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炔烃和二烯烃 教学要求: 1、掌握炔烃的结构(sp杂化) 、异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2、掌握共轭作用。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P132 第四章 烯烃和炔烃.
Advertisements

有机化学反应历程 若按底物键的断裂方式分类: 若按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关系分类: 常常有些反应是几种反应类型的综合:
第三章 烯 烃 主要内容 1、烯烃的类型、结构和命名 2、烯烃构型的表示方式(顺式和反式,E型和Z型) 3、一些常用的不饱和基团(烯基)
8.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第八章 卤代烃 一、分类 饱和卤代烃(卤代烷) 一元卤代烃 卤代烃 不饱和卤代烃 二元卤代烃 卤代烃 卤代芳烃
第九章 卤代烃.
机反应中的 加成和消有除反应.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延安大学化工学院 有机化学教研室.
杂化轨道理论复习 C原子 — sp3杂化.
第四章 炔烃 二烯烃 第一节 炔烃 第二节 二烯烃 小结.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081班:吴秀萍,何芷欣 邱丹妮,陈凤.
第六章 炔烃和共轭双烯 Ⅰ 炔烃(alkynes) 一.结构与命名 一个键两个键 随S成分增加, 碳碳键长 缩短;
第六章 卤代烃 亲核取代反应(4学时) [目的要求]: 1. 掌握卤代烃的命名, 了解卤代烃的分类。 2. 掌握卤代烃的性质和制备;
生物有机化学 生物有机化学作为有机化学向生命科学渗透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近2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迅速发展。生物有机化学的研究几乎涉及到生命科学的所有前沿领域,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生物有机化学的研究成果,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有机化学。
3.5.2 过氧化物交联 缩合交联的优点: 缩合交联的缺点: 如何来制备高强度的硅橡胶? 如:管材,垫圈。 基胶流动性好;易于封装,密封。
第七章 三萜以及苷类 定义 三萜(triterpenoids)是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指基本骨架,不包括糖),可认为是由6个异戊二烯缩合而成的。 分类 从结构上分两大类:四环三萜 五环三萜 存在形式:游离形式(苷元) 苷的形式(与糖结合)
第八章 卤代烃 烃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原子取代 后所生成的化合物称为卤代烃R-X
高等有机化学 多媒体课件 天津大学理学院 余 志 芳.
专题2 第一单元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第2课时 同分异构体.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第三章 烯烃 §3-1 炔烃 §3-2 二烯烃.
第五章 烯 烃.
1、掌握卤代烷的命名、异构,熟悉一卤代烷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第十章 卤 代 烃 (8学时) 10.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法 10.2 卤代烃的制法 10.3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第四章 烯烃.
第十七章 酚 醌 exit.
第三章 活性中间体 主要内容.
第三章 非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
一 烯烃的亲电加成 1 加成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2 亲电加成反应机理的归纳 3 烯烃与卤素的加成 4 烯烃与氢卤酸的加成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第六章 炔烃和共轭烯烃 exit.
第八章 卤代烃 2018/11/19.
第五章 卤代烷.
(Alkynes and Dialkenes)
讨论 烷烃(CnH2n+2)脱去两个氢原子,生成一个不饱和键,得到烯烃(CnH2n),那么烯烃再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什么物质?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理解炔烃与二烯烃的分子结构;掌握炔烃的命名、亲电加成、水化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炔氢的酸性;二烯烃的分类与命名、二烯烃的结构与稳定性,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双烯合成反应;1,3-丁二烯工业来源、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重点和难点: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 卤代烷的性质 第三节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第四节 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 第五节 几种重要的卤代烃
有机化学 第九章、卤代烃.
苯 应用模板上加了图片.
第四章 二烯烃和炔烃 …..点击进入…...
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基本要点: ABn分子或离子的几何构型取决于与中心A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 价层电子对=σ键电子对+孤对电子对
化学   人教版 第十二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 第2讲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三章 单烯烃-教学要求 掌握烯烃的系统命名法,学会几何异构体的顺反和Z、E命名方法。
2019/1/17 第四章 炔烃 二烯烃.
第二章 开链烃 §2-1 烷 烃 §2-2 烯 烃 §2-3 炔烃和二烯烃.
第八章進入原子的世界 第 6 章 進入原子的世界.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主讲人 李晓萍 2010年10月 8日
1.5 有机反应类型 1. 共价键的断裂.
乙烷、乙烯与乙炔结构的对比 分子式 乙烷 乙烯 乙炔 球棍模型 比例模型 空间各原子 的位置 2C和6H不在同一平面上
xhu. edu. cn/G2S/Template/View. aspx
第 九 章 醇 酚 醚 Alcohols,Phenols & Ethers
第4章 烃 生化教研室 夏花英 8403 课程代码:22680b57e1.
问1: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定义? 问2:你能分别举两例吗? 问3:你能说说四大基本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吗?
第六章 化学动力学 6.15 链式反应 Cl· H· Cl2 H2 HCl.
你有过呕吐的经历吗? 你感到胃液是什么味道的?
1.烯烃的结构。 2.烯烃的化学性质。 3.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4.自由基加成机理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 §11.1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11.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陕西省陕建二中 单 糖 授课人:庄 懿.
(Carboxylic acid and its Derivatives)
第18 讲 配合物:晶体场理论.
第一节 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 环烷烃的性质 第三节 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专题辅导二 有机反应.
温州中学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拓展》 酯化反应 温州中学 曾小巍.
第四章 炔烃和共轭双烯 第一节 炔烃(alkynes) 炔烃通式?.
§2.4 典型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1. 烷烃 C-H 伸缩振动(3000 – 2850 cm1 )
第一节 羧酸分类和命名 一.命名、物性 1. 根据俗名命名 酒石酸 马来酸 -乙氧基醋酸 2019/7/9.
第五章 烯烃 exit.
§2.3 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章 炔烃和二烯烃 教学要求: 1、掌握炔烃的结构(sp杂化) 、异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2、掌握共轭作用。 第七章 炔烃和二烯烃 教学要求: 1、掌握炔烃的结构(sp杂化) 、异构、命名及化学性质。 2、掌握共轭作用。 3、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化学性质。 4、熟悉炔烃及的共轭二烯烃制法。

①定义: ② 通式: C n H 2n-2 ③不饱和度:2 单炔烃与二烯烃互为构造异构体。 ④官能团: 炔烃:分子中含有碳碳叁键的烃。 二烯烃: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烃。 ② 通式: C n H 2n-2 ③不饱和度:2 单炔烃与二烯烃互为构造异构体。 ④官能团: 炔烃:碳碳叁键 C≡C 共轭二烯烃:共轭双键 C = C—C=C

§ 7.1 炔烃的结构、异构和物理性质 7.1.1 炔烃的结构 (sp杂化) ①乙炔:为直线型分子 § 7.1 炔烃的结构、异构和物理性质 7.1.1 炔烃的结构 (sp杂化) ①乙炔:为直线型分子 ②丙炔:C—C单键键长较丙烯中的C—C单键短(s成分较多) ③环炔:最小为环壬炔 C为 sp 杂化 线型分子 两个π轨道互相垂直, π电子云是以C—C键为轴对称分布的。

↓ 比较碳原子的三种杂化方式 ¼ 少 ½ 多 杂化状态 构型 轴夹角 s成分 能量 成键能力 轨道电负性 碳上氢的酸性 sp3 正四面体 109.5° ¼ 少 高 大 小 sp2 平面正三角形 120° 1/3 ↓ ↓ sp 直线型 180° ½ 多 低

7.1.2 炔烃的异构和命名 ①异构: 构造异构 (无顺反异构) A、碳链异构 B、位置异构 ②命名: A、普通命名:乙炔为母体。 ①异构: 构造异构 (无顺反异构) A、碳链异构 B、位置异构 ②命名: A、普通命名:乙炔为母体。 二甲基乙炔 三氟甲基乙炔 乙烯基乙炔

B、系统命名 3-甲基-1-丁炔 5-甲基-3-庚炔 3-戊烯-1-炔 1-戊烯- 4-炔 (从烯一端编号) 二(1-环己烯基)乙炔

C、基:乙炔基,2-丙炔基 复杂化合物,炔基作取代基,例P153 (练习:P153 问题7.1) (E)-6-甲基-4-庚烯-1-炔 (2R,5R)-2-氯-5-溴-3-己炔 C、基:乙炔基,2-丙炔基 复杂化合物,炔基作取代基,例P153 (练习:P153 问题7.1)

7.1.3 炔烃的物理性质 ①沸点(比同数碳的烯大) 熔点 密度(d<1) 溶解度 偶极矩(比烯大) ②生成热:说明稳定性

§7.2 炔烃的反应 7.2.1 炔烃的酸性 官能团C≡C ①与烯似:易加成、氧化等(不饱和性) ②特殊性:炔氢具酸性,易被金属置换 §7.2 炔烃的反应 官能团C≡C ①与烯似:易加成、氧化等(不饱和性) ②特殊性:炔氢具酸性,易被金属置换 7.2.1 炔烃的酸性 ①含碳酸和烃类的酸性 (Ka↑,pKa↓,酸性↑) A、含碳酸 B、共轭酸碱的强弱关系 C、s成分越多,酸性越强 酸性:HC≡CH>H2C=CH2>H3C—CH3 pKa ~25 ~44 ~50

②炔化物的生成( RC≡CH 型) A、反应: (两类试剂) RC≡CH + NaNH2/液NH3 —→ RC≡C- Na+ RC≡CH + R’Li —→ RC≡C – Li + 或R’MgX RC≡C – Mg+ X B、 应用: R’ X + R C≡C- Na+ —→ R C≡C R’ C – M + 为离子键,性质同一般有机金属化合物,在合成中提供 RC≡C – 源。( C — Mg 为共价键,但极化程度大。)

③过渡金属炔化物 A、试剂: (2种) Ag NO3 / NH3 Cu Cl / NH3 B、 反应: C、应用:定性(有灰白色或红色↓),灵敏 D、↓物的危险性及处理(稀HNO3分解) E、 C — M 为共价键( 无C –)

7.2.2 亲电加成 1、加氢卤酸(HX) ①似烯(可加,马氏规律) ②不同:比烯慢; 分两步(可加1分子,或2分子)。 ①比烯慢。例: 解释:炔中π电子受核约束大(s成分较多); 见后机理中, C + 的稳定性次序。

②反应分两步(仍符合马氏规律): A、可加2分子(2个X在同一C上); B、也可停在只加 1分子(因X使C=C—X活性降低)。 注意:与我们的教材相比,上述反应中多了汞盐(催化剂),为什么? 记得在“烯烃”中的活性次序 HI>HBr> HCl (> HF)

1-己炔 2-碘-1-己烯 73% 氯乙烯 ③立体化学: C≡C在中间时,得反式加成产物 3-己炔 (Z)-3-氯-3-己烯 97%

④活性: RC ≡ CR’ > RC ≡ CH > HC ≡ CH ⑤机理:亲电加成 (见P156) 第一步得活性中间体——乙烯型 C + 注意:炔烃加成的中间体是:烯基碳正离子 (烯烃加成的中间体是:烷基碳正离子) 实验证明碳正离子稳定次序为: > , +

2、水合 ①反应: (互变) 烯醇(不稳定) 醛酮 分子内重排 重排过程: 醛酮式 烯醇式

②符合马氏规律: ∴除乙炔生成乙醛外,均生成酮。 ③常用: 酸:H2SO4 ; 催化剂: HgSO4 ; 共溶剂: CH3OH、AcOH 等 ④以前曾用于工业生产乙醛,现在不用(?) 汞盐毒性、污染

3、加卤素(X2 ) ( X=Cl、Br) ① 似加HX:可加2分子,或1分子; 加1分子时,可得顺或反(主要)产物。 ② Br2 / CCl4 定性 3-己炔 (E)-3,4-二溴-3-己烯 90%

7.2.3 硼氢化反应 ①硼氢化反应:可停留在含烯键的产物 ②硼氢化产物的处理: A、加酸(HOAc),得顺式烯; B、氧化(H2O2,OH -),得醛或酮

重排 将炔烃转化为顺式烯烃

注意: 重排 重排 总结: 乙醛 乙醛 酮 醛 酮 酮

7.2.4 氧化 ①氧化剂方法: A、O3氧化——H2O解 ; B、KMnO4 / OH - ——H3O+ ②产物:三键处断裂,生成羧酸 ③应用: A、结构测定 B、定性( KMnO4 ) ( P159 问题7.7~7.4)

+ + + +

7.2.5 加氢和还原 1、催化加氢: ①完全氢化 → 烷 ②部分氢化 → 烯(难,需特殊催化剂) Lindlar 催化剂(中毒的钯)等,炔 →顺式烯 90% 特点:使反应停留在烯烃阶段,得顺式加成产物。

2、还原: ①还原剂:碱金属(Li、Na、K)/ 液NH3 A、炔 →反式烯 B、机理: P160 C、解释构型(顺式): P160

机理: 负离子自由基 乙烯型自由基 反式 顺式 稳定 乙烯型负离子 反式烯烃

②炔烃用LiAlH4还原得反式烯烃(P161) ③炔烃硼氢化碱性氧化,醋酸处理得顺式烯烃(见前面)

练习:实现下列转变 1. 2. 1. 2.

7.2.5 聚合反应 (增讲) (主要讨论乙炔) 乙炔聚合与烯烃不同,一般不聚合成高聚物。在不同条件下,它可二聚、三聚(得苯)、四聚等。例: 乙烯基乙炔 1Z,3Z,5Z,7Z-环辛四烯

§ 7.3 炔烃的制法 7.3.1 二卤代烷脱卤化氢 ①反应: ②常用试剂:NaNH2(强碱) (常用来制端炔) 邻二卤代烷 偕二卤代烷 § 7.3 炔烃的制法 7.3.1 二卤代烷脱卤化氢 ①反应: 邻二卤代烷 偕二卤代烷 乙烯式卤代烃 强碱,高温 ②常用试剂:NaNH2(强碱) (常用来制端炔) 例: 50-60% 54% (此二反应在 P161)

用较弱的碱在较低温度下反应,得乙烯式卤代烃。 90% ③C≡C在中间时,强碱作用下移至链端,所以此法主要用于 RC≡CH 型的制备 ④由于醇脱水得烯,烯加卤素得邻二卤代烷,所以可从烯或醇制炔

7.3.2 炔烃的烷基化 (是一种增长碳链的方法) ① 炔(乙炔、 RC≡CH )→ 炔化钠(或锂) (前面讲过) 7.3.2 炔烃的烷基化 (是一种增长碳链的方法) ① 炔(乙炔、 RC≡CH )→ 炔化钠(或锂) (前面讲过) 试剂: NaNH2(或RLi)/ 液NH3 (或Et2O、THF) ② RC≡C- Na + (Li) + R’X —→ RC≡CR’ (作为亲核试剂) ③局限: A、 R’X只能为1° (因RC≡C-碱性强,使2°、3° R’X脱HX) B、位阻大的1°R’X,仍易脱HX 例: 亲核试剂

§ 7.4 乙 炔 § 7.5 共轭作用 7.5.1 π-π共轭 1、二烯的分类: (自学) 根据两个双键排列方式不同,分为三类 § 7.4 乙 炔 (自学) § 7.5 共轭作用 7.5.1 π-π共轭 1、二烯的分类: 根据两个双键排列方式不同,分为三类 ①孤立二烯烃 ②共轭二烯烃 ③累积二烯烃(后面讲)

2、由氢化热(表7.2)看稳定性等 3、共轭二烯的稳定性与其特殊结构有关 共轭二烯较孤立二烯稳定 ①分子轨道理论 ②共轭作用:能量降低,稳定性提高 结果:稳定; 趋于平均化。 本质:电子离域 ③共轭体系: π-π共轭 Π4 4

7.5.2 由三个碳原子组成的共轭体系(p -π共轭) 1、分为三类: ①烯丙基正离子 ②烯丙基自由基 ③烯丙基负离子 2、由于p -π共轭,稳定性↑ 3、正、负电荷或未成对电子不平均、不集中,而主要分布在两端碳原子上 Π3 2 Π3 3 Π3 4

7.5.3 烯丙式卤代烃 1、制法: 定义:P167 ①烯的  - H卤代(自由基反应) ②与烯的加成竞争 选择适当条件,可控制产物为  - 取代: A、X2 / h v(或△) ([X2] ↓,加成受抑制) B、NBS / CCl4 / △ (或h v 、过氧化物) C、丙烯的高温氯化 Cl2 / 500℃ (气相下离子型亲电加成受抑制)

2、反应: ③NBS:N – 溴代丁二酰亚胺 A、需用少溶NBS的溶剂,如CCl4 B、产生少量的Br2 ①亲核取代易(如与H2O,只用Na2CO3 ) A、不同类型卤代烃的SN2反应速度次序:P170 B、 SN1反应活性也大(碳正离子稳定性次序,P170) ②(CH3)2C(Cl)CH=CH2 与 (CH3)2C = CHCH2 Cl 水解产物相同(P169) 因它们具有相同的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

③烯丙基溴与格利雅试剂 A、反应:生成新的C — C键 (一般1°RX不反应) CH2 = CHCH2 Br + RMg Br → CH2 = CHCH2 R 制C=C在链端的烯(碳链增长) B、由烯丙基溴制备格利雅试剂 常得偶联产物(用过量 Mg、乙醚等,可抑制偶联); 易发生重排(C — M虽为共价键,但极化度高,有碳负离子的性质)。 C、由烯丙基溴制备的格利雅试剂与有手性的RBr反应,得构型翻转偶联产物(为SN2反应)

7.5.4 乙烯式卤代烃 1、与卤代烷相比: 偶极矩、键长、键离解能、电离能等 2、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特低(无论SN1、SN2) 定义:P171 1、与卤代烷相比: 偶极矩、键长、键离解能、电离能等 2、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特低(无论SN1、SN2) 解释: ①本身 CH2 = CH— Cl 有p -π共轭,特稳定 ②产物难形成或中间体不稳定 SN1: CH2 = C+H 不稳定 SN2:进攻受阻

§ 7.6 共振式 7.5.5 超共轭作用 ①较 p -π 、π-π共轭小,所以称 “超” (自学) 因此, SN2:烯丙式> 1°> 2°> 3° RX >乙烯式 SN1:烯丙式> 3°> 2°> 1° RX >乙烯式 7.5.5 超共轭作用 ①较 p -π 、π-π共轭小,所以称 “超” ②分为 - p 、 -π两种 § 7.6 共振式 (自学)

§ 7.7 共轭二烯烃 1、命名: (多烯的命名) 1,3-丁二烯 (最简单的共轭二烯,为代表) 反式构象 S-反 S-顺 顺式构象 § 7.7 共轭二烯烃 1、命名: (多烯的命名) 1,3-丁二烯 (最简单的共轭二烯,为代表) 反式构象 S-反 S-顺 顺式构象 (2Z,4Z)-2,4-己二烯

2、结构: ①键长、键角(数据见 P176) ②C(2)— C(3)键长较烷短 原因有二:sp2 杂化,s成分较sp3多; 共轭(趋于平均化),有部分双键性质 ③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④两种稳定构象: (室温下可迅速互变) S-反式(位能低) S-顺式(位能高)

7.7.1 共轭二烯烃的反应 ①与烯似:易加成 但:比烯更易; 除1,2-加成外,有1,4-加成(共轭加成)。 ②特性:D-A反应

1 、加卤素和卤化氢: ①可加1分子或2分子 ② Br2 / CCl4 同样可定性 ③ 加1分子: A、较快; 1,4-加成(共轭加成) ④ 1,2- , 1,4-加成产物的比例决定于反应条件 1,2-加成(低温), 1,4-加成(高温) A、机理:说明既有1,2- , 又有1,4-加成 马氏规律 B、 能线图

2 、 Diels-Alder(狄尔斯-阿德耳)反应: ①通式 + 二烯 亲二烯体 (共轭二烯) (烯或炔) 环己烯衍生物 Z为吸电基

② 反应优点: A、改变二烯、亲二烯体,可得多种类型的化合物 B、常在室温或溶剂中△,即可反应 C、产率较高 ③ 应用: A、合成六元环烯; B、鉴别共轭二烯(与顺丁烯二酸酐生成白色晶体) ④ 立体化学:顺式加成,产物得保持原二烯与亲二烯体的原构型

7.7.2 共轭二烯烃的用途 ⑤二烯的构象: 以“S-顺式”构象参加反应,“S-反式”需转化为“S-顺式”才反应。 ⑥反应可逆(较高温,即回) 用途:制备丁二烯; 质谱 7.7.2 共轭二烯烃的用途 ①异戊二烯 ②1,3-丁二烯 ③环戊二烯

§ 7.7 累积二烯烃 7.8.1 丙二烯 1、结构: ① 3 C 一直线, sp 、sp2杂化 2、反应:比丙炔不稳定 定义: § 7.7 累积二烯烃 定义: 7.8.1 丙二烯 1、结构: ① 3 C 一直线, sp 、sp2杂化 ②立体形象(构型) ③对称元素 2、反应:比丙炔不稳定 ①强碱催化下异构为丙炔 ②易亲电加成(似烯) (如水合成丙酮)

7.8.2 丙二烯型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1、 型,有手性 2、 2 双键换为2环,有手性 既无对称面也无对称中心 2、 2 双键换为2环,有手性 既无对称面也无对称中心,有手性。 7.8.3 累积多烯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