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电 图 学 中国医大盛京医院 董 晶
心 电 图 1.定义 2.心电图产生原理 3.心电图导联系统 4.心电图监测内容 5.正常心电图
1、定义: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次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P-QRS-T。
P Q R S T
2、心电图产生原理 极化状态 除极 除极状态 复极 电偶
2、心电图产生原理
2、心电图产生原理 就单个细胞而言,在除极时,检测电极面对电源产生向上波形,背向电源产生向下波形,在细胞中间则记录出双向波形。复极过程与除极过程方向相同,极性相反。
2、心电图产生原理 如图所示:
2、心电图产生原理 但需注意:在正常心电图中,记录到的复极波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与单个心肌细胞不同。因为正常心室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复极则从心外膜向心内膜,目前机制不清。
2、心电图产生原理 目前心脏电位强度用向量表示,即具有强度和方向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通常用箭头来表示其方向,而长度表示其强度。由于心脏结构及其电活动错综复杂,使之向量间的关系亦较复杂,然而一般按下列原理合成为“心电综合向量”。
2、心电图产生原理 同一轴两个向量方向相同,其幅度相加;方向相反则相减。两个向量方向构成一定角度,而合力为其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其向量电位强度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
2、心电图产生原理 与心肌细胞数呈正比关系。 与探查电极位置各心肌除极化所构成角度有关,夹角越大,电位愈弱 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距离成反比。
2、心电图产生原理 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电变化是全部参与电活动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的综合。
3、心电图导联系统 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且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相连,这种电路连接方法称为心电图导联。目前国际通用导联体系为常规12导联。
3、心电图导联系统 肢体导联 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I、II、III。 单极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
3、心电图导联系统 每个导联正负极间均可画出一假想联线称为导联轴。这六个导联反映额面的心电向量变化,共同构成了六轴系统。如图:
3、心电图导联系统
3、心电图导联系统
3、心电图导联系统 胸前导联 V1右侧第4肋间隙紧靠胸骨右缘 V2 左侧第4肋间隙紧靠胸骨左缘 V3 V2与V4连线的中点
4、心电图监测内容 心电图记录纸由纵线和横线划分为1mm²的小格,当走低速度为25mm/s时,每1mm横线表示0.04s,当标准电压1mv=10mm时,1mm纵线表示0.1mv。
4、心电图监测内容 走纸速度 : 25mm/sec 标准电压 : 10mm/mV
4、心电图监测内容 心率的测定 心律齐 60/RR(PP)间期的秒 =60/0.04xRR(PP)间期的小格n =1500/n 心律不齐 采取数个心动周期的平均 值来计算
4、心电图监测内容 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测量正向波形的高度时,应以水平线上缘直测量到波的顶端;测量负向波深度时,应以水平线下缘垂直测量到波的底端。
4、心电图监测内容 各波时间的测量 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4、心电图监测内容 平均心电轴 1)概念 平均心电轴是指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中,这一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是空间的,心电图学中所指是在前额面上的投影。
4、心电图监测内容 2)测定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目测法,用I和III导联主波方向来估测电轴是否偏移。
4、心电图监测内容
4、心电图监测内容 3)临床意义 正常心电轴在−30°~ +90°之间;电轴位于−30°~ −90°为左偏;常见左前分支阻滞。左室大,妊娠晚期,高度腹水及肥胖体形;电轴位于+90°~ +110°为右偏:常见正常垂位心,右室肥大;电轴右偏 > +110°为重度右室肥大及左后分支阻滞。
4、心电图监测内容 心脏循长轴转位 自心尖部朝心底方向观察,设想可循其本身长轴作顺钟向或逆钟向转位。正常左右心室过渡区为V3或V4导联,这时R/S大致相等。顺钟向转位时,正常V3或V4的波形出现在V5或V6导联上,可见右室肥大。逆钟向转位时,与之相反。正常V3或V4波形出现在V1或V2导联上,可见左室肥大。这两种转位有时也可见于正常人。
正常心电图 p波 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钝圆形 方向:I、II、aVF、V4~6向上,aVR向 下 时间:小于0.12秒 振幅:肢导小于0.25mv,胸导小于 0.20mv
正常心电图 PR间期 从P波开始至QRS波群起始的时 间 ,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的时间 正常值与心率有关,心率在60—100次/分 时 ,PR间期为0.12—0.20S
正常心电图 QRS波群 代表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时间:0.06—0.10S 波形和振幅:V1V2 呈rS,V3V4呈RS, V5V6呈Rs,RV1<1.0mv ,RV5V6<2.5mv 在电轴没有偏移时I、II、III主波向上 RI<1.5mv avR主波向下 RavR<0.5mv avF avL主波上下均可 RavL<1.2mv RavF<2.0mv
正常心电图 正常人胸导联的R波从V1至V6逐渐增 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小于1, V5的R/S大于1,V3或V4 R和S的振幅 在体相等。但V1或V2不应出现Q波, 偶尔可呈QS波。
正常心电图 肢导低电压:肢导的QRS波群振幅小于 0.5mv 胸导低电压:胸导的QRS波群振幅小于 0.8mv 临床上见于正常人,心肌损害,心肌水肿,心衰,心肌病,传导阻力增加的疾病如:肥胖,肺气肿,气胸,胸腔积液等.
正常心电图 Q波 除avR外,Q波振幅小于同导联中R波 的1/4,时间小于0.04秒 病理性Q波 Q波振幅大于同导联中R波的1/4,时间大
正常心电图 J点 QRS波群的终末和ST段起始之交接 点,大多位于等电位线上,随ST段 偏移而移位。 J点上移:早期复极综合症
正常心电图 ST段 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 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ST段下移<0.05mv ST段上移 V1V2<0.3mv,V3<0.5mv,V4V5V6肢导<0.1mv
正常心电图 T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方向:和主波的方向一致 振幅:T>1/10R 除III、aVL、aVF、 V1~3外
正常心电图 QT间期延长:家族性的,心衰,冠心 病,心肌炎,电解质紊乱,药物 QT间期缩短:洋地黄制剂,高血钙 QT间期 从QRS起点导T波终点,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 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0.32S—0.44S QT间期延长:家族性的,心衰,冠心 病,心肌炎,电解质紊乱,药物 QT间期缩短:洋地黄制剂,高血钙
正常心电图 U波 在T波之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 很小的波,代表心室的后继电位, 在V3V4较明显 U波振幅增高见于低血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