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介 宾.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Advertisement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第十六单元 补阳药. 功效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 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 诸证。 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 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冬令膏方与体质辨识 浙江省中医院 宋康. 一、冬令膏方 一)何为膏方 经辨证论治后加入厚味膏滋而制成的一种 调补药品。 冬令膏方是在中医 “ 天人相应 ” 、 “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 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冬病 夏治的延续,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 “ 治未病 ” 的思想。
1 第四节 补阴药 1 .含义: 补阴,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 2. 性能特点:多甘寒,归肺胃肝肾心经。 3 .功效:补阴(滋阴、养阴、益阴)。 4 .主治:阴虚证。 5 .使用注意: 多甘寒滋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 者不宜使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健康科普 首席专家 首届全国中医药科普 “ 金话筒奖 ”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 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 副会长 全国 “ 百名杰出青年中医 ” 福建省 “ 高校教学名师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病 机 概 念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l.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 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 亡失的病机 【病机】 【本章重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应用.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 )阴阳是一属性概念 2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 )阴阳双方必须相互关联(在同一层次)
中 医 基 础 学之 阴 阳 五 行 学 说中 医 基 础 学之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为哲学思想、脏腑经络为理论 核心、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辨证论治为诊疗特 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 :包括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病因、 病机、诊法、辩证、防治原则几大部分 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相互关系  对立制约  消长平衡  互根互用  相互转化.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 1.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如何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本章重点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重点: 1 、掌握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1 、掌握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精气、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 基本内容。 2 、掌握精气、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 基本内容。 3 、了解精气、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 中医学中的应用。 3.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阴阳应象介绍  阴阳,有名而无形,必须依附于具体的事物 或现象才能体现出来。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 道理,自然界之阴阳与人体之阴阳,其象相 应,故曰阴阳应象。正如马莳所言: “ 以天地 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 象相应。 ”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 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
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主要内容: 1 、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2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 1. 识记掌握  ⑴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和功能。  ⑵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分类。  ⑶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 ⑷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 ⑸掌握人体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 ⑹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
肾与膀胱 中医学教研室.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脏 肝.
补益药对.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东平县中医院妇产科—闫密桃.
眩 晕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林雪.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八章 防治法则 王德海 动物医学院中兽医教研室.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张介宾的阴阳论及虚损治疗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张国华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现在,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郑洪新 教授.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第一节脏腑四 脏 腑之间的关 系 梁永林.
素问·六节藏象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二篇 民族传统养生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整体观、系统论、发展观 第一节 整体观 第二节 系统论 第三节 发展观
第三章 脏象学说.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第四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教学目标 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 病理及鉴别诊断。 熟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 掌握: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王 付 制 作.
绪论 一、中医学的含义及其学科属性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
崩 漏.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第五章 病 机 第二节 基本病机.
傅青主女科 调经篇用药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一章 精气、阴阳、五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阴阳 五行 学说.
阴阳学说.
薛 己 【导学】 薛己幼承家学,博览群书,吸取诸家之长,善于总结临床经验,著书立说,精通各科。重视脾肾,提出胃气受伤,虚证蜂起之说;临证擅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补益脾胃,温补肾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概说.
经行感冒.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内容: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体质.
项目二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八章 病 机.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 机.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中医的治病原则 辨证施治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故可以物之偏补人之不足.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了解: 骨盆;邻近器官、血管、 淋巴神经;骨盆底的解 剖。 熟悉: 外生殖的解剖。
胃阴亏虚.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内伤发热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第九章 防治原则.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痉 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张 介 宾

一、生平及著作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 《类经》二十三卷,将《灵枢》《素问》的精华合而为一,名为《类经》。 《类经图翼》 “盖以义有深邃而言不能该者,不拾以图,其精莫聚;图象虽显而意有未达者,不翼以说,其奥难窥。”

《类经附翼》张氏论文集。包括《医易》、《针灸赋》、《求正录》等内容。 《景岳全书》博采历代医家精义,并结合作者经验,自成一家。 《质疑录》 “如一言之谬戾,必遗祸于后人。”

二、学术成就 (1)阴阳理论 1、阴阳一体思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张景岳“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强调“阴阳合一。”

2、阴阳互根、精气互化 “儒家谓之互根,道家谓之颠倒。” (1)生理: “阴阳表里,原自相依,不惟阳密足以固阴,而阴强乃能壮阳。” “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气归精”,“精化为气”, “精气互根之妙” “精之与气,本自互生” “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 “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

(2)病理: “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为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 人体阴阳精气,本常不足,如摄生不慎,每可致虚成损。

(3)治疗方面: “阴阳相济”法则。 “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1)五行为质,阴阳为气。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即以行阴阳之气也。”

(2)五行“五藏”,脏气相涉 生理: “五行之中复有五行”,亦即五行“互藏” 病理:“五脏相移,精气相错。”

(3)水火为生化之源 “造化之初……若以物理论之亦必水火为先”; “水火之气……其在人身是即元阴、元阳”; “精为阴,人之水也;气为阳,人之火也。”

(4)重视“水中之火” 生理:“水中之火”指寓于两肾之间的命门阳气。“水中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气,藏于坎中。” 病理:“水中之火”虚衰,即命门阳气不足,根本为阴精之亏虚。

4、阴阳的常与变 “常者易以知,变者应难识。” (1)精气为常,寒热为变: “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偏则气乖而杀物。” “属阴属阳者,禀受之常也;或寒或热者,病生之变也。”

(2)病变之常,病变之变。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之类属于病变之常;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类为阴阳病变之变。辨证关键:审其内证,辨其脉象。

(3)治法之常,治法之变 常法: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扶阳抑阴”,“补阴抑阳” 变法:“寒因寒用”,“热因热用”

5、阳常不足,阴本无余。 亦称:“阳非有余,阴亦不足。” “时医受病之源,实河间创之,而丹溪成之”,“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1)论阳气的重要性 ① 阳为阴之主 ② 形气之辨,寒热之辨,水火之辨 形气之辨:“阳化气,阴成形。” 寒热之辨:“热无伤而寒可畏。” 水火之辨:生化之权皆由阳气。 “阳非有余,不可不顾。”

(2)论真阴之不足 ① 阴为阳之根 “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 “阴阳原为一气。”

人身精血形质,皆由真阴所化生,故真阴的充盛与否关系到精血的强弱、形质的盛衰,而无论真阴、精血或形质,都属于“阴”的一类。

② 火衰、水亏总属真阴之虚。 阴虚证,泛指阴液不足而呈虚热表现。 景岳称“阴虚乃指先天命门真阴亏损”,与一般阴虚不同。 先天真阴不足包括火衰、水亏两种情况。

真阴亏耗,不仅表现为精血形质的损伤,也可表现为阳气的不足。凡先天真阴不足则后天阴阳俱虚。

阴为阳之基 先天真阴不足 后天阴阳俱虚 阴中之火衰 阴中之水亏 都有精血之损、真阴之伤

(二)命门学说 《内经》”命门者,目也。” 《难经》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刘完素、李杲以“命门相火”主论。 赵献可“两肾之间为命门说。” 孙一奎“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

张景岳把阴阳、精气与命门理论相联系。 1、命门为人体“太极”,是阴阳消长的枢纽。 由太极生两仪,而命门水火方具, 因此为人体阴阳消长的枢纽, 为生命形成的端始。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命门为人身“太极”,化生先天无形之阴阳(元阴、元阳、元精、元气);后天有形之阴阳(气血、津液、脏腑)。

2、命门为先、后天“立命之门户。” 命门“为受生之初,为生命之本。” 先天受胎之始,始于命门。 后天“三焦精气皆藏于此。” “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 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 又称为“精血之海”和“元气之根”

3、命门与肾本同一气 位置:居两肾之间而不偏右。 关系:命门与肾本同一气,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命门。 坎卦内奇而外偶。

4、命门阴阳体用一原 命门之水为真阴,而寄于命门之火即为相火,鉴于相火发于命门真阴,故景岳将其与病理之火严格区分。 “邪火可言贼,相火不可言贼也。”

5、论述命门真阴 (1)真阴之脏 “肾有精室,是曰命门。” 归 藏 五脏六腑之精 肾 命门

(2)真阴之象 凡精血形质之属均由命门真阴所化生。 精血形质(外)——真阴(内) “精为真阴,形为真形”,故精血形质都为真阴之象。

(3)真阴之用 “所谓真阴之用者,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 肾脏之伎巧,实皆真阴之用。

(4)真阴之病 “真阴之病,皆属于虚证” “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 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迭出;火衰其本,则阳虚之病迭生。

(5)真阴之治 “治水治火,皆从肾气,此正重在命门。”治疗命门真阴之病,离不开治肾,通过治肾的途径,治命门水火不足。

创制: 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 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当归、肉桂、附子 左归丸治真阴不足,肾水亏虚。 右归丸治元阳不足。

左归饮:熟地、山药、山萸、枸杞子、茯苓、炙甘草 右归饮:熟地、山药、山萸、杞子、杜仲、炙草、肉桂、附子 左归饮为壮水之剂,治命门阴衰阳虚。 右归饮为益火之方,治命门阳衰阴盛等。

(三)辨证施治经验 1、倡论“治形”,填补精血 “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其治形药物以甘温濡润之品为先,擅用熟地。

(1)伤寒论治 阴虚伤寒:滋阴药加柴胡或麻黄 阳虚伤寒:大温中饮。(人参、熟地、当归、甘草、白术、柴胡、麻黄、肉桂、干姜) 阴虚伤寒,液涸水亏,不能作汗,用补阴益气煎。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以大补元煎、右归饮。

(2)中风论治 创制“非风”说,认为“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拟名类风。” 景岳认为,类中主于阴虚,主要由真阴亏损元气虚脱所致。 治法“凡治类中者,专宜培补真阴,以救其本,使阴气复则风燥自除矣。”

(3)虚劳论治 “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治疗:命门阴分不足的宜左归丸; 阳分不足的宜右归丸。

(4)泻痢论治 “未有久痢而不亡阴者,亦未有阴亡而肾不虚者,欲治痢而不治阴,非其治也。” ——胃关煎

(5)水肿论治 “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脾补肾,此正法也。”——加减金匮肾气丸 桂、附—化阴中之阳;熟、膝、山药—养阴中之水;茯、泽、车前—利阴中之滞。

(6)关格论治 由酒色伤肾,真阴败竭。以阳不守舍为危候。 治疗:峻补真阴。 兼热者:一阴煎;兼寒者:大营煎。

(7)虚里跳动论治 虚里为宗气汇聚之处,亦以胃气为源,直接反映胃气和宗气的变化。 治疗纳气归原。 贞元饮:熟地、当归、炙甘草。

2、精于辨证,善用温补 (1)景岳提出以阴阳为纲,表里寒热虚实为变的二纲六变之法。 (2)充实四诊内容 (3)处方用药特点 列八阵制方 八者:补、和、攻、散、寒、热、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