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病 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三、气血失常 (一)气失常 1 、气虚(量不足) 2 、气机失调(运动失常)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脏腑兼证 脏腑兼证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1 .心肺气虚:心肺两脏气虚表现的 证候。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年高体弱 年高体弱 证候分析: 证候分析: v 心悸 宗气不足,鼓动无力。 v 咳喘,气短,声音低怯,动则尤甚.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病 机 概 念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l.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 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 亡失的病机 【病机】 【本章重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应用.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 )阴阳是一属性概念 2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 )阴阳双方必须相互关联(在同一层次)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主要内容: 1 、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2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 1. 识记掌握  ⑴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和功能。  ⑵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分类。  ⑶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 ⑷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 ⑸掌握人体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 ⑹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脏 肝.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教学目标 第八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中医寒、热、湿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肾 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 科疾病的主要机制。
“藏”内脏。 脏(阴)贮藏营养(精微)物质的实质性脏器(肝、心、脾、肺、肾、心包)。 腑(阳)传导变化功能的空腔类脏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象”形象、征象,是指脏腑本身的形象与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肝与胆 中医学教研室.
基础知识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第三章 藏象.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现在,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一节脏腑四 脏 腑之间的关 系 梁永林.
第三章 脏象学说.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第五章 病 机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第八章 八纲辨证 中医学教研室.
第八章 病性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阴阳 五行 学说.
阴阳学说.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脾.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精、气、血、津液、神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学教研室 尹德海.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内容: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体质.
项目二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第二章 骨伤科基础 1、骨伤科学的主要内容 2、病因病机 3、辨证 第二章 骨伤科基础.
气血津液辨证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杨爱萍.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 机.
气血同病辩证.
第四章 病因病机 薛霁 首都医科大学 邹志东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病理产物病因.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阴亏虚.
 中 医 八 纲 辨 证 主讲人:副主任中医师古献民.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六章 病 因.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主讲:赵中玮.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中兽医基础与临床 》实验教学 中兽医教研室 郑州牧专.
第四章 气、血、津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八章 病 机

重点: 1、掌握病机的概念。 2、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津液失常之基本病机。 3、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什么是“病机”? 由《内经》提出。 机:枢机、机要、关键。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是疾病之病因、病性、病位、邪正斗争及转归的概括。 病机学说:是研究和阐明病机变化规律的学说。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疾病过程中,机体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疾病的过程,即邪正斗争的过程。 (一)、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 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虚实变化。 1、邪气盛则实: ●实:指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

邪气:外感六淫或痰饮、食积、瘀血、水湿等病邪滞留不解。 邪气亢盛 特点 势均力敌,相互搏斗,反应明显 正气未衰 邪气:外感六淫或痰饮、食积、瘀血、水湿等病邪滞留不解。 临床表现:病理性反映比较亢奋、剧烈,表现为有余证候,多见于疾病的初、中期,病程短。

症状举例:体质壮实、精神亢奋。或壮热狂躁、或疼痛剧烈拒按、或声高气粗、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常见于热证、阳证。 治疗:以祛邪为主(攻)。

虚:指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 2、精气夺则虚 虚:指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 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 正气衰退、无力 特点 脏腑功能减退 抗邪,反应不明显 抗病能力下降 临床表现:病理性反映不剧烈的虚弱和不足证候。各种生理机能衰退,多见于疾病后期、慢性病,病程长。

症状举例:身体瘦弱、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声低气微、或疼痛隐隐喜按、二便失禁、脉虚无力等。常见于寒证、阴证。 治疗:以扶正为主(补)

疾病过程中的邪正斗争,双方力量的对比不断产生消长盛衰变化,这种变化对疾病的发展趋势与转归起决定性作用。 (二)邪正斗争与疾病的转归 疾病过程中的邪正斗争,双方力量的对比不断产生消长盛衰变化,这种变化对疾病的发展趋势与转归起决定性作用。 总体趋势一般可见以下二方面: 正胜邪退:正气战胜邪气 病好转 痊愈 (注意:邪去正伤的情况) 转归 邪胜正衰:邪气亢盛、正气抗邪无力 病发展 恶化 结论:正虚邪实则病进、正胜邪衰则病退。

注: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仅产生单纯的虚或实病理变化,还可出现多种复杂的变化,如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等。在《中医诊断学》中将详细介绍。

重点回顾: 1、虚证与实证的界定、特点及临床表现。 2、邪正斗争与疾病的转归。 复习思考: 1、何谓虚证、实证?二者病机特点是什么?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有何关系?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人体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协调所出现的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总病机。 (一)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胜 阴胜则寒——实寒证 特点:寒、热症状明显剧烈,阴或阳邪胜而有 余。

(二)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虚热证 特点:寒热症状不明显、不剧烈,阴精或阳气衰弱不足。

(三)阴阳互损 生理: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病变:阴阳虚衰相互影响,乃至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在阴虚基础上, 阴阳互损 继而导致阳虚 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在阳虚基础上, 继而导致阴虚

注:由于肾阴、肾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本,故:某脏腑阴或阳虚损到一定程度可损伤肾阴或肾阳,致肾之阴阳失调 发生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之病机。

(四)阴阳格拒 格拒:排斥格拒 阴阳之间的关系不能维系 阴阳 阳气越于外(内真寒、外假热) 能外达, 阴气格拒于外(内 真热、外假寒) 格拒:排斥格拒 阴阳之间的关系不能维系 阴盛格阳:体内阴寒太盛,拒阳于外 阴阳 阳气越于外(内真寒、外假热) 格拒 阳盛格阴:体内阳热过盛,郁闭于内,不 能外达, 阴气格拒于外(内 真热、外假寒)

(五)阴阳亡失 是生命衰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阳之间的关系彻底分离决裂。 亡阴——机体阴液大量消失或丢失,全身 阴阳亡失 机能严重衰竭 阴阳亡失 机能严重衰竭 亡阳——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全身 机能突然衰竭

注:1、二者为物质与功能的衰竭 温煦、推动 亡阳 兴奋、卫外 机体属阳的功能衰竭 气 宁静、滋润 亡阴 机体属阴的物质衰竭 内守、精血津液

2、亡阴、之阳的最终结果是阴阳双亡 依据:阴阳彼此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亡阴 亡阳 阴阳皆亡 死亡 亡阳 亡阴

重点回顾: 1、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 2、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的病机。 复习思考: 1、阴阳胜衰产生的寒热虚实变化有哪四方面?其病机各是什么? 2、何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3、何谓“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者产生的病变是什么? 4、何谓“亡阴”“亡阳”,其产生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三、精气血失常 精气血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精气血失常 因脏腑功能病变而产生 又可影响脏腑功能,使之失常而 产生病变 结论:精气血的病变不离脏腑。

(一)精的失常 1、精虚 说明: ●此处所论精虚,仅指先天生殖之精与后天水谷之精,不含血虚、津虚。 ●人体精气的病变,只有虚与不足的概念,而无实与有余的概念。 ●联系到五脏以脾、肾两脏为要。 古人云:“治脾治肾,治虚之道矣”

治疗:补肾填精 病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五脏病 变波及于肾,耗伤精气 先天之精虚 特点:肾中精气不足,生命力低下 生殖能力不足 不孕不育 先天之精虚 特点:肾中精气不足,生命力低下 生殖能力不足 不孕不育 临床表现 生长发育障碍、早衰 五脏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 治疗:补肾填精

治疗:健运脾胃 病因: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慢性疾 后天之精虚 病等损伤脾胃 特点: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脏腑失养 临床表现 营养不良 体质虚弱 后天之精虚 病等损伤脾胃 特点: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脏腑失养 临床表现 营养不良 体质虚弱 气血亏虚 治疗:健运脾胃

2、精的施泄失常 精的施泄: 一是提供给人体全身,化为脏 腑之精(先、后天之精) 二是适度外泄,化为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 注意:精为人体生命活动最宝贵的物质,尤其是肾乃“封藏之本”,故精气应严密固藏于内,不宜外泄。病变状态下的施泄异常,以失于封藏、不得固摄的“失精”为多见。

先天之精丢失:肾气失于固摄、精关开泄 失精 治疗:补肾填精、补脾摄精 过度 滑精、遗精、早泄等 后天之精丢失:脾气失于健运、清气不升而 过度 滑精、遗精、早泄等 失精 后天之精丢失:脾气失于健运、清气不升而 下陷 久泻、浊淋等 治疗:补肾填精、补脾摄精

重点回顾: 1、精虚(先天与后天之精的不足) 2、精的施泄失常(先天与后天之精的丢失) 复习思考: 精虚与精的施泄失常体现在哪些方面?其病机各是什么?

(二)气的失常 张景岳:“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曰百病皆生于气”。 引起气病之原因有外感与内伤二大类。 1、气虚 指元气虚损,其病机表现为机体各脏腑组 织机能的衰退。

临床表现: 总以?、?、?三脏为要。 肺气虚——呼吸无力、气短乏力、声音低怯 脾气虚——食不知味、食后腹胀、四肢倦怠 据脏腑功能不同 心气虚——心悸气短、面色白光白、自汗 表现形式各异 肾气虚——腰酸膝软、小便频数,滑精遗精、 白带清稀 卫气虚——自汗恶风、易感冒 总以?、?、?三脏为要。

2、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一个总的病机概念,包括气的多种病变在内。 总言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而致病。  气滞 指气的流通障碍,郁滞不畅 气滞以肺气壅滞、肝气郁结、脾气壅遏为多见,而其中又与?的关系最为密切。

 气逆 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升之太过。 以. 气、. 气与  气逆 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升之太过。 以?气、?气与?气上逆为多见。  气陷 指气无力升举的病理状态 常为气虚病变的一种,是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其病多责之于?,以?气不升而下陷为主。  气闭与气脱 以气的出入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厥证与脱证,病情严重。

闭——入 脱——出 1、气闭: 疾病急剧变化中,正气不支,邪气内陷, 脏腑功能闭塞不通。气的外出受阻而致气闭。 临床表现: 无论何因而致,多有神昏、牙关紧闭、两手紧握等症。以心肺闭阻多见。

2、气脱: 疾病过程中,气大量的耗损而致生命垂危之病机,气不内守而外泄。 临床表现: 每每因大出血、大汗而致。症见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细欲绝等。病变涉及全身功能衰竭,以精气外泄为特点,又称“外脱”。

(三)血的失常 其病变虽然很多,但总体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血虚 体内血液不足,或人体某一部分组织器官 血液濡养功能减退而出现的病理变化。以?、?、?三脏病变为主。

2、血瘀 指血行迟缓或运行不畅,其产生多由气的运行障碍,与?、?、?三脏病变关系密切。 注:血瘀与瘀血: 血瘀 瘀血 加重血瘀 故血瘀是一种病理状态,瘀血则是由其产生的病理产物,是一种结果。

3、血热 指血分有热,使血行加速,脉道扩张,或使血液妄行而出血的病理状态。 以脏腑而言,多以. 、 3、血热 指血分有热,使血行加速,脉道扩张,或使血液妄行而出血的病理状态。 以脏腑而言,多以?、?二脏病变为主,以卫气营血辨证而言,病多于营血分阶段。 注:尚有血寒可归之于血瘀之中。

(四)气血关系失调 气病与血病相互影响而气血同病。 气滞血瘀——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1、气病及血 气虚血瘀——气虚而无力行血 气不摄血——气虚而固摄无能 2、血病及气 气随血脱——血为气之载体,血脱则气无所依附,随血外泄。 3、气血两虚 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而致人体机能衰退的病理状态(以气虚为主导)。

四、水液代谢失常 水液代谢失常,主要是其生成、输布、排泄发生障碍,病变涉及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与气化功能失常,与?、?、?、?、?等脏腑关系密切。

1、津液不足(生成障碍) 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失去濡润滋养作用,导致病变产生。 1、津液不足(生成障碍) 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失去濡润滋养作用,导致病变产生。 轻——伤津,孔窍、 皮毛 失其濡养(渴、咽干,唇、鼻、皮肤干燥,大便结、 津液不足 小便短赤等) 重——脱液,内脏失养,提示全身性 阴液亏损(除伤津症外, 伴全身状况差, 形体 消瘦、毛发枯槁、目眶凹陷,舌苔光剥等) 注:病变中伤津未必脱液、而脱液多兼 伤津,且多见于温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者。

2、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输布障碍 肺失宣发肃降 输布障碍 脾失健运 津液运行迟缓或停留 肝失疏泄 生湿、生痰、成饮 三焦水道不利 其中,以脾主运化水湿和散精功能减退为重要。《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排泄障碍 体内废水排泄的二条重要途径为汗、尿。 肺失宣发——水液不得从肌肤转 排泄障碍 而为汗 肾的蒸腾气化失常——水液不得从 膀胱转而为尿 古人治水肿提出“发汗、利小便”之法,实乃 开通水液排泄道路之意。而发汗重在宣肺气, 利小便重在温肾阳。

重点回顾: 1、气虚与气机失调的病机。 2、血虚与血瘀的病机。 3、气病及血与血病及气的病变。 4、津液不足的两种状态。 5、水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与脏腑的关系。

复习思考: 1、何谓气虚?气机失调包括哪几方面气的病变? 2、血瘀与瘀血的概念及关系如何? 3、津液不足的病变有哪些?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的病机是什么?

五、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精气血津液和五脏等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注: 1、与外感六淫之别:一为外因,一为内伤。 2、暑邪无内生之说,纯属外邪。

(一)风气内动(内风) 病机: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以风动之症为基本特征的病理变化,病多与?有关。 特征:眩晕、抽搐、昏仆、口眼歪斜、两目上视等。

《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阳化风: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而化风 病理 肝阴,筋脉失养 变化 阴虚动风:阴血(津)亏损,筋脉失养 失养 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燔灼 实证 病理 肝阴,筋脉失养 变化 阴虚动风:阴血(津)亏损,筋脉失养 血虚生风:营血耗损,肝血不足,筋脉 虚证 失养 《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人体阳气虚衰,脏腑功能不足而阴寒内生,其病多与?、?关系密切。 (二)寒从中生(内寒) 人体阳气虚衰,脏腑功能不足而阴寒内生,其病多与?、?关系密切。 阳虚阴盛、温煦失职——寒象 寒从中生 阳气不足,气化功能低下,人体 代谢功能减退——病理性产物滞留 《内经》: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三)湿浊内生(内湿) 由脾之运化失职,津液的生成与输布功能障碍,而水湿内停所致。 《内经》: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四)津伤化燥(内燥) 体内津液耗伤而出现干燥失润特征的病理变化,就其与内脏的关系:?燥、?燥、?燥常多见。 但推究其根源,上述脏腑的燥皆起于阴液不足,故终与肾水亏乏密切相关,治疗上也当补其源。

(五)火热内生(内火) 由脏腑阴阳失调而致。 火)六淫之邪从火而化 火热内生 遏,久而化火 化火 阳气过盛:气有余便是火(病理之火、壮 邪郁化火:痰、瘀、食、虫积等郁而化火 火热内生 五志郁而化火:情志过激或抑郁,气机郁 遏,久而化火 阴虚火旺: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生而 化火

结论: 总体而言,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疾病多为实证,内生五邪致疾病多为虚证;治疗上,前者以祛邪为主,后者以补益阴阳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为主。 另,外感六淫与内伤五邪之间相互影响,要注意其间的联系。

重点回顾: 1、内生五邪的概念。 2、内生五邪与脏腑病变的关系。 复习思考: 1、何谓“内生五邪”? 2、什么是风气内动?其病理变化有哪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