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
第一节 概 述 Introduction
一、定义 脂类(lipid) 是生物体内一大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脂溶性溶剂,如乙醚、氯仿、苯等)的有机化合物,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二、分类 脂肪 (fat):真脂 三脂酰甘油 (triacylglycerols,TAG)或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TG) 类脂(lipoid): 胆固醇 (cholesterol, CHOL) 胆固醇酯 (cholesterol ester, CE) 磷脂 (phospholipid, PL) 鞘脂 (sphingolipids) 糖脂及脂肪酸
脂类的分类 脂肪(甘油三酯) 磷酸甘油酯 鞘磷脂 脑苷脂 鞘脂 神经节苷脂 胆固醇及其酯 磷脂 脂类 类脂 糖脂
也可按其组成分类 (1)单纯脂:脂肪酸与醇类形成的酯。 甘油酯、鞘酯、胆固醇酯、蜡 (2)复合脂: 磷脂:甘油磷脂、鞘磷脂 糖脂:甘油糖脂、鞘糖脂 脂蛋白 (3)衍生脂:脂肪酸及其衍生物 甘油、鞘氨醇、高级醇等, 固醇类。 萜类 脂溶性维生素
脂类物质的基本构成 甘油三酯 甘油磷脂 (phosphoglycerides) 胆固醇酯 甘油 FA 甘油 FA Pi X 胆固醇 FA
甘油三脂 甘油磷脂 X = 胆碱、水、乙醇胺、 丝氨酸、甘油、肌醇、磷脂酰甘油等
鞘 脂 FA 鞘氨醇 鞘磷脂 FA Pi X 鞘氨醇 鞘糖脂 FA 糖 鞘氨醇
三、分布与生理功能 分类 含量 分布 生理功能 95﹪,(随机体营养状况而变动) 脂肪 甘油三酯 (贮脂) 脂肪组织、皮下结缔组织、大网膜、肠系膜、肾脏周围(脂库)、血浆 1. 储脂供能 2. 提供必需脂肪酸 3.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4. 热垫作用 5. 保护垫作用 6. 构成血浆脂蛋白 类脂 糖酯、胆固醇及其酯、磷脂 (组织脂) 5﹪(含量相当稳定) 动物所有细胞的生物膜、神经、血浆 1. 维持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胆固醇可转变成类固醇激 素、维生素、胆汁酸等 3. 构成血浆脂蛋白
脂类物质的生理功能: 1) 储能及氧化供能。量大、产能多 2)构成生物膜,是生物膜的重要结构组分 3)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提供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是指机体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饲料)提供的一些多烯脂肪酸。特点是含有两个双键以上的脂肪酸。主要有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 4)识别、免疫、保护和保温作用。 5)合成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及胆汁酸等。磷脂代谢中间物如甘油二酯、磷酸肌醇等可作为信号分子参与细胞代谢的调节过程。 哺乳动物中的亚油酸和亚麻酸是从植物中获得的 哺乳动物中的花生四烯酸是由亚油酸从植物中获得的。 花生四烯酸在植物中并不存在。
1g脂肪氧化释放9. 1Kcol,1g糖产生4. 1千卡脂肪氧化产生的能量,是糖的2倍多。脂肪是疏水的,以纯脂贮存,1g脂体积是1 1g脂肪氧化释放9.1Kcol,1g糖产生4.1千卡脂肪氧化产生的能量,是糖的2倍多。脂肪是疏水的,以纯脂贮存,1g脂体积是1.2ml,糖是亲水的,贮存糖时也储存水,1g糖所占体积是1g脂肪的4倍,作为能源储存,脂肪的效率是糖原的9倍。 70公斤体重其脂肪约15Kg,可饥饿40天(脂肪),如果用糖原的形式贮存体重要多140公斤,无法行走,这就是动物为什么贮存脂肪而不贮存糖原的原因植物种子储藏脂
消化: 四、脂类代谢概况 主要在肠道:近中性、胆汁盐;乳化脂肪为微胶粒 三酰甘油 磷脂 胆固醇酯 胰脂肪酶 脂肪酸 + 2-脂酰甘油 + 1,2-二脂酰甘油 脂肪酸 + 甘油磷酸 + 胆碱 磷脂 胰磷脂酶、磷酸酶 脂肪酸 + 胆固醇 胆固醇酯 胆固醇酯酶
吸收: 胆汁盐 上述水解产物 12指肠下部 空肠上部 回肠柱状表面细胞 三酰甘油乳糜微粒 重新酯化 脂肪酸 淋巴系统 血液 门静脉 肝脏
储存: 脂肪库 — 在肠系膜和皮下结缔组织。 脂肪动员:饥饿、机体需能时 脂肪 脂肪组织中90%是三酰甘油(中性脂肪) 脂肪酸 甘油 血清清蛋白 + 血 肝、肌肉 氧化放能 三酰甘油 脂肪酶 脂肪组织中90%是三酰甘油(中性脂肪)
游离脂肪酸(脂酸)的来源 自身合成 以脂肪形式储存,需要时从脂肪动员产生,多为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 自身合成 以脂肪形式储存,需要时从脂肪动员产生,多为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 食物供给 包括各种脂肪酸,其中一些不饱和脂肪酸,动物不能自身合成,需从植物中摄取。 * 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素,机体需要但不能自身合成,必需从食物摄取,故称必需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类 单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 含2个或2个以上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命名 系统命名法 标示脂肪酸的碳原子数即碳链长度和双键的位置。 △编码体系 从脂肪酸的羧基碳起计算碳原子的顺序 ω或n编码体系 从脂肪酸的甲基碳起计算其碳原子顺序
哺乳动物不饱和脂肪酸按ω(或n)编码体系分类 族 母体脂酸 ω-7(n-7) 软油酸(16:1,ω-7) ω-9(n-9) 油酸(18:1,ω-9) ω-6(n-6) 亚油酸(18:2,ω-6,9) ω-3(n-3) α-亚麻酸(18:3,ω-3,6,9)
常 见 的 不 饱 和 脂 酸 习惯名 系统名 碳原子及双键数 双键位置 族 分布 △系 n系 软油酸 十六碳一烯酸 16:1 9 7 ω-7 广泛 油酸 十八碳一烯酸 18:1 ω-9 亚油酸 十八碳二烯酸 18:2 9,12 6,9 ω-6 植物油 α-亚麻酸 十八碳三烯酸 18:3 9,12,15 3,6,9 ω-3 γ-亚麻酸 6,9,12 花生四烯酸 廿碳四烯酸 20:4 5,8,11,14 6,9,12,15 timnodonic 廿碳五烯酸(EPA) 20:5 5,8,11,14,17 3,6,9,12,15 鱼油 clupanodonic 廿二碳五烯酸(DPA) 22:5 7,10,13,16,19 鱼油,脑 cervonic 廿二碳六烯酸(DHA) 22:6 4,7,10,13,16,19 3,6,9,12,15,18
哺乳动物体内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均由相应的母体脂肪酸衍生而来。ω3、ω6及ω9三族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彼此不能互相转化。 动物只能合成ω9及ω7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不能合成ω6及ω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
Metabolism of Triglyceride 第二节 脂肪的分解代谢 Metabolism of Triglyceride
一、 脂肪的动员 定义 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关键酶(限速酶)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hormone-sensitive triglyceride lipase , HSL) 脂肪经脂肪酶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最后彻底氧化成CO2和水。
调控脂肪酶活性的激素按其作用效果分为两类 脂解激素 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促甲状腺激素 TSH等。 对抗脂解激素因子 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E2、烟酸等。
脂肪动员过程 甘油一酯 甘油二酯 (DG) 甘油三酯 (TG) 甘 油 ATP + 脂解激素-受体 G蛋白 + AC HSLa(无活性) cAMP + PKA HSLb(有活性) 甘油二酯脂肪酶 甘油一酯 甘油二酯 (DG) 甘油三酯 (TG) FFA FFA 甘油一酯脂肪酶 FFA 甘 油 HSL-----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二、甘油的代谢 在脂肪细胞中,没有甘油激酶,无法利用脂解产生的甘油。甘油进入血液,转运至肝脏后才能被甘油激酶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再经磷酸甘油脱氢酶氧化成磷酸二羟丙酮,进入糖酵解途径或糖异生途径。 (肝) 磷酸二羟丙酮 丙酮酸 TCA 糖异生
三、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一)脂肪酸的β-氧化 组 织:除脑组织外,大多数组织均可进行, 其中肝、肌肉最活跃。 亚细胞:胞液、线粒体 部 位
苯乙酸 苯甲酸 Knoop实验 1904年Franz.Knoop实验证明:脂肪酸的氧化在肝脏中逐步进行,每次从羧基端断下一个二碳物(C2),即β位碳原子首先氧化,故称为β-氧化。
β-氧化的过程 脂肪酸的活化 —— 脂酰 CoA 的生成(胞液) 脂酰CoA合成酶 + CoA-SH 脂酰CoA合成酶 ATP AMP PPi * 脂酰CoA合成酶(acyl-CoA synthetase)存在于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上,需ATP和Mg 2+,形成一个高能硫酯键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脂肪酸 脂酰-SCoA 2Pi
2. 脂酰CoA 进入线粒体 关键酶
3. 脂肪酸的β氧化 脂酰CoA 反⊿2-烯酰CoA L(+)-β-羟脂酰CoA β酮脂酰CoA 脂酰CoA+乙酰CoA 脱氢 H2O 加水 脱氢酶 FAD FADH2 脱氢 反⊿2-烯酰CoA ⊿2--烯脂酰CoA 水化酶(水合酶) H2O 加水 L(+)-β-羟脂酰CoA NAD+ NADH+H+ L(+)-β羟脂酰 CoA脱氢酶 再脱氢 β酮脂酰CoA 硫解 β酮脂酰CoA 硫解酶 CoA-SH 脂酰CoA+乙酰CoA 目 录
线粒体内的氧化 1)脱氢: 脂酰-SCoA脱氢酶催化,在 C2 - C3 间 生成双键—— Δ2-反-烯 脂酰-SCoA
2) 加水: Δ2 -反-烯脂酰-SCoA在其水合酶作用下生成β-羟脂酰-SCoA
3) 再脱氢: β-羟脂酰-SCoA脱氢酶催化生成β-酮脂酰-SCoA,辅酶为NAD+。
4)硫解: 在硫解酶作用下, 形成乙酰-SCoA和 比原脂酰-SCoA少2个C的脂酰-SCoA
经历 脱氢 水化、 再脱氢 硫解 4步 重复 反应。
乙酰CoA 彻底氧化 三羧酸循环 生成酮体 肝外组织氧化利用 NADH + H+ FADH2 H2O 呼吸链 2ATP 3ATP
肉碱转运载体 线粒体膜 2ATP H2O 脂酰CoA 合成酶 3ATP H2O TAC 脂酰CoA 脱氢酶 FAD FADH2 呼吸链 CoASH AMP PPi 脂酰CoA 合成酶 肉碱转运载体 ⊿--烯酰CoA 水化酶 2 H2O L(+)-β羟脂酰 CoA脱氢酶 NAD+ NADH+H+ H2O 呼吸链 3ATP 线粒体膜 β酮脂酰CoA 硫解酶 CoA-SH TAC
β-氧化的要点: 脂肪酸的活化需消耗1个ATP的二个高能键,在细胞液中进行。 脂酰-SCoA需经肉碱携带进入线粒体。 脂肪酸β-氧化在线粒体内进行,关键酶是脂酰CoA脱氢酶和β- 羟脂酰CoA脱氢酶。 β-氧化反应不可逆。 β-氧化包括脱氢、水化、脱氢、硫解4个重复步骤。 乙酰-SCoA可进入TCA,氧化生成CO2和水,如此重复。
脂肪酸β-氧化的定义:激活的脂肪酸运进线粒体后在酶的作用下,在β位经过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四步反应生成一个乙酰CoA和少两个碳的脂酰CoA,如此不断循环,直至将长链脂肪酸都分解为乙酰CoA(丙酰CoA)的过程,称为~. β-氧化的生理意义:是脂肪酸分解供能的主要形式,可产生大量ATP,提供空腹时机体所需总能量的50%。
4. 脂肪酸氧化的能量生成 —— 以16碳软脂酸的氧化为例 活 化: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β氧 化: 每轮循环 活 化: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β氧 化: 每轮循环 四个重复步骤: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 产物:1分子乙酰CoA 1分子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1分子NADH+H+ 1分子FADH2
7 轮循环产物:8分子乙酰CoA 7分子NADH+H+ 7分子FADH2 能量计算: 生成ATP 8×12 + 7×3 + 7×2 = 131 净生成ATP 131 – 2 = 129
净生成:131-2 = 129个ATP/1分子软脂酸 即1mol /L软脂酸氧化可产生129mol/L的ATP。
软脂酸与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产生ATP的比较 以1mol计 129 ATP 38 ATP 以100g计 50.4 ATP 21.1 ATP 能量利用效率 68% 问: 一摩尔18碳硬脂酸经β氧化彻底氧化分解可产生多少摩尔ATP? n/2X12+(n/2-1)X5-2
(二)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乙酰乙酸(acetoacetate) 、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ate)、丙酮(acetone)三者总称为酮体。 血浆水平:0.03~0.5mmol/L(0.3~5mg/dl) 代谢定位: 生成:肝细胞线粒体 利用:肝外组织(心、肾、脑、骨骼肌等)线粒体 肝脏生成,肝外利用
1. 酮体的生成 HMGCoA 合成酶 CoASH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 CoASH HMGCoA 裂解酶 NADH+H+ NAD+ CO2 β-羟丁酸 脱氢酶
肝脏线粒体中乙酰-CoA有4种去向: (1)TCA循环 (2)合成胆固醇 (3)合成脂肪酸 (4)酮体代谢(ketone body) 饥饿状态下,草酰乙酸离开TCA,用于异生合成Glc。只有少量乙酰CoA可以进入TCA,大多数乙酰CoA用于合成酮体。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心、肾、脑及骨骼肌线粒体) 2. 酮体的利用 NAD+ NADH+H+ 琥珀酰CoA CoASH+ATP PPi+AMP 琥珀酸 CoASH 乙酰乙酸-琥珀酸CoA转移酶 (心、肾、骨骼肌和脑的线粒体)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心、肾、脑及骨骼肌线粒体)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的总示意图 2乙酰CoA 乙酰乙酰CoA 乙酰CoA HMGCoA 乙酰乙酰CoA D(-)-β-羟丁酸 乙酰乙酸 丙酮 琥珀酸 2乙酰CoA
3. 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正常产物,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酮体可通过血脑屏障,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 酮体合成的场所是在肝脏和反刍动物的瘤胃壁细胞中。酮体合成的关键酶是HMGCoA合成酶。酮体分解在肝脏以外的组织中进行,这些组织有酮体分解的关键酶-乙酰乙酸-琥珀酸CoA转移酶。 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
4. 酮体生成的调节 (1) 饱食及饥饿的影响(主要通过激素的作用) 抑制脂解,脂肪动员 饱 食 胰岛素 进入肝的脂肪酸 脂酸β氧化 通过对关键酶的调节实现 饥 饿 脂肪动员 FFA 胰高血糖素等 脂解激素 酮体生成 脂酸β氧化
(2)肝细胞糖原含量及代谢的影响 糖代谢 旺盛 FFA主要生成TG及磷脂 乙酰CoA + 乙酰CoA羧化酶 丙二酰CoA 反之,糖代谢减弱,脂酸β氧化及酮体生成均加强。
(3)丙二酰CoA抑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4)乙酰乙酸、β-羟丁酸是酸性物质,其含量增加时机体的酸度增加,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酮病的原因在于糖与脂类代谢的紊乱。糖缺乏导致脂肪大量动员,而草酰乙酸减少,TCA降低,血、尿、乳中酮体含量增加。
(三)丙酸的氧化 Ile Met Thr Val 奇数碳脂肪酸 CH3CH2CO~CoA 纤维素发酵产生的 低级脂肪酸 羧化酶 CO2 (ATP、生物素) CO2 消旋酶 L-甲基丙二酸单酰CoA D-甲基丙二酸单酰CoA 变位酶 5-脱氧腺苷钴胺素 琥珀酰CoA TCA
生理意义:此反应在反刍动物中非常重要,通过该途径丙酸可异生为糖。在反刍动物血糖中有50%来源于该途径。另外反刍动物对VitB12需要量非常高,其来源于细菌、真菌、纤毛虫等。
(四)脂肪酸的其他氧化方式 1. 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反⊿2-烯酰CoA β氧化 不饱和脂酸 β氧化 顺⊿3-烯酰CoA 顺⊿2-烯酰CoA 异构酶 β氧化 不饱和脂酸 β氧化 顺⊿3-烯酰CoA 顺⊿2-烯酰CoA L(+)-β羟脂酰CoA D(-)-β羟脂酰CoA 差向异构酶 H2O “反”字上有超级连接,到下一张顺反异构反应。左下角按钮超级链接到丙酸的氧化。
亚油酰CoA (⊿9顺,⊿12顺) 3次β氧化 十二碳二烯脂酰CoA (⊿3顺,⊿6顺) ⊿3顺,⊿2反-烯脂酰 CoA异构酶 十二碳二烯脂酰CoA (⊿2反,⊿6顺) 2次β氧化
4次β氧化 4 乙酰CoA C H c O SCoA 八碳烯脂酰CoA (⊿2顺) 烯脂酰CoA 水化酶 D(+)-β-羟八碳脂酰CoA 1 2 C H 3 c O SCoA D(+)-β-羟八碳脂酰CoA β-羟脂酰CoA 表构酶 左下角按钮超级链接到长链脂酸的氧化 L(-)-β-羟八碳脂酰CoA 4次β氧化 4 乙酰CoA
2、 α-氧化(不需活化,直接氧化游离脂酸) RCH2COOH→RCOOH+CO2 对于降解支链脂肪酸、奇数碳脂肪酸、过分长链脂肪酸(如脑中C22、C24)有重要作用 3、 ω-氧化(ω端的甲基羟基化,氧化成醛,再氧化成酸) 少数长链脂酸可通过ω-氧化途径,产生二羧酸。
α-氧化 α-碳原子上直接O化生成α-羟基脂肪酸,再脱H生成α-酮脂酸,再脱羧为少1个C1的脂肪酸 在过氧化氢酶作用下形成α-过O化氢脂肪酸脱羧成脂肪醛再脱H为少1个C1的脂肪酸 意义O化奇数C或支链脂肪酸 ω-氧化 ω-末端的CH3-经O化形成羟基生成ω-羟脂酸再O化成-COOH 形成二羧酸 意义可两端同时进行β-O化加速O化
1956年,Stumpf等人在植物种子、叶和动物脑、肝中发现,在细胞微粒体中含α-氧化必需的α-羟酸氧化脱羧酶系。 此在降解支链脂肪酸、奇数链脂肪酸、过分长链脂肪酸有重要作用。 Cn脂肪酸→ α-羟酸→ α-酮酸 C(n-1)脂肪酸 CO2
1932年Verkade等人发现11碳脂肪酸在体内可产生C11、C9、C7的二羧酸,即ω-碳原子被氧化,故称为ω-氧化。 此在肝脏微粒体和利用石油的细菌中发现。
Metabolism of Triglyceride 第三节 脂肪的合成代谢 Metabolism of Triglyceride
一、脂肪酸的合成代谢 (一)软脂酸的合成 1. 合成部位 组 织:肝(主要) 、脂肪、乳腺等组织 亚细胞: 组 织:肝(主要) 、脂肪、乳腺等组织 亚细胞: 胞液:主要合成16碳的软脂酸(棕榈酸) 肝线粒体、内质网:碳链延长
2. 合成原料 乙酰CoA、ATP、HCO3﹣、NADPH 乙酰CoA的主要来源 乙酰CoA全部在线粒体内产生,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citrate pyruvate cycle)出线粒体。 乙酰CoA 氨基酸 Glc(主要) NADPH的来源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链接到下一张,左下角按钮超级链接到丙二酰CoA 的合成 磷酸戊糖途径(主要来源)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线 粒 体 膜 柠檬酸 柠檬酸 胞液 线粒体基质 丙酮酸 丙酮酸 乙酰CoA CoA 草酰乙酸 H2O 苹果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NADPH+H+ NADP+ 苹果酸酶 CO2 CoA 草酰乙酸 H2O 柠檬酸合成酶 线 粒 体 膜 CO2 NAD+ 苹果酸 苹果酸 NADH+H+ 草酰乙酸 CoA 乙酰CoA ATP AMP PPi 柠檬酸裂解酶 左下角按钮超级链接到上一张NADPH的来源 柠檬酸 柠檬酸
3. 软脂酸合成酶系及反应过程 (1)丙二酸单酰CoA的合成 总反应式 酶-生物素 + HCO3¯ 酶-生物素-CO2 ADP+Pi ATP 酶-生物素-CO2 + 乙酰CoA 酶-生物素 + 丙二酸单酰CoA 总反应式 丙二酰CoA + ADP + Pi ATP + HCO3- + 乙酰CoA
乙酰CoA羧化酶 (acetyl CoA carboxylase)是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存在于胞液中,其辅基是生物素,柠檬酸、Mn2+是其激活剂,棕榈酰CoA是抑制剂。
(2)脂肪酸合成 从乙酰CoA及丙二酸单酰CoA合成长链脂酸,是一个重复加成过程,每次延长2个碳原子。 各种生物合成脂肪酸的过程基本相似。
* 软脂酸合成酶 大肠杆菌 由7种酶蛋白(脂酰基转移酶、丙二酸单酰CoA酰基转移酶、β-酮脂酰ACP合成酶、β-酮脂酰ACP还原酶、β-羟脂酰ACP脱水酶、 β-烯脂酰ACP还原酶和硫酯酶),聚合在一起构成多酶体系。
高等动物 7种酶活性都在一条多肽链上,属多功能酶,由一个基因编码;有活性的酶为两相同亚基首尾相连组成的二聚体。
脂肪酸以没有活性的酰基载体蛋白(ACP)为中心,其辅基是4´-磷酸泛酰氨基乙硫醇, 是脂酰基载体。
三个结构域:底物进入缩合单位、还原单位、 软脂酰释放单位
* 软脂酸的合成过程 * 底物进入 乙酰基 -S- CE 乙酰CoA 丙二酸单酰CoA 丙二酸单酰-S- ACP (缩合酶) 丙二酰基 * 软脂酸的合成过程 * 底物进入 乙酰基 -S- CE (缩合酶) 乙酰CoA 丙二酸单酰CoA 丙二酸单酰-S- ACP 软脂酸 合成酶 乙酰基 (第一个) 丙二酰基
缩合 CO2 还 原 NADPH+H+ NADP+ 脱水 H2O 再还原 NADH+H+ NAD+ 目 录
HOOCCH2CO-S-ACP + CH3CO-S-缩合酶 CH3CO-CH2CO-S-ACP β-酮脂酰ACP还原酶/NADPH CH3CHOH-CH2CO-S-ACP β-羟脂酰ACP脱水酶 H2O CH3CH=CHCO-S-ACP β-烯脂酰ACP还原酶/NADPH CH3CH2-CH2CO-S-ACP
* 转 位 丁酰基由E2-泛-SH(ACP上)转移至 E1-半胱-SH(CE上) 转 位 A C P S C=O CH2 CH3 E HS
+ 经过7轮循环反应,每次加上一个丙二酸单酰基,增加两个碳原子,最终释出软酯酸。 HS 4H++4e- CO2 4H++4e- CO2 O=C CH2 CH3 C E A P HS + C E S O=C CH2 CH3 A P C=O CH2—COO- C E S O=C CH2 CH3 A P C=O CH2—COO- C E S O=C CH3 A P C=O CH2—COO- C E S O=C CH2 CH3 A P C=O CH2—COO- 4H++4e- CO2 4H++4e- CO2 4H++4e- CO2 经过7轮循环反应,每次加上一个丙二酸单酰基,增加两个碳原子,最终释出软酯酸。 目 录
软脂酸合成的总反应 CH3(CH2)14COOH CH3COSCoA + + 7 CO2 + 6H2O 7 HOOCH2COSCoA 8HSCoA + 14NADP+ CH3COSCoA + 7 HOOCH2COSCoA 14NADPH+H+
软 脂 酸 的 合 成 总 图 目 录
脱氢 还原 水合 脱水 脱氢 还原 硫解分裂 缩合 丙二酰-
合成 氧化 细胞中部位 细胞质 线粒体 酶 系 7种酶,多酶复合体或多酶融合体 4种酶分散存在 酰基载体 ACP CoA 二碳片段 丙二酸单酰CoA 乙酰CoA 电子供体(受体) NADPH FAD、NAD 循环 缩合、还原、脱水、还原 氧化、水合、氧化、裂解 β-羟脂酰基构型 D型 L型 底物穿梭机制 柠檬酸穿梭 脂酰肉碱穿梭 对HCO3及柠檬酸的要求 要求 不要求 方向 甲基到羧基 羧基到甲基 能量变化 消耗7个ATP及14个NADPH, 共49ATP。 (7FADH2+7NADH-2ATP)共33ATP 产物 16碳酸以内的脂肪酸。 18碳酸可彻底降解
(二)脂肪酸碳链的延长 1. 内质网(微粒体)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 以丙二酸单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由 NADPH+H+ 供氢,经缩合、加氢、脱水、再加氢等一轮反应增加2个碳原子,合成过程类似软脂酸合成,但脂酰基连在 CoASH 上进行反应,可延长至24碳,以18碳硬脂酸为最多。
2. 线粒体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 以乙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由 NADPH+H+ 供氢,过程与β氧化的逆反应基本相似,需α-β烯脂酰还原酶,一轮反应增加2个碳原子,可延长至24碳或26碳,以硬脂酸最多。
RCO-S-CoA + CH3CO-S-CoA CoA-SH RCO-CH2CO-S-CoA L-β-羟脂酰CoA脱氢酶/NADPH RCHOH-CH2CO-S-CoA β-烯脂酰CoA水化酶 H2O RCH=CHCO-S-CoA β-烯脂酰CoA还原酶/NADPH RCH2-CH2CO-S-CoA
(三)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动物:有Δ4、Δ5、Δ8、Δ9去饱和酶,镶嵌在内质网上,脱氢过程有线粒体外电子传递系统参与。 植物:有Δ9、Δ12、Δ15 去饱和酶 H++NADH NAD+ E-FAD E-FADH2 Fe2+ Fe3+ 油酰CoA+2H2O 硬脂酰CoA+O2 NADH-cytb5 还原酶 去饱和酶 Cytb5
亚 油 酸 的 合 成
(四)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1. 代谢物的调节作用 乙酰CoA羧化酶的别构调节物 抑制剂:软脂酰CoA及其他长链脂酰CoA 激活剂:柠檬酸、异柠檬酸 进食糖类而糖代谢加强,NADPH及乙酰CoA供应增多,有利于脂酸的合成。 大量进食糖类也能增强各种合成脂肪有关的酶活性从而使脂肪合成增加。
2. 激素调节 胰岛素 脂肪酸合成 +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生长素 TG合成 乙酰CoA羧化酶的共价调节 ﹣ TG合成 乙酰CoA羧化酶的共价调节 胰高血糖素:激活PKA,使之磷酸化而失活 胰岛素:通过磷蛋白磷酸酶,使之去磷酸化而复活
二、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一)合成部位 肝 脏:肝内质网合成的TG,组成VLDL入血。 脂肪组织:主要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脂肪,也利用CM或VLDL中的FA合成脂肪。 小肠粘膜:利用脂肪消化产物再合成脂肪。
(二)合成原料 (三)合成基本过程 1. 甘油和脂肪酸主要来自于葡萄糖代谢 2. CM中的FFA(来自食物脂肪) 1. 甘油一酯途径(小肠粘膜细胞) 2. 甘油二酯途径(肝、脂肪细胞)
1、甘油二酯途径(主要途径) 肝细胞和脂肪细胞主要按此途径合成甘油三酯
甘油二酯途径 磷酸甘油 转酰基酶 CoA 磷酸甘油 转酰基酶 CoA 二磷酸甘油 转酰基酶 CoA 磷脂酸 磷酸酶 Pi R1COCoA
2、甘油一酯途径 肠黏膜细胞内,以甘油一酯形式吸收进来
* 肝、肾等组织含有甘油激酶,可利用游离甘油。 * a-磷酸甘油主要来自糖代谢。 * 肝、肾等组织含有甘油激酶,可利用游离甘油。 肝、肾甘油激酶 ATP ADP
第 四 节 脂肪代谢的调控 Metabolism of Phospholipid
三个调控点:脂酰CoA、乙酰CoA、柠檬酸 一、脂肪组织中脂肪的合成与分解的调节 甘油三酯/脂肪酸循环 二、肌肉中糖与脂肪分解代谢的相互调节 葡萄糖/脂肪酸循环 三、肝脏的调节作用 三个调控点:脂酰CoA、乙酰CoA、柠檬酸
脂代谢与糖代谢的关系 (1) 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糖异生 (2)植物及微生物:脂肪酸→乙酰CoA→琥珀酸→糖异生 脂代谢与糖代谢的关系 (1) 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糖异生 (2)植物及微生物:脂肪酸→乙酰CoA→琥珀酸→糖异生 (3)动物:奇数碳脂肪酸→丙酰CoA→琥珀酰CoA→糖异生 (4) 糖→磷酸二羟丙酮→甘油 糖→乙酰CoA→脂肪酸
第五节 类脂的代谢 Metabolism of Phospholipid
一、磷脂代谢 定义 含磷酸的脂类称磷酯。 分类 (体内含量最多的磷脂) 鞘 磷 脂 ——由鞘氨醇构成的磷脂 定义 含磷酸的脂类称磷酯。 分类 甘油磷脂 ——由甘油构成的磷酯 (体内含量最多的磷脂) 鞘 磷 脂 ——由鞘氨醇构成的磷脂 FA Pi X 甘油 FA Pi X 鞘氨醇 X 指与磷酸羟基相连的取代基,包括胆碱、水、乙醇胺、丝氨酸、甘油、肌醇、磷脂酰甘油等。
(一)甘油磷脂的组成、分类及结构 组成:甘油、脂肪酸、磷脂、含氮化合物 结构: 功能:含一个极性头、两条疏水尾,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 常为花生四烯酸 X = 胆碱、水、乙醇胺、 丝氨酸、甘油、肌醇、磷脂酰甘油等 功能:含一个极性头、两条疏水尾,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的形成
机体内几类重要的甘油磷脂
(cephalin) (lecithin) 磷脂酰肌醇 (phosphatidyl inositol) 磷脂酰丝氨酸 (phosphatidyl serine)
心磷脂 (cardiolipin)
(二)甘油磷脂的合成 1. 合成部位 2. 合成原料及辅因子 全身各组织内质网,肝、肾、肠等组织最活跃。 脂肪酸、甘油、磷酸盐、胆碱、丝氨酸、肌醇、ATP、CTP “甘油二酯合成途径”“ CDP-甘油二酯合成途径”出均有超级链接到相应途径
3. 合成基本过程 (1)甘油二酯合成途径
合成过程 1)前体:产生SAM
2)活化
3)合成
甘油磷脂合成还有其他方式,如 磷脂酰胆碱由磷脂酰乙醇胺从S-腺苷甲硫氨酸获得甲基生成。 磷脂酰丝氨酸由磷脂酰乙醇胺羧化或其乙醇胺与丝氨酸交换生成。
(三)甘油磷脂的降解(分解代谢) 磷脂酶 (phospholipase , PL) PLA1 PLB2 PLD PLA2 PLB1 PLC
甘油磷脂的分解 磷脂酶 产物 甘油二酯,磷脂酸,FA A1:作用于甘油磷脂1位酯键 A2:作用于甘油磷脂2位酯键 磷脂酶 A1:作用于甘油磷脂1位酯键 A2:作用于甘油磷脂2位酯键 B1:作用于溶血磷脂1位酯键 B2:作用于溶血磷脂2位酯键 C:作用于3位磷酸酯键 D:作用于磷酸取代基间酯键的酶 产物 甘油二酯,磷脂酸,FA
水解甘油磷脂的磷脂酶(phosphalipase): 作用于sn-1位置,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2、 磷脂酶A2 作用于sn-2位 大量存在于蛇毒、蝎毒、蜂毒中,动物胰脏中有此酶原 磷脂经过酶促分解脱去一个脂肪酸分子形成溶血磷脂(带一个游离脂肪酸和一个-P-X),催化溶血磷脂水解的酶称溶血磷脂酶(L1 L2)
4、 磷脂酶C 存在于动物脑、蛇毒和细菌毒素中。 作用于sn-3位、磷酸前,生成二酰甘油和磷酸胆碱。 5、磷脂酶D 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中,作用于sn-3位、磷酸后边,水解产物是磷脂酸和胆碱。 6、 磷脂酶B 可能是A1、A2的混合物,能同时水解①、②位
二、鞘磷脂的代谢 (一)鞘脂化学组成及结构 鞘脂(sphingolipids) 含鞘氨醇(sphingosine)或二氢鞘氨醇的脂类。
按取代基X的不同,鞘脂分为:鞘糖酯、鞘磷脂 磷脂乙醇胺 单糖或寡糖 按取代基X的不同,鞘脂分为:鞘糖酯、鞘磷脂
(二)鞘磷脂的代谢 1. 鞘氨醇的合成 2. 鞘脂的合成 部位:全身各细胞内质网,脑组织最活跃 原料:软脂酰CoA、丝氨酸、磷酸吡哆醛NADPH+H+及FADH2 “合成过程”“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的合成”均有超级链接到相应图片,左下角图标有超级链接到胆固醇代谢 2. 鞘脂的合成
合成过程 图片上有超级链接到上一张幻灯片
图片上有超级链接到神经鞘磷脂的降解
3. 神经鞘磷脂的降解 磷脂胆碱 神经鞘磷脂 N-脂酰鞘氨醇 脑、肝、肾、脾等细胞溶酶体中的 神经鞘磷脂酶 (属于PLC类)
三、胆固醇代谢 (Metabolism of Cholesterol) 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和生理功能 胆固醇的合成 合成部位 合成原料 合成过程 合成调节 胆固醇的转化
(一)概 述 * 胆固醇(cholesterol)结构 固醇共同结构 环戊烷多氢菲
动物胆固醇(27碳)
植物(29碳) 酵母(28碳)
* 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对控制生物膜的流动性有重要作用; 是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
* 胆固醇在体内含量及分布 含量: 约140克 分布: 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 大约 ¼ 分布在脑、神经组织 肝、肾、肠等内脏、皮肤、脂肪组织中也较多 肌肉组织含量较低 肾上腺、卵巢等合成类固醇激素的腺体含量较高 存在形式:游离胆固醇 胆固醇酯
(二) 胆固醇的合成 1、合成部位 组织定位:除成年动物脑组织及成熟红细胞外,几乎全身各组织均可合成,以肝、小肠为主。 细胞定位:胞液、光面内质网
2、合成原料 3、合成基本过程 1分子胆固醇 18乙酰CoA + 36ATP + 16(NADPH+H+) 葡萄糖有氧氧化 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 乙酰CoA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出线粒体 3、合成基本过程
1) 甲羟戊酸 的合成 合成胆固醇 的限速酶 目 录
2)鲨烯的合成 3) 胆固醇的合成 目 录
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 HMG-CoA还原酶 酶的活性具有昼夜节律性 (午夜最高 ,中午最低 ) 可被磷酸化而失活,脱磷酸可恢复活性 酶的活性具有昼夜节律性 (午夜最高 ,中午最低 ) 可被磷酸化而失活,脱磷酸可恢复活性 受胆固醇的反馈抑制作用 胰岛素、甲状腺素能诱导肝HMG-COA还原酶的合成
1)饥饿与饱食 2)胆固醇 饥饿与禁食可抑制肝合成胆固醇。 摄取高糖、高饱和脂肪膳食后,胆固醇的合成增加。 胆固醇可反馈抑制肝胆固醇的合成。它主要抑制HMG-CoA还原酶的合成。
3)激素 胰岛素及甲状腺素能诱导肝HMG-CoA还原酶的合成,从而增加胆固醇的合成。 甲状腺素还促进胆固醇在肝转变为胆汁酸。
(二)胆固醇的转化 胆固醇的母核——环戊烷多氢菲在体内不能被降解,但侧链可被氧化、还原或降解,实现胆固醇的转化。 (一)转变为胆汁酸 (bile acid)(肝脏) 可促进脂类在水相中乳化。肝肠循环 (二)转化为类固醇激素 (肾上腺皮质、睾丸、卵巢等内分泌腺) (三)转化为7 -脱氢胆固醇(皮肤)
(一)转化为胆汁酸: 1.初级胆汁酸的生成: 胆固醇在肝脏中转化为胆汁酸是胆固醇主要的代谢去路。 初级胆汁酸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在肝脏中合成的。 主要的初级胆汁酸是胆酸和鹅脱氧胆酸。
初级胆汁酸通常在其羧酸侧链上结合有一分子甘氨酸或一分子牛磺酸,从而形成结合型初级胆汁酸,如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和牛磺鹅脱氧胆酸。 初级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酶是7α-羟化酶。
2.次级胆汁酸的生成: 次级胆汁酸是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生成的。 进入小肠下部及大肠的结合型初级胆汁酸可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水解或/和7位脱羟基而生成结合型或游离型的次级胆汁酸。 主要的次级胆汁酸是脱氧胆酸和石胆酸。
(二)转化为类固醇激素: 1.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可合成醛固酮,又称盐皮质激素,可调节水盐代谢; 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可合成皮质醇和皮质酮,合称为糖皮质激素,可调节糖代谢。 2.雄激素的合成: 睾丸间质细胞可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睾酮。 3.雌激素的合成: 雌激素主要有孕酮和雌二醇两类。
(三)转化为维生素D3: 胆固醇经7位脱氢而转变为7-脱氢胆固醇,后者在紫外光的照射下,B环发生断裂,生成Vit-D3。 Vit-D3在肝脏羟化为25-(OH)D3,再在肾脏被羟化为1,25-(OH)2 D3。
第 六 节 脂类在体内运转的概况 Metabolism of Lipoprotein
血脂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特点及结构 载脂蛋白的定义、种类、功能 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
一、血 脂 1、定义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 2、来源 外源性——从食物中摄取 一、血 脂 1、定义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 2、来源 外源性——从食物中摄取 内源性——肝、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
3、组成与含量 总 脂 400~700mg/dl (5 mmol/L) 甘油三酯 10~150mg/dl (0.11 ~ 1.69 mmol/L) 总 磷 脂 150~250mg/dl (48.44 ~ 80.73 mmol/L) 总胆固醇 100~250mg/dl (2.59 ~ 6.47 mmol/L) 游离脂酸 5~20mg/dl (0.195 ~ 0.805 mmol/L) * 血脂含量受膳食、年龄、性别、职业及代谢等的影响,波动范围很大。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结构 分 类 ♁ 血脂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lipoprotein)形式而运输。游离脂肪酸和血浆清蛋白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体运输。 分 类 ♁ CM 前 电泳法 超速离心法 CM、VLDL、LDL、HDL
超速离心法分类 乳糜微粒 (chylomicron, CM) 极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血 浆 脂 蛋 白 的 组 成 特 点 CM VLDL LDL HDL 密度 组 成 脂类 含TG最多, 80~90% 含TG 50~70% <0.95 0.95~1.006 1.006~1.063 1.063~1.210 组 成 脂类 含TG最多, 80~90% 含TG 50~70% 含胆固醇及其酯最多,40~50% 含脂类50% 蛋白质 最少, 1% 5~10% 20~25% 最多,约50% 载脂蛋白组成 apoB48、E AⅠ、AⅡ AⅣ、CⅠ CⅡ、CⅢ apoB100、CⅠ、CⅡ CⅢ、 E apoB100 apo AⅠ、 AⅡ
血浆脂蛋白的结构 具极性及非极性基团的载脂蛋白、磷脂、游离胆固醇,以单分子层借其非极性疏水基团与内部疏水链相联系,极性基团朝外。 疏水性较强的TG及胆固醇酯位于内核。
三、载脂蛋白 1、定义 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 指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 2、种类(18种) apo A: AⅠ、AⅡ、AⅣ apo B: B100、B48 apo C: CⅠ、CⅡ、CⅢ apo D apo E
3、功 能 ① 结合和转运脂质,稳定脂蛋白的结构 ② 载脂蛋白可参与脂蛋白受体的识别: AⅠ识别HDL受体 B100,E 识别LDL受体 ③ 载脂蛋白可调节脂蛋白代谢关键酶活性: AⅠ激活LCAT (卵磷酯胆固醇脂转移酶) CⅡ激活LPL (脂蛋白脂肪酶) AⅣ辅助激活LPL CⅢ抑制LPL AⅡ激活HL (肝脂肪酶)
四、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一)乳糜微粒 来 源 小肠合成的TG和合成及吸收的磷脂、胆固醇 + apo B48 、 AⅠ、 AⅡ、 AⅣ
代 谢 新生CM 成熟CM CM残粒 LPL 肝细胞摄取(apoE受体) FFA 外周组织 血 液
LPL(脂蛋白脂肪酶) 存在于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使CM中的TG、磷脂逐步水解,产生甘油、FA及溶血磷脂等。 CM的生理功能 运输外源性脂肪(TG)及胆固醇酯。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 来 源 代 谢 VLDL的合成以肝脏为主,小肠亦可合成少量。 肝细胞合成的TG 磷脂、胆固醇及其酯 + apo B100、E 代 谢 LPL LPL、HL VLDL 残粒 VLDL LDL FFA FFA 外周组织 LPL——脂蛋白脂肪酶 HL—— 肝脂肪酶
内 源 性 VLDL 的 代 谢 VLDL的生理功能: 运输内源性脂肪(TG)
(三)低密度脂蛋白 来 源:由VLDL转变而来 代 谢 LDL受体代谢途径 LDL受体广泛分布于肝动脉壁细胞等全身各组织的细胞膜表面,特异识别、结合含apo E或apo B100的脂蛋白,故又称apo B,E受体。 LDL受体代谢途径旁图标有超级链接到下一张幻灯片: LDL受体代谢途径 示意图 左下角图标有超级链接到高密度脂蛋白HDL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代谢途径:
ACAT——脂酰CoA 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图片上有超级链接回到低密度脂蛋白LDL
LDL的非受体代谢途径 血浆中的LDL还可被修饰,修饰的LDL如氧化修饰LDL (ox-LDL)可被清除细胞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清除。这两类细胞膜表面具有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SR),摄取清除血浆中的修饰LDL。
* 正常人每天降解45%的LDL,其中2/3经LDL受体途径降解,1/3由清除细胞清除。 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将肝内的胆固醇运至肝外。
LDL 的 代 谢
(四)高密度脂蛋白 来 源 分 类(按密度) 主要在肝合成;小肠亦可合成。 CM、VLDL代谢时,其表面apo AⅠ、AⅡ、AⅣ、apo C及磷脂、胆固醇等离开亦可形成新生HDL。 分 类(按密度) HDL1 HDL2 HDL3
代 谢 新生HDL HDL3 HDL2 LCAT: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 CETP: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CETP LCAT VLDL LDL 细胞膜 CM VLDL 卵磷脂、 胆固醇 CM VLDL apoC apoE CM VLDL 磷脂 apoAⅠ AⅡ LCAT: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 CETP: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图片上有超级链接到HDL的生理功能
① 使HDL表面卵磷脂2位脂酰基转移到胆固醇3位羟基生成溶血卵磷脂及胆固醇酯 LCAT的作用(由apo AⅠ激活) ① 使HDL表面卵磷脂2位脂酰基转移到胆固醇3位羟基生成溶血卵磷脂及胆固醇酯 ② 使胆固醇酯进入HDL内核逐渐增多 ③ 使新生HDL成熟 上面的图标有超级链接到下一张幻灯片:LCAT所催化的反应 左下角的图标有超级链接到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
成熟HDL可与肝细胞膜SR-B1受体结合而被摄取。 胆固醇在肝内转变成胆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排出体外。 胆固醇酯 部分由 HDL 转移到 VLDL 少量由 HDL 转移到肝
HDL 的 代 谢
HDL的生理功能 主要是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RCT),即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通过血循环转运到肝,在肝转化为肝汁酸后排出体外。 HDL是apo的储存库。
胆固醇逆向转运(RCT) 分两个阶段进行 ① 胆固醇自肝外细胞包括动脉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的移出。 ② HDL载运胆固醇的酯化以及胆固醇酯的转运。
ABCA1可介导细胞内胆固醇及磷脂转运至胞外 ABCA1,即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I (ATP-binding cassetle transporter A1),又称为胆固醇流出调节蛋白(cholesterol-efflux regulatory protein, CERP),存在于巨噬细胞、脑、肾、肠及胎盘等的细胞膜 。
含有由12个疏水的基元(motif)构成的疏水区,胆固醇可能由此流出胞外 ABCA1的结构 2261个氨基酸残基 跨膜域 ATP结合部位 含有由12个疏水的基元(motif)构成的疏水区,胆固醇可能由此流出胞外 能为胆固醇的跨膜转运提供能量
血 浆 脂 蛋 白 代 谢 总 图
脂类代谢的紊乱 酮体和酮血症,酮尿症 脂肪肝 胆固醇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 阻塞性黄疸 先天遗传缺陷性脂类沉积症
脂代谢紊乱 1、脂肪肝: 原因:食用脂肪过多;卵磷脂减少,脂肪 运不出去;胆碱缺乏,影响β-氧化。 2、动脉粥样硬化: 原因:外源性、内源性胆固醇脂肪过高; 3、结石症: 原因:胆固醇可形成肾、胆、膀胱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