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以动物为传染源,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称为动物源性细菌。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布鲁菌属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第三节 芽胞杆菌属
第一节 布鲁菌属 1、G-小球杆菌或短杆菌 2、致病物质:内毒素、荚膜与侵袭性酶。 3、人类——波浪热 家畜——母畜流产 第一节 布鲁菌属 1、G-小球杆菌或短杆菌 2、致病物质:内毒素、荚膜与侵袭性酶。 3、人类——波浪热 家畜——母畜流产 4、免疫接种——减毒活疫苗 5、抗生素治疗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一类G-小杆菌,有13个种和亚种,对人致病主要有: 鼠疫耶尔森菌——鼠疫
第1次大流行: 发生在公元6世纪(527~565年),起源于中东,中心在地中海沿岸,几乎蔓延到当时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国家,流行极期每天死亡5000-10000人,死亡大约1亿人。 第2次大流行:发生在14世纪,持续了近300年。此次流行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人数达2500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次大流行在医学史上称为“黑死病”。 第3次大流行: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它是突然爆发的,疫情最初起源于我国云南。据不完全统计,本次流行死亡大约1300万人。 鼠疫的历史
啊!怎么回事,我的兄弟都死了!
鼠疫病原体的发现 1894年日本学者北里氏和法国人耶尔森氏发现了鼠疫杆菌。 1895年,为了征服这可怕的恶魔,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科学家亚历山德罗·耶尔森博士被派到香港调查黑死病的流行。命名为鼠疫耶尔森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抵抗力 G-短杆菌、两端浓染、有荚膜,可呈多形性、无鞭毛、无芽胞 菌膜(呈“钟乳石”状下沉) 3.抵抗力 较弱
4.抗原结构 (致病物质) F1抗原:荚膜抗原 V/W抗原:抗吞噬 外膜蛋白 鼠毒素 内毒素
(二)致病性 所致疾病 烈性传染病——鼠疫(黑死病) 传播媒介 : 鼠蚤 传播途径 :叮咬伤口、呼吸道
临床类型 腺鼠疫:急性淋巴结炎 肺鼠疫:黑死病 败血症型鼠疫 免疫力牢固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在专用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 标本采集: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清学检测 核酸检测
(四)防治原则 预防 灭鼠、灭蚤(根本措施) 尽快隔离患者,阻断人间鼠疫进一步流行;与患者接触者可口服磺胺嘧啶;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治疗 早期应用抗生素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腺鼠疫常用链霉素加磺胺类药物;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常用链霉素或阿米卡星加四环素治疗。
第三节 芽胞杆菌属 一、炭疽芽胞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致病菌中最大的G+粗大杆菌,两端截平,无鞭毛; 新鲜标本培养后形成竹节样排列的长链。 可形成椭圆形芽胞,位于菌体中央,宽度小于菌体,有毒株可形成荚膜。
抗原有结构抗原(荚膜、菌体和芽胞等)和 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水肿因 子)---抗吞噬与免疫原性。 芽胞抵抗力很强。对青霉素、氯霉素、红霉 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 致病物质主要是荚膜和炭疽毒素。 炭疽芽胞杆菌引起食草动物炭疽病,人类可经多种途径感染该菌。
致病性 免疫性 感染炭疽后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人类炭疽病有3种临床类型: 皮肤炭疽:由直接接触患病动物 或受染毛皮所致。 肺炭疽:由吸入芽胞所致。 肠炭疽:由食入未煮熟的病畜肉类、奶或 被芽胞污染的食物所致。 3型均可并发败血症,偶可引起炭疽性脑膜炎, 死亡率极高。 免疫性 感染炭疽后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根据病型、病程采取不同标本,直接涂片、 革兰染色或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镜检。 接种血琼脂平板和碳酸氢钠琼脂平板进行 分离培养。 免疫荧光法检测荚膜抗体,ELISA检查炭 疽毒素,PCR技术检测核酸。 青霉素串珠试验:本菌在含青霉素的培养 基可见形态变异大而均匀的圆球形
(四)防治原则 病畜应严格隔离,死畜焚毁或深埋,严禁食 用;易感家畜接种疫苗;患者严密隔离至痊 愈。 易感人群皮上划痕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疫苗。 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G,青霉素过敏者可采 用环丙沙星及红霉素等。
第16章 其他细菌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第二节 鲍特菌属 第三节 军团菌属 第四节 假单胞菌属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白喉棒状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学特征 G+菌,菌体细长。 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或L形,或V形; 无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菌体染色不均匀,出现节段浓染或异染颗粒 奈瑟染色 革兰染色
异染颗粒 成分: 核糖核酸 + 多磷酸盐 作用: 储存养料、鉴定价值 Albert染色
培养特性 * 吕氏培养基 含凝固的血清,生长迅速,异染颗粒明显。 * 亚碲酸钾血平板 黑色菌落 亚碲酸盐 还原 在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上的 白喉棒状杆菌菌落(18~24 h) 碲(黑色)
3. 变异与抵抗力 变异: 抵抗力: *白喉棒状杆菌形态、菌落和毒性均可发生变异; 对湿热、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敏感。 对寒冷和干燥、磺胺不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白喉毒素(diphtherotoxin) * 索状因子(cord factor) * K抗原(K antigen) 1. 致病物质: * 白喉毒素(diphtherotoxin) * 索状因子(cord factor) * K抗原(K antigen)
2. 致病机制 1)白喉外毒素:只有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棒状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 外毒素结构: 作用靶位:心肌和神经细胞 B亚单位:有结合和转位功能 A亚单位:其上有1个催化区 作用靶位:心肌和神经细胞
破坏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影响细胞呼吸与磷酸化。 3)K抗原:抗吞噬 作用机制: A亚单位 延伸因子-2(EF-2) 灭活 蛋白质↓ 2)索状因子 破坏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影响细胞呼吸与磷酸化。 3)K抗原:抗吞噬
* 白喉(Diphtheria)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3. 所致疾病临床表现: * 白喉(Diphtheria)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特征:患者咽喉部出现灰白色的假膜 假 膜
*临床表现: 1)细菌与毒素共同作用引起局部症状: 炎症,坏死,纤维蛋白渗出;假膜导致窒息 2)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外周神经炎:膈肌麻痹—呼吸困难;声带麻 痹—声音嘶哑;软腭麻痹—吞 咽困难 心肌炎:心率加快、心律不齐。
4. 免疫性 * 抗毒素免疫; * 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假膜边缘取材 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
四.防治原则 1. 预防 2. 治疗 * 人工主动免疫:注射DTP三联疫苗 *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白喉抗毒素 * 白喉抗毒素:皮试,尽早使用 * 抗生素
第二节 鲍特菌属 G-短小杆菌,有毒株有荚膜和菌毛 * 鲍特菌属是一类G-小球杆菌-----百日咳鲍特菌 致病物质:荚膜、 菌毛、毒素(生物活性物质百日咳毒素皮肤坏死毒素等) 特征:菌不入血,主要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防治原则 预 防: “白百破”(DPT)三联疫苗 死疫苗 类毒素 主动免疫 治 疗:首选红霉素
第三节 军团菌属 * 军团菌是引起军团病的病原体,首发于1976 年的美国退伍军人一次聚会,故称作军团病。
嗜肺军团菌 一.生物学性状 1. 嗜肺军团菌的形态学特征 * 端生或侧生鞭毛,有微荚膜和菌毛 * G-杆菌,常规染色不易着色 Giemsa染色:呈红色 Dieterle镀银染色:呈黑褐色 * 在组织中呈短杆状,人工培养基上 呈多形态性
2. 培养特性、抗原结构及抵抗力 培养基 活性炭-酵母浸出液琼脂(BCYE)培养基 F-G(Feeley-Garman)琼脂培养基 有O和H抗原 根据O抗原将本菌分为15个血清型 我国主要流行的是1型(LP1)和6型(LP6) 抵抗力较强 在蒸馏水中可存活100天以上,在下水道可存活1年。 对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2、 所致疾病 微荚膜、菌毛、毒素和多种酶类 军团病 流感样型(轻型) 肺炎型(重病型) 肺外感染 医院内感染 污染中央空调、冷却塔水后引起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一般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肺活检组织或胸腔积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 无嗜肺军团菌特异性疫苗 控制污染源 首选红霉素治疗
第四节 假单胞菌属 * 该属包括一群G-杆菌,分布广泛。 *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有: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
铜绿假单胞菌 P. aeruginosa * 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 * 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也是院内感染 常见菌; * 因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绿色水溶性色素,感 染后的脓汁或敷料上出现绿色,故得名。
一.生物学性状 1.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学特征 直或微弯G-杆菌,有荚膜,单端有1~3根鞭毛,运动活泼 革兰染色
2. 培养特性 * 需氧,产生带荧光的绿色水溶性色素,有溶血环 血平板上细菌生长 普通培养基上细菌生长
3 抵抗力 * 铜绿假单胞菌抵抗力较其他G-菌强,对多种抗生素和消毒剂耐药。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所致疾病——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细菌 * 烧伤和创伤患者 原发皮肤感染 败血症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感染频繁发生于免疫力低下者或使用介入性临床诊 疗措施时 泌尿道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 坏死性肺炎:使用污染的人工呼吸装置 眼和耳等部位的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等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预 防 治 疗 标 本 鉴 定 流行病学调查 伤口、手术器械等严格消毒 疫苗 可选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等 炎性分泌物、脓液、血液、脑脊液 2. 医院病区或手术室 的物品、医疗器材 1. 菌落特征 2. 色素 3. 生化反应 血清学、绿脓菌素、噬菌体 预 防 伤口、手术器械等严格消毒 疫苗 治 疗 可选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等
第17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第一节 放线菌属 正常寄居在人和动物与外界相通的体腔中,为人体的正常菌群,可引起内源性感染。 对人和动物致病的主要有衣氏放线菌、牛型放线菌、内氏放线菌和黏液放线菌等。
一、生物学性状 革兰阳性,丝状,常形成分枝状无隔菌丝 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 厌氧或微需氧 生长缓慢,4~6天长出灰白色、粗糙的微小菌落
二、致病性 放线菌正常寄居在口腔、上呼吸道、 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为人体的正常菌群。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卫生不良、拔牙 或口腔粘膜受损时,可致内源性感染,引 起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的主要特征 放线菌病是一种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多呈慢性肉芽肿,常伴有多发性瘘管形成,脓汁中可见特征性的硫磺样颗粒 可引起不同器官和组织感染
所致疾病 面颈部放线菌病: 最常见放线菌感染,约占60%。近期有口腔炎、拔牙史或下颌骨骨折史。为后颈面部肿胀,不断产生新结节、多发性脓肿和瘘管形成。 脑膜炎和脑脓肿 肺部感染:症状和体征类似肺结核。腹部感染: 盆腔感染:多继发于腹部感染 。 原发性皮肤放线菌病: 龋齿和牙周炎: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肉眼观察: 在脓汁、痰液和组织切片中寻找硫磺样颗粒。 显微镜检查 将标本中可疑硫磺样颗粒制成压片,革兰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特征性的菊花状菌丝。 分离培养 将标本接种于沙保培养基及血平板上,在37℃、5% CO2 分离培养 1~2周。
四、防治原则 预防: 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口腔疾病 治疗: 对脓肿和瘘管及时外科清创 使用足量的抗生素治疗
第二节 诺卡菌属 革兰阳性杆菌,形态与放线菌属相似 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不高 生长缓慢,一周左右可见表面干燥、有皱褶的菌落;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