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诸 葛 亮诸 葛 亮 冯煜川 信阳师范学 院文学院 03 级 1 班 诸葛亮的鹅毛扇 -- 神妙莫测 · 曹操作事 -- 干干净净 · 诸葛亮三气周瑜 -- 略施小技 · 诸葛亮借箭 -- 有借无还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 顾全大局 · 诸葛亮要丑妻 -- 为事业着想.
Advertisements

陈二军 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 我很矛盾:生在 《水浒》的世界,却 长了一颗《红楼》的 心,在这个《三国》 纷争的年代,独自去 《 》
学习目标 : 一、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 汉语翻译课文。 二、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 读、背诵课文。 三、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授课老师 : 林坚锋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 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 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1988 年, 77 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的 宣言中说到: “ 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 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中国 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
什 么 是 文 言 文? 蚌( bàng )方出曝,而鹬( yù ) 则啄其肉,蚌合而批其喙( huì ), 鹬曰: “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 蚌。 ” 蚌亦谓鹬曰: “ 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 ” 两者不肯相舍,渔 者得而并擒之。 “ 节选自《战国策 · 燕策》
27 《论语》二则.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十则. 孔子 ( 前 551 —— 前 479) ,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 人, 我国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誉为 “ 万世师表 ” 、 “ 千古圣人 ” 。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了解戚继光是一位抗击倭寇的民族 英雄,他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 智谋。(重难点)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上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光惊起,乱飞乱啼。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喜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苏轼《杭州牡丹》有“月明惊鹊未安枝”.
窥一斑而知全豹——课外阅读专练 小学三年级语文 王老师.
植 物 化 石. 植 物 化 石 贝 壳 化 石 虫 化 石 鱼 化 石 始 祖 鸟 化 石.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改编的。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后世论者誉之为“长诗之圣”《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部诗集。
父亲的菜园 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 林淑芬.
窗 泰格特(澳大利亚).
北京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猴王出世 作者:吴承恩.
过秦论 贾谊.
海市蜃楼 1788年,拿破仑率军进攻埃及。一天,法军行进在沙漠途中,突然看见前面有一片模糊的湖光山景。景物倒悬在空中,不一会儿,湖泊又消失得无影无踪。随后,他们又看到草叶变成了棕榈树丛。这种变幻莫测的景像使法军十分惊慌、不知所措。士兵们个个被吓得跪在地上祷告,企求上帝保佑。其实,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市蜃楼”。蒲松龄的《山市》也记载了这种情况。
大成殿孔子像. 大成殿孔子像 有关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人教新课标版(2013修订)初中七上 《论语》十二章.
第二十一课 猴王出世 R 五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论语十则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论语》十则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马晓静.
《论语》分享 ——宋知晓.
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熊宏制片.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人书籍中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蜀道难 (李白).
亲情,友情,爱情,事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春天 夏天 四季风景 秋天 冬天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众多文人墨客高唱赞歌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篇《春》。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说“一”不“二” 语言文字运用 --避免歧义.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雷电颂.
孙悟空. 孙悟空 猴王出世 21* 本文选自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主要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
想一想: 一分钟你都能做哪些事,请你举手大声说一说!.
夹 竹 桃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曹洁.
诗四首.
贴近教学 服务师生 方便老师.
贴近教学 服务师生 方便老师.
我的早年生活 ---[英]温斯顿•丘吉尔.
我的早年生活 ---[英]温斯顿•丘吉尔.
《西游记》 猴王出世.
对 联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重庆市万州区太安初级中学 制作、执教:张宗平.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西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21、小 雨 点 袁玉丽.
作者简介 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背景知识 中心思想 生字读音 翻译参考 词语解释 连环画欣赏 整体感知 布置作业.
16 化石吟 上犹中学 罗诗孟.
背 影 —朱自清 主讲人:方敏 天河口中学.
教材:北京、开明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26课
解 菊 妹 三袋麦子.
“两弹”元勋邓稼先            顾迈南.
第 9 课 土地的誓言 hóng 端 木 蕻 良.
观 潮 观 潮.
腰鼓.
西师大版 语文 二年级 上册 三个和尚 三个和尚.
最苦与最乐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陈 新.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九课 《欢庆》说课.
认识钟表.
识字(一) 2 口耳目 微课二:主体 一年级 上册 陈如意.
请你欣赏 识 字 5 执教者:夏湾小学 吴妙玲 2013—10—24.
松鼠和松果 织里实验小学 叶建红.
邓小平爷爷植树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二册 邓小平爷爷植树 目录.
学习目标:.
安塞腰鼓 刘成章.
二十四节气.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为政篇第二(共二十四章)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②。”
14、梅兰芳学艺.
四时田园杂兴 麻丘中心小学 尚隆丹.
观 潮 观 潮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论语》八则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3、掌握“而”字的用法。 4、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志同道合的人。 连词,表顺承 也 同“悦”,愉快,高兴。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恼怒,怨恨。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了解(自己)。 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学习的知识,这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 领悟 旧的知识 做 连词,表顺承 可以凭借(这一点) 表陈述语气,可译成“了”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这样,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这是讲学习方法问题。

(三)子曰:“学 而不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思考,懂脑筋 连词,表转折 就 死读书,死记硬背 (三)子曰:“学 而不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空想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认真学习 迷惑而无所得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四)子曰:“由!诲 汝 知 之乎!知之 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汝”,你 代词,代孔子的训言 代词,代事物 教导 此,这 (四)子曰:“由!诲 汝 知 之乎!知之 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就是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这也是学习态度问题。

(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 谓 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 耻 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凭什么 称为 代他 连词,表顺接 谓 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 耻 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称为 代他 连词,表顺接 以……为耻 因此 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称他“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他‘文’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六)子曰:“默 而 识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连词,表顺承 静默,不说话 学习所得的知识 记 (六)子曰:“默 而 识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连词,表顺承 满足 对 厌倦 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 善者 而 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于之”,在里面。 必定,一定 老师,指值得学习、取法的人。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 善者 而 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 优点 他们的 选择 顺接连词,就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去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八)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 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 开导,启发 (八)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举出,提出 方角 类推 就 答复 开导,启发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这里讲的是教的方法。

质疑

“而”的基本用法有三类: 默而识之 表示修饰关系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表示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

请你背诵八则《论语》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 而不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四)子曰:“由!诲 汝 知 之乎!知之 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 善者 而 从 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

理清文中加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 而不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四)子曰:“由!诲 汝 知 之乎!知之 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 善者 而 从 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原文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 而不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四)子曰:“由!诲 汝 知 之乎!知之 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 善者 而 从 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

练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 : 1.学而时习之 2.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之,指学到的东西。 之,代孔子的训言,第二个之代事物。 之,代词,它。 之,代词,代孔文子。 之,代词,代他的优点。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①论语(     )              ②愠(        )   ③罔(     )                ④殆(        )   ⑤默而识之(        )       ⑥哉(        )   ⑦不亦说乎(       )       ⑧诲(        ) yùn lún wǎng dài zhì zāi yuè huì

2.解释句中加线的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解释句中加线的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②温故而知新。  故:   ③学而不思则罔。  罔: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   ⑤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厌: 同“悦”,愉快 。 旧知识 。 迷惑而无所得 。 因此 。 满足。

3.判断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A.顺接连词    B.转折连词     ①学而时习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学而不厌

4.填空。   《<论语>八则》是记录       和      言行的书,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学习和个人修养的。   5.《<论语>八则》的中心可归纳为如下三方面     A.学习态度 :     B.学习方法:     C.个人修养:     下面这些话各属于哪类?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温故而知新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⑤学而不厌   ⑥诲人不倦   ⑦学而时习之 孔子  他的弟子 ④  ⑤ ②   ⑦ ①   ③   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