禮   -樂-樂經,現已失傳   -易-周易   \春秋-春秋經

四教-指教育內容的基本方向   /文-文學-此指詩、書、禮、樂等典籍,即泛指文化知識   -行-品行\   -忠-忠誠 指道德教育   \信-信實/ 一方面,孔子的教學方向多涉及道德教育方面,另一方面,孔子講四教亦有本末輕重之別。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

道家亦重視人生價值的教育。老、莊雖有絕聖棄智、守愚及絕學等主張,但他們其實只是反對那些與真正人生價的探求無關,甚或有障礙的教育,並非否定一切教育。 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四十八章) ∴老子主張真正的教育是一種為道之學。有時候,他又稱這種教育為「不學之學」,意即不是一般意義的教育的教育。他說:「學不學,復眾人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二 重身教多於言教 中國人特別重視道德及人生價值的教育,而這方面實踐往往特別重要,∴中國教育家強調教師除了講授道德等人生價值外,更須對人生價值的身體力行。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道家也有相當的觀點,老子曾提出「不言之教」。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佛教禪宗更提出「以心傳心」、「教外別傳」的口號,主張非分析的言說教學方法,甚至非言說的教學方法。 非分析方法,以佛教的說話來說,即所謂非分別說法。非分析方法亦即直覺方法。 分析方法很重視經驗的和邏輯的概念和語言,但非分析方法卻特別重視直覺的或即啟發的概念和語言,甚至不用語言而用其他方法來表達,即不用言說的語言而用身體的語言。 禪宗的參禪話(參話頭)及對機鋒,便是運用啟發的語言的方法,這種思考方法用在教學方面,則可視作啟發的教學方法。這些語言因為超越經驗及邏輯原則的限制,但求在具體的情況下指點出佛教所體悟的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因此,不少時候,在表面上都好象不知所云,令人莫名其妙。

神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從語法的角度來看,禪師的答問亦具備了許多奇特的形式。   e.g.單字訣:問:「如何是禪?」師〔案:雲門文偃〕云:「是。」進云:「如何是道?」師云:「得。」問:「父母不聽不得出家,如何得出家?」師云:「淺。」進云:「學人不會。」師云:「深。」   e.g.循環語:問:「柏樹子還有佛性無?」師〔案:趙州從諗〕曰:「有。」曰:「幾時成佛?」師曰:「待虛空落地時。」曰:「虛空幾時落地?」師曰:「待柏樹子成佛時。」   e.g.矛盾語: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案:臨濟義玄〕云:「若有意,自救不了。」云:「既無意,云何二祖〔指慧可〕得法?」師云:「得者是不得。」

除了用言說的語言外,禪宗還常用非言說的語言來表達意思。   e.g.當頭棒喝 臨濟有所謂「四喝」:「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 除棒喝外,禪宗常用的身體語言還包括擎拳、豎指、揚眉、瞬目、執拂、腳踏、手斫等等。

三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意義:因應學生的不同的材質而實施不同的教導。 孔子最能運用這種教學方法,故《論語》中有許多事例可資說明。 三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意義:因應學生的不同的材質而實施不同的教導。 孔子最能運用這種教學方法,故《論語》中有許多事例可資說明。   e.g.1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

e.g.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四 學思並重、知行一致 「學思並重、知行一致」: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到學、思、行三方面的相輔相乘的緊密關係。 學思並重: 四 學思並重、知行一致 「學思並重、知行一致」: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到學、思、行三方面的相輔相乘的緊密關係。 學思並重:   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知行一致:   孔子:「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後來,孔子後學將學、思、行這幾個主要學習過程發展為五步。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五 教學相長與問答討論 「教學相長」:教與學之間的互相交流、互相促進的互動關係。 五 教學相長與問答討論 「教學相長」:教與學之間的互相交流、互相促進的互動關係。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強調教學相長,∴儒者特別重視教學中的問答與討論。 《論語》中記載了學生向孔子提出的問題多達一百多次,如「問仁」、「問禮」、「問政」、「問孝」、「問知」、「問士」、「問友」、「問恥」等。

e.g.1「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己矣乎?』曰:『修己以安百姓。』」(憲問)

e.g.5 子路、曾 、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 後,曾 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先進)

附識:牟宗三《理則學》第十四章附錄二傳成綸著「禪宗話頭之邏輯的解析」 有問:達摩東來意  曰:鎮州蘿蔔重八斤 可能之意義: 1. 問話人辭氣不遜,求道倨傲┐ 2. 越次而問        │ 3. 率然而問        │ 4. 挾能相詢        │-關於問話人的態度┐ 5. 諂媚以從        │         │ 6. 前語未了,更番轉詢   │         │-關於問話人態度、 7. 歸而不思        ┘         │ 學力8. 問話人學力未達,尚差一間┐ 關於問話人的學識┘ 9. 問話人根器太薄     ┘ 與能力 10. 這個問題本身無價值    ┐ 關於問題本身 11. 這句話自身的表達方式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