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曹刿论战 《左传》 陈丽明
介绍时代背景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朗读和背诵是学习古文的最好方式 注意朗读语气。
下列语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议论的语气。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明确:反对的语气。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明确:否定的语气。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明确:肯定的语气。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明确:议论的语气。
对照注释,再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地方,同桌相互质疑,释疑. 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学习的金钥匙 对照注释,再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地方,同桌相互质疑,释疑.
二、试译文章 1、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攻打 鄙:鄙陋,在文中指 目光短浅。 间:参与 2、肉食者鄙。 3、又何间焉? 4、小惠未徧 。 4、小惠未徧 。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 伐:攻打 鄙:鄙陋,在文中指 目光短浅。 间:参与 徧 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指猪、牛、 羊等。加:虚报。 信:实情
福:赐福,保佑 6、小信未孚,神弗 福也。 7、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 9、既克,公问其故。 狱:案件。虽:即使 可以:可以凭借 克:战胜
作:振作。 再:第二次。 10、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 11、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 测:估计。 伏:埋伏
理清文意 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从人物曹刿身上来看。 {请( )——从( )——论( )} 明确:请战、从战、论战 {请( )——从( )——论( )} 明确:请战、从战、论战 提示:从人物庄公身上看应为: 明确: 将战、实战、问因。 从内容上看应为:战前准备、战争过程、取胜原因。
这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胜利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 讨论最能激发自己的思维 这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胜利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 取信于民 彼竭我盈的战略战术 辙乱旗靡 ,抓住战机追逐敌人
我眼中的曹刿 请大家大胆的说一说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眼中的鲁庄公 请大家大胆的说一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昏庸无能 目光短浅 鲁莽草率 急躁冒近 但能听取正确意见
五赞鲁庄公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在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倍觉亲切和可爱吗? 愿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有更多的“鲁庄公”!
课堂练习: 公与之乘 其乡人曰 下视其辙 小大之狱 公问其故 登轼而望之 望其旗靡 公将鼓之 故克之 1.说出下列画线词语的含义: (1) (2) 公将鼓之 故克之
2.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与它们现在的常用义有什么不同: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请试一试说出相应的成语) 一鼓作气 危机四伏 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殚精竭虑 精疲力竭 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齐人三鼓 惧有伏焉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乱 一鼓作气 危机四伏 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殚精竭虑 精疲力竭 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找出并归纳总结本文的古今异义的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熟读并背诵课文。
谢谢各位指导!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说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
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一个有政治远见的杰出军事家。 他虽出生下层但忠君爱国。 谨慎、果断、机敏、持重。 方法:对比、详略安排 人物对话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