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板块: 一、20世纪初中国政治的两条线 二、聚焦武昌起义 三、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一、20世纪初中国政治的两条线 改革线——清末“新政”(包括“预备立宪”); 革命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告别革命论”?(1995) “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 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 多,这就是说,辛亥革命其实是 不必要的。这样我就否定了孙中 山最重要的革命业绩。” ——李泽厚、刘再复
李泽厚、刘再复, 《告别革命:二十世 纪中国对谈录》第5 版,香港天地图书出 版有限公司,2001年。
第一条线:改革线——清末“新政” 在清朝的最后十年(1901~1911)里,清 政府面对内外压力,开始在政治、军事、教育、 财政、社会习俗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905年9月,清廷下诏停止科举考试,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 制度寿终正寝。 1905年-606年=1399年
“预备立宪” 外部刺激——日俄战争(日胜俄败) 1905年7月,清政府命镇国公载泽等人分赴东、西洋考察各国政治,主要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
1906年8月,载泽等 人考察归来,奏请 朝廷宣布君主立宪, 并列举君主立宪的三 大好处——“皇位永 固”、“外患渐轻”、 “内乱可弭”。 五大臣在罗马与随员合影
慈禧太后
“预备立宪” 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宣 布9年后(即1917年)召开国会。 《钦定宪法大纲》列举“君上大权”14条, 以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进一步 提高皇权。 ——“皇权宪法”?
载沣、溥仪、隆裕太后
一个奇妙的“三人组合” 张之洞:“主少国疑”? 小皇帝溥仪:1908年—1906年=2岁; 摄政王载沣:1908年—1883年=25岁; 隆裕皇太后:1908年—1868年=40岁。 张之洞:“主少国疑”?
立宪派—— 三次“国会请愿运动”(1909~1910) 立即召开国会; 建立“责任内阁”。
清廷的对策: 1.宣统五年(1913年)召开国会; 2.推出“皇族内阁”。 1911年5月8日,清廷自 行任命一个内阁。在13个 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 中皇族7人),因而被称为 “皇族内阁”,左图为内 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 劻,当时已经73岁。
“铁路国有”政策的出台 1911年5月9日(“皇族内阁”成立次日),即 宣布铁路干路国有。 20日,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与英、美、法、德四 国银行团签订《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款 600万英镑,以湖南、湖北厘金、盐税作担保, 并准许四国银行团享有继续借款的优先权。
在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之前,川汉铁路已由四川铁路公司发行股票,着手修建,许多地主、资本家、自耕农和佃农都买了铁路股票。
保路运动(四川,纪录片)
始作俑者——盛宣怀 盛宣怀(1844~ 1916),字杏荪,号愚 斋,江苏常州人。1911 年出任“皇族内阁”邮 传部大臣,推出“铁路 国有”政策,并向四国 银行团借款。
盛宣怀: “二等人物,一等影响”? “论到盛宣怀的政治地位,在辛亥革命前一年 (1910)才做到邮传部尚书及邮传大臣,有如今日的 交通部长。在邮传大臣任内,他推行“铁路国有”政策, 引起保路运动,于辛亥革命之发生甚有影响……所以, 盛宣怀的政治地位虽只一个‘二等’人物,但他的重要性 却非二等政治人物的身份所能具备。” ——台湾学者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第二条线:革命线 1.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 2.主要革命组织 3.革命党人的宣传活动 4.组织、发动武装起义
1.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 广东香山县翠亨村孙中山书房 “国父”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周恩来)
1896年10月,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国大使馆人员绑架。这是秘密囚禁孙中山的牢房。 孙中山写给英国人康德黎的求援信
营救孙中山的康德黎 这是孙中山脱险后用英文写成的《伦敦被难记》。
黄兴(1874-1916) 黄兴故居
“领导型”人才(主角) “执行型”人才(配角) 最佳搭档:孙+黄←→毛+周 “领导型”人才(主角) “执行型”人才(配角)
黄兴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在国内受过较好的传统教育,考中秀才——有学问; △既是湖南人,又曾在湖北求学,还东渡日本留学,所以 与两湖学生关系密切,而留日学生(特别是革命者)中两 湖人士很多。——地域因素; △当时,黄兴在留日学生中威望很高,但他建议“公举” 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不必选举。黄兴则被推举为“庶 务”,地位仅次于孙中山,实际主持同盟会的日常工作。
“甘当配角” 黄兴的角色:“实干家” 1.创立“华兴会”; 2.直接指挥多次武装起义; 3.顾全大局,积极协助孙中山创立、领导同盟会,开展革命工作。 “甘当配角”
“孙氏理想,黄氏实行” “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 ——黄兴 “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章太炎手书
2.主要革命组织 孙中山 兴中会(1894,檀香山)
光复会(陶成章,1904,上海)
前排左一黄兴,左三胡瑛,左四宋教仁, 后排左一章士钊,左四刘揆一 华兴会(1904,长沙) 前排左一黄兴,左三胡瑛,左四宋教仁, 后排左一章士钊,左四刘揆一
中国同盟会(1905.8.20,东京) 同盟会: 兴中会 (1894) 孙中山手书《中国同盟会纲领》 华兴会、光复会(1904) 其他革命团体 孙中山手书《中国同盟会纲领》 同盟会:
1905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孙中山将16字纲领归结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光复我们民族(汉族)的国家”;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族革命” 局限性:过于强调“反满”,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没有将汉族军阀、官僚、地主列为革命对象。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即通过国民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政治革命” 局限性:忽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人民的民主权利难以得到真正的保障。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社会革命” 局限性:既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同盟会的内部分歧
3.革命党人的宣传活动——“文字炸弹”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种族革命” 焦点之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 革命派宣称:满族是异族,中国早已亡国;清政府媚外卖国,残酷压迫人民,必须“反满”,实行暴力革命,以“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 改良派认为,清兴明亡只是政权更迭,而不是亡国,而且满族入关后已与汉族同化,不存在民族歧视和压迫,“反满”只是“复仇主义”,与政治变革无关。 “种族革命”
“政治革命” 焦点之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革命派认为,追求自由、平等是人的本性,通过革命实践,人民的政治程度可以迅速提高;只要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国一定能够建立最完善的共和政体。 改良派宣称,中国国民没有自治能力,政治变革只能循序渐进,君主专制必须经过君主立宪,才能进入民主共和,不能超前。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焦点之三:要不要实行民生主义? 改良派宣称:中国不存在贫富悬殊的现象,革命派的主张破坏了私有制的“自然法则”,会妨害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文明进步,导致天下大乱。 革命派主张“平均地权”、“土地国有”,在开展政治革命的同时实行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
4.组织、发动武装起义 为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 ——陆皓东(1895年,广州起义)
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 1906年,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刘道一; 1907~1908年,两广和云南边境6次起义——孙中 山; 1907年, 安徽、浙江起义——徐锡麟、秋瑾; 1908年,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熊成基; 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黄兴、倪成典; 1911年, 黄花岗起义——黄兴、赵声。
徐锡麟起义(1907) 徐锡麟是光复会的灵魂之一,活动中心是绍兴大 通学堂。 这次起义给清政府造成很大震动,因为起义发生 在省城安庆,刺杀的是安徽巡抚恩铭——一省最高 军政长官,革命党首领徐锡麟又具有“安徽巡警处 会办”的身份。
秋瑾,自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7年,徐锡麟起义失败,由于歹徒告密,秋瑾英勇就义。
1906年,秋瑾在《中国女报》撰写弹词《精卫石》,揭露清政府的黑暗统治,提倡男女平等
黄花岗起义(1911.4.27)
林觉民:《致爱妻陈意映书》 “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 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 有情人终成眷属,然遍地腥云, 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 够?……嗟夫,巾短情长,所未 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 之。”
二、聚焦武昌起义 (两个纪录片)
从1894年组建兴中会,孙中山等人先后组织、发 为什么武昌起义能够取得成功? 起义成功后为什么能够得到各省积极响应? 动多次武装起义,却屡遭挫败,只有1911年武昌起义 取得成功。那么,在众多的起义中, 为什么武昌起义能够取得成功? 起义成功后为什么能够得到各省积极响应?
问题值得深思: 是偶然? 还是必然?
(一)看似偶然: ——武昌起义在泄密的情况下依然成功 宝善里事件(10月9日) 武昌起义(10月10日夜)
湖北军政府旧址
黎元洪的出场 持枪逼黎就任都督的李翊东 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
武昌起义二领袖 参谋长孙武(湖北共进会会长) 总指挥蒋翊武(文学社社长)
十八星旗的全称是“铁血十八星旗”,18颗星代表全国18个省,铁血象征着宁死不屈的铁血精神 美国国旗是星条旗,左上角的50颗星代表50个州,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代表北美最初的13个殖民地
耶稣VS溥仪VS黄帝 公元1911年——耶稣纪年; 清朝宣统三年——宣统皇帝年号纪年; 黄帝纪元4609年——黄帝纪年。
辛亥革命形势图(1911)
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此后两个月 内,广东、福建、浙江等10多个省宣布独立。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被17省代表选为临时大 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 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大清王朝灭亡。
(二)必然性分析 1、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步入终途 2、资产阶级革命派总结经验教训
1840→1911:从变局走向终局。 1、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步入终途 李鸿章的名言:“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1840年以后,清朝的统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现严重的危机。对此,清政府却麻木不仁,反映迟钝,最终由变局走上终局,大清王朝的灭亡已经是必然。
首先,西方列强的侵略变本加厉,雪上加霜。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日益加深 1895 中日甲午战争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辛丑条约》签订(1901年9月7日)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在北京设立“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有权驻军; 从北京到大沽沿路各炮台“一律销平”,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 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加入各种反帝组织,地方官吏也必须弹压、惩办;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列各部之首,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
日俄战争(1904-1905)
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危害: 日俄战争发生在中国的领土——东北,使东北人民遭受惨重的战祸。这次战争给英、德等国带来“机遇”,他们乘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战后,日本夺取了南满铁路、辽东半岛和库页岛南部,以及对朝鲜的“保护”权。
“关东军”的前身——南满铁路守备队 关东军司令部旧址
其次,起义风起云涌,撼动清廷统治根基 1902-1911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 右为《民呼报》漫画
再次,“强心剂”——新政未能奏效。 到1911年,立宪派已经对清政府彻底失 望,主要有三大原因: ——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失败; ——“皇族内阁”的出场; ——“铁路国有”政策的出台。
2.资产阶级革命派总结经验教训 工作重心的转移: 会党→新军; 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弱点:容易发动,难于成功。 (1)对依靠会党起义经验教训的总结 ——“发动易、成功难” 组成;破产农民、游民、流氓无产者; “内地之人,其闻革命排满之言而不以为怪者,只有会党中人耳。”——孙中山 组成;破产农民、游民、流氓无产者; 特点:对现实不满,反抗性强; 成分复杂,纪律性差。 弱点:容易发动,难于成功。
(2)将依靠力量转移到新军: 1909年,受孙中山委托, 黄兴在香港建立同盟会南方支 部,着重策划新军起义。
(3)革命重心的转移: 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革命三策(1911): 上策:在首都和北方进行革命; 中策:在长江流域进行革命; (3)革命重心的转移: 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革命三策(1911): 上策:在首都和北方进行革命; 中策:在长江流域进行革命; 下策:在边远地区进行革命。 宋教仁(1882-1913)
“同盟会中部总会”(1911年7月,上海) 《同盟会中部总会章程》
三、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一)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1.推翻清政府统治,打倒了皇帝,结束了皇权专制制度,是一次思想大解放。 (一)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1.推翻清政府统治,打倒了皇帝,结束了皇权专制制度,是一次思想大解放。
皇权 皇权专制统治结束 一组数字—— 123天:从武昌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 268年: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12年溥仪退位; 2133年: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朝灭亡。
2.建立中华民国,开创民主共和时代, 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2.建立中华民国,开创民主共和时代, 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1911年12月29日)
皇帝与大总统的区别1 皇帝:以世袭为主,也有通过宫廷政变、臣下拥戴,以及武装夺权。 产生方式 大总统:选举产生。
权力 皇帝: 大总统: 皇权无限,凌驾 在“三权分立”体制 于任何机构、个人和 下,大总统必须遵守宪 法律之上。 法和法律,只有行政 皇帝与大总统的区别2 皇帝: 皇权无限,凌驾 于任何机构、个人和 法律之上。 大总统: 在“三权分立”体制 下,大总统必须遵守宪 法和法律,只有行政 权,同时受到议会和法 院的制约。 权力
大总统:有任期限制,通常4年一任、最多两任。 皇帝与大总统的区别3 皇帝:一般是终身制,偶尔有提前下台的。 任期 大总统:有任期限制,通常4年一任、最多两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设立临时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法院。 临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弹劾临时大总 统。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临时参议院多数 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颁布的命令,必须有内阁总 理“副署”,才能生效。 △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对《临时约法》的评价 1.它是当时的最高法律。 2.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3.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中央政治体制。 《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主要特点: 1.它是当时的最高法律。 2.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3.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中央政治体制。 4.对《临时约法》的修订规定严格的程序,以保障约法的稳定性。
两次复辟帝制失败 第一次(83天):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 第二次(12天):1917年,张勋复 辟,拥戴废帝溥仪复位。 “辫帅”张勋
(二)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革命 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民国政坛混乱,国家分裂,军阀混战。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 晚清重臣袁世凯(1859~1916) 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起家,后来担任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
北洋军(袁世凯) 北洋陆军 北洋骑兵
袁世凯的突然下台(1909年初) 摄政王载沣(29岁) 袁世凯(50岁)
“猛虎在山” 袁世凯隐居河南彰德(1909-1911) 《圭塘介和诗·自题 渔舟写真》: “百年心事总悠悠, 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 钓翁眼底小王侯。” “猛虎在山” 袁世凯在洹上村垂钓
“猛虎下山” 袁世凯的迅速崛起 (1911-1912,纪录片)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东山再起,并实行“两手 策略”: 一面对武汉三镇发起军事进攻,逼迫南方的 革命党人同意停战,进行南北和谈,并推举他 为临时大总统; 一面对清廷步步进逼,逼迫溥仪“退位”。 “猛虎下山”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致电南京临时政府,承认 “共和为最良的国体”,表示“永不使君主政体再 行于中国”。同日,孙中山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 任。15日,临时参议院以全票(17票)选举袁世凯为 临时大总统。 随后,孙中山致电袁世凯:“查世界历史,选举 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现。 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第一 华盛顿。”
刺杀宋教仁(1913年3月) 宋教仁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1913) “二次革命”失败后,安徽警察厅通缉黄兴等人的密令和照片。
袁世凯当选第一任正式大总统(1913.10月)
袁世凯复辟称帝(1915年12月)
北洋军阀割据(1917)
北洋军阀四巨头(1916~1928) 曹锟 吴佩孚 段祺瑞 张作霖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民族主义: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50%; 民权主义:仅推翻清朝,“创立民国” ,而政权落入北洋军阀之手,政局依然动荡——50%;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根本没有实施——0%。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治上社会上种种黑 暗腐败比前清尤 盛,人民困苦日甚 一日。” 1913:二次革命 民国初年,“政 治上社会上种种黑 暗腐败比前清尤 盛,人民困苦日甚 一日。” ——孙中山 1913:二次革命 1915-1916:护国运动 1917-1918:护法运动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帝国主义列强运用各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支持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主观原因: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辛亥革命是失败的革命, 说明: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拯救中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中国人民面临着新的历史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